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全身痠痛坐辦公室也有解! 多裂肌運動助你遠離深沉痠痛
1
全身痠痛坐辦公室也有解! 多裂肌運動助你遠離深沉痠痛
2
緩解頸部僵硬的5個自然療法
3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全身痠痛坐辦公室也有解! 多裂肌運動助你遠離深沉痠痛

2019-03-29
知識庫 保健 痠痛對策 肌肉痠痛 訓練動作 核心肌群 核心訓練

常常渾身這兒痠、那兒痛,卻忙到沒時間、沒餘力解決這些深層的痠痛問題嗎?透過國內專業護理師、iSEM國際多裂肌脊椎運動創辦人楊琦琳融合基礎醫學、解剖學與運動力學而獨創的「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可從深層微小的核心肌群「多裂肌」,解決你全身各部位深沉而不斷復發的痠痛!就算坐在辦公室,都能跟著楊老師一起動一動,緩解全身痠痛!

全身痠痛坐辦公室也有解! 多裂肌運動助你遠離深沉痠痛

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

多裂肌由許多小束肌肉組成,對稱在脊椎骨縫兩側,可執行深層細微脊骨間的小動作,維持脊柱的穩定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肌肉群。兒童的多裂肌長度約0.5公分,成人約2公分,其中分布在腰區的一段最明顯也最發達,因此慢性腰痛常與多裂肌肌力功能消退有關,深層的多裂肌耐力與穩定能力變差,淺層的豎脊肌就會不堪重負。

如果把脊柱系統比喻為一棟大樓,其內部的鋼筋是骨頭,鋼索是肌肉,避震器是肌腱,水管是神經,各種元素結合才能構成一座完整的大樓。雖然貼合脊椎深處的多裂肌極為細小,卻扮演著穩定人體大樓最重要的鋼索角色。

手腕痠痛-合掌轉腕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腳尖大拇趾對齊在B線,身體挺直站立。手掌合併,指間向上高度對於在頸椎正中前方,雙肩放輕鬆,手臂內側輕夾兩側肋骨。

步驟2﹕從指間慢慢旋轉到雙手背對貼,手背到手腕貼緊,脊椎保持垂直挺立。

步驟3﹕以中指為引導向下方翻轉,依序從鼻尖下巴喉嚨胸骨中間點,也是頸椎到胸骨正前方。手背旋轉過程中,手腕處貼緊,肩膀放鬆成一個水平線,背部直立。

步驟4﹕手指順著胸骨正前方延伸,維持對貼併攏,保持手指、手腕、手肘、肩關節型呈一個水平面與地板平行。

適用對象&效果﹕長時間使用滑鼠、握筆寫字、滑手機、按計算機、哺乳及繪圖等工作, 手指和腕關節重複且過度運用,導致周圍神經受壓迫或神經傳導受阻,手掌發生緊、脹、痛等情形,都能用合掌轉腕改善手臂及相關神經、肌肉因過度疲勞造成的麻木狀況。訓練部位從指尖、腕、肘、肩、肩胛、胸椎等關節的肌肉、血管、神經扭轉舒展。

肩頸痠痛-合掌拉頸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胸部挺直,保持頸部不動,兩眼平視前方,雙手合掌,掌尖在鼻頭高度。

步驟2﹕頭頸既不前屈也不後仰,手背對貼,掌尖高點慢慢轉向鼻頭。

步驟3﹕雙掌中指順著鼻尖往頸椎第1節向下,多裂肌肌群啟動頸椎前屈。

步驟4﹕指尖從頸椎下巴翻轉前推,手腕併攏大拇指向下。頸椎回正,雙手準備回到起始的合掌動作。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電腦族、文書族、追劇族、手遊族、產後哺乳、年長者等長期頭頸維持姿勢過久的人。透過訓練頸椎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可舒緩頭部、肩頸的痠痛不適。

