如果當你嘴饞想買條巧克力吃,包裝上提示要跑步多久才能燃燒掉這條巧克力的熱量,你會吃完趕快去運動、直接放棄吃它,還是不為所動?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食品標示上詳細說明需要多少運動能燃燒產品內容物所含的卡路里,有助於每天減200卡熱量、對抗肥胖。
以現有食品標示來說,包裝食品都必須顯示熱量等營養訊息,但少有證據顯示人們會因為這種方法改變購買或飲食方式。而一篇發表於《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雜誌》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以 「(暫譯)身體活動卡路里當量Physical activity calorie equivalent」(以下簡稱PACE)進行分析。PACE標籤例如:在一塊巧克力包裝標示上告知消費者,其所含230卡熱量需透過跑步23分鐘或步行46分鐘才能燃燒掉。而該研究發現,大規模應用PACE標籤,可讓每人每天平均減少200卡熱量。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14項研究數據,檢查PACE標籤在減少卡路里方面的有效性。結果發現,與沒有標示的食物相比,使用PACE標籤時人們每餐選擇的熱量少了103卡。不過,研究也發現與其他類標籤相比(例如僅標示卡路里、英國特有的「食品紅綠燈標籤」),PACE標籤對減少熱量並沒有明顯效果。
研究第一作者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Amanda Daley接受《CNN》訪問時,認為這方法值得一試!她表示,現有的食品標示系統(熱量和營養成分標示),沒有對英國的肥胖症產生巨大影響,相比之下,PACE標籤呈現資訊的方式更加「親民」,可幫助人們避免暴飲暴食、促使人多運動消耗熱量,並可能會鼓勵食品製造商生產熱量更少的產品。即便該研究分析的數量少且未落實在實際環境中,但研究目的是將PACE標籤添加入現有資訊中,而非替換它們。
「方法簡單非常重要!」Daley指出:「我們在決定是否購買之前,大約只會花6秒鐘查看食物,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必須接受易於理解的資訊,而不需要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才能算出吃了四分之一比薩實際上意味著什麼?」如果包裝標示直接告訴消費者「要花60分鐘走路才能消耗掉這包零食的熱量」,大多數人應該都能理解,並能體會60分鐘要走很長的路。
她也認為,只要每天減少約100卡熱量,加上持續增加身體活動,可以降低肥胖率。況且PACE標籤是非常簡單且直接的策略,相當適合用於包裝食品和飲料、超市標示和餐廳菜單。
反面意見:對飲食失調潛在影響
英國營養學會的營養師兼發言人Nichola Ludlam-Raine對PACE標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她表示,此標籤可能對飲食失調者產生極大的問題,因為標籤建議食物必須被「燃燒掉」;而標籤也提倡了一個不盡正確的觀念:選擇食物主要考慮是熱量而非營養成分。Ludlam-Raine也提醒:「運動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靠巧克力或碳酸飲料為生!切忌過度節食。」
上述研究作者Daley承認了這項擔憂,但她也表示沒有證據能證實PACE標籤會引起進食障礙。
正面意見:小變化足以產生大影響
另一方面,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SPH)是PACE標籤的擁護者。RSPH副執行長Duncan Stephenson認為,像這樣的「小變化」就可以對熱量消耗和最終體重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其他研究也顯示,減少熱量能為健康帶來好處,例如減少300卡熱量可使血壓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下降,以及三酸甘油脂濃度下降24%。
資料來源/CNN, The Guardian , BMJ Journals
責任編輯/Dama
我們常常都聽到當你開始不運動時體重就會開始增加。那麼體重到底會以多快的速度增加?要了解體重如何快速增加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知道能量的來源!首先,我們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與脂肪(Fat);每一克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產生4大卡的熱量,一克的脂肪可以產生9大卡的熱量,當然,還有蛋白質也可以當作能量的來源,一克蛋白質可以產生4大卡的熱量,這三大營養素皆會在體內代謝產生能量,但過程中卻又因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而合流在一起。
