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姿勢跑法倡導者 羅曼諾夫:站得老、跑到傷 都是姿勢不良惹禍
1
姿勢跑法倡導者 羅曼諾夫:站得老、跑到傷 都是姿勢不良惹禍
2
避免馬拉松撞牆期的4個秘密
3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姿勢跑法倡導者 羅曼諾夫:站得老、跑到傷 都是姿勢不良惹禍

2018-03-14
話題 跑步 觀念 心得分享

知名「姿勢跑法(Pose Method)」倡導者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第三本國際中文版新書《Pose Method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在本月重磅出版,料將再次掀起鐵人三項愛好者對於Pose Method如何運用於鐵人三項的好奇與探究。為此,羅曼諾夫日前專程訪台為本書站台。他在台灣出版的前兩本著作《跑步,該怎麼跑?》、《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已獲台灣不少教練和跑者青睞與討論,也有許多人通過嚴謹考核成為姿勢跑法教練;而他在美國開的課程更訓練出許多長跑好手,囊括標準鐵人三項、1,500公尺到1萬公尺選手。運動星球趁這次機會專訪到博士本人,一探他如何巧妙運用Pose Method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上。

姿勢跑法倡導者 羅曼諾夫:站得老、跑到傷 都是姿勢不良惹禍

「自然不會創造多餘的事物」

這是羅曼諾夫新書開宗明義的道理,也是訪談過程中一再強調的重點。他指出,自然的英文「Nature」由拉丁語系演變而來,源自希臘語字元「Physike」。Physike有本源的意思,而萬物本源是地心引力,雖然地心引力摸不著、碰不到,但我們可從「自由落下」和「體重」看到這自然現象。

所有運動、移動都應遵從「自然的動作」,而自然的動作就是有效運用自由落下和體重的動作,當您違背自然的動作,傷害就隨之而來。羅曼諾夫舉例,最常犯的錯誤是「先用肌肉做動作」,還沒被重力引導前就使用肌肉出力是不對的;這種錯誤發生在跑步上,常見跑者落下、體重還在支撐腳上時,刻意伸直膝蓋或腳踝來推動身體前進,促使腳往後推蹬,而「推蹬」就是一項多餘的動作,容易造成膝蓋受傷。

生活中的多餘動作:起立小測試
動作:請運動星球小編從沙發上站起身。
羅曼諾夫評語:妳站得像老婦人一樣!
分析:
拆解起立動作-小編右手撐著沙發,順勢先轉動右側身體再用腳的力量向上站起。 
錯誤-多餘的撐手、多餘的肌肉力量。
修正-使用肩膀把身體帶起來,而非用腳。
修正成果-起立時間變短、動作一秒變年輕。

有效率地使用地心引力

羅曼諾夫指出,所有運動都有不同名稱,而一般人認為每項運動有不同技巧;事實上,大家沒有看到它們的共同元素,而Pose Method就是在把這個共同概念提出來,所以同一理論可以用在跑步、鐵人三項,甚至所有運動項目。

以跑步為例,「關鍵跑姿」、「落下」、「拉起」三元素構成一個動作,而所有運動都包含這三個元素。羅曼諾夫強調,「這理論不是我發明的,只是我將這個自然現象概念化說出來。」將理論套回鐵人三項運動,若要總結成一個共通精隨,那麼會是:如何讓您在游泳、騎車、跑步三項運動中,很有效率地使用地心引力。

生活中的體重轉移:阻止起立小測試
動作:請運動星球小編從沙發上站起身,羅曼諾夫將手不費力地抵在小編肩膀前,小編施多大的力都無法起身。
分析:
拆解起立動作-每個人從坐到站都會通過一個共同元素:身體往前傾,這時將臀部的體重轉移到腳上,才能站起來。
阻止起立動作-手抵住肩膀阻止身體往前傾,就達到不允許體重轉移到腳上,造成無法起身,這時您將能了解體重轉移的重要性。

