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室內,一個被判有「脊椎側彎」的工程師問「脊椎側彎可以健身嗎?」
其實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陌生,通常我都會反問:「為什麼脊椎側彎不能健身?」
「可是我本來就歪了,再訓練身體不會撐不住而更歪嗎?」
「會撐不住,不就代表你的身體根本還沒準備好應對這個強度嗎?」
他的眼神藏不住心裡的震驚,看著被禁止運動一段時間而漸漸變薄、變差的身體。
只要能夠專心感受運動中身體的變化,你是很安全的!
患有特殊疾病的人運動時需要特別注重安全性,然而許多人因為疾病反而害怕運動、拒絕運動,那將是本末倒置的行為。物理治廖師以專業為這類人解惑,包括禁止運動的期限、運動強度掌控等,並直截了當打破迷思:如果只嘗試「被動」治療,等著哪一天會恢復正常,那就有可能 永遠 不能執行(運動)了。
不單是脊椎側彎的個案會遇到,有許多因為運動受傷的人也常被禁止繼續執行某項活動、運動,避免傷害再度產生。
其實這些禁令,都是有個期限的,比如:
★初期 - 為了傷口癒合、減少壓力,要避免刺激。
★中期 - 癒合到一定程度,修正動作模式,以較低的強度執行原本運動,邊做邊修正,讓身體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執行運動。
★後期 - 學著在能夠掌控身體穩定的情況下,慢慢回復到原強度。
不是宣判你 永遠 都不能執行自己所愛的運動了,而是要階段性的解禁。配合「主動」參與訓練,讓身體的抗壓性漸漸提升,就可以安全運動。
當你只有嘗試著接受「被動」治療,等著哪一天就會恢復正常。那就有可能 永遠 不能執行了。
脊椎側彎可以粗略分成兩種類型,結構型與功能型。
☆結構型: 基本上為先天的、原發性的,主要透過側彎矯正運動、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訓練本體感覺、身體知覺、改變大腦認知等方式來改善。
☆功能型: 基本上跟肌肉不平衡、姿勢不良等較有關係,伸展與強化特定肌群、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訓練,以改善不平衡的肌肉張力為主。
其實脊椎側彎還是可以健身的,但對於強度的掌控要比一般人精準。因為側彎的影響,多少會造成兩側發力的不平均,但如果這個不平均的範圍可掌控,不會超出身體負荷,就是相對安全的訓練。
一旦所選用的強度會讓你無可避免的做出代償(如過度聳肩、骨盆扭轉、拱背)、發力更不平衡,那就有可能使側彎惡化或是受傷的風險大幅提高,不可不慎。如果不確定你是否適合訓練,建議經過專業醫療人員諮詢過後再進行喔!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
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即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中樞神經發炎,全身都可能出現症狀,甚至陷入失能危機。卓小姐就是一例,不到30歲就出現症狀,常常身體局部麻木感,約1個月又自行好轉而不以為意;某日右眼視力模糊,以為休息就會好,過了幾天竟眼前一黑,視神經嚴重受損,緊急治療後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教育副院長葉建宏表示,多發性硬化症(MS)會造成中樞神經發炎,使包裹神經纖維的「髓鞘」物質被破壞,有如電線的塑膠皮破洞般導致短路;當神經傳導訊號受到影響,患者就會出現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若未及時就醫而反覆發作,將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致病原因至今未明,已知好發於20~50歲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2~3倍,目前台灣約有2,200多位患者,盛行率接近萬分之一。由於全身神經系統皆可能被破壞,症狀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因此患者在發病早期診斷不易。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多元,每位患者都不一樣。」羅榮昇說明,該病症狀多以肢體無力與麻木為主,且經常最先出現。初發症狀依出現頻率為:
感覺障礙,79%
虛弱疲憊,69%
視力模糊,66%
重影(複視),34%
發音及吞嚥困難,24%
尿液及糞便滯留,10%
認知功能受損,40~70%
羅榮昇提到,多發性硬化症依據疾病的進程、症狀出現的頻率及嚴重度,共可分為4種類型:
1_復發緩解型(RRMS):每次復發後,症狀會好轉或恢復正常;兩次發作之間不會有病程惡化的進展。
2_續發漸進型(SPMS):一開始為復發緩解型,隨著神經症狀以多變的速度惡化,偶爾會發作、微幅緩解或進入穩定期。
3_原發漸進型(PPMS):自確診開始,神經功能就持續惡化沒有好轉,但沒有顯著地發作;患有此類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年齡往往較大。
4_漸進復發型(PRMS):疾病在一開始就持續惡化,中間伴隨數次急性復發,並在發作之間病程仍不斷進展。
