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第一次扭傷腳踝,很快就會發生疲勞性骨折和好幾週都是處於走路一拐一拐的狀態。幾個月後,扭傷似乎終於痊癒了,正當自己覺得一切都恢復正常,也沒有特別去跌倒時,你似乎又不斷感覺自己的腳有新的扭傷在發生,你可能會想,「是不是腳踝的舊傷又復發了?」
事實證明,你沒有錯。
雖然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說你可以完全擺脫腳踝扭傷,遺憾的是,這並不是事實。現在有研究發現,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腳踝是一個運動員身體的根本。你腳踝的一次傷害可能會演變成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們現在意識到的是它一個更嚴重的傷害,」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大學的一位副教授邁克·透納 (Mike Turner) 說。透納和他的妻子崔西雅 (Tricia Hubbard-Turner),最近發表了針對腳踝受傷長期影響的一系列研究。
「踝傷不是一次性的,它會有顯著的後患,」威斯康辛大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的資深科學家提姆·麥谷因 (Tim McGuine) 補充說。一個針對在過去曾多次遭受踝關節扭傷的大學年齡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這些人身體的活動度在受傷之後均明顯低於同齡者,甚至在一天當中上場訓練的次數和時間都變更少了。這幾乎就像他們的大腦根本就不希望過度操練那些曾經受過傷的腳踝。
這個問題是雙重的。「我們才剛開始了解這些傷害在影響活動力方面的長期結果,」麥谷因說。類似的效應也發生於經常性膝關節的傷害問題和它們的長期影響。第二個問題是,腳踝對於整個身體的動作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跑步方面。在日常活動之中,它不斷地承擔全身的重量,使得它很難癒合。這就是為什麼透納和他的妻子會針對腳踝做了這麼多研究。「她會說,腳踝是人體最重要的關節,」他如此說道。
根據透納的說明,即使腳踝在受傷後開始癒合,你的大腦會重新安排雙腳的的運動方式,並且,你的身體會以你可能不會察覺到的方式來做補償(即所謂的「代償」)。「結果會變成:你以不同的方式跑步、並以新的姿勢來走路,」他解釋說。他們透過影片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變化相當顯著。
並不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明一次腳踝受傷可能會導致一系列新的傷害。研究人員發現,根據一些標準調查程序顯示,即使是一些「小」傷如踝關節扭傷、扭曲、骨折,甚至在該傷害發生過了一年後都還可能會導致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非常顯著的降低。有過這些傷的人會發現,像一些走上樓梯或做一些需要腳踝的活動性的動作都會變得更難些。在潛意識中,他們甚至會避免可能會導致另一隻腳踝扭傷的事情。
這是因為腳踝扭傷的影響遠比我們可能會想像得到的傷害大得多。
當你沒有以正確姿勢轉動腳踝,或者更糟的是扭傷它,你基本上是在撕開或不正常地拉伸韌帶,這會導致「肉芽組織」在其中形成,麥谷因說。這些肉芽組織會進而影響你的身體機制和功能。不同的研究已經發現重覆性的傷害率可達40%到70%之間,許多人深為數月以至於數年的長期踝關節不穩定所苦。
但是,透納說,讓一個人更容易產生長期的踝關節不穩或甚至踝關節扭傷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扭傷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人們將自己的踝關節往外翻,而不是往內;極少部分的踝傷實際上是內部的骨折。
很清楚的是,一旦它發生,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它自己癒合,透納說,不要認為甩甩腳就可以擺脫它,或認為跑步可以治好它。去找一位可以藉由觀察你身體機制運作而給出專業建議的運動物理治療師或醫生吧,麥谷因說。
也有一些已被證實可以改善腳踝強度和活動性的運動。然而問題是,許多針對踝關節的康復鍛鍊或加強鍛鍊,例如抬起後跟或用你的腳拉住彈力帶往內外擺動,比較傾向於朝著直線或僅侷限於兩到三層平面性的運動。「但腳踝傷並不會發生在一條直線上,」麥谷因解釋說。
相反地,平衡性的運動和一些會運用到腳底肌肉的運動對於踝關節恢復更有效。這些運動可以是相當簡單的,麥谷因說,例如閉上你的眼睛來用一隻腳做平衡。接著,進展到站立在不平坦的表面上,甚至是一些像枕頭的簡單物品上,因為它會迫使你的腳踝和腿部肌肉來互相彌補。更進階一點,你可以嘗試做單腿膝蓋彎曲。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經過一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幫你做踝關節的繃帶包紮或貼布貼紮可以幫助穩定腳踝並防止再次受傷,麥谷因說,但這種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踝傷的根本問題。
「如果你不保持每天做運動5~10分鐘,世界上再先進的包紮方法都不會有幫助,」麥谷因說。
