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肌肉流失越快,除了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增肌,該如何防止肌肉流失也是重中之重!醫師提醒,人體的肌肉量在30歲達到高峰,到了40歲後就會開始快速流失,導致免疫力下降引發慢性病甚至失能。但除了大眾熟知的多吃蛋白質可以增肌,醫界也發現了多吃可以「抑制肌肉流失」的關鍵營養素,可透過補充保健品達到維持肌力效果。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而65歲以上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有肌肉流失風險。」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人體肌肉量在30歲達到頂峰,但40~80歲間可能流失掉40%肌肉量,年齡越大肌肉流失加劇,恐造成免疫力、體力與肌力急速下滑,嚴重引起失能或臥床危機。
彭莉甯說明,想維持良好肌肉量,大部分人先想到的是飲食補充蛋白質「增肌」,但其實蛋白質只能增長肌肉,卻無法防止流失;如何從源頭做到抑制肌肉流失,補充營養素「β-羥基-β-甲基丁酸」(HMB)是關鍵。
「HMB是由人體必需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轉換而成,可從飲食當中攝取,當中約有5%可以轉換成HMB,能夠刺激肌肉生長合成,同時修復肌肉組織、抑制流失。」彭莉甯指出,HMB對於增加肌肉量作用,具備開源又節流的雙重特性,且由於是小分子吸收,無論一般健康成人或高齡肌少症長者都能補充。
彭莉甯表示,「攝取足量HMB,可以直接抑制肌肉發炎反應,關閉肌肉加速代謝流失的路徑開關,比起蛋白質的增肌效率更高。」其提供的3大作用包括:
1_促進蛋白質合成,進而刺激肌肉合成生長
2_維持肌肉細胞膜完整性與穩定性,有效穩定肌肉結構
3_減少蛋白質分解,保護肌肉組織、從根源抑制流失
該攝取多少HMB,才能有效維持肌肉健康?彭莉甯強調,針對台灣民眾適用的《HMB肌少治療白皮書》指引中指出,在搭配足量蛋白質攝取的前提下,每日HMB建議攝取量為:
一般健康成人:每天至少補充0.75公克
若為肌肉流失、體力不足者:每天補充2倍,即1.5公克
已確診肌少症患者:每天補充4倍,即3公克
然而,要從正常飲食中攝取足量HMB,幾乎無法達到。彭莉甯舉例,「以肌力快速流失體力不足的長者,每天應攝取約1.5公克HMB來說,每天需吃到1.5公斤鮭魚,相等於8公斤豆腐、50顆雞蛋或3,000顆酪梨,才能達標。」此時靠營養補充品來攝取就是一個好方法。
亞培台灣醫藥學術部處長王耀賢表示,根據目前亞洲最大型的HMB臨床研究,追蹤811位具有營養不良風險的社區老年人、長達1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穩定攝取HMB營養補充品者,3個月後腿部肌力明顯提升;6個月後近4成體態和營養狀況更健康、是無補充者的4倍,且上臂肌肉量與下肢肌力也顯著增加;持續攝取12個月,平均疾病天數降至四分之一,再住院風險則降低33%之多。
王耀賢建議,有胃腸疾病、肺部疾病、外科手術、心血管疾病患者,或一般內科、重症加護病房病人,以及食慾不佳、非預期體重降低、肌肉流失、咀嚼或吞嚥困難的社區高齡長輩,及早均衡攝取HMB營養補充品,並搭配良好運動習慣,幫助提升肌肉健康、預防肌肉量快速流失。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現代生活飲食環境的變化,高鹽高油的飲食方式已經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現代人生活忙碌日常三餐基本上都在外面解決,無論是便利超商或是一般的路邊小吃,甚至,消夜常吃的鹹酥雞或炸薯條,都會灑進大量的鹽與胡椒、辣椒來做調味佐料,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去計算你今天的攝鹽量是否有超過適當值。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高鹽飲食是造成腦部癡呆的其中一項關鍵原因!
多年來,過高的鹽份攝取被認為是導致高血壓的原因,而在自然神經科學概述(Nature Neuroscience)令人震驚的新研究中發現,高鹽飲食與腦部的記憶及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重要的聯繫關係。在這份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給老鼠餵食其飲食中正常鹽量的16%,使得飲食與高鹽量的人類相當;然而,在僅僅的8週內老鼠變出現記憶和思維能力明顯下降許多,另外,發現牠們的大腦負責記憶和學習區域的血流量明顯減少,造成牠們無法區分新的和熟悉的物體,例如牠們越來越難以通過迷宮,同時,也無法像之前一樣建立一個完整的巢穴。
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減鹽將老鼠恢復到正確的攝取水平,讓大腦的血流功能可以恢復正常,結果確是,儘管他們的生理功能恢復正常,但認知腦功能仍然受到影響,高鹽食用的老鼠都罹患上癡呆症的問題。
身為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Costantino Iadecola醫學博士說,我們將這項研究轉化為人類的日常生活活動來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嚴重認知障礙或癡呆症。這次所作的研究對於人類來說,腦部的損傷就像是有著記憶問題、迷失方向、不能自行穿衣服、做飯、付賬單或做其它日常生活等等的問題。
然而,在研究這些結果的背後原因時,研究人員們發現了有關大腸及小腸之間的腸道特異性,關於這點Iadecola博士特別說明,當老鼠吃了他們的所更改的鹽份比例時,攝取多餘的鹽份會引發牠們小腸的反應;開始產生大量的Th17(一種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白細胞),這導致免疫系統的另一個成分叫做IL-17的蛋白質的濃度升高,我們將這個反應轉移到人體上時,就會發現當身體產生過多的IL-17時,它就不再能夠提供足夠的一氧化氮;這種物質是由血管內襯的細胞產生的,當一氧化氮下降時,血管會呈現緊張的感覺,這導致更少的血液流向大腦,讓我們的大腦將無法正常運作。
雖然,上面這樣的研究報告說明了,攝取過多的鹽份會導致大腦運作上的問題,但相信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報告與分析來驗證這項結論,但日常飲食適度的減少鹽量的攝入,確可能是一個大家必需要注意到的問題。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建議,每人每天所攝取的鈉含量需低於2300毫克,但現在大多數的人每天幾乎都攝取3400毫克左右,比建議量幾乎多出50%左右。因此,如果你想要讓身體更加的健康,就必須開始注意自己吃進肚的鹽份鈉含量有多少!