羅榮昇進一步解釋,其中約有85%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最初在診斷時具有第1型復發緩解型,此階段通常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研究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在2年內,有高達73%會經歷至少1次的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反覆復發可能導致失能。
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表示,約有4~7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大腦加速萎縮,「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到1.35%,約為一般30歲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出現閱讀障礙、無法多工處理,記不得日常事項等情形。」
「即使沒有症狀或症狀已經復原,大腦中樞神經也可能持續發炎,甚至產生新病變,因神經損傷在疾病早期即開始出現。」羅榮昇強調,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目標,首重「盡早診斷、預防病程改變」,以降低神經損傷,延緩疾病惡化。
羅榮昇提醒,持續用藥治療,才是穩定控制病程、減緩腦損傷與復發率的關鍵。多發性硬化症的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建議患者早期用藥、遵循醫囑,可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你有偏頭痛的困擾嗎?偏頭痛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持續時間可多達數天,若置之不理,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埋下其他疾病的因子!除了按摩穴道、調整作息和飲食外,溫和的瑜珈運動也能幫助舒緩及預防偏頭痛。以下介紹 9 種日常生活中能輕鬆達成的簡單瑜珈體式,幫助你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神經,遠離惱人的偏頭痛。
功效:促進頭部血液循環;伸展背部、肩膀、腿部肌肉;改善經期不適;活化骨盆
步驟 1:雙腳伸直併攏,軀幹挺直,雙手置於身側如山式站姿預備。
步驟 2:吸氣,雙臂伸直高舉過頭,掌心相對。
步驟 3:上半身向前彎,膝蓋微彎曲,腹部貼大腿,背部延展,手掌盡可能貼地,頸部自然放鬆。停留 3-5 個呼吸。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活化腦部;鍛練核心、大腿、臀部;加強骨盆穩定
步驟 1:仰躺,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彎曲,小腿垂直地面,雙臂伸直貼地,掌心向下平放骨盆兩側。
步驟 2:吸氣,腹部和背部肌肉收緊,將骨盆上提離地,身體呈一直線。停留 3-5 個呼吸。
功效:改善頭暈和疲勞;促進血液循環;伸展髖關節、腳踝、腳背、膝蓋肌腱;舒緩肩膀、背部、脊椎
步驟 1:跪坐姿勢,雙膝與肩同寬,吸氣,雙手伸直高舉過頭。
步驟 2:吐氣,上半身前彎,額頭貼地,雙臂打開與肩同寬向前伸展,同時延展脊椎。停留 3-5 個呼吸。
功效:舒緩頸部、背部;提升脊椎柔軟度;調節呼吸機能
步驟 1:呈四足跪姿,手腕與肩膀呈一直線,膝蓋打開與肩同寬。
步驟 2:緩緩吐氣,背脊拱起,尾骨內收,頭部自然下垂,視線看向肚臍,並伸展後頸。停留 3-5 個呼吸。
功效:舒緩頸部、背部;提升脊椎柔軟度;調節呼吸機能
步驟 1:呈四足跪姿,雙手手腕與肩膀呈一直線,膝蓋打開與肩同寬。
步驟 2:吸氣,腹部收緊,背部下凹,視線向上,並伸展頸部。停留 3-5 個呼吸。
功效:調節神經系統;伸展腿部後側、臀部、背部、肩膀
步驟 1:坐姿,雙腳打直,腳尖勾起,雙手放在身側,脊椎挺直,挺胸。
步驟 2:吸氣,雙臂伸直高舉過頭,掌心相對,上半身向上延展。
步驟 3:上半身向前彎,腹部貼近大腿,背部延展,雙手握住腳掌,頸部自然放鬆。停留 3-5 個呼吸。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頸部壓力;伸展肩膀、背部、腿部
步驟 1:呈四足跪姿,雙腳打開與肩同寬。
步驟 2:雙腳慢慢伸直往後踩地,臀部抬高,尾椎向斜上方延伸,脊椎延展,頸部自然放鬆。停留 5-10 個呼吸。
功效: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血液循環;放鬆身體、平靜大腦;降低血壓
步驟 1:呈仰臥姿勢,雙腿伸直放鬆,打開比臀部略寬,腳掌自然呈外八姿勢,手臂置於身側,手掌朝上,肩膀放鬆下沉,脊椎放鬆延伸。
步驟 2:閉眼,仔細觀察自己的呼吸,保持頭腦平靜和放鬆狀態,持續 5-10 分鐘。
功效:放鬆神經系統;伸展膝蓋、髖關節;改善圓肩拱背;強化脊椎和腹部
步驟 1:簡易坐姿預備,將右腳背放於左大腿根部,左腳背放於右大腿根部。
步驟 2:雙腳腳掌朝上,上半身挺直,雙手輕放膝蓋,掌心朝上,手指使用智者手印(大拇指與食指相扣),閉上眼睛均勻呼吸。停留時間不拘。
撰文、製圖/陳旻青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