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大小小的路跑活動,讓臺灣的跑友們趨之若鶩。運動有助身體健康,但是!打破以下五大關於跑步的迷思,能幫助你跑得更好!
說到傷膝蓋,似乎是不少跑者擔心的事情,甚至坊間還有人建議不要跑步,因為跑步會造成膝蓋過度使用而退化。不過,你大可放心,因為我們生活中有更多更傷膝蓋的事情等著你去避免,像是:打籃球、看著《Chandelier》MV學現代舞、大掃除跪在地上擦地板、半夜不小心在浴室滑倒等等。跑步可不在以上名單內。至少,跑步不會是影響你膝蓋長期健康的主要因素。
跑者的確可能有過度使用膝蓋的受傷風險,特別是膝蓋附近的肌腱。但根據2013年的美國研究報告指出,不跑步的人有明顯更高的機率,需要在晚年執行膝關節或髖關節的置換手術。為什麼愛跑步的人比較不容易遇上關節退化的問題呢?研究人員認為,給予膝關節適宜的日常訓練,能讓膝蓋軟骨更健康。而且,有跑步習慣的人,通常體態都比較輕盈,所以對於膝關節與髖關節的負擔更低。
這樣你還擔心跑步會傷膝蓋嗎?快來跑步吧,除非你已經存好人工關節手術的鉅額費用了!
跑到「撞牆」雖然聽起來不妙,但這是讓你進步的好方法。這裡的「撞牆」指的是,在跑步過程中,由於能量耗盡,讓身體不聽使喚、停頓下來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撞牆期」。偶爾挑戰自我極限,並在事後補充大量的休息與修護,這是長跑選手提升成績的絕佳方法。具體來說,為了一步一腳印完成長距離路跑,如何教導身體有效的運用能量,成了至關重要的課題。
跑步訓練中,「撞牆」的經驗會告訴身體,在進行運動時該燃燒多少能量,避免再一次遇上「撞牆」的窘境。但也要注意的是,太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可是會影響到跑步的品質喔。人在「撞牆」時,就代表供給身體能量的肝醣即將耗竭,而在此時是非常難以維持跑步這種中高強度的訓練。「撞牆」應偶一為之,這樣將提供身體絕佳的刺激,讓你下次參加長距離路跑時,更加得心應手。
越野路跑的確能減低你受傷的機會,不過並不是因為野外的路面比較軟。在生物力學的觀點上,地面軟硬程度對於跑步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人體能巧妙的在不同地面狀況下,改變其吸收衝擊的方式,讓身體能維持恆定狀態。例如:跑在堅硬的水泥地上,你的腳步就會不自覺地輕一些;而跑在充滿落葉與泥巴的路面上,你的身體會花更多力氣克服,讓你覺得跑起來有些舉步維艱。
既然跑在什麼路面上沒有太大區別,那麼,越野路跑好在哪裡呢?許多跑者都會遇上「重複施力傷害」(RSI),也就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某項動作,肌肉又沒有獲得足夠的休息,在長時間下累積造成的傷害。而越野路跑與一般路跑最大的差別,在於跑者需要不斷調整步伐,適應每一步都不太一樣的狀況。這不僅讓RSI的機率降低了,更讓身體的力量與靈活度更加掌握自如。
這可是一般路跑難以達成的——除非你總是跑在很需要路平專案的路面上,還請您特別留意安全。
關於這個迷思,我們要特別謝謝James O’Keefe這位心臟學家,由於他的說法被廣泛刊登在各大媒體上,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權威性報章,讓我們有機會在這裡多寫一個段落告訴你:你永遠不會跑太多,當然也就沒有反效果的問題。
根據O’Keefe的看法,每週跑一百公里或以上的人,會對身體會有不良的影響。可是事實上,到底有多少人每週會跑到一百公里以上啊?在目前可得的研究報告中,高里程的路跑對你的健康可說是利大於弊。所以,放膽跑吧!你永遠不會跑太多!
喜歡跑步的人總是說,跑步帶給他們很多益處,像是成就感、滿足感、充滿挑戰性等等,特別是在跑下坡路段時,那樣的爽感更是難以言喻。但在跑到下坡路段之前,大部分的時刻都很難稱得上是「有趣」,至少跟「躺著玩、坐著玩、趴著玩」的水上樂園比起來,跑步一點都不有趣。
完成一段通體舒暢、達成目標的路跑的確感覺不賴,更不用說跑完之後來些清涼有勁的啤酒——我們並不建議您仰賴這個方法來增添跑步的樂趣。正因為跑步本身真的不是太好玩,讓許多人會透過一些獎勵大腦的手段來強迫自己跑步。同時,因而放棄跑步的人們也不在少數。
誠心建議跑步新手,不要相信臉書上那些路跑後純騙讚的打卡動態,也假裝沒看到一些路跑廣告片中五彩繽紛的歡樂場景。維持跑步的習慣需要恆心與毅力,但在你為自己設定目標與著手實踐的同時,帶給你的成就感與自我實現感,會讓你更有動力堅持下去。這才是跑步的「樂趣」。
飲食不忌口,小心高血脂上身恐致命!33歲朱先生是一名工程師,高壓工作讓他常大吃大喝,最近一次健檢報告卻發現血脂異常,至醫院新陳代謝科求診後,醫師建議他嘗試增加運動時間以及飲食調整,血脂數值逐漸改善,但仍未達到標準;後續配合藥物治療後,其血脂異常值才得以緩解。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盧翰生表示,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上國人三高自知率為:高血壓68%、高血糖66%、高血脂23%,高血脂儼然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其中高血脂的問題來自膽固醇。
盧翰生說明,膽固醇是體內的一種脂質,主要由肝臟所製造;透過飲食也能攝取到膽固醇,通常身體需要一定份量的膽固醇才能維持正常的機能,但過多的膽固醇也會造成健康危機。
除了總膽固醇以外,還會檢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脂(TG):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容易附著於血管壁,造成血管阻塞以及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是好膽固醇,負責將膽固醇帶離血管,是血管的清道夫。
三酸甘油脂:提供人體的熱量,過少會導致疲勞及虛弱;過多會導致肥胖和心血管風險增加。
「當血脂過多時,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嚴重狹窄時,有機會形成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組織缺氧。」盧翰生指出,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會導致中風;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則會導致缺血性心臟病。此外,腎臟病及周邊血關阻塞等疾病,也跟高血脂息息相關。
他提醒,控制血脂可以透過改善危險因子來達到預防以及治療的結果。包含戒菸、少飲酒、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攝取正確的飲食。其中,足夠的蔬果、全穀類、堅果、豆類、海鮮、瘦肉,選擇低脂飲食、少炸物,油類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非熱帶植物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橄欖油)更佳。
依據不同的情境,每個人有不同的控制目標,若是飲食和運動沒辦法得到足夠的改善,盧翰生建議,可諮詢專業醫師,使用藥物輔助。高血脂的危害不容小覷,建議定期進行血脂檢查,了解自身狀況,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以守護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