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體適能教練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體適能教練
2
染新冠病毒恐增肌少症風險!  醫籲從年輕提早存「肌」本
染新冠病毒恐增肌少症風險! 醫籲從年輕提早存「肌」本
3
4個舒緩肩頸痠痛的按摩點
Ivy
Ivy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體適能教練

2017-03-09
運動部落 保健 兒童 親子運動 體適能 專欄

根據研究統計,3歲以上的孩子每週至少需要運動150分鐘,隨著時代的演進,孩子能有的娛樂不再只是大自然或者鄰居的同伴,更多的是3C產品圍繞在他們身旁,所以每週運動150分鐘,有多少的孩子做的到?有多少家庭親子關係在電玩、手機與抓寶中流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體適能教練

為何體適能要從小開發?

體適能不是單純體能運動,更包括了四肢大小肌肉、反應、感覺統合及腦力發展,它主要在訓練孩子的平衡性、敏捷性、協調力、速度、耐力及柔軟性,藉由適度的體適能運動來開發孩子應具備的各項能力。
 
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很強的運動能力,比如很早就能翻身、爬行,走路有比同齡的孩子穩和早,使得父母以為,這就是運動天賦的表現。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運動能力卻開始被同齡人追平甚至超過,這是為什麼呢?
 
不同成長階段的小朋友,均需要不同程度的體能活動。六歲之前,身體運動系統在發展中,此階段可讓孩子自由活動,簡單如去公園跑跑跳跳、跳繩、擲球都可,從中刺激大小肌肉,提升協調能力。六歲至十三歲左右,人體肌肉力量直線上升,是成長的轉捩點,此時進行有系統的運動訓練最為安全及具效率,小朋友的成功感及進步空間亦較大。

伴孩子一同運動,養成真正的興趣

要培養小朋友對運動的興趣,最好從小開始,當孩子願意玩或運動的時候,父母也要陪伴、跟著一起做,並知道該選擇什麼運動?!
 
開始時如何吸引小朋友的興趣,相信也令不少爸媽懊惱。其實很多運動都適合做親子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跑步及球類活動等,重點是父母要與子女一起參與。現代有許多父母一方面叫孩子多運動,卻將孩子丟在一旁玩耍,自己就坐在家中看電視、上網,而孩子3-5歲恰恰是模仿期,這樣要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更是困難。透過與孩子一起運動,父母也可以建立榜樣,讓子女學習,久而久之,孩子的運動動機自然增加。

舉例來說,小朋友跑步,對於耐力、速度、四肢協調亦會改善,於其他運動表現也有助幫助,可增強自信,加上現在兒童肥胖問題嚴重,帶入有氧運動有效消除脂肪,可減低將來罹患慢性疾病機會。剛開始練習不妨加入小獎勵,可成為一種動力,令小孩覺得運動是開心的,不是交差,當投入成為興趣,就無需再用這些方法。

伴孩子一同運動,養成真正的興趣

給孩子機會,從中伴他建立體能及自信

在運動的過程中,家長應多鼓勵孩子,給他信心,並引導他們完成整個過程。此外,也可約親朋好友的孩子、家人一起玩樂、彼此影響,有助增加運動動機。

除了以上方式,平時當孩子在動的時候,在一旁觀察的我們,也可以利用錄影功能,將孩子的跑姿,遊戲時的樣子錄下來,然後跟他們一起觀看,再找一些地方稱讚他,例如:你跑步時的眼神很認真、很堅定、腿抬的很高、姿勢也好穩定,真的好棒喔!如此孩子才會覺得父母肯定自己,自信心才可建立。但父母請記得,讚美說話要具體一點,故此學習幾個相關運動的專業術語是有需要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中增添趣味,可於運動中加入遊戲元素,練習之餘亦可玩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勝出,以增強其自信及成功感。
 
剛開始練習時,十次至少讓孩子贏八九次,無論誰輸誰贏,事後父母都要與小朋友溝通,例如:「我就知道可以贏我,因為你好專注、都沒有分心餒!」這樣孩子可以從中學習正確的運動態度,過程中需顧及小朋友的感受。待孩子熟練後,可讓他們帶領大家遊戲、運動,教導父母及其他小朋友,令他更投入運動氛圍中。

運動與遊戲就是像這樣促進大腦的成長,這些都是做在家裡看電視、玩電玩無法獲得的正面刺激。在科學家執行的動物實驗裡也發現,能靠自我意志活動的受驗對象,其大腦比無法靠自我意志活動的受驗對象發展得更健全。由此可見,想讓孩子在智能上也有健全的發展,一定要積極地讓孩子從事運動。

