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統計,3歲以上的孩子每週至少需要運動150分鐘,隨著時代的演進,孩子能有的娛樂不再只是大自然或者鄰居的同伴,更多的是3C產品圍繞在他們身旁,所以每週運動150分鐘,有多少的孩子做的到?有多少家庭親子關係在電玩、手機與抓寶中流逝?
體適能不是單純體能運動,更包括了四肢大小肌肉、反應、感覺統合及腦力發展,它主要在訓練孩子的平衡性、敏捷性、協調力、速度、耐力及柔軟性,藉由適度的體適能運動來開發孩子應具備的各項能力。
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很強的運動能力,比如很早就能翻身、爬行,走路有比同齡的孩子穩和早,使得父母以為,這就是運動天賦的表現。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運動能力卻開始被同齡人追平甚至超過,這是為什麼呢?
不同成長階段的小朋友,均需要不同程度的體能活動。六歲之前,身體運動系統在發展中,此階段可讓孩子自由活動,簡單如去公園跑跑跳跳、跳繩、擲球都可,從中刺激大小肌肉,提升協調能力。六歲至十三歲左右,人體肌肉力量直線上升,是成長的轉捩點,此時進行有系統的運動訓練最為安全及具效率,小朋友的成功感及進步空間亦較大。
要培養小朋友對運動的興趣,最好從小開始,當孩子願意玩或運動的時候,父母也要陪伴、跟著一起做,並知道該選擇什麼運動?!
開始時如何吸引小朋友的興趣,相信也令不少爸媽懊惱。其實很多運動都適合做親子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跑步及球類活動等,重點是父母要與子女一起參與。現代有許多父母一方面叫孩子多運動,卻將孩子丟在一旁玩耍,自己就坐在家中看電視、上網,而孩子3-5歲恰恰是模仿期,這樣要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更是困難。透過與孩子一起運動,父母也可以建立榜樣,讓子女學習,久而久之,孩子的運動動機自然增加。
舉例來說,小朋友跑步,對於耐力、速度、四肢協調亦會改善,於其他運動表現也有助幫助,可增強自信,加上現在兒童肥胖問題嚴重,帶入有氧運動有效消除脂肪,可減低將來罹患慢性疾病機會。剛開始練習不妨加入小獎勵,可成為一種動力,令小孩覺得運動是開心的,不是交差,當投入成為興趣,就無需再用這些方法。
在運動的過程中,家長應多鼓勵孩子,給他信心,並引導他們完成整個過程。此外,也可約親朋好友的孩子、家人一起玩樂、彼此影響,有助增加運動動機。
除了以上方式,平時當孩子在動的時候,在一旁觀察的我們,也可以利用錄影功能,將孩子的跑姿,遊戲時的樣子錄下來,然後跟他們一起觀看,再找一些地方稱讚他,例如:你跑步時的眼神很認真、很堅定、腿抬的很高、姿勢也好穩定,真的好棒喔!如此孩子才會覺得父母肯定自己,自信心才可建立。但父母請記得,讚美說話要具體一點,故此學習幾個相關運動的專業術語是有需要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中增添趣味,可於運動中加入遊戲元素,練習之餘亦可玩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勝出,以增強其自信及成功感。
剛開始練習時,十次至少讓孩子贏八九次,無論誰輸誰贏,事後父母都要與小朋友溝通,例如:「我就知道可以贏我,因為你好專注、都沒有分心餒!」這樣孩子可以從中學習正確的運動態度,過程中需顧及小朋友的感受。待孩子熟練後,可讓他們帶領大家遊戲、運動,教導父母及其他小朋友,令他更投入運動氛圍中。
運動與遊戲就是像這樣促進大腦的成長,這些都是做在家裡看電視、玩電玩無法獲得的正面刺激。在科學家執行的動物實驗裡也發現,能靠自我意志活動的受驗對象,其大腦比無法靠自我意志活動的受驗對象發展得更健全。由此可見,想讓孩子在智能上也有健全的發展,一定要積極地讓孩子從事運動。
所以不同階段的孩童,也有適合他們的體能訓練。以下的簡單建議,也是我經常跟子女們一起做的事。
七、八個月大︰父母可用玩具吸引嬰幼兒多些爬行,刺激手腳大小肌肉的協調。
一歲以上︰學行階段,每日可抽十多分鐘與他玩玩擲球遊戲,走動一下。
兩、三歲︰每日散步半小時,有助提升小孩平衡力、身體協調。
四、五歲︰平衡力發展穩定,可教小孩跳繩、騎腳踏車、走平衡木、游泳等,過程須循序漸進。
幼兒體適能運動,值得每一位父母去了解與學習。教育與投資孩子,除了花費請家教、送去補習班外,還有更重要的是是誰陪伴在學習的過程。運動,是孩子與你的互動中最初始、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請讓體適能運動走進你們的家、你與孩子的世界裡。引發孩子的運動意願、提升運動能力的關鍵,就在父母手上,父母才是孩子的體適能教練。
關於Ivy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專業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
眩暈問題好困擾,眼振儀幫你揪出原因!43歲的林先生因急性眩暈而就醫,經腦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正常無梗塞,但眩暈的狀況仍持續;另一位51歲陳女士因為滑倒造成頭部外傷並有反覆眩暈的問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並未發現有外傷性的腦出血,但持續有眩暈情形⋯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亭儀表示,眩暈有一常見的臨床現象就是「眼振」,當前庭或小腦功能突發不平衡時,會影響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群,進而導致眼球的震顫。根據統計發現,急性眩暈發作時,大約20~70%的病人會有「眼振」。
