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吃入口中的飲食成份是否會影響著人的情緒反應?
1
吃入口中的飲食成份是否會影響著人的情緒反應?
2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3
你應該嘗試低碳飲食的8大好處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吃入口中的飲食成份是否會影響著人的情緒反應?

2018-08-08
知識庫 飲食 觀念 飲食方式

你有沒有曾經有過處於焦慮與煩躁不安的感覺?或許這個莫名的感覺跟你飲食內的成份與生活習慣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腸道細菌所形成的微生物群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巨大的影響。

吃入口中的飲食成份是否會影響著人的情緒反應?

腸道=第二個腦?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胃腸病學家們最新的一個研究發現,大腦與腸道之間的連繫與某些部分的微生物有關,在2017年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上有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個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來自40名健康女性成人糞便樣本進行16S rRNA分析,並使用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鑑定微生物群與情感分析進行交叉比對,發現那些富含擬桿菌屬(Bacteroides)的人當與富含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的人相比時,前後兩者在腦部組成上有很大差異,含有更多擬桿菌屬的受試者在額葉皮層、腦島和海馬這些有助於調節情緒的區域擁有較厚的灰質,那些富含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的人則在這些位置擁有較小的腦組織體積,當面對負面消息時這些富含普雷沃氏菌屬的人會有更高層度焦慮感和煩躁不安的感覺,因為這些情感的反應是由大腦中的海馬體所控制。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胃腸病學家們最新的一個研究發現,大腦與腸道之間的連繫與某些部分的微生物有關。 ©Sanesco Health

知識便利貼|擬桿菌屬(Bacteroides): 
擬桿菌屬又稱為類桿菌屬(學名Bacteroides)是細菌中的一個屬,是人類大腸中的非病原性優勢菌種,正常寄居於人和動物的腸道、口腔、上呼吸道和生殖道,很少單獨致病常與其他菌(如大腸桿菌等)混合感染,有中間型、產黑色素和列氏3個亞種。(資料參考來源:維基百科)

知識便利貼|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 
普雷沃氏菌屬 (學名Prevotella) 是近年來從類桿菌屬中分出的一個新菌屬包括20種,最常見的是產黑色素普雷沃菌(P.melaninogenica)主要集聚於正常人體的口腔與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組成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僅次於脆弱類桿菌,它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條件致病菌,可引起這些部位的內源性感染,女性生殖道及口腔感染多見與結締組織的分解有關。(資料參考來源:維基百科)

對情緒的影響力

我們的腸道通常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因此,我們的腸道不僅僅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外,它們還構成了整個神經網絡和細菌的生態系統,讓兩者彼此溝通並與我們的大腦進行訊息傳導。這種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在受到壓力時會引起神經緊張導致腸胃的不舒服,所以在我們的消化道中,就會有高達90%的細胞將信息傳達給大腦但它們不接收來自大腦的信號,使得腸道情況對於人體的情緒影響比起大腦來說更具有影響力。

心情差不如換食物

依據上面的研究報告與微生物分析,我們就可以大膽的猜測飲食是能影響心情!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具有不同腸道微生物群的人有明顯不同的大腦,因為腸道細菌直接向大腦發送信號,所以它們很可能會影響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形成,直到今天為止科學研究人員才開始著重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體情緒這方面的關係。正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與我們體內其他細胞不同的是,腸道微生物群會依據步同的飲食與習慣經常做出變化,一般來說健康人類腸道中微生物基本估計就有100 兆細菌數,所有這些細菌都受到我們飲食、居住環境以及是否服用抗生素的影響。

當心情差的時候不如換換食物吧!

有研究表明,當飲食中肉類(蛋白質)含量高的人,他們腸道中主要的細菌屬於類桿菌屬(Bacteroides),而飲食中含有大量穀物(碳水化合物)的人,他們的腸道中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比較多。那你一定會覺得吃大量碳水化合物的人比吃大量蛋白質的人情緒較易焦慮與煩躁?其實,人體的微生物群並沒有這麼的簡單,畢竟,我們人除了吃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之外,還會攝取發酵食物和新鮮的蔬菜,這些食物的成分也會影響體內的微生物與細菌比例,此外,植物蛋白對於我們人體的微生物群也有相同的效果,甚至很多人提倡進行素食主義作為保持腸道微生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來的!