腰背痠痛-稍息推腰

步驟1﹕背部離開椅背,脊椎挺正。雙腳掌與肩同寬。雙手在腰椎稍息的位置。吸氣時背脊挺直,眼睛直視前方。

步驟2﹕吐氣時腰椎後推,胸椎前彎,伸展多裂肌肌群。雙手從腰椎滑向肚臍。

步驟3﹕吸氣依序將尾椎→腰椎→胸椎多裂肌收縮挺正。指尖放輕鬆,從肩關節上拉,配合一節一節多裂肌收縮順序,兩手肘交叉於胸椎正前方。

步驟4﹕肩關節繼續向往天花板方向拉提,手臂內側靠近雙耳,向上垂直延伸,保持脊椎完整直線挺立。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下背痛、久坐、久站、長途交通、懷孕後期者,利用受限空間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腰椎和尾椎多裂肌肌群收縮時,帶動背部肌群活絡,除了抗地心引力帶動血液循環,腰椎後推和挺直動作也可深層刺激腸胃內臟,達到自我按摩功效。

膝蓋痠痛-頂髖推腰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雙手上舉,雙手虎口內扣在髖關節兩側。脊椎維持中立線。

步驟2﹕雙腿膝蓋打直,重心在腳跟和尾椎後方的點。身體前彎,腰椎與尾椎多裂肌肌群輕收縮,前傾時保持背部直線。

步驟3﹕膝蓋微蹲,帶動尾椎往後傾。腰椎伸展,帶動腰尾椎和骨盆改變位置,並牽動多裂肌的肌纖維伸展。

步驟4﹕從尾椎帶動腰椎,讓脊柱從側面看呈現C字型,伸展整條多裂肌肌群,讓神經壓迫稍微緩解。

適用對象&效果﹕透過屈伸膝蓋達到舒展,進一步緩解膝蓋痠痛,同時能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

腳底痠痛-提膝引腰

步驟1﹕背部離開椅背,脊椎挺正。雙腳掌與肩同寬,腳掌踩地。從雙手掌到手肘對貼,手肘與肩同高,帶正頸胸椎正中位置。

步驟2﹕吸氣時,腰椎與尾椎保持多裂肌肌群穩定,肘關節下拉,雙手翻轉為手背對貼。腳尖踮起,腳掌離地,帶動膝關節上提。

步驟3﹕吐氣從頸椎→胸椎→尾椎彎曲,伸展多裂肌肌群。維持腳尖踮起,腳掌離地,帶動膝關節上提。身體彎曲時,雙手指尖同步從朝上內轉為朝下,手背保持對貼。

步驟4﹕吸氣手臂漸漸平展在胸椎正前方。腳掌踩回,膝蓋放鬆。保持脊椎完整直線挺立。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年長者以及下背痛、久坐、久站、孕產前後的人,除了墊腳動作可舒緩腳底痠痛,同時能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提膝引腰將足弓的舒壓動作結合腰椎和尾椎多裂肌肌群收縮,帶動背部肌群活絡,連帶舒活末梢血液循環和腰尾椎肌群。動作一開始將上身的胸椎對中,接著訓練腰椎和尾椎的多裂肌肌群肌力與張力,帶動膝關節和踝關節運動,刺激末梢血液循環,增加脊椎與脊椎間肌肉彈性,減少神經壓迫。

身體僵硬-後仰弧線

步驟1﹕背部離開椅背,眼睛直視前方。雙腳水平踩地。雙手指尖向天花板,帶正頸胸椎正中位置。

步驟2﹕吐氣頸椎前彎,帶動到尾椎多裂肌肌群伸展。雙手指尖順著從眉心→頸椎→胸椎→腰椎向下牽引,帶動手背對貼到腕關節;同時腕關節與肘關節下拉,往地板延伸。

步驟3﹕吸氣指尖引導從尾椎→腰椎→胸椎多裂肌拉正。雙手平行外展,穩定兩側多裂肌群力量。

步驟4﹕吐氣雙臂上拉前傾,穩定脊柱肌耐力,最後回到脊柱直線挺立的初始位置。

適用對象&效果﹕適合肥胖者、孕產婦、年長者,以及上半身負擔重、下肢關節無法負重的人。這個動作能運動到空間狹小的深層脊椎,改善腰椎因為久坐、久站受壓迫的肌肉群,對胸椎和心肺也是一種輕度肌力運動。