關鍵跑姿、落下、拉起三元素構成一個跑步動作,而所有運動都包含這三個元素。

無論任何運動,「學習」是第一優先

如果您是一名厲害的品酒師,就能分辨出各款紅酒的優劣差異,但把好幾杯紅酒擺在一般人面前,他們無法分辨,這就是品味,而品味是靠知覺訓練出來的。

知覺並不是近年才提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西元二世紀時期的羅馬皇帝都曾強調過知覺的重要。運用在運動上,一般人若無法知覺到「自由落下」和「體重」,就會因為沒有做順應自然的動作而導致受傷,跟一直進食卻沒有味覺一樣。如果沒法分別出差異,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對或做錯。

因此羅曼諾夫一再強調,從事一項運動最重要的是「學習」。在我們學習運動技巧前,若知覺還沒開發根本無法學習,而知覺要被開發就先得理解背後原理,三種面向的學習應融合一體。而Pose Method就是將之概念化讓大眾了解,您可以從最基礎的技巧開始三位一體學習,接著慢慢加深、加難,但不能忽略掉最根本的學習。

生活中的知覺:猜猜幾根手指頭
動作:閉上雙眼,羅曼諾夫以手指放在小編手臂,並要求立刻回答手臂上有幾隻手指頭,小編閉眼時說「一隻」,睜開眼才知道有兩隻。
分析:「感覺」跟「知覺」不同,您可以感覺到被人觸碰,卻知覺到錯誤資訊,主因知覺不夠敏銳,而知覺是可以透過訓練便敏銳的。

知覺小測試中測試者以手指輕放被測試者手臂上,請測試者閉眼猜出有幾隻手指。

期望兩年後在台開設三鐵訓練課

羅曼諾夫訪台數次,透過跑步認證課程培養了100-120名台灣的跑步教練,其中近20名真正有教學。以往,鐵人三項運動課程曾在俄國、美國、澳洲等國開設,隨著《Pose Method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在台出版,他希望兩年後也能來台灣開設鐵人三項認證課程,開放給教練、選手一起參加。

至於著作,羅曼諾夫正在撰寫一本有關各式運動的訓練計劃原則,往後也可能單獨將馬拉松項目拉出來,成為馬拉松的訓練計劃與原則。著作之所以相當著重理論知識,目的就是促進大家先有了知識背景再訓練技術,增加效率同時避免傷害。

羅曼諾夫透過跑步認證課程培養了100-120名台灣跑步教練,未來規劃開設鐵人三項認證課程。圖中右為羅曼諾夫,圖中示範者為本書譯者徐國峰。

採訪撰稿/Dama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避免馬拉松撞牆期的4個秘密

2017-07-06
全馬訓練跑步訓練觀念馬拉松跑步知識庫

在一次次的馬拉松過程中,是否曾遇過撞牆期呢?當下的你,或許會感覺到害怕、失去安全感,更不明白為何會發生以及該如何解決?
 
美國跑步教練Jenny Hadfield (珍妮·哈德菲爾德)表示,有撞牆的感覺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肌糖原(肌肉中糖的儲存形式)在劇烈運動消耗大量血糖時,肌糖原分解供能,而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必須先分解產生乳酸,經血液循環到肝臟,再在肝臟內轉變為肝糖原或合成為葡萄糖。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你會有遇到撞牆的感覺了,以下4點避免這樣情況的方法供你參考。

建立強健的基礎

一個強健的基礎跑步里程和健身課程能夠幫助你在比賽的時間上更長更強。從健身方面開始,在比賽前的幾周或幾個月內建立訓練,確保在足夠時間的情況下建立基礎以對你下一個比賽目標產生幫助。
 
對於新手來說,這可以幫助你輕鬆地跑完大部分的里程數,以5K或是10K的里程來說,只需花8到12周練習、半場馬拉松則是12到14週的時間,以及全程馬拉松的16到20週。 經驗豐富的選手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跑步,並在每週更長的跑步練習中建立各種不同形式的鍛煉(像速度跑、山徑跑,模擬跑等)。

