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睡覺時都會習慣留一盞燈,方便半夜起床上廁所可以看見路,或是有人不喜歡全黑的環境,會開著電視睡覺來增加安全感。但是,根據美國有一項研究指出:「開燈睡覺會提高變胖的機率!」因為燈光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進而改變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導致變胖的機率提高!
根據CNN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做了一項有關睡覺不關燈的研究,這份研究涉及分析美國4422名年齡落在35~74歲的女性,研究時間為5年。該研究報告指出,晚上睡覺習慣留一盞夜燈或是開電視的人,約有17%的人體重增加了約有3~5公斤;22%的人獲得5~7公斤,最後還有33%的人增加的體重更多!該研究員表示,燈光可能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進而打亂生理時鐘及飲食習慣,然而光線扮演慢性壓力源,會影響荷爾蒙分泌或新陳代謝。即使控制睡眠時數、飲食和運動等其他要素,這關聯性依然很高。
英國列斯特大學和以色列海法大學合作的動物研究中發現,開燈睡覺會導致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因此被中斷,而褪黑激素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興奮性,讓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甚至有殺死癌細胞的效果,但是一旦被人造光線影響,DNA可能會出現變異,甚至會增加罹癌風險。此外,日本奈良縣立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睡眠時房間的明亮度與對身體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房間的亮度會打亂身體規律,進而導致心律不整及憂鬱症。
除了開燈、開電視睡覺會傷害體外,睡前關燈滑手機其實也會造成身體負擔。不論是工作盯著8小時的電腦、吃飯配的電視螢幕或是走到哪滑到哪的智慧型手機,都會發散出能夠長驅直入至眼底黃斑部的藍光,一旦黃斑部吸收了過多的藍光後,會產生難以及時代謝掉的自由基,造成快速氧化,導致黃斑部病變、出現視力快速衰退,以及視野出現暗點、色覺異常等。然而,睡前滑手機容易造成姿勢不良,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和造成眼睛疲勞。
建議正在減重的人,如果不想讓身材復胖,可以在睡眠時減少許多光源,能必要的話也不要關燈滑手機,病免這些來危害身體。
資料來源/CNN、YAHOO、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妞妞
這邊的吃胖點並不是要年長者們真的吃成大胖子,而是他們需要大量蛋白質來長肌肉。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流失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而漸漸的形成所謂的「肌少症」!當肌肉不足時,所引發的問題很多,像是跌倒、平衡感不足、生活上許多事情無法自理等,所以,建議年長者要多吃點蛋白質、高纖的食物,才能真正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研究,發現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最好維持在22~25之間,這是在高齡族群中,死亡率最低的體重標準。在50歲之後,肌肉是快速下降的時候,在這之前都需要保持不要太胖、避免產生代謝性疾病,像是三高、糖尿病、脂肪肝等;但過了這個歲數,反而身體堆積很多老化細胞,消耗能量消耗的更快,當然肌肉掉得更多,最好吃到有點微胖再加上充分的運動訓練後,才能延長壽命。然而許多老人家很容易因為肺炎感染而住院,可能是來自太瘦的關係,導致免疫系統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病魔,讓小感冒動不動變肺炎;但當然過胖到腰圍超過男性90公分以及女性80公分,或是BMI超過27,還是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所以也建議不要無止盡的狂吃。
不過體重並不是唯一一個指標。有些年長者可能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吃得很多、體重也維持的不錯,但仔細發現,早上饅頭配稀飯,中午白飯、青菜、麵筋或醬瓜,以及晚上白飯或是麵配青菜、豆腐乳,頂多加一道菜、蛋或一小塊肉,這些都是加工食品跟碳水化合物,裡面的蛋白質往往都不夠!也有老人家覺得自己要養生,三餐都吃很多青菜,但是高纖維對於腸胃功能已經開始退化的老人家來說,其實會造成腸胃過度的蠕動、脹氣,同時也是另一種負擔。所以建議每天只需要吃到300公克、差不多等於1碗半的煮熟青菜就好,反而是蛋白質要吃到1.2~1.5公克/每公斤體重,以60公斤的老人家來說,至少要吃到72公克。以下為一份7公克的蛋白質食物換算:
半個手掌的煮熟肉/魚
一顆蛋
半片白豆包
一盒板豆腐或2片豆乾、兩塊油豆腐,嫩豆腐蛋白質含量較低,約為2盒
240cc的無糖豆漿
240cc的脫脂鮮奶
1/3碗煮熟的毛豆、黑豆、黃豆
如果要幫老人家安排餐盤,每餐至少要吃到3~4份的蛋白質,早餐可以喝一杯豆漿、吃一顆蛋,以及半盒豆腐配稀飯,午晚餐可以配一碗飯、一碗青菜與一個手掌的肉或是魚,以及2片豆包等;或是變換不同的作法。像是對於牙齒不好的人來說,可以吃蒸蛋、豆腐,或是選擇質地較軟的魚肉、雞肉來吃,也避免用煎、炸的作法,可以改為蒸、炒,讓食物比較好入口。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KHN
責任編輯/妞妞
在生活充滿緊張及忙碌的節奏中,是否有出現頭昏、頭暈、記憶力下降、覺得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況?在台灣,大約每4~5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常見的焦慮性和憂鬱性精神疾病,這個數據非常可怕!然而這也表示當體內的自律神經出現了不平衡時,會導致神經傳導功能受到了影響,進而讓生理、心理許多不適。
在全世界約有7000萬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 Dysautonomia),當罹患自律