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女性忍痛比例高達9成8!專家教你正確止痛不忍耐
1
女性忍痛比例高達9成8!專家教你正確止痛不忍耐
2
1分鐘紓緩三類肩頸痛動作
1分鐘紓緩三類肩頸痛動作 30秒測試肩頸僵硬原因
3
遊戲吧!孩子──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性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女性忍痛比例高達9成8!專家教你正確止痛不忍耐

2024-11-21
話題 保健 新知 觀念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研究指出,女性受荷爾蒙波段影響,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甚至還會因為生理、心理的交互影響下增加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但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面對疼痛,有高達9成82的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表示,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使疼痛影響層面擴及身心。

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面對疼痛有高達9成8的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

國內外有多項文獻資料指出,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無論是生理和心理機制,甚至是社會文化不同都有所影響。尤其女性對疼痛的敏感度較高,更要注意疼痛容易引起負面情緒,導致人際關係之間的衝突產生,讓自己陷入「疼痛影響情緒」的負向循環。

女性比男性更易感受到疼痛

根據台北市藥師公會日前發布的「2024年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女性最常感受的疼痛類型前3名分別是頭痛、肌肉痠痛、經痛,而在覺察自己疼痛的比例也較男性高,但疼痛卻選擇忍痛的比例竟高達9成8。

王明媛表示,女性在不同生理階段(如月經週期)中的疼痛感知更加顯著,這是因為女性受到天生荷爾蒙波動、基因、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差異所致,也因此比起男性,更易罹患「慢性疼痛」,且疼痛與情緒會造成雙向影響。 據調查指出,有高達9成6女性曾因疼痛影響心情,其中更以因為疼痛變得煩躁或易怒為大宗,其次則是容易感到力不從心。

王明媛指出,這是因為當身體接收到刺激時,會將疼痛的訊號傳遞給大腦,讓我們感受到疼痛,同時大腦也是感受情緒的中心,所以兩者會容易互相影響,導致身、心皆感受不適。 此外,疼痛情緒影響還會加深心理上的「孤獨無助感」,就此埋下影響親密關係的種子。

王明媛提到,過去曾有一名30歲女性前往藥局,自述每次經痛都相當不舒服,希望能向藥師尋求能改善經痛的止痛藥。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常因經痛引起的負面情緒導致與男友爭吵,可見疼痛對於生活造成的影響深遠。

9成8女性寧願忍痛

該調查也顯示,近4成女性曾因疼痛與家人或伴侶產生衝突,也較容易因為疼痛發生而感到孤獨或認為沒有人理解自己。不過即使如此,大多女性疼痛發生時還是選擇「有痛自己忍」,自己忍耐不告訴任何人或希望別人主動關心,不願訴說的主因竟是不希望影響別人。

王明媛指出,不論疼痛造成生理或是心理上的不適,都只有自己才知道多麼不舒服,即使是親近的伴侶、家人都無法同理疼痛感受。但若此時旁人還以懷疑、責備的態度面對,疼痛便可能成為引發衝突、破壞人際關係的導火線。因此,面對疼痛、認識疼痛並且即時止痛就成為面對疼痛的重要方式。

別忍痛,正確服藥是關鍵

王明媛提醒,忍痛並無法減輕疼痛狀況,若不想讓疼痛逐漸演變為慢性疼痛、影響身心健康,建議遇到疼痛問題的第1步就是「先釐清疼痛原因」,並且掌握「黃金1小時」的止痛時間,以正確的用藥方式來快速舒緩疼痛是關鍵。

「若需要在空腹時服藥,建議選擇含有溫和不傷胃成份的止痛藥。」王明媛說,目前市售止痛藥經衛福部核准,按照仿單服用都是安全無虞,但若民眾對藥物有疑慮,也可以主動到社區藥局請教藥師建議,了解正確的疼痛管理用藥知識。

台北市藥師公會提醒民眾,疼痛發生時建議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及時處理,強調不只是女性,所有民眾都應學習正確疼痛管理方式,並建立自我照護觀念,避免因疼痛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

延伸閱讀:

牙痛如何快速止痛?能吃普拿疼嗎?關於「牙痛」你必須知道的5件事

生理期「乳房脹痛」就是乳癌前兆?中醫:大部分與「1體質」有關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女性較易感受痛是真的!頭痛、經痛、肌肉痠痛⋯專家「1招解痛」別忍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香港01
香港01

1分鐘紓緩三類肩頸痛動作 30秒測試肩頸僵硬原因

2021-02-22
知識庫肌肉痠痛訓練動作伸展保健

肩頸僵硬、肩頸痛困擾不少人,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動作,也可能為肩膀或頸部帶來重大負擔。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原來肩頸僵硬與肩胛骨移位有關!你又是否因肩胛骨移位而導致肩痛呢?快來做一個小測試,30秒即知!

