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瑜伽
  • 重量訓練
  • 運動器材
  • 初階訓練
  • 跑步
  • 核心肌群
  • 跑5K
  • 跑10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AT/LT(無氧閾值/乳酸閾值)
1
AT/LT(無氧閾值/乳酸閾值)
2
伏地挺身跟心血管健康有關
最新研究發現能做到40下伏地挺身的人心血管風險將降低96%
3
運動後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乳酸堆積?專家打破理論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AT/LT(無氧閾值/乳酸閾值)

2016-05-16
知識庫 運動生理 觀念 無氧運動 體適能 跑步字典

「AT/LT(無氧閾值/乳酸閾值)」與「最大攝氧量」同為檢視身體耐力的指標,AT/LT的測量,同樣需要在醫療院所藉由抽血檢驗,檢驗血液中的乳酸濃度,並沒有可以推估的公式算法。

所謂的閾(音同遇)值,是指某項數值的臨界點,而無氧閾值就是當運動強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候,身體的能源轉換會由有氧轉換的無氧,這個轉換點就是每個人的無氧閾值,當無氧閾值愈高時,代表心肺耐力程度較好。

當運動強度突破AT(無氧閾值)時,身體內部的乳酸會開始堆積,在一般運動時,身體就會產生乳酸,當強度沒有突破無氧閾值時,代謝與產生的速度可以達到平衡,當運動強度改變,乳酸產生開始增加的點就是所謂的LT(乳酸閾值),簡單來說就是乳酸開始堆積的時間點。

無氧閾值/乳酸閾值可以清楚瞭解身體能量與乳酸開始堆積的時間點,對於許多需要耐力的像是跑步、自行車與三鐵的選手來說,了解這些數值,可以直接明瞭的知道身體的體能狀況,在藉由適當的課表的安排,提升耐力程度,調整自身的狀態,已達到最好成績。

©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

1.《運動健身知識家》,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2.《運動生理學》,新文京出版公司 (2014)
3.《肌力訓練解剖學》,合記圖書出版公司 (2015)
4.《肌力訓練圖解聖經》,旗標出版公司出版 (2015)
5.《心跳率你最好的運動教練》,臉譜出版公司出版 (2015)
6.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 - 無氧閾值的問題 ​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最新研究發現能做到40下伏地挺身的人心血管風險將降低96%

2020-05-21
觀念新知上半身肌群徒手訓練運動生理知識庫

伏地挺身對於許多成年男性來說,是在熟習不過的體能訓練動作,然而,這項訓練除了可以訓練我們的上半身肌肉之外,還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表示,當一個人可以正確完成伏地挺身的次數越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低,這些發現將可能會建立出一套新的簡單基礎風險評估模式,至於這樣的研究是否真的可行?我們將於這篇文章告訴你。

伏地挺身跟心血管健康有關
能做幾下伏地挺身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這項最新的研究將能成為最基礎的風險評估。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表明,每年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790萬,約佔全球死亡人數的31%。多數造成新血管疾病的因素主要都來自於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習慣、抽菸以及經常性的喝酒習慣所導致。因此,運動習慣與心血管疾病(CVD)之間有關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

然而,目前正確評估與心血管風險相關的身體適應性的方法,例如心臟運動壓力測試(Cardiac exercise stress testing)或次最大跑步機運動測試,不僅檢查的成本昂貴並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現在,來自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的發現,醫生可以依據一個人能完成幾次伏地挺身的能力,來進行最初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研究與結果

在2019年2月發表於JAMA上的研究報告指出,能完成40下伏地挺身的人比完成10下以內的人,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相對降低許多。這項研究在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間,在印第安納州的1個門診診所中對18歲以上的男性消防員進行了這項研究,並在2000年2月2日至2007年11月12日之間進行了基線和定期的身體檢查,包括伏地挺身能力和運動耐量的測試。根據完成的伏地挺身次數將參與者分為5組,共有1562名參與者接受了基線檢查,最終分析中包括1104名具有可用伏地挺身數據的參與者,並開始長達10年的追蹤分析。

心血管疾病與運動的相關數據分析。
伏地挺身次數和最大耗氧量、發病率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數據分析。 © JAMA

在隊列的平均值(SD)年齡為39.6(9.2)歲,BMI的平均(SD)為28.7(4.3)。在10年的隨訪期間,參與者獲得了37個與心血管疾病(CVD)相關的結果(8601人/年),並具有可用的伏地挺身數據;並發現增加伏地挺身次數的能力與心血管疾病(CVD)事件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與完成少於十個俯臥撑的參與者相比,能夠完成40個以上俯臥撑的參與者發生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風險降低了96%(IRR,0.04; 95%CI,0.01-0.36)。