孩童的簡易體適能訓練方法

所以不同階段的孩童,也有適合他們的體能訓練。以下的簡單建議,也是我經常跟子女們一起做的事。

七、八個月大︰父母可用玩具吸引嬰幼兒多些爬行,刺激手腳大小肌肉的協調。
一歲以上︰學行階段,每日可抽十多分鐘與他玩玩擲球遊戲,走動一下。
兩、三歲︰每日散步半小時,有助提升小孩平衡力、身體協調。
四、五歲︰平衡力發展穩定,可教小孩跳繩、騎腳踏車、走平衡木、游泳等,過程須循序漸進。

學行階段,每日可抽十多分鐘與他玩玩擲球遊戲,走動一下。

幼兒體適能運動,值得每一位父母去了解與學習。教育與投資孩子,除了花費請家教、送去補習班外,還有更重要的是是誰陪伴在學習的過程。運動,是孩子與你的互動中最初始、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請讓體適能運動走進你們的家、你與孩子的世界裡。引發孩子的運動意願、提升運動能力的關鍵,就在父母手上,父母才是孩子的體適能教練。

關於Ivy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專業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 關於Ivy /
Ivy

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染新冠病毒恐增肌少症風險! 醫籲從年輕提早存「肌」本

2022-04-29
高齡營養補給COVID-19觀念保健話題

台灣 60-70 歲長者約 10% 患有肌少症,80 歲以上更將近 30%。而近期國外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神經、肌肉骨骼,恐造成肌少症,換言之,不僅中高齡者,未來肌少症罹病可能因新冠病毒影響年輕人,成為老少都該注意的問題。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暨老年醫學科醫師程信翰呼籲:「走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期,更要留意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減緩肌肉流失,遠離罹患肌少症風險。」

什麼是肌少症?請見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 Sarcopenia

染新冠病毒恐增肌少症風險!  醫籲從年輕提早存「肌」本
染新冠病毒恐增肌少症風險! 醫籲從年輕提早存「肌」本

與病毒共存 及早存「肌」本是關鍵!

研究調查,平均 50 歲後的肌肉流失比 30 歲壯年時期加速2倍。隨著疫情蔓延全球,更有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除了造成肺部損傷外,肌肉、骨骼有可能受病毒影響,進而增加肌少症風險。

程信翰醫師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攻擊肌肉組織,導致蛋白質不易吸收轉化,民眾也容易受病毒影響,降低食慾進而減少營養攝取,提升肌少症風險,未來肌少症可能不再只限中高齡者須留意,年輕族群也需要及早開始存「肌」本,遠離肌少症風險。染疫人數雖持續增加,但中重症與死亡比例已大幅降低,世界走向與病毒共存,面對疾病挑戰,重視均衡營養、固定運動,維持保護力仍是關鍵!

台灣人外食比例高,大家常擔心誤踩高熱量食物雷區,那麼如何維持營養均衡、增肌不增肥?陳怡錞營養師建議,營養攝取時,應留意盡量挑選含有優質蛋白質、MCT 中鏈脂肪酸這類營養素,以及更接近天然食材成分的食物,更能事半功倍。

陳怡錞營養師建議營養攝取重點
陳怡錞營養師建議營養攝取重點

長者每天應攝取56g蛋白質 吃不夠加速肌肉流失

根據統計,台灣 60-70 歲約有 10% 患有肌少症,到了 80 歲以上可能將近 30%。程信翰醫師指出:「肌少症罹病風險比我們想像得高,除了牙口問題,慢性病、失智症或中風都可能因疾病導致胃口不佳、或吞嚥神經狀況,產生營養不均,長期可能產生肌少症危機。以 70 公斤的長者為例,原則上每天應攝取約 2100 大卡與 56g 的蛋白質,若攝取不足會加速肌肉流失,導致跌倒、骨折等死亡風險激增。」

107 年死因統計顯示,65 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名為跌倒、一旦長輩跌倒後臥床不起,肌肉萎縮與流失更快,死亡風險步步近逼。