是否在做一些運動時,總覺得上氣不接下氣外,體力也隨之殆盡?然而要怎麼增加體能其實關鍵在於你的肌肉。根據國際著名的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一項研究,此研究發現,人體體能的好壞是由肌肉內肝醣的多寡來決定,然而研究結果顯示,肌肉肝醣、體能以及死亡率其實都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國際著名的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 早期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人體運動耐力的好壞可以預測未來的存活機率。此研究設計為每5年測量一次受試者的耐力體能。結果發現,未來死亡率由低到高的群體依序為:維持好耐力者、耐力退化後恢復者、兩次檢測耐力皆較差者,無論是20~40歲、 40~50歲,或是50~60歲到60歲以上等不同年齡的群體均呈現一致的結果,然而死亡風險的差距可由4倍(60歲以上)到10倍(20~40歲)。
人體肌肉在安靜狀態下主要以消耗脂肪組織的脂肪為主,而在運動過程中肌肉則以大量消耗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簡稱ATP)為主。支撐ATP快速生產的能源主要來自於肌肉內儲存的肝醣,雖然血糖也會在肌肉快速收縮時加速滲入肌肉內,但細胞膜轉運過程較慢,仍緩不濟急。肝醣的優勢在於它已儲存在細胞內部,當氧氣還來不及進入肌肉時,肝醣便可迅速分解為葡萄糖,透過無氧代謝快速釋放能量,以維持肌肉內ATP濃度恆定,使肌肉在高速挑戰下仍可正常運作。相對的,脂肪無法在缺乏氧氣時分解,因此只能作為人體安靜狀態下的主要能源,然而在進行超過1分鐘的最大負荷高強度運動時,肌肉肝醣決定了耐力體能的好壞。
人體肝醣的結構都是由葡萄糖所構成。因此,要使運動後迅速恢復肌肉肝醣的最佳方法就是攝取澱粉。運動後要迅速恢復肌肉肝醣,澱粉比果糖的效果更好。由於肌肉對果糖的吸收運轉機制較弱,飲食攝取的果糖大部分被肝臟吸收,果糖對肌肉肝醣儲存的貢獻極小,故大多數市面上買到的果糖飲料並非補充肌肉肝醣的最佳來源。
培養運動習慣,可使得這個合成機制移向受挑戰的肌肉組織,使肌肉組織能儲存較多的肝醣與蛋白質,同時使得其他組織也能發會較大效益喲。
資料來源/ILSI Taiwan、JAMA
責任編輯/妞妞
心肌梗塞令人聞風喪膽,而且也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在發作後撿回一條命,還是可能造成身體難以挽回的傷害。根據國內外研究都曾發現,男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率是女性2倍多,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一定要積極預防。最新研究發現,補充一種維他命,竟然能讓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大降56%!
2019年6月一項登載在期刊《Nutrients》中的研究,研究中以9,142名40~69歲男女為對象,針對受試者維他命B6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腦中風等)發生狀況之間的關係,進行平均約7.4年間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攝取最多維他命B6的男性,比起最少的男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大約少了56%。根據研究小組推測,這是由於維他命B6有抗氧化效果,能幫助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同時也有減少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又稱高半胱胺酸)、緩和身體發炎症狀的效果,因此可能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過,研究結果中並未發現女性攝取維他命B6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小組推測,可能是因為男女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有差異,抑或是雌激素和同半胱胺酸之間的複雜關係所導致。日本內科名醫森田豐也表示,近年研究發現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會隨年紀增長,或是飲食不正常而增加,而一旦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過多,也容易傷害血管壁,引發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可怕疾病。
國際NPO醫學研究組織考科藍(Cochrane)提供之資訊也指出,體內的同半胱胺酸濃度過高,是導致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補充足夠的維他命B6,能將體內的同半胱胺酸再甲基化,而可能有防止血中同半胱胺酸過高的效果。而富含維他命B6的食物有鮪魚、動物肝臟、堅果、香蕉等,建議平常可積極攝取。以下為常見食物的維他命B6含量(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整合查詢服務):(每100g)豬肝0.78mg、鮪魚0.63mg、香蕉0.44mg、核桃0.37mg。
不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資料指出,有臨床病例報告發現,每天長期服用2000~6000mg的維他命B6補充劑,可能會引起末梢感覺神經病變,因此若想靠營養補充品來補充維他命B6,19 歲以上成人建議以每天80mg 為攝取上限。
資料來源/明醫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