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隨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迫使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然而,隨著居家辦公的壓力及長時間無法規律正常運動之下,也增加日常生活的不便利及健康風險,包含不規律的飲食時間、久坐不動及運動訓練停止等生活方式,都是造成體重直線上升的罪魁禍首。
雖然肥胖在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健康問題,但COVID-19大流行和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直是一個促成因素並導致發病率上升;同时,肥胖也是許多健康問題背後相關的原因。雖然解決肥胖問題需要整體上有意識的去改變生活方式及習慣,但根據最新的研究強調,與任何其它年齡層相比之下,年輕人在未來幾年內體重增加的風險很大,接下來將透過國外的研究報告來解釋為什麼。
已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的研究,是由倫敦大學、劍橋大學、柏林健康研究所和柏林慈善大學的研究人員帶領一項新研究發現,年齡是體重增加的重要風險因素,並不是以性別、種族或社會地位有關。研究人員查看了1998年至2016年間英國超過200萬成年人的匿名初級保健健康記錄,以調查不同年齡組不同年齡體重增加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與65至74歲的人相比,18至24歲的人在未來10年超重和肥胖的可能性他們的4倍;而被歸類為超重和肥胖的年輕人,也更有可能轉向為較高的BMI類別,即從超重類別到肥胖或從非嚴重肥胖到嚴重肥胖,與任何其它年齡組中被歸類為超重或肥胖的人相比。
關於研究的結果就能清楚的表明,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將導致BMI數字產生變化,同時也要考量到年齡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是由於與老年人相比之下,18至24歲的年輕人在BMI增加的風險將會更高。
該項研究還發現,在肥胖人群中與其他成年人相比,年齡在35至54歲之間的人不減肥的風險最高。研究的結論,最年輕的成年人(18-24歲)在10年內從較高的BMI類別轉變的風險是老年人(65-74 歲)年齡組的4-6倍,而18-24歲的人從正常體重轉變為超重的可能性是65-74歲族群的 4.2倍,從超重類別轉變為肥胖的可能性是4.6倍,從非嚴重肥胖轉變為嚴重肥胖的可能性是5.9倍;所以越年輕的人越應該要注意飲食的習慣及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資料參考/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責任編輯/林彥甫
某天晚上,手機裡傳來選手客氣的詢問訊息:「我可以問一個智障問題嗎?可是先說好你不能生氣喔!」「請問麥當勞套餐和一碗泡麵相比哪個比較健康?」
不健康彷彿是泡麵的原罪,然而卻又是選手們出國時,或是因為訓練而延誤餐時最能夠方便取得的熟悉食物。到底泡麵為何不健康?又該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呢?
泡麵之所以會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物,主因是泡麵的營養成分以醣類為主,其他的蛋白質和纖維含量很少,而且調味包中的含鈉量很高,以衛生福利部建議的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來評估,一碗泡麵就含有將近800-2,000毫克,也就是一天所需1/3-2/3的鈉含量;再加上所附的油包,使得泡麵成為高鹽、高油、低纖維的不健康食品。
方法 1 補充肉類及蔬果
泡麵不健康的原罪來自於其營養組成不均衡,飲食搭配上注意補足不夠的蛋白質與蔬菜類就可平衡。例如添加即食鋁袋裝調理肉品、蔬菜或是魚肉、豬肉等肉類罐頭,可以在熟的麵體上拌入煮熟的肉類或是搭配蛋類、飲用一杯牛奶來補充蛋白質;此外還可在當地的生鮮超市或便利商店購買一些清潔程度良好的生菜沙拉或帶皮水果來補充不足夠的蔬菜水果,一餐至少添加1-2份蔬果,不但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幫助能量代謝與抗氧化,還提供纖維促進腸道的健康。
方法 2 自行煮食更健康
若是選手有攜帶電湯匙,或是住宿地點有簡單的烹調用具能夠自行烹調,快速能夠煮熟的泡麵不失為一個方便的選擇。在麵體選擇上,建議選用非油炸乾燥的蒸煮麵,並減少調味料包、調味油包的使用量,可改用天然的辛香料來添加風味,例如紅椒粉、胡椒粉等。即時鋁袋裝調味食品或是肉類罐頭、火鍋餃類等加工食品仍然含有高鈉量,倘若能夠自行煮食,建議以生鮮食物為主,方能達到較佳的營養均衡。
方法 3 高鉀水果幫助排鈉
富含鉀離子的深綠色蔬菜和水果可幫助身體排鈉,讓水分滯留減少、消水腫。高鉀水果包含香蕉、聖女番茄、木瓜、火龍果和奇異果等。成人每日鉀離子最小需要量為200毫克,約1.9至5.6公克,盡可能維持一日2到4份水果、3到5份蔬菜。
方法 4 脫水過磅後喝湯
在部分量級項目的選手,流傳著過磅後喝泡麵熱湯來舒緩胃部飢餓不適感的方式,由於脫水過磅後需要盡快回補水分及電解質,因此高鈉含量的泡麵湯也不失為一個補充電解質的途徑,但要注意不要加入調味油包,以免影響吸收速度。對於其他非前述情形的選手,由於泡麵製作過程使得麵體本身就已經含鹽,再加上調味料包中所含的鈉,攝取過多的鈉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建議少喝泡麵湯,並多喝水來幫助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