這三大營養素供給身體的熱量有以下這些意義存在,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幾乎是用來供應腦部唯一的能量,所以,也是我們身體最優先使用的能量,但是,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的儲存量卻又十分的少,一旦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不足以供應時,此時,用來製造肌肉的蛋白質就成為體內優先順序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材料,這也就是許多人都知道「飢餓不但會消耗體脂肪,同時也會減少肌肉量」的原理。
然而,三大營養素之間的轉換使用並非全然的互補,看下列圖示就可以了解碳水化合物可以由蛋白質形成,但無論是碳水化合物或脂肪都不能形成蛋白質;然而,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可以轉化為脂肪,可是脂肪卻無法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這就是為何我們人體脂肪那麼容易增加;卻無法快速減少的原因。
了解了三大營養素之間的轉換之後,我們可以知道沒有消耗掉的多餘熱量,就會成為體脂肪堆積於體內,也因為脂肪無法轉化為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所以要減少已累積在體內的脂肪,唯一的方式就是把脂肪當做能源消耗掉之外,別無其它的方法。
增加體重我們必須要先知道運動日與非運動日之間的差異,假設你的運動日消耗能量為2,113大卡;非運動日消耗能量為1,386大卡,兩者之間的差異為727大卡。當你如果長期過著不運動的日子,但飲食攝取的熱量又如同運動日一樣,那只要10天就會多出7,270大卡的熱量,回顧一下,一克的脂肪擁有9大卡的熱量,7,270大卡的熱量如果轉化為脂肪大約是800克;然而,體脂肪是脂肪細胞的集合,體積的80%都是脂肪剩下的20%左右是水或蛋白質,因此,每一公斤的脂肪大約是7,000大卡;因此,當你累積800克的脂肪就表示累積了1公斤的體脂肪。
換句話來說,依據上面所舉的例子來說,當飲食生活不變但運動量大幅降低的時後,簡單的計算下來只要10天就有可能增加約1公斤的體重;如果你持續不運動卻又增加飲食與熱量的攝取,體重增加的速度就會更快速的增加,這也就是為何有許多的運動員在正常訓練時吃再多都不會胖;但只要一停止訓練就會立刻像吹氣球一樣變胖,道理就再於此。
資料參考/draxe、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
延年益壽以及回春是不少人的夢想,然而研究證實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別吃太飽」。近日,一項來自美國《Cell》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限制生物體的卡路里攝取,就有一半的衰老細胞以及四分之一衰老基因能被「逆轉」。這代表,細胞會逐漸被逆齡,免疫力也能越來越好。
其實,過去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經指出,在延長哺乳動物的壽命方面,「限制熱量攝取」是唯一有效的干預方式。同時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動物及人類衰老的46組關鍵基因,而科學家們發現,將長期攝取的普通食物熱量削減一半,就可以扭轉這些基因改變過程。
這次探討少攝取卡路里的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的合作。他們用大鼠做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後者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持續節食9個月。他們分別對3組大鼠的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骨髓這7種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定序,對腦、骨骼肌這兩種組織的不同細胞進行單細胞核定序。科學家發現表示透過老少比發現,促炎細胞比例增加會導致老化,但是這些細胞半數以上可被節食抑制。而炎症相關基因上升也會導致老化,節食則是可逆轉四分之一的基因表達變化。
除了吃七分飽,還有一些減少食物攝取的方式,就是透過間歇性斷食。根據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的研究人員指出,雖然沒辦法阻止生物體得癌症,但是間歇性禁食有助於抑制惡性腫瘤擴散。 試驗期間,無論是間歇性禁食食還是不禁食的兩組實驗鼠中,都有老鼠染上癌症。但明顯差異是,節食的老鼠的腫瘤生長明顯比不節食的老鼠慢。而且節食老鼠的壽命,比不節食老鼠的壽命幾乎長100天,用人類的壽命來看,這相當於人類壽命延長12年。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