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A自2022年全球推出全新品牌精神「Fly Human Fly」,在國際知名度與銷售持續上揚,在戶外及跑步愛好者的支持下,成功於激烈競爭的國際運動品牌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針對台灣市場,HOKA 資深品牌經理黃微如表示:「台灣近年在跑步、登山等戶外運動風氣與運動訓練課程影響下,有更多消費者投入馬拉松、三鐵、越野跑等運動項目,帶動HOKA品牌能見度與討論度。而在HOKA眾多的產品線,CLIFTON為最經典暢銷系列,以輕量緩震、可自由無拘束跑步著稱,因此在CLIFTON 9上市推出之際,希望有更多運動愛好者一起穿上CLIFTON 9,體驗輕快飛奔、享受跑步運動的樂趣。」
放眼海內外運動賽場能見度與全球影響力逐漸提升的運動專業品牌HOKA,2/23正式推出經典跑鞋CLIFTON 9,以更輕盈、更緩震、更靈敏的腳感,創造自由奔馳的幸福體驗。同時,HOKA公布攜手戶外女神李佳穎擔任品牌大使,記者會現場暢聊幸福跑攻略就是穿上HOKA跑鞋,享受跑步的過程,感受輕鬆奔跑的暢快感。
此外,HOKA贊助選手鐵人夢想家 吳承泰亦現身發表會現場,暢談菁英選手享受跑步的心路歷程與新年度賽事計畫,更傳授李佳穎跑前動態暖身要訣,為兩人2023年的目標信心喊話!
近年從演員角色成功跨足戶外主持的李佳穎,私底下是熱愛跑步的運動咖 ,一直是HOKA忠實粉絲,此次成為HOKA品牌大使,臉上洋溢滿滿的幸福感。最愛HOKA跑鞋穩定結構與中底緩震的平衡設計,改善其習慣性翻船與長距離路跑足弓塌陷的問題,在體驗CLIFTON 9後,李佳穎對CLIFTON 9極佳的穩定性與步態轉換、中底緩震的支撐平衡給予高度評價,加上輕量化設計,讓佳穎越來越愛穿著它跑步、越跑越開心,不論是工作與出遊,都帶著CLIFTON 9趴趴走!
近年維持每日跑步運動習慣的佳穎,分享每天最幸福的時刻就是享受跑步的過程,要能「跑」出幸福感,首先要找到鄰近且熟悉的私房路線、傾聽自己的聲音體感且不追求速度成績,達到一定程度的放空或冥想,排除負能量,重新充滿正能量;最後是穿上外型亮眼又兼具舒適感的HOKA跑鞋,體現運動也要時尚的態度,盡情享受幸福跑時光。
作為HTRC跑步班總教練的鐵人夢想家 吳承泰,亦分享跑班學員穿著比例最高的鞋款就是CLIFTON系列,在親身體驗CLIFTON 9後,對CLIFTON 9更厚的中底、更輕的重量感到相當驚艷。談到印象深刻的幸福時刻,承泰表示從小以奧運鐵人為最終夢想,除了會受每一次訓練成績進步而鼓舞,其實也相當享受賽場上與對手同場競爭拉鋸的過程,雖然都是微小的片段,但持續享受這樣的時刻,相信就能離夢想更近一步;發表會現場,吳承泰也傳授李佳穎跑前動態暖身的關鍵動作,除讓跑步時有更好的發揮,也能有效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兩人也一起為2023年目標相互加油打氣、信心喊話!
承襲CLIFTON系列特色,CLIFTON 9維持Meta Rocker滾動式中底配置,創造極佳步態轉換穩定性;大底於重點磨損區配置耐磨橡膠,創造鞋重與耐磨完美平衡;更輕量的全新回彈泡棉中底科技,打造更靈活的觸地腳感,較前代增加3mm中底,創造更佳的緩震效果,跑者實測全新中底腳感除了柔軟舒適外,也同時帶來出色的推進力,提供更優秀的長距離跑步表現。
新一代透氣網眼鞋舌翼設計,可防止滑動增加鞋面穩定包覆性;新增前側LOGO與後側鞋跟反光設計,讓夜晚跑步更安全亮眼。CLIFTON 9台灣定價NT$4,880元,有多款配色供跑友選擇,男款共活力橘/暗黃、城堡藍/天藍、迷霧灰/黑與百香果黃/玉米黃四色,女款共海棠粉/紫丁香粉、清新藍/冰藍、雲雨灰/冰藍與淡紫/桃子粉四色;男女共款有墨青/月見草黃、灰藍/冰河白、流沙色/蛋奶酒白、白、黑/白與黑等六色,將於指定通路陸續上市。
資料提供/星裕國際
責任編輯/林彥甫
隨處都是含糖飲、炸雞排的台灣,過重和肥胖盛行率不斷攀升。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32.7%、8年前調查43.4%,雖然增加趨勢漸緩,但20年來已從3個成人1個胖,演變為現在近2個成人1個胖!