努力鞭策自我

為了避免在馬拉松比賽中遇到撞牆期,你需要在輕鬆的配速中儘早調整自己的步伐,努力鞭策自己前進到中等距離與中等的配速領域中,最後到達終點。這樣做,不但可以保存糖原儲備,還能維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在最後幾公里內的速度推進,甚至超過你所想像。

如果在比賽上半場遇到逆風,或許你會跑得更慢,但並不會耗盡你的糖原儲備。但若你能夠在逆風之中依然跑在你設定的目標配速上,才有可能會迅速的消耗你所儲存的能量。

模擬訓練場景

如果你想參加馬拉松比賽,你需要在訓練中模擬比賽狀況,並建立適合跑步的體能,把比賽的精力融入到周末的訓練和長跑中。
 
競速節奏訓練
•輕鬆地跑10分鐘。
•在模擬比賽中跑20到30分鐘。 (專注其中,運用僅能回答單字的速度跑,並且重複鍛鍊,直到比你原來設定的目標快為止。)
•輕鬆地跑10分鐘。
 
模擬比賽訓練
在上半場,以輕鬆的方式跑8到10英里,下半場則是以集中或加強速度的方式進行。這是一種循序漸進,在過程中給予自我的心理建設,不至於後期的一些外在因素,而增加撞牆的風險。
 
此外,在與你比賽場上相似的地形訓練也是明智之舉。如果你準備跑台北馬拉松,可以在很多平路面上做長跑練習,反之,如果你報名萬金石馬拉松,則需選在山上訓練,讓身體將適應當天可能帶來的衝擊力,並且減少在比賽日肌肉抽筋的風險。

調整營養補充

在比賽前幾天縮短練習的里程數,讓肌肉儲存比賽當天的糖原。在比賽前補充營養能夠幫助你在比賽期間提升獲獎的可能性。所以,在平時的訓練期間,計畫一套熟悉以及適合你體質的菜單,並在賽前習慣這些晚餐和早餐的進食時間以助於你在場上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對於跑步補給,運動營養學家的一個共同指導方針是每小時補充30到60克碳水化合物。你可以在這個範圍之內進行自我實驗,並根據需要,增加攝入的能量。在長時間的訓練和比賽中,記錄運動感受是很有幫助的,以衡量你是否投入太多或太少,如果你做得很好但是很累,那麼,你所涉入的補給能量是正常的,若你總是感到浮躁或者低能量,可以嘗試增加10%的營養補充。另外,如果你感覺到噁心或不舒服,則可能需要替換其他不同類型的營養補給。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2016-07-20
路跑觀念馬拉松跑步話題

跑步這項運動深植於日本文化已有數百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快遞系統,這需要身形精實的跑者用跑步的方式往來穿過險惡地形去傳遞重要的訊息。不過,在各種跑步運動競賽中,馬拉松已經是日本人最喜愛的一項運動,一些重要馬拉松賽事(例如「箱根駅伝」)的收視率與網上的關注度甚至可以媲美超級盃在美國的盛況,「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與美國人心目中的詹姆斯 (LeBron James) 和培頓·曼寧 (Peyton Manning) 無二──他們都是國家英雄。

甚至,有些虔誠的「馬拉松使徒」會參加一種超級長跑賽事,每天跑兩場馬拉松的距離,而且連續100天不間斷!從專業角度來看馬拉松,在五十年前,是日本人站上奧運馬拉松比賽的領獎台,而非肯亞人或衣索比亞人。1966年,日本選手在世界最快的17個馬拉松成績中占據了15個位置。2001年,高橋尚子在柏林馬拉松成為第一個打破馬拉松2小時20分大關的女選手;最近的一個耀眼成績,則是川內優輝於2013年四次跑進2小時10分大關。

深植人心的日本跑者文化 ©smart.jognote.com

日本的國土只和美國的蒙大拿州差不多大,他們到底是如何練就如此強大的馬拉松技術呢?有沒有什麼跑步的智慧與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1.堅如磐石的有氧運動基礎