心血管疾病與伏地挺身
最大耗氧量或伏地挺身類別與心血管疾病結果相關性的模組比較。 © JAMA

結論

帶領這項研究的醫學博士賈斯汀·楊(Justin Yang)表示,我們的發現提供了證據,證明伏地挺身的次數幾乎可在任何情況與環境下,進行簡易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這是一個最快速以及最方便的辦法。同時,令人驚訝的是伏地挺身的能力與跑步機測試的結果相比,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具有關連性。

但是,研究人員也特別警告說,由於他們的參與者是由特定群體的人所組成,都是介於30-40多歲擁有一定運動習慣的男性,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女性以及年齡較大或較小的人。雖然如此,但目前的發現仍然對於建立心血管健康與運動之間的相關性依然重要。最後,醫學博士賈斯汀·楊(Justin Yang)表示,這項研究將說明並強調身體的能力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臨床醫生應該在臨床期間如何快速評估身體是否健康。

你會想知道「伏地挺身是徒手訓練的最佳運動」

我猜你應該會有「修正這6個錯誤讓你做出完美的伏地挺身」這個疑問

可能還會有想挑戰「如何成功做出單臂伏地挺身」的念頭

資料參考/JAMA、medicalnewstoday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後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乳酸堆積?專家打破理論

2019-02-12
觀念肌肉痠痛運動生理話題

在運動後,有些人會有肌肉酸痛的問題,一種是「急性肌肉痠痛」另一種是「遲發性肌肉痠痛」,許多人都會把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問題認為是乳酸堆積所造成,其實不是!現今許多的研究早已推翻了這些過去的論點,並且表示,這些肌肉酸痛是因為在運動時,肌肉的組織中出現微小的撕裂,所以導致肌肉發炎以及疼痛感增強。

運動後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乳酸堆積?專家打破理論 ©drneelaminmd.com

什麼是乳酸是?如何形成?

ATP是運動時骨骼肌收縮的即時能量來源,在運動期間,肝醣與葡萄糖可以分解為丙酮酸(Pyruvate)以產生ATP。丙酮酸在有氧氣的情況下可以進入粒線體進行氧化代謝以獲得更多的ATP,而在無氧的情況下則會代謝成乳酸。乳酸的英文可以稱為(Lactic acid)或是(Lactate),但事實上Lactic acid並不等於Lactate,Lactic acid是弱酸並且會迅速解離成氫離子,剩餘的部分則與鈉離子(Na+)或鉀離子(K+)結合形成稱為乳酸的乳酸鹽,肌肉中不會有太多的Lactic acid,血液裡就更少了,因此乳酸不會長時間堆積在體內。 

乳酸真的會導致肌肉痠痛嗎?

延遲性肌肉痠痛是每個運動員都有的經驗,在做完劇烈、或是不熟悉的運動後,隔天肌肉才會開始酸痛,所以才有延遲性的說法,在運動後的12小時後會開始有感,24~48小時達到酸痛的頂點,之後才慢慢開始改善,但是乳酸在運動後一小時內就已經清除完畢,但痠痛至少要12個小時才會產生,要說乳酸造成遲發性肌肉痠痛,這是不成立的。在1983年時,有學者質疑過乳酸與肌肉痠痛的關係,他們發現上許多跑者在跑坡時,雖然產生較多乳酸,但它們的痠痛感並不顯著,相反地,如果跑輕鬆的下坡時,在產生一點點乳酸後,隔天這些跑者們的肌肉就容易痠痛,這表示,乳酸並不會造成運動後的遲發性肌肉痠痛。

乳酸不會導致肌肉痠痛 ©fedhealth.co.za

乳酸是否對身體有害?

在西元2004年一篇國外研究報告顯示,在運動前服用乳酸竟然能幫助跑者在高速下跑更久,這明顯與「乳酸造成疲勞」的假設不符,隨後,在2011年的研究也重現了這個結果,比起安慰劑,乳酸能讓運動員在高強度的心肺能力測試中持續更久。乳酸可以被人體回收利用,心臟、大腦和慢肌纖維能夠非常容易地從血液中清除乳酸,所以如果將快肌纖維產生的乳酸運送到慢肌纖維或另一個粒線體還未完全過載的肌肉中,這些肌肉可以將乳酸鹽轉換回丙酮酸並將其送到檸檬酸循環並進入電子傳遞鍊在有氧的狀態下進行有氧代謝產生能量(ATP),因此,乳酸在運動期間可作為骨骼肌的燃料來源,也是心臟、腦、腎臟和肝臟可用的燃料來源。

乳酸能增進運動表現 ©史考特醫生

總結,運動後的1~3天內的痠痛是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現象,與乳酸的形成沒有顯著關連,延遲性肌肉酸痛常見會發生在突然急遽增加運動量與強度、進行大量的肌肉離心收縮運動所造成,所以,當你們在運動後趕到肌肉痠痛時,千萬別再誤以為是乳酸堆積所導致!

資料來源/史考特醫生、Curiosity、competitor running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瑜伽
  • 重量訓練
  • 運動器材
  • 初階訓練
  • 跑步
  • 核心肌群
  • 跑5K
  • 跑10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