在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指標。在台灣,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尤其男性高達53.4%,女性則為38.3%。放眼國際,依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isty Federation)2016年公布各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資料,台灣若與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11個亞洲國家比較,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依序為﹕1.汶萊(61.5%)、2.馬來西亞(46.6%)、3.新加坡(46.6%)、4.台灣(43.7%);女性依序為1.汶萊(59.8%)、2.馬來西亞(48.9%)、3.泰國(34.3%)、4.香港(34%)、5.新加坡(33.8%)、6.印尼(32.4%)、7.台灣(30.8%)。可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亞洲的中段班。
不過,相較於1993至1996年調查的32.7%,2005-2008年的43.4%,12年間大幅上升10.7%;近8年調查自43.4%增為45.4%,也就是8年上升2%,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趨勢已趨緩。另根據教育部學生體位資料,105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8.1%及29.5%,其中國小學童較104學年度下降0.6%,104學年度又較103學年度下降0.3%,顯見小學生中的過重及肥胖比率已下降。上述兩調查也代表台灣推動肥胖防治初見成效。
然而要注意的是,細究40-64歲女性,竟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44.7%體重過重及肥胖,更有23.5%高血壓。比對2017年調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五成五每星期會喝含糖飲料,只有不到三成天天五蔬果。國民健康署提醒,現代女性往往身兼多角色,忙碌和壓力大等因素使得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心靈。而甜食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沒時間運動、基礎代謝率降低,一不小心就可能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特別注意。
肥胖主因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國民健康署提醒,若20-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在27-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疾病症狀,而減重除了首重飲食調整及運動,必要時可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減重,生活型態調整好才能事半功倍。
肥胖的成因複雜且多元,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肥胖致因也不同。以下分為幼兒、學齡期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肥胖因子,先找出可能元凶,再調整生活習慣來避免或改善吧!
幼兒﹕幼兒時期的肥胖往往會延續到兒童時期,所以父母不能自我安慰「小時候胖不是胖」,應從這時開始控制。學齡前幼兒過重及肥胖的因素包括母親妊娠糖尿病、母親孕期抽菸、未接受母乳哺育、嬰兒期快速成長、嬰兒期較短的睡眠時間、體能活動較少、過早食用固體食物。
學齡期兒童﹕這時肥胖的相關決定因素分為學校環境與家庭生活的飲食與體能活動。例如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課間與課後體能活動課程、硬體設施讓孩子動一動;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都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青少年﹕同時面臨升學壓力、體能活動與熱量需求迅速增加,青少年肥胖因子包括飲食、體能活動與睡眠。他們的飲食與運動行為容易受同儕影響,所以應特別注意學校的飲食、運動環境與課業安排。
成人﹕成人的肥胖與生活型態和職業型態息息相關,例如醫院中必須常熬夜待命的總醫師,常常被笑稱「腫醫師」,主因就是他們的職業型態讓人無法定時三餐、壓力大又睡得少。飲食方面,不吃早餐、常喝含糖飲和高熱量食物、常常外食,都是致胖兇手;體能活動方面,OL、職業司機等需要久坐工作的人致胖風險較高。另外,成年女性容易因為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多,以及產後無哺育母乳與飲食控制,而成為胖媽媽。
飲食控制、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以下簡易方式不用辛苦節食,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可減3-5公斤。
健康吃: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能每週減0.5公斤。但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快樂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只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目標,須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建議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效果。此外,每週至少2天做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天天量體重:天天定時量,隨時提醒自己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