結論:
然而腸道細菌和情緒之間的聯繫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你要知道如何運用飲食來控制人體內的微生物群,這個答案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的研究與分析,但在這個時機點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造就你的身體狀況,所以,多吃健康天然的食物絕對比吃人工加工品的食物好。

資料參考/draxe、twojcel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2019-05-02
瘦身攻略話題趨勢體脂肪飲食瘦身

隨處都是含糖飲、炸雞排的台灣,過重和肥胖盛行率不斷攀升。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32.7%、8年前調查43.4%,雖然增加趨勢漸緩,但20年來已從3個成人1個胖,演變為現在近2個成人1個胖!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過重及肥胖的定義

在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指標。在台灣,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

10個男人5.3個胖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尤其男性高達53.4%,女性則為38.3%。放眼國際,依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isty Federation)2016年公布各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資料,台灣若與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11個亞洲國家比較,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依序為﹕1.汶萊(61.5%)、2.馬來西亞(46.6%)、3.新加坡(46.6%)、4.台灣(43.7%);女性依序為1.汶萊(59.8%)、2.馬來西亞(48.9%)、3.泰國(34.3%)、4.香港(34%)、5.新加坡(33.8%)、6.印尼(32.4%)、7.台灣(30.8%)。可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亞洲的中段班。

不過,相較於1993至1996年調查的32.7%,2005-2008年的43.4%,12年間大幅上升10.7%;近8年調查自43.4%增為45.4%,也就是8年上升2%,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趨勢已趨緩。另根據教育部學生體位資料,105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8.1%及29.5%,其中國小學童較104學年度下降0.6%,104學年度又較103學年度下降0.3%,顯見小學生中的過重及肥胖比率已下降。上述兩調查也代表台灣推動肥胖防治初見成效。

中年女性壓力大愛吃甜  5成6腰太粗

然而要注意的是,細究40-64歲女性,竟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44.7%體重過重及肥胖,更有23.5%高血壓。比對2017年調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五成五每星期會喝含糖飲料,只有不到三成天天五蔬果。國民健康署提醒,現代女性往往身兼多角色,忙碌和壓力大等因素使得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心靈。而甜食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沒時間運動、基礎代謝率降低,一不小心就可能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特別注意。

許多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日常壓力,但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

胖久了小心慢性病纏身

肥胖主因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國民健康署提醒,若20-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在27-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疾病症狀,而減重除了首重飲食調整及運動,必要時可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減重,生活型態調整好才能事半功倍。

揪出各年齡層肥胖因子

肥胖的成因複雜且多元,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肥胖致因也不同。以下分為幼兒、學齡期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肥胖因子,先找出可能元凶,再調整生活習慣來避免或改善吧!

幼兒﹕幼兒時期的肥胖往往會延續到兒童時期,所以父母不能自我安慰「小時候胖不是胖」,應從這時開始控制。學齡前幼兒過重及肥胖的因素包括母親妊娠糖尿病、母親孕期抽菸、未接受母乳哺育、嬰兒期快速成長、嬰兒期較短的睡眠時間、體能活動較少、過早食用固體食物。

學齡期兒童﹕這時肥胖的相關決定因素分為學校環境與家庭生活的飲食與體能活動。例如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課間與課後體能活動課程、硬體設施讓孩子動一動;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都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青少年﹕同時面臨升學壓力、體能活動與熱量需求迅速增加,青少年肥胖因子包括飲食、體能活動與睡眠。他們的飲食與運動行為容易受同儕影響,所以應特別注意學校的飲食、運動環境與課業安排。

成人﹕成人的肥胖與生活型態和職業型態息息相關,例如醫院中必須常熬夜待命的總醫師,常常被笑稱「腫醫師」,主因就是他們的職業型態讓人無法定時三餐、壓力大又睡得少。飲食方面,不吃早餐、常喝含糖飲和高熱量食物、常常外食,都是致胖兇手;體能活動方面,OL、職業司機等需要久坐工作的人致胖風險較高。另外,成年女性容易因為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多,以及產後無哺育母乳與飲食控制,而成為胖媽媽。

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飲食調整與運動建議

飲食控制、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以下簡易方式不用辛苦節食,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可減3-5公斤。

健康吃: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能每週減0.5公斤。但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快樂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只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目標,須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建議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效果。此外,每週至少2天做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天天量體重:天天定時量,隨時提醒自己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應該嘗試低碳飲食的8大好處

2018-05-08
觀念飲食方式瘦身飲食知識庫

其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在世界各地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它因為阿特斯金飲食與其它的減肥計劃聞名於世,除了可以有效的當助減肥與減少飢餓感,能更好的控制胰島素與血糖上升之外,你還知道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我們人體有哪些好處嗎?