1分鐘紓緩三類肩頸痛動作
1分鐘紓緩三類肩頸痛動作 30秒測試肩頸僵硬原因

一般人的頭重約4至6公斤,等同一個保齡球的重量,因此對肩膀或頸部有一定負擔,即使頭部只是稍為向前傾,肌肉承受的重力會增加三倍以上。開電視外購日本醫學節目《健康原因知多D》其中一集指出,肩頸僵硬與肩胛骨移位原來有莫大關係,並分為三種類型,但只要學習以下的改善動作,每天練習1分鐘,便可紓緩肩頸痛。

頭部向前傾肌肉承受的重力增加三倍以上
即使頭部只是稍微向前傾,肌肉承受的重力會增加三倍以上 ©開電視《健康原因知多D》影片截圖

肌肉為什麼會僵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地使用肌肉,若細胞必需要的氧氣和營養不足,肌肉便會缺氧,導致血液循環變差,本來需要排出的老廢物,就有機會積聚在肌肉中,引致僵硬或疼痛。

肩膀或頸部特別容易僵硬,其中一個原因是頭部的重量。一般人的頭重約4至6公斤,等同一個保齡球的重量,因此對肩膀或頸部有一定負擔,而且即使頭部只是稍為向前傾,肌肉承受的重力會增加三倍以上,令不少人的肌肉支撐力失去平衡。

肩頸僵硬原因之一是頭部的重量
肩頸特別容易僵硬,其中一個原因是頭部的重量

專門醫治肩頸僵硬的整形外科醫生神戶克明和中村格子在《健康原因知多D》中指出,肩頸痛問題可以由肩胛骨看出來。我們的肩膀是活動自如的關節,而支撐著兩個肩膀的就是肩胛骨。如果肩胛骨移位,活動能力變差,就算只有變動少許,肩膀或頸部也容易出現僵硬。

3類肩胛骨移位

1. 門類型:長時間用手機、玩遊戲機和用電腦的人,或是有大肚腩肥胖者

因重心前傾,他們都經常駝背,很容易成為門類型患者,頸項連接肩膀的位置會感到疼痛。從背部看,肩胛骨就像一道打開的門,不能回轉。

門類型簡單測試方式
門類型簡單測試方式
改善門類型肩頸痛動作
改善門類型肩頸痛動作

2.叩頭類型:平日背背包時只用某一邊、習慣蹺腳、睡覺經常側向某一邊

叩頭類型的主要成因與脊骨移位有關,患者不只是脖子,連整個背部或某一邊背部都容易僵硬,出現叩頭類型的肩胛骨移位 ,即某一邊的肩胛骨升高,而且像叩頭一樣向前傾斜。

叩頭類型簡單檢測方式
叩頭類型簡單檢測方式
叩頭類型肩頸痛動作一
叩頭類型肩頸痛動作一
叩頭類型肩頸痛動作二
叩頭類型肩頸痛動作二

3. 八字類型:五十肩 、或用手機及打電動時駝背引致

八字類型患者大多本身也有肩膀關節的問題,包括五十肩,肩頸痛問題大多是骨頭和肌肉連接的部分受傷發炎所致,大約在50歲出現,是肩膀老化的現象。不過,近年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如用電腦時為支撐手部令肩膀長時間在緊張狀態,或用手機及打機時駝背,肩膀肌肉長時間被拉緊。

八字類型
八字類型
八字類型肩頸痛動作一
八字類型肩頸痛動作一
八字類型肩頸痛動作二
八字類型肩頸痛動作二

撰文/梁啟敏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健康」

/ 關於香港01 /
香港01

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

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

分享文章
Ivan Hsu
Ivan Hsu

遊戲吧!孩子──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性

2017-05-09
運動部落兒童專欄Ivan Hsu體適能保健

人類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一環,屬於靈長類動物;既然是動物,自然會面臨生存下的種種問題;而具備生存能力的身體運動能力,則是延續生命最重要的基本要件。

從自然環境以及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或是其他猿猴類的行為模式來看,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開始不斷地做運動訓練 - 從抓緊母親身體的手部握力以及雙腿夾緊的內收能力,直到獨立活動開始的跳躍、攀爬、擺盪,以及同伴間扭打、追逐、嬉戲的動作,都是在為將來生存時的身體能力做好準備- 跳躍、攀爬有利逃生以及追逐獵物,扭打有利爭奪地位或是搏鬥求生時。

