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美研究:在跑步機上行走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體機能
1
美研究:在跑步機上行走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體機能
2
空腹運動瘦更快?專家:小心肌肉量減少!
3
腳掌和腿部的4大徒手按摩法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研究:在跑步機上行走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身體機能

2016-09-06
話題 跑步 保健 跑步機 觀念 有氧運動 運動配備

跑步機雖然有點單調無聊,不過它對於某些人來說可是療癒神器!美國研究表明,讓患有帕金森氏症的人以一個舒適且低強度的速度在跑步機上行走,可以有效改善他們的步態和行動力。

根據馬里蘭大學在2011年的研究結果指出,與在跑步機上短時間快走或是做一些阻力訓練,包括壓腿、彎曲和伸展等等相較,上述的運動方式更為有效。

在跑步機上以舒適的速度行走可以改善帕金森氏症症狀 ©innovationsfitness.com

研究分三組進行

作為第一個此類型的實驗,該研究找來了67位有行走問題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來做測試,並在巴爾的摩維吉尼亞州立醫學中心進行,以每週三次的方式進行三個月,在數位運動生理學家的監督之下進行。該研究以三種運動模式,分為三組來進行,分別是在跑步機以高強度但時間較短(30分鐘)的方式行走;另一組則以較為緩慢的速度在跑步機上行走,不過時間持續50分鐘;第三組則做一些拉伸和阻力運動,包括重複性地壓腿、伸展、曲腿等等。

研究結果表明,低強度的跑步機行走訓練對於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的穩定度和流暢性有最顯著的改善。不過,只有第三組的拉伸和阻力訓練對於患者在「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上面的分數有所提升。

低強度行走運動最適合

「與一般對於高強度運動較為有效的研究證據相反,我們的研究顯示,低強度的運動和阻力訓練反而能夠對帕金森氏症病患的身體運動能力有最大最好的效果。」馬里蘭大學醫學博士莉莎·舒爾曼 (Lisa M. Shulman) 在她的公開報告文章裡說道。「因為有許多病患與家屬常問到,既然大部分帕金森氏症患者能從事低強度運動,那麼到底他們可以做哪些運動呢?我想我們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指引。」

該研究結果於2011年美國神經醫學學會於檀香山舉辦的第63屆年會上公開發表。

資訊來源:Medscape Medical New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空腹運動瘦更快?專家:小心肌肉量減少!

2019-06-11
生活觀念保健話題

許多想減重的人都會透過運動來維持身材,並且都希望自己的身體可以代謝脂肪來達到減肥效果,因此有不少說法是「空腹運動」更可以幫助減肥,雖然這種做法在學理上說得通,卻可能會造成低血糖、甚至會讓肌肉量減少。

空腹運動瘦更快?專家:小心肌肉量減少! ©thelist.com

許多學研究顯示,人體肌肉細胞燃燒的熱量為脂肪細胞的5倍,脂肪細胞反而傾向儲存卡路里。因此,除了控制熱量外,建立肌肉組織強過脂肪組織的體格,才能長久有效不復胖。

為什麼我們不能空腹運動?

在空腹運動時,因為身體會處在低血糖的情況中,如果運動太激烈可能會造成很危險的低血糖症狀,像是冒冷汗、全身無力、發抖、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昏倒等,這時需要快速補充大量的葡萄糖,等於根本沒減少熱量攝取,還對身體帶來負擔。雖然空腹運動雖然可以提取脂肪來消耗,卻沒辦法增加肌肉量,因為肌肉蛋白質要合成,需要碳水化合物的幫忙,所以長期來看,基礎代謝率不會上升,只是在短期內有脂肪燃燒的效果。

此外,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研究發現,運動前補充蛋白質、醣類,能增加肌肉合成的效果非常好,因為運動會消耗能量,若先前未補充營養,將導致肝醣存量不夠,脂肪也因醣類不足,來不及及時提供能量,此時就可能利用到轉換能量較快的蛋白質來提供,間接造成肌肉流失,使得運動達到反效果。

空腹運動導致肌肉量流失 ©muscleandstrength.com

上述研究除了運動前需要補充蛋白質之外,還發現醣類是運動必備的關鍵營養成分。因為醣類能促進胰島素分泌,可以幫助人體肌肉順利吸收胺基酸加速肌肉蛋白合成,在補充大量蛋白質卻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將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使蛋白質難以被人體吸收。另外,胰島素同時誘發肌肉細胞吸收葡萄糖,促進肌肉儲存肝醣使體能增強。

運動前吃一點醣類能加快肌肉合成 ©popsugar.co.uk

切記!在運動前一定要適當補充一些蛋白質以及醣類,若未吃東西就運動,除了容易產生飢餓感、體力不濟、暈眩等問題外,還會造成「增肌」與「瘦身」的反效果。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腳掌和腿部的4大徒手按摩法

2018-02-09
運動按摩書摘訓練動作運動恢復保健知識庫

有許多徒手按摩前線的方法,其中一種是利用按摩探察各個關節的活動度,譬如腳、踝和腿的部位,評量這些部位的運動作為。

手法
◆ 直線壓迫法
◆ 縱貫摩擦法
工具
◆ 指節
◆ 指尖
◆ 手肘

腳掌的評估方法

關於運動員的活動能力,治療師要先進行比較性評估。請運動員臉朝上、平躺在按摩床,雙腿伸直。治療師用雙手鉗住運動員的腳,再輕輕牽拉,往腳底板(把腳趾和腳踝往下拉)的方向施壓,個別牽引每一隻腳趾(每一段指節),包括腳踝。
 