長輩牙口不好、食慾不振,對食物口味較挑惕,導致肌肉量流失風險,常讓子女及照護者傷透腦筋。陳怡錞營養師分享:「曾有位 75 歲陳大哥,因受牙周病影響牙齒咀嚼功能不好,長期無法咀嚼肉類、蛋白質攝取不足,治療期間更因食慾不振而體力不佳。透過營養品的補充,攝取優質蛋白質與能及時轉換能量的 MCT,讓體力穩固、恢復健康。」營養師進一步提醒:「為長輩預備營養補充品要設身處地,適口性跟多元口味交替,能避免長輩拒絕持續使用,選用以天然食材為主,並搭配長輩飲食習慣的口味,能提升長輩願意持續補充的機會。透過穩定補充,重回健康生活。」

避免肌少症 3 步驟

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速度增加,想穩固身體肌肉量,增強疾病共存保護力從何做起?程信翰醫師提出甩開肌少症風險3大步驟:
1. 量表自評及早揪疾病風險
2. 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與油脂熱量
3. 養成每週運動習慣

延伸閱讀:助高齡長者恢復身體活動力的16組超實用肌力訓練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4個舒緩肩頸痠痛的按摩點

2017-09-15
肌肉痠痛保健知識庫

我們用肩膀承受重擔,所以常感覺肩膀緊張。「肩膀」(shoulder)的拼法就像「應該」(should)加上「急診室」(er)。長期肩膀不適的人是否一直放不下他們「應該」做的事?這些「應該」做的事是否都很迫切,讓人感受到更強大的壓力和緊張?打個比方說,每個人都像雜耍藝人,手上拿著好幾根棍子,棍子上還有不斷轉動的盤子,肩膀得負責不讓盤子掉下來。渾身的精力都用來轉盤子,而不是用來完成手邊的工作。讓盤子在空中旋轉,你覺得筋疲力竭,因為肩膀永無休息的機會。

慢性肩膀緊張要當成全身的身體反應來處理,才會得到最好的效果。脊椎的排列恢復平衡,充滿力量和靈活度,肩膀就能放鬆。再者,脊椎也仰賴下背部和骨盆提供的基礎。就整體而言,我們要有平衡的姿勢,才能支撐肩膀。

4個舒緩肩頸痠痛的按摩點

處理肩膀緊繃時別忘了下面幾點:
 
‧做胸椎、腰椎和頸椎的練習和舒緩。
‧舒緩第一和第三肋骨,以及改善肋骨靈活度。
‧骨盆旋轉的姿勢練習。
‧如果你覺得「應該」做的事一直讓你放不下心來,排好優先順序,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後,在當下告訴自己已經「完成」了。

肩膀的解剖結構

肩膀支撐手臂連到身體的地方,也負責手臂的活動。三塊骨頭聚合在一起構成肩膀關節:鎖骨、肩胛骨和肱骨。鎖骨連到胸骨,也是肩帶和軸骼構成的唯一骨骼連結。複雜的肌肉群系統把手臂連到軀幹上,支撐關節內手臂的活動。

八個肩膀感應點和特定的舒緩姿勢

構成肩膀的肌肉群讓手臂能朝著幾個不同的方向活動。由於肩膀的結構很複雜,一次只處理一群肌肉,比較容易達到舒緩的效果。在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中,有八個特定的肩膀位置能舒緩八個特定的感應點。感應點感到痠痛,指出舒緩時要針對相應的位置。用對應的姿勢舒緩這八個點,就能舒緩肩膀所有的主要肌肉群。

這些舒緩位置就跟書中所有的舒緩位置一樣,使用時動作一定要慢,慢慢調整成最恰當的姿勢。一般人常常太急於減緩疼痛,一不小心跳過了舒緩姿勢。所以動作要慢,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上,摸索出最能消解緊繃和疼痛的姿勢。要知道自己的姿勢對不對有一個方法,就是檢查感應點是否痠痛。肩膀的舒緩姿勢正確,感應點就不覺得痠痛。

如果從手肘朝著肩膀關節施壓,姿勢的效力更強。可以找面牆靠上去。以下介紹1-4個肩膀感應點,當肩頸痠痛時,可以嘗試按看看,會有一定的幫助唷!