資料參考/considerable、webmd
責任編輯/David
無論是年長者、運動咖,或是必須久站工作的人,「膝蓋痛」的惱人問題總是時不時突然出現。尤其對年長者來說,因膝蓋痛而長期臥床、把自己關在家裡的大有人在,過低的活動量更可能降低免疫力、導致其他疾病。想解決膝蓋痛困擾,你得先知道膝蓋痛不只因為「退化性關節炎」,揪出真正的疼痛元凶才是關鍵!下文以骨科醫師觀點教你如何一步步接近敵人、揪出凶手,並找到對的治療/緩解方法。
膝蓋痛有許多原因,先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正確治療。如果已經感覺到膝蓋痛先看看哪個部位感受到什麼樣的疼痛?疼痛到什麼程度?你有過以下膝蓋疼痛情況嗎?檢視一下自己如果有,可能是關節軟骨磨損所導致。
1. 從椅子上起身時膝蓋會痛
2. 持續走路較長距離時膝蓋會痛
3. 走路之後膝蓋會痛
4. 上下階梯會很辛苦
5. 久坐時膝蓋會痛
6. 從座位上站起來會很辛苦
7. 膝蓋屈伸時會發出聲音
8. 無法使用蹲式馬桶
9. 無法跪坐
10. 膝蓋腫大
只靠口服止痛藥、電療、玻尿酸關節注射等招術對付膝蓋問題嗎?日本膝痛權威醫師黑澤尚指出這是不可行的!建議先到醫療院所掛號診斷,再依診斷結果選擇治療方法。以下流程﹕
Step1問診﹕先接受骨科的問診和檢查,就發生時期、疼痛狀況、有無受傷等告知醫師。
Step2視診﹕給醫師檢查膝蓋狀態、形狀、腫脹情況。
Step3觸診﹕調查膝蓋的可動域及膝蓋的積水、灼熱感等。
Step4 X光檢查﹕檢查膝蓋骨與骨之間的空隙、症狀的進展狀況等。
Step5 如果有必要做進一步檢查﹕血液檢查判斷發炎程度,檢查是否有風濕疾病、痛風的可能性/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橫向、縱向、斜向的剖面圖/關節鏡檢查(僅內視鏡手術時才施行)
膝蓋構造分為大腿骨、膝蓋骨、脛骨、腓骨、半月板等,關節骨頭表面包覆著軟骨,周圍則有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腱、膕繩肌(大腿後側)、韌帶、小腿三頭肌等組織,才能做出膝蓋屈伸等複雜動作。就醫檢查後,才能清楚究竟是膝蓋構造上的哪個部位引發疼痛。而疼痛主因多出自關節軟骨的磨損變形,以下是發生機轉﹕
軟骨磨損→產生磨耗物質→免疫細胞過度反應→引起發炎疼痛
診斷後,你可能知道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醫師將會提供對症下治療建議,或是請你轉診到其他科別。以下是常見引發膝蓋痛的疾病與對應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輕則僵硬有些微疼痛,重則長期疼痛且上下階梯很辛苦,甚至變成O型腿。
股骨頭壞死﹕初期症狀是疼痛,尤其在髖關節附近,走動越多就會產生悶悶的疼痛,但休息一下就可恢復,常被誤認為扭傷;也有部份人的症狀是腰痛,常被誤認為退化性腰椎病變。嚴重時每走一步路就感到疼痛,跛行到更嚴重時使髖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無法把腳打開。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膝蓋,手指、手腕、手肘、髖關節、膝蓋等全身關節會發生左右對稱的疼痛,發炎反應比退化性關節炎還嚴重,帶來劇烈疼痛,且隨著關節變形的情況惡化,手腳趾頭的關節也會遭到破壞,導致脫臼或變形。
半月板損傷﹕膝蓋腫大、積水,活動時膝蓋會痛,膝蓋一動就發出聲響,有時突然像被卡住無法伸直。
痛風、假性痛風﹕膝關節突然劇痛,腳趾的趾根關節處也可能發生。
資料來源/順天堂大學醫學院骨科學特任教授暨附設高齡醫療中心醫師黑澤尚、台大醫院骨科部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