比較個人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能力,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在此比較雙腳,才能決定哪裡是最需要集中按摩的地方。同時,也要伸展腳趾背和腳背的肌腱,進行觸診,摸索踝頸支持帶。注意,治療師必須兩邊都觸摸,藉此評量僵硬、僵直或無法伸展的部位。

腳掌和腿部的4大運動按摩手法-按摩腳踝前面的支持帶:這個部位的壓力會限制腳底彎屈動作,譬如很難墊腳尖。骨折或挫傷部位解除固定以後,或是遇到術後恢復運動,都必須使用這種按摩手法。

依照前線的運作模式,下肢的運動會從腳背開始;腳背好比山坡,為此,治療師要先從腳背開始按摩,爬向髖部。

請運動員動一動腳趾和腳背,治療師再趁著這個時候進行按摩。使用的摩擦手法必須要配合腳趾關節(趾節間)及腳背關節(蹠骨間的跗關節及跗橫關節)的動作。處理爪形趾或類似的病變時,使用此方法的效果非常好。

使用牽拉法和壓迫法
藉著牽拉和壓迫已經固定的腳踝部位,我們可以觀察和評量這個部位與髖關節的關係。按摩的時候,經常可以在腳背表面發現一塊肉肉的部位(不是每一個人都長成這樣),這就是腳趾的短伸肌。短伸肌可分為趾短伸肌和拇短伸肌,足背痛多與此肌肉有關。

腿部的評估方法

下肢按摩還要繼續,現在我們要提到腿前腱的部位(脛前肌、趾長伸肌以及第三腓骨肌);這個部位的觸診相對容易。運動員提起腳踝、把腳尖指向裡面(側屈與內翻動作)的時候,治療師用手就可以摸到脛骨前面的肌肉和肌腱。
 
提起腳趾(伸展)的動作,能顯露拇趾和其他腳趾的長伸肌。腳趾的伸展肌腱藏在脛前肌下面,後者生長方向深入膝蓋下面的突起部位(脛骨粗隆)。

腿前按摩 :治療脛前肌的時候,要請運動員把腳板往下壓。治療師趁著運動員伸縮腳踝和腳趾時,用指關節在腿前間隔、有肉的部位持續施壓,也要壓迫腓骨骨幹。

精確解剖

內踝前的脛骨前肌(腳板往上抬的時候可看見)與外踝後面的腓骨肌之間(腳板往下壓的時候可看見)有骨間膜、肌間隔和結締組織外膜。
 
這個肌肉間隔從腳開始,通到上端,達到腓骨頭前面。因此,我們挪動手指,從外踝往上摸索。如果運動員的腳進行上下移動,就更能清楚看見這個空隙。

腿部按摩:治療師用手肘施壓滾動,這樣的按摩適合肌肉發達或肌肉緊繃的運動員。進行間斷式的按摩時要非常小心,以免造成傷害。

主動動作的按摩手法

大部分的按摩,運動員都是躺著接受按摩,治療師在按摩中幫助運動員進行關節的被動式運動;但有的時候,按摩要趁著運動員主動進行運動時進行,以利於觀察動作受限的狀況,讓治療師進行動態觸診,效果更好。
 
接下來,雖然仍在療程之中,卻已經告訴運動員哪些是他可以做到的動作,要怎麼做那些動作,甚至告訴他最多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主要是讓對方能夠認識這些「新」的動作,並去接納、去融合使用這些動作。

TIPS
從腳踝側屈和外翻(eversion)的動作,可以見到第三腓骨的肌肉和肌腱,但不是每個人身上都能看見。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 約瑟‧馬爾默‧艾斯帕夏, 埃爾圖‧亞克梅特‧卡拉斯科  著作《肌筋膜徒手按摩解剖書:5大部位x 10種手法x 7道程序,紓解運動疲勞&提升競技表現的終極按摩法》一書。

「運動按摩」是運動界行之有年的身體護理方法,而「肌筋膜按摩」則是近年來運動按摩技術上,最新的突破性觀念,以及最受矚目的新興護理療法。過去,運動按摩多以治療痠痛或患部為主,是針對單一部位(某肌肉或某關節)的療程,雖然有效卻非常短暫,治標不治本。

現在,醫界與運動圈發現了全新的「肌筋膜按摩法」,強調治療師不應只處理某條肌肉或某個關節,因為實際上人體是由一張完整相連的肌筋膜包覆,有時激痛點並非真正疲勞處,而是相對應或相連結的筋膜遠端;也就是說,從筋膜線路的方向思考,當某個部位疼痛時,必須同時處理通過該部位筋膜線上的所有肌肉,而不是單一患部;這種嶄新的「整體」按摩觀,大幅提升運動按摩的治療功效。

其次,也發現肌筋膜的可訓練性,只要多施以按摩,就能增加筋膜的水分與彈性,有助運動員快速適應不同階段的訓練或比賽,獲得更好的競賽成績。如此,也讓過往運動按摩多半是紓解疲勞、痠痛的消極作用,多了鍛鍊、刺激肌肉的積極作用。

•更多采實文化出版《肌筋膜徒手按摩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