利迪亞德基金會 (Lydiard Foundation) 的聯合創始人橋爪宣弥曾經是日立公司在1988年至1991年的助理教練,在他看來,單純地跑長跑所打造的、相對慢速但穩定的堅實基礎是日本選手取得成功的關鍵。「知名的鐵人三項選手/教練Mark Allen要求玩三鐵的選手跑得很快,並針對三鐵的跑步距離專注做訓練,但是看起來有點單調無聊的基礎訓練才是讓你成為一個偉大馬拉松選手的關鍵因素。」橋爪宣弥說,「日本跑者把這個信念奉為圭臬。」

橋爪說,高橋尚子的前教練小出義雄曾經有讓他的學員們一個星期跑200英里(約322公里)的訓練紀錄,以便讓他們即使在全程馬拉松的最後五公里還能夠加速衝刺。橋爪也提到,另一位與馬拉松傳奇選手瀬古利彦同樣拜師於知名陸上競技教練中村清的實業跑團教練,會讓他的選手們每天上午跑60分鐘、中午跑90分鐘、晚上再跑60分鐘,以這種強度訓練四個星期作為基礎練習。橋爪把這種訓練叫做「(像嬰兒學步一樣)跪地爬行」的有氧基礎練習;在日本,這種模式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事實上,越是長距離的項目,越需要以這種訓練來打基礎,因此馬拉松恰好是日本人最喜歡的賽事之一。」橋爪宣弥說。

©マラソン経済研究所/marathon-world.blogspot.com

2.專注熱情努力付出

對於日本馬拉松跑者來說,在跑步上面沒有什麼是可以折衷隨便的。很多西方的頂尖馬拉松選手會將無法突破怪罪於基因,不過這種想法可不會出現在日本的專業馬拉松選手頭腦裡。橋爪宣弥引用傳奇教練中村清的話說:「天賦有其限制,但是努力的付出則沒有。」橋爪認為日本選手仍然在堅持著自己的夢想,「雖然一些年輕的西方跑者們想尋求一些科學證明來看看馬拉松是否值得一試,但日本選手仍然堅持,付出高度的努力能夠克服天賦上的欠缺,這是一種很傻、很老派的『浪漫』。」

暢銷跑步書《Run Strong》的編輯凱文·貝克 (Kevin Beck) 同樣支持這種觀點,他在這本書中也以一個章節描述這種日本馬拉松訓練模式:「我看過在科羅拉多州博德水庫和錦繡中學 (Fairview High School) 做訓練的日本菁英女選手們,她們是我所見過最專注、最努力的馬拉松運動員。」

©KENJIRO MATSUO/Runner's World

3.紀律和毅力

以最快速度跑完26.2英里(約42.195公里)的距離對於你的紀律性是一個嚴酷的考驗,不過,日本人對於這件事卻安之如飴。貝克表示,日本人對於「毅力」的詮釋就是「不懈的努力和安靜的煎熬」,這也是「他們所擅長的事情」。貝克表示:「馬拉松是完美的平台,讓『不懈的努力』和『安靜的煎熬』可以得到絕佳的詮釋。瀬古利彦是一頭超遠程的跑步怪獸,他就那麼靜靜地享受著大量緩慢跑步的痛苦,即使超過60公里的距離都能堅持下來,這讓他久負盛名。這種紀律和毅力,對於疲勞與疼痛的承擔,和『再多跑一圈或一英里吧』這樣的動力,都不是想要達到快速成果的跑者所能忍受的。」

橋爪宣弥對於這種追求快速成果的慾望用「快餐的心態」來加以形容:「有些跑者在進行馬拉松或者其他類型的長跑比賽的準備時追求極簡快速主義,但是馬拉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你需要花時間來逐步並穩定地建立自己的能力。你只要盡其所能,美好的成果將展現在你面前。」

©asahi-kasei.co.jp

[註] 利迪亞德基金會 (Lydiard Foundation) 是為了紀念澳洲傳奇跑步教練Arthur Lydiard所創設,旨在將他的跑步訓練系統傳承給新一代的跑者,並提供跑步教練認證,其網址: http://www.lydiardfoundation.org/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