猴子天生活潑好動。 ©aliexpress.com

人類也是在類似的情境下,從幼兒時期開始,逐漸的將未來成熟獨立時所需要的基礎運動能力,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出來,並在成長的過程中,經由各種的生活挑戰或是任務激發出更強大的運動能力。

而在各種的行為模式中,有一項必要但是經常被忽略的模式,就是遊戲的方式。遊戲,幾乎是所有哺乳類動物學習與建立基本運動能力的方法;從我們的近親靈長類如黑猩猩一直到鯨豚類的如海豚等,在其幼兒時間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遊戲這件事。

在這裡我們所說的所謂遊戲的定義,根據專家Gavey C. 的定義是指 「一種有趣、自發性、即興非事先計畫、無特殊目的的身體活動方式。」

以人類來說,小朋友們喜歡玩的鬼抓人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其實就能自然的訓練出一些人體的基本運動能力,如:

1.敏捷度 - 急停、瞬間啟動以及改變方向的能力
2.速度 - 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大距離的能力
3.距離判斷能力 - 判斷獵物或是敵人與自己的距離是否進入有效距離
4.運動視覺 - 同時能夠鎖定單一或是觀察數個目標的能力
5.肌肉能力 - 包含爆發力、最大肌力、肌耐力等
6.心肺能力 ..... 等眾多生存及狩獵情境下所需要的肌力及體能要素。

©tipjunkie.com

我們可以發現,光是玩兩個遊戲所需要的身體能力,就幾乎已經囊括了所有的運動能力要素。

除了上述的身體方面的運動能力之外,1990年代美國的學者就已經提出兒童透過玩樂的方式所獲得的身體及腦力發展優於枯坐教室學習的效果;根據研究結果發現肢體活動遊戲的優點,除了有助於培養出基礎的運動能力之外,對於身心及學習能力的發展至少有以下幾項:

 1  促進神經塑造(neuroplasticity)的功能 

遊戲本身具有集中注意力、提供報酬回饋機制以及刺激本體感受能力等效果,進而促進腦部對於各種新的動作、反應產生新的神經路徑塑造;根據Fares的一項實驗顯示,遊戲 ( play )對於腦部的發展(額葉的增厚)高於工作性質( work ) 。

 2  有助跳脫僵固思考模式的困境( Think out of the box )

遊戲中的情形是多變而沒有單一解決方案的,比如說捉迷藏:你絕對不會永遠躲在同一個地方,必須不斷因應不同的鬼以及環境來找出最適合躲藏的方法,同時隨時依據鬼的動向來做出移動的決定,這種情況下,能夠激發出兒童針對任務、透過不斷觀察以及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及能力,而不會侷限在單一、無法跳出侷限的思考方式。

 3  促進適應力及多元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比如說小朋友們有時候喜歡爬牆探險,在爬牆過程中,可以發現十個人會有十種爬法,但是無論甚麼方法,他們總會根據自身的身體能力、同伴的能力以及周遭環境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完成爬牆任務。

遊戲的功能之一,就是讓兒童在這些過程中面對各種失敗、疑問及恐懼,透過這些無數次的失敗及嘗試,來培養出他們未來能適應不同環境,以及透過多元思考、團隊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任務,或是解決問題。

遊戲,尤其是身體活動式的遊戲,對兒童的成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教育過程,比較起枯坐在教室接受他人的答案,遊戲這種有趣、自發性的強大動機,除了能夠培養出人體生存必備的基本運動能力之外,對於未來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及人際關係都有極其重要的功能;而對青少年或是成人而言,或許也會是填補基本運動能力缺失的那一塊拼圖。

©tipjunkie.com

關於徐蔚人 ( Ivan Hsu )中國文化大學
- 運動教練研究所 碩士
- 運動與健康促進學系 兼任講師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NSCA
-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CSCS
- 私人教練CPT
 
英國跑酷運動機構 Parkour Generations
- 跑酷體適能訓練師 PFS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
- 合氣道三段
 
美國TRX懸吊訓練系統
- 指導員
 
澳洲有氧體適能協會FISAF
- 健身指導員

/ 關於Ivan Hsu /
Ivan Hsu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 運動教練研究 碩士

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NSCA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CSCS

私人教練CPT 英國跑酷運動機構 Parkour Generations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 合氣道三段

美國TRX懸吊訓練系統 指導員

澳洲有氧體適能協會FISAF 健身指導員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