​ 1  肩膀感應點1(又稱記憶點)

雖然肩胛骨在背上,卻有一個鼻子般凸出的部位往身體前方伸出,就在鎖骨下方,旁邊就是肱骨頂端。這塊凸出的地方叫做喙突,也是第一個肩膀感應點的位置。這塊骨頭覺得緊繃或疼痛時,用下面的舒緩位置放鬆對應的肌肉群。

這個感應點也叫作「記憶點」,考試和測驗時可以揉個幾秒鐘,有助於活化記憶。有一次我碰到一位九十多歲的求診者,他的生活非常多采多姿。在治療過程中,他常會跟我說一些很精采的故事,但常常講到一半就忘了自己在說什麼。有一天故事正精采的時候,他突然沉默不語,我伸手過去揉揉他的記憶點(喙突),他立刻從中斷的地方繼續把故事講完。他妻子立刻好奇心大作,問我:「你怎麼辦到的?」記憶點人人可用,準備考試跟上考場時非常方便!

肩膀感應點1的舒緩姿勢:披肩
站著,彎曲手肘,將前臂抬起橫放在臉前,保持舒適。我的學生常稱這個姿勢為「披肩」,因為動作很像把披肩拉披到肩上。如果躺著做這個姿勢,要保持舒適,並讓手臂放鬆,維持這個姿勢2分鐘。有時從手肘對著肩膀關節稍微施壓,可以更快消除緊繃。這時,你可以用另一隻手臂把手肘對著肩膀輕推。

如果站著的話,舉起上臂橫過前方,把那想像的披肩掛在臉前。然後把手肘靠在牆上,感受從手肘向肩膀關節施壓,稍微把肩膀向後推。
注意喙突處是否鬆弛、跳動或痠痛消失。

把手肘靠在牆上,從手肘壓向肩膀

​ 2  肩膀感應點2

這個姿勢的感應點在鎖骨和肩胛骨之間身體側面V字(<)的狹窄區塊內,在肩膀的最上面。

肩膀感應點2的舒緩姿勢
站著,身體側面對著牆壁,把手臂舉到肩膀的高度,讓上臂和軀幹形成直角。把手肘靠在牆上。

感受到手肘輕壓的力量穿過上臂達到肩膀關節。記得靠牆時要放鬆肩膀和頸部下方所有肌肉。為了最佳效果,可以結合第一肋骨的舒緩姿勢。

​ 3  肩膀感應點3

肩膀感應點3實際上是肩胛骨頂端邊緣下方的一連串感應點。如果覺得這塊骨頭邊緣(肩胛棘)下方疼痛或痠痛,用下面的姿勢來舒緩。

肩膀感應點3的舒緩姿勢:雞翅膀
站著,背對牆壁,直接把手肘向後彎(看起來像雞翅膀),把手肘靠在牆上。軀幹保持筆直,讓靠著的手肘對肩膀關節施加些許壓力。

​ 4  肩膀感應點4

肩膀感應點4位於肩胛骨中間。你可以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別人肩膀骨頭下方的V字上,找到肩胛骨的中心。感應點就在拇指和食指中間。
你可以用一邊的手臂穿過另一邊肩膀的上方或下方,找到肩胛骨的中心。

肩膀感應點4的舒緩姿勢:火雞翅
站著,背對牆壁,把手肘向後彎,稍微往側邊伸出去。做這個姿勢時,注意你的手肘要打開一點,而不是直接往後向上抬起;我們稱這個姿勢為「火雞翅」,和舒緩肩膀感應點3的「雞翅膀」略做區分。把手肘靠到牆上。穩定軀幹,讓靠牆的手肘產生壓力,推向肩膀關節。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商周文化出版,露恩.歐弗麥爾著作《疼痛自療全解(改版):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喚醒身體自癒力》一書。自一九七八年開始,歐弗麥爾在她開業的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診所中治癒了無數的民眾。她每年參與三十場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研討會,教導無數學生和講師,另外也參於專業會議,並為美國、澳洲和紐西蘭撰寫新聞稿。她是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的持照高級講師,在佛羅里達領有按摩治療師的執照,並在佛羅里達和美國各地提供成人教育課程,已得到治療按摩與身體工作國家認證委員會(NCBTMB)認證。

身上老是這裡痛那裡痛,試過各種方法卻總是成效不彰?全台首度引進風行歐美數十年的「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操作簡單,過程無痛,功效驚人!

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是一種溫和、非侵入性、以整骨療法為基礎的療法,能有效消除急性和慢性的疼痛及壓力模式,減少慢性肌肉緊繃、放鬆關節、提高靈活度、改善循環和放鬆全身。本書包含詳盡的骨骼解剖插畫與練習圖解,引導讀者學習身體擺位、姿勢和動作,消除疼痛不求人,也無需特殊設備,在家自己做省時又安全。

•更多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