資料來源/墨刻出版《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緩解頸部僵硬的5個自然療法

2018-07-17
訓練動作肌肉痠痛保健知識庫

頸部僵硬或是落枕已經是現代硬頸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通常會造成這些症狀的因素不外乎姿勢不良、運動相關的傷害、運動後沒有適當的放鬆及從事劇烈重覆性高的勞動,這些都是造成頸部僵硬的一部分原因。雖然這些肌肉疼痛可能來自於頸部肌肉、骨骼與韌帶之間的症狀,但頸部僵硬通常都是頸部肌肉過度使用或過度緊張的徵兆,當發生頸部僵硬的時候不用太過於擔心,你可嘗試下列這五種方式來緩解一下,如果症狀持續一週都沒有獲得解決就請立刻就醫,尋找出是否是由其它的原因所造成。

 方式  1 調整脊椎改善姿勢
我們都知道頭部是由頸椎所支撐著,加上現代人時常低頭滑手機或是常時間看著電腦,很容易因為姿勢不良造成頸部痠痛僵硬,在國外有個研究表示頭部往前伸出1吋脖子就額外承受10磅(約4.5kg)的壓力,所以如果你時常低頭看手機,就有可能在你的脖子上增加20-30磅(約9-13.5kg)的壓力,這個時候你除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改正不良的姿勢與習慣外,還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師或脊椎治療師來調整你的頸椎與頭部位置,緩解疼痛並增加活動範圍。

國外研究發現,頭部往前伸出1吋脖子就額外承受10磅(約4.5kg)的壓力。 ©Dr. Snyder Chiropractic

 方式  2 加強頸部肌肉訓練
頸部附近的肌肉就是常聽到的斜方肌與上背肌,如果你不加強訓練這些肌群會導致頸部周圍的肌肉減弱,使得頭部無法保持在適當且正確的位置,再加上身體活動有助於將氧氣循環到整個脊柱的軟組織促進癒合,所以,加強頸部週邊的肌群訓練可以減少肌肉拉傷或扭傷的風險。如果你過去曾經歷過受傷的狀況,最好與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洽詢提供出最安全又適合你的運動建議。

 方式  3 適當的睡眠姿勢
在訓練之後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休息及恢復,並且注意會產生疼痛的重複性動作,如果還有疼痛感產生就先暫停這個訓練,休息幾天之後讓疼痛感減緩就可輕輕的拉伸頸部加速恢復。另外,醫生建議背部與頸部僵硬時的最佳睡眠姿勢,如果是平躺(仰臥)睡姿的人,因為下背部會過度的彎曲所以請在膝蓋下方放置頭枕,讓膝蓋保持略微向上彎曲的姿勢,這樣就能讓脊柱處於最佳對齊狀態,但一定不能讓自己太過彎曲,中立脊柱應該要從頸部開始往下;假如你是側睡姿的話也可在膝蓋下方放置枕頭,能有助於脊柱與骨盆維持最佳的對齊位置,頸部可以採用一條毛巾捲起來放在脖子下方有助於頸部的支撐力量。

頭枕高低與脊椎的關聯性。 ©Juicing for Health

 方式  4 多吃抗發炎的食物
吃進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會使得肌肉更容易受到傷害,更不用說這樣的食物會削弱你的骨骼、關節、減少運動範圍與自然癒合的能力,因為,當你的肌肉伸展運動範圍、力量與靈活性受到影響的時候,你的頸部將面臨更大更高的受傷風險,同時,也會讓你重傷害中恢復更加的困難。所以多吃抗發炎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健康的脂肪(魚油或是初榨橄欖油這類)與蛋白質這些。

所以多吃抗發炎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健康的脂肪(魚油或是初榨橄欖油這類)與蛋白質!

 方式  5 冷敷熱敷的順序
當疼痛開始發生的72小時內你可以使用冰敷袋來做冰敷,三天之後就要改用熱療法來針對頸部痠痛的部位來做治療,同時可以增加肌肉的按摩來放鬆肌肉增加血液流通,讓身體自動產生止痛與鎮靜化學物質,例如內啡肽這類。

資料參考/trainer、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2017-09-25
保健話題生活高齡

對於一位超過40歲的跑者來說,或許你會感覺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在艱苦的訓練之後,能夠從中快速地恢復過來。這種感覺就像有人在你的鞋底塗了膠水一樣,失去彈性。

身體恢復變慢跟年紀的增長有關嗎?