知識便利貼|阿特金斯飲食法: 
阿特金斯飲食法(Atkins diet),是美國醫生羅伯特·阿特金斯(Robert Atkins)創造的一種頗具爭議的減肥飲食方法,其要求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而可以吃高蛋白的食品,即不吃任何澱粉類、高糖分的食品,而多吃肉類、魚。其核心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從而將人體從消耗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轉化成,以消耗脂肪為主的代謝模式,阿特金斯飲食法被認為屬於「食物盲從」,只有薄弱的證據支撐其在減肥方面的有效性。目前相關的研究導出不同的結論,有些認為這種飲食法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但會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認為可以因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有些研究認為可能導致誘發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骨質疏鬆,腎結石。根據目前華人普遍飲食規律,無法長期堅持不吃碳水化合物。並且由於多吃高蛋白質食物會增加腎的負擔,所以該方法並不適合有腎臟病的人使用。
(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低碳飲食身體將會如何運作

我們先了解身體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好處,是由於葡萄糖減少或在某些情況下,幾乎完全消除了葡萄糖。所有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都會發現葡萄糖或其它可以變成葡萄糖的分子,無論是穀類、豆類、澱粉類蔬菜、水果及各種甜味添加劑,甚至於我們很愛吃的堅果與種子,都含有碳水化合物。然而,一旦我們身體開始減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無法提供葡萄糖給與能量的時後,就會開始將體內的皮下脂肪分解為由離脂肪酸及甘油,供應給身體器官與肌肉日常運作使用,所以,你就會開始感受到體重減輕的狀況,這也就是為何採用低碳飲食法會減肥的原理!那低碳飲食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

 好處  1 更快降低體重

你一定有經驗當我們專注於減肥這件事的時後,對於卡路里的攝取就會變成一個計算的重點,但如果你將注意力轉移到正確的低碳飲食方式時,你就會漸漸的不在那麼專注於計算卡路里,但是,這並不表示卡路里不重要,只是你採用低碳飲食時你比較不會感到肌餓,因此,也就不會那麼斤斤計較那一點卡路里了。在2014年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12個月內採用低碳飲食的人比低脂飲食的人,在於體重、體脂與心血管危險因素都下降不少。那為低碳飲食何體重會減少呢?因為,當我們吃進過多過高碳水化合物的時後,就會造成胰島素大量分泌以控制血糖的平衡,而胰島素又被稱為脂肪儲存激素,所以,過多的胰島素分泌會造成脂肪快速的被身體囤積起來,因此,如果採用低碳飲食就能讓身體的肝醣儲存量降低,當體內肝醣耗盡時就會被迫使用脂肪做為能源使用,另外,這樣也可以減低胰島素的分泌與脂肪的儲存,讓體重快速減輕。

減低胰島素的分泌與脂肪的儲存,讓體重快速減輕。

 好處  2 保持腦部認知功能

通常我們一般人在蛋白質的攝取都會保持穩定,但對於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攝取會忽高忽低,而我們的身體在攝取過高的碳水化合物時,就如同前項所說的會堆積脂肪減少脂肪的消耗,因而造成肥胖的狀況,另外,碳水化合物會產生三種形式的醣,而醣對於我們的大腦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當心情低落的時後你就會想要吃點甜食,瞬間心情就會變的比較好,但在2012年的生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有發表過一篇報導,指出高糖飲食及缺乏ω-3脂肪酸,對於腦部認知能力的影響,研究人員認為,胰島素抵抗程度高的人可能會讓腦部出現較低的血液流量,所以大腦的運作能力就會降低,這是因為胰島素有一種「血管舒放」的功能,可增加血液流量將葡萄糖送到身體各部細胞內,這也包括我們的腦部細胞,而當攝取過多及過高的碳水化合物時,「血管舒放」的功能就會降低,讓腦部組織的運作降低,這也就是吃太飽時人容易昏昏欲睡的原因。

