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渾身這兒痠、那兒痛,卻忙到沒時間、沒餘力解決這些深層的痠痛問題嗎?透過國內專業護理師、iSEM國際多裂肌脊椎運動創辦人楊琦琳融合基礎醫學、解剖學與運動力學而獨創的「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可從深層微小的核心肌群「多裂肌」,解決你全身各部位深沉而不斷復發的痠痛!就算坐在辦公室,都能跟著楊老師一起動一動,緩解全身痠痛!
多裂肌由許多小束肌肉組成,對稱在脊椎骨縫兩側,可執行深層細微脊骨間的小動作,維持脊柱的穩定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肌肉群。兒童的多裂肌長度約0.5公分,成人約2公分,其中分布在腰區的一段最明顯也最發達,因此慢性腰痛常與多裂肌肌力功能消退有關,深層的多裂肌耐力與穩定能力變差,淺層的豎脊肌就會不堪重負。
如果把脊柱系統比喻為一棟大樓,其內部的鋼筋是骨頭,鋼索是肌肉,避震器是肌腱,水管是神經,各種元素結合才能構成一座完整的大樓。雖然貼合脊椎深處的多裂肌極為細小,卻扮演著穩定人體大樓最重要的鋼索角色。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腳尖大拇趾對齊在B線,身體挺直站立。手掌合併,指間向上高度對於在頸椎正中前方,雙肩放輕鬆,手臂內側輕夾兩側肋骨。
步驟2﹕從指間慢慢旋轉到雙手背對貼,手背到手腕貼緊,脊椎保持垂直挺立。
步驟3﹕以中指為引導向下方翻轉,依序從鼻尖下巴喉嚨胸骨中間點,也是頸椎到胸骨正前方。手背旋轉過程中,手腕處貼緊,肩膀放鬆成一個水平線,背部直立。
步驟4﹕手指順著胸骨正前方延伸,維持對貼併攏,保持手指、手腕、手肘、肩關節型呈一個水平面與地板平行。
適用對象&效果﹕長時間使用滑鼠、握筆寫字、滑手機、按計算機、哺乳及繪圖等工作, 手指和腕關節重複且過度運用,導致周圍神經受壓迫或神經傳導受阻,手掌發生緊、脹、痛等情形,都能用合掌轉腕改善手臂及相關神經、肌肉因過度疲勞造成的麻木狀況。訓練部位從指尖、腕、肘、肩、肩胛、胸椎等關節的肌肉、血管、神經扭轉舒展。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胸部挺直,保持頸部不動,兩眼平視前方,雙手合掌,掌尖在鼻頭高度。
步驟2﹕頭頸既不前屈也不後仰,手背對貼,掌尖高點慢慢轉向鼻頭。
步驟3﹕雙掌中指順著鼻尖往頸椎第1節向下,多裂肌肌群啟動頸椎前屈。
步驟4﹕指尖從頸椎下巴翻轉前推,手腕併攏大拇指向下。頸椎回正,雙手準備回到起始的合掌動作。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電腦族、文書族、追劇族、手遊族、產後哺乳、年長者等長期頭頸維持姿勢過久的人。透過訓練頸椎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可舒緩頭部、肩頸的痠痛不適。
步驟1﹕背部離開椅背,脊椎挺正。雙腳掌與肩同寬。雙手在腰椎稍息的位置。吸氣時背脊挺直,眼睛直視前方。
步驟2﹕吐氣時腰椎後推,胸椎前彎,伸展多裂肌肌群。雙手從腰椎滑向肚臍。
步驟3﹕吸氣依序將尾椎→腰椎→胸椎多裂肌收縮挺正。指尖放輕鬆,從肩關節上拉,配合一節一節多裂肌收縮順序,兩手肘交叉於胸椎正前方。
步驟4﹕肩關節繼續向往天花板方向拉提,手臂內側靠近雙耳,向上垂直延伸,保持脊椎完整直線挺立。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下背痛、久坐、久站、長途交通、懷孕後期者,利用受限空間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腰椎和尾椎多裂肌肌群收縮時,帶動背部肌群活絡,除了抗地心引力帶動血液循環,腰椎後推和挺直動作也可深層刺激腸胃內臟,達到自我按摩功效。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雙手上舉,雙手虎口內扣在髖關節兩側。脊椎維持中立線。
步驟2﹕雙腿膝蓋打直,重心在腳跟和尾椎後方的點。身體前彎,腰椎與尾椎多裂肌肌群輕收縮,前傾時保持背部直線。
步驟3﹕膝蓋微蹲,帶動尾椎往後傾。腰椎伸展,帶動腰尾椎和骨盆改變位置,並牽動多裂肌的肌纖維伸展。
步驟4﹕從尾椎帶動腰椎,讓脊柱從側面看呈現C字型,伸展整條多裂肌肌群,讓神經壓迫稍微緩解。
適用對象&效果﹕透過屈伸膝蓋達到舒展,進一步緩解膝蓋痠痛,同時能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
步驟1﹕背部離開椅背,脊椎挺正。雙腳掌與肩同寬,腳掌踩地。從雙手掌到手肘對貼,手肘與肩同高,帶正頸胸椎正中位置。