當然,這不僅僅是幾十年來的經驗,與20年前相比,生活一天比一天忙碌,能夠訓練的時間與里程也相對減少。我們將大部分非訓練的時間都留在了電腦螢幕前或者在椅子上坐著,而不是拿這些時間打打籃球或在騎自行車,因此,我們的體能也比以前更弱了。
 
而在這個緩慢恢復的過程中,或許你會認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樣努力訓練,是因為自己老了。抑或是之所以恢復得慢,僅僅是因為自己沒有像以前那樣努力地訓練,而不是因為真的老了?

恢復在於個人體質 年齡並非有差別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人們過著生活各種不同型態的生活,每一個人的型態與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無法用一種解答去判定到底原因何在?不過,衰老不僅僅是一種錯覺,現在已經有很好的證據表明,當你在60多歲的時候,在很多事情上,包括從艱苦的訓練中恢復的速度已經改變了。
 
由Jay Hoffman帶領的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強度與調節研究》雜誌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人們在40多歲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體會到身體漸漸衰老的感覺,但是這份感覺與實際上生理衰退的研究證據來看,人們在40歲以後身體衰老的文獻相當稀少,證據往往也都模棱兩可。
 
這項研究比較了九位平均年齡為22歲至47歲的男性。其中重要的細節是,在這個研究中的每個人的訓練都屬於業餘性質的訓練(非專業型),在過去六個月的裡,他們每周從事阻力訓練的時間至少要有150分鐘。雖然,這並不能保證這兩個年齡群體會同樣的健康和活躍,但至少我們不把年輕運動員與老年人放在同一個天秤上比較。
 
過程中,受試者們平均每周都做一次高強度阻力訓練,其中包括一個機器每次做10下,重複八組;在進行之前,他們首先做了一次腿部力量的評估,接著在機器上進行將身體伸直,然後反覆屈膝以抵抗阻力的動作。48小時之後,他們再次進行腿部力量的評估以及利用監測儀器檢測肌肉損傷和發炎的狀況(這是肌肉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部分)。雖然沒有進行跑步訓練(因為這與典型的重量訓練方案也有很大的不同),但結果顯示,兩組的肌肉損傷、修復和恢復的基本路徑在這個研究中是相似的。

數據顯示並無差異

結果很簡單:兩組之間沒有差別。年輕組開始時強度更高,但兩組的相對損失和恢復強度是相同的。壓力和炎症標記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中也遵循相同的軌跡,個人的疼痛報告和酸痛結果也是如此。
 
下面是一些樣本數據,顯示的白細胞介素-6的水平,是一種炎症標記,它有助於促進免疫細胞的擴散、增殖和分化到組織損傷的部位。圖中年輕組是黑色線、中年組則是白色代表,你可以看到出發後的30分鐘後逐漸增加,但持續48小時後,並無顯著差異。

©COURTESY OF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

不論年齡 持續讓身體活動才是王道

如果這項研究有1000個受試者,那麼這種差異對於統計學來說是否有意義?答案是不肯定的,但即使是這樣,仍然會留下非常細微的差別。換句話說,這裡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解釋老化的影響。也許,我們覺得老了,是受到了傳統思想學派的有想,好比傳統的母親都會與女兒說:「女人25歲開始走下坡」所以許多女人們便會認為自己25歲後便不再年輕了是一樣的道理。
 
實際上,這個差別可能並不重要。不管我們是在對抗生物學還是生活方式,最終的結果是你需要讓身體有更多的活動,並持續像以前那樣努力工作。

在你的計劃表上,當下一次在辛苦鍛鍊後感覺到心跳加速時,你需要提醒自己,當你20多歲的時候,並非每一次的結果都是快樂與歡欣的。翻翻那時的訓練日誌,或許你會發現好多過往的心得標註皆是非常疲勞、雙腿好腫、跑慢一點吧…等。但這些感覺並不是因為身體老化了,只是訓練過程的其中一環,當你休息過後,這一切的一切,只會感覺更甜更值得。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