眩暈要如何診斷呢?李亭儀表示,眩暈的診斷大從腦幹中風或腫瘤,小至睡眠障礙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尤其大多數的眩暈無法從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找出病因,因此診斷上並不容易。然而,透過「眼振儀」的觀察,就可幫助診斷出眩暈的原因。
眼振儀是藉由科技化的頭戴式裝置,可錄影、放大眼球,並增強肉眼看不到的眼振,對於眩暈的診斷及治療有非常大的幫助。但眼振儀的使用上也有限制,較適合使用在首次急性嚴重眩暈或偶發性眩暈的急性惡化情形,且病人檢查中必須能配合指令。以下幾種人較不適合接受眼振儀檢查:
慢性眩暈
偶發性且就醫時沒發作眩暈
眼皮下垂
注意力功能不佳
李亭儀表示,上述兩位病人的狀況,林先生雖然急性期已過,無法以肉眼看出眼振,但從眼振儀可發現非常微小且單一方向性的眼振,符合急性前庭神經炎的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陳女士經眼振儀檢查後,發現為姿勢性的眼振,因此診斷為少見的側半規管型耳石脫落,經由一次耳石復位後成功治癒。
李亭儀呼籲,眩暈發生時常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然而眩暈的原因非常多,建議民眾若出現眩暈的狀況,可到醫院眩暈門診就醫,經醫師安排檢查與治療,才能順利改善。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其實免疫力跟身體的肌肉質量很有關係,肌肉量足夠,對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會越好。此外,肌肉量也是影響心臟的關鍵。近年來減脂非常盛行,但是千萬別忽略還要增肌,因為肌肉會影響其他器官包含大腦、心血管等,當肌肉量跟著流失,身體整體狀況都會變得越來越糟。
根據美國研究團隊追蹤一共有1,019名45歲以上的參與者,且所有參與者身體都很健康並沒有心血管疾病,所有人必須接受長達10年的追蹤並進行相關檢查,包含血糖、血壓、血脂、骨骼。結果10年後,約有1/4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且男性的發病率大約是女性的六倍。這代表,肌肉流失速度會隨著年紀增長增加,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越大。人的骨骼幾會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減少,當超過30歲以後,每10年會以減少8%的速度慢慢流失,超過70歲速度還會增加到每10年流失15%。如今從多項研究已知肌肉量減少,壽命也會跟著減少,顯示多做阻抗運動對於增加肌肉量的重要性。根據《流行病學與社會衛生》(Journal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中的研究指出,中年人如果身體肌肉量較高,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包含心臟病、中風等。
根據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表示,在研究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時候,常常發現體重下降、肌肉萎縮的「惡病質」,而這也會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機率。 惡病質是指受到感染的細胞、或是癌細胞釋放大量發炎物質,導致患者的代謝出現問題,開始分解肌肉、脂肪來提供身體的能量;久而久之,身體因為失去儲存的能量而變得虛弱,疾病就會變更無法控制,最後導致患者死亡 而在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負責打擊受到感染的細胞、癌細胞的「免疫T細胞」減少,會導致肌肉流失,所以研究團隊很好奇,如果反過來讓患者增加肌肉量,是否也可以讓T細胞增加,進而達到對抗病菌、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答案是正確的。
研究團隊在將飲食習慣、家庭收入、學歷等因素考量進去後,發現肌肉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風險之間,只在男性上有顯著的差異,卻沒有呈現在女性身上,可能與女性在更年期之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本來就低於男性。主要的研究人員泰洛羅斯(Stefanos Tyrovolas)博士表示:「肌肉纖維的代謝效應,包括更好的血糖控制、更少的發炎反應。加上肌肉多的人通常也比較多活動和運動,這也幫助了心臟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