高碳水會讓你腦部容易昏昏欲睡。 ©Home Remedies

 好處  3 降低心臟病與代謝綜合症

在2012年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的一個研究報告,發現低碳水飲食在降低某些代謝綜合症與心臟病風險比低脂飲食更有效,這個研究分析了來自多個國家總共2788人,以23項目隨機進行對照實驗,研究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碳水化合物百分比≤45%)與低脂飲食(脂肪百分比≤30%),對於代謝風險因素的影響,結果顯示,低碳飲食與低脂飲食都可降低體重並改善代謝風險,但是採用低碳飲食的這組會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與增加好的膽固醇,加上低密度脂蛋白(LDL)也有所降低,並大幅度減少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由此研究可以得知,滿足脂肪含量較高的低碳飲食,可以幫助克服心臟疾病因素。

低碳水飲食在降低某些代謝綜合症與心臟病風險比低脂飲食更有效。 ©healthfitcenter.com

 好處  4 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在2005年Upsala醫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對兩組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測試了兩種不同膳食組合物對血糖控制和體重的影響,一組16名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男性為1800卡路里,女性為1600卡路里),其中碳水化合物為20%、蛋白質為30%與脂肪為50%。另外一組,將15名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放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中作為對照組。他們的飲食由男性和女性相同的卡路里組成,食物佔比大約60%的碳水化合物、15%的蛋白質和25%的脂肪。這項研究計劃裡,採用低碳飲食這組對於葡萄糖的影響非常的快速,在六個月之後明顯發現患者的體重都有大幅下降。另外,紐約州立大學布魯克林分校的內分泌研究人員指出,高碳水飲食會增加餐後血糖和胰島素大量分泌,因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肥胖的風險,因此,透過許多的研究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能有效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也是第二型糖尿病最天然的治療飲食方式。

 好處  5 斷絕癌細胞的能量

有研究表明,過於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含量較高的飲食,會造成人體自由基的損傷,並且實際上會給癌細胞能量,可能會幫助它們更快地增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會影響前列腺癌,在小白鼠的腫瘤實驗中,餵食無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NCKD)這組,比餵食高碳水高糖份的西方飲食這組,明顯的腫瘤變小存活時間變長,由此可得知血糖與腫瘤組織的生長,有著相對的關係存在。

 好處  6 減少對食物的渴望

採用低碳飲食的最大好處之一是,你能吃更多健康的蛋白質與脂肪來取代碳水化合物與糖分,因為,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導致血糖上下起伏與生長素釋放肽(GHRP)的增加,當生長素釋放肽(GHRP)增加時瘦素(Leptin)就會降低,這時人體就會產生飢餓增加對於食物的需求與渴望,當你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與脂肪攝取時,就能讓身體充滿飽足感也較不易飢餓。

當生長素釋放肽(GHRP)增加時瘦素(Leptin)就會降低,這時人體就會產生飢餓增加對於食物的需求與渴望。

 好處  7 擁有更好的腸道消化

在2008年美國胃腸病學會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說明,一群患有中度與高度大腸激躁症(IBS)的人,在接受非常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每日20g)經過四週之後,大多數的患者對於腹痛、大便習慣與生活品質都有獲得改善。這正因為減低碳水化合物比例,增加蛋白質、蔬菜與脂肪的攝取量,有效的幫助減少消化道壞菌產生,讓腸胃症狀獲得紓解。

 好處  8 改善情緒增加幸福感

根據阿德萊德大學精神病學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16週內針對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的病患做了一個研究,主要是比較採用低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LPHC)飲食和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HPLC)飲食,對於女性的生理激素和心理影響的研究報告,在經過實驗前後的憂鬱與焦慮量表分析之後,發現HPLC飲食似乎有助於自然平衡激素,並大幅減低憂鬱的症狀增加內心的幸福感,所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似乎也有助於平衡某些人的神經遞質功能,從而改善心理情緒。

資料來源/draxe、milklif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