步驟2﹕吸氣時,腰椎與尾椎保持多裂肌肌群穩定,肘關節下拉,雙手翻轉為手背對貼。腳尖踮起,腳掌離地,帶動膝關節上提。
步驟3﹕吐氣從頸椎→胸椎→尾椎彎曲,伸展多裂肌肌群。維持腳尖踮起,腳掌離地,帶動膝關節上提。身體彎曲時,雙手指尖同步從朝上內轉為朝下,手背保持對貼。
步驟4﹕吸氣手臂漸漸平展在胸椎正前方。腳掌踩回,膝蓋放鬆。保持脊椎完整直線挺立。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年長者以及下背痛、久坐、久站、孕產前後的人,除了墊腳動作可舒緩腳底痠痛,同時能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提膝引腰將足弓的舒壓動作結合腰椎和尾椎多裂肌肌群收縮,帶動背部肌群活絡,連帶舒活末梢血液循環和腰尾椎肌群。動作一開始將上身的胸椎對中,接著訓練腰椎和尾椎的多裂肌肌群肌力與張力,帶動膝關節和踝關節運動,刺激末梢血液循環,增加脊椎與脊椎間肌肉彈性,減少神經壓迫。
步驟1﹕背部離開椅背,眼睛直視前方。雙腳水平踩地。雙手指尖向天花板,帶正頸胸椎正中位置。
步驟2﹕吐氣頸椎前彎,帶動到尾椎多裂肌肌群伸展。雙手指尖順著從眉心→頸椎→胸椎→腰椎向下牽引,帶動手背對貼到腕關節;同時腕關節與肘關節下拉,往地板延伸。
步驟3﹕吸氣指尖引導從尾椎→腰椎→胸椎多裂肌拉正。雙手平行外展,穩定兩側多裂肌群力量。
步驟4﹕吐氣雙臂上拉前傾,穩定脊柱肌耐力,最後回到脊柱直線挺立的初始位置。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肥胖者、孕產婦、年長者,以及上半身負擔重、下肢關節無法負重的人。這個動作能運動到空間狹小的深層脊椎,改善腰椎因為久坐、久站受壓迫的肌肉群,對胸椎和心肺也是一種輕度肌力運動。
資料來源/墨刻出版《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
責任編輯/Dama
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聯盟訂定的「世界血友病日」,在台灣,每一萬名男性就有一位是血友病病友。今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翁德甫醫師攜手院內同仁與病友,展開「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邀請大家透過騎飛輪替病友「充電」,將騎乘累積的里程數轉化為「血友充電圓夢基金」,目標累積總里程4,170公里。
今年,全球各地一起響應「順應變化Adapting to change」的世界血友病日主題,期望在全球疫情帶來的改變下,血友病友能順應變化活出自己精采的人生。
血友病是凝血因子濃度不足,可能因創傷造成出血不止甚至自發性出血。血友病可進一步分為A型血友病與B型血友病,A與B型的比例是五比一,兩者主要差異為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但臨床症狀非常相似。在治療方式上,若能落實預防性注射治療,搭配個人化醫療管理輔助工具,可有效降低血友病友出血風險。
透過電池電量的比喻,可幫助大眾了解血友病。世界血友病日全台巡迴衛教展第一站於中山附醫率先展開,現場將凝血因子濃度比喻為電池的電量,就像電池電量不足時,電子設備效能也會降低,甚至進入「省電模式」限制了功能。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高時如同高電量,血友病友可以嘗試更多動態活動,若凝血因子濃度不足且未即時補充,就需要以靜態活動為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邀請民眾透過騎乘飛輪替病友「充電」,將騎乘累積的里程數轉化為「血友充電圓夢基金」。接下來「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全台巡迴展覽將前往高雄長庚醫院及林口長庚醫院繼續累積里程,最後由台灣武田藥品全體員工接棒,目標累積總里程達4170公里,醫療院所結合企業志工以實際行動呼應4月17日世界血友病日。
台灣武田藥品將結合民眾及企業志工對血友病病友的鼓勵,轉而在疫情期間提供更實質的幫助,並捐款圓夢基金至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社團法人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及中華民國財團法人兒童癌症基金會等4個病友團體。期望透過全台巡迴展覽活動,讓更多民眾正確了解血友病,結合精神上和實質上的鼓勵並幫助病友們勇於挑戰精彩的人生!
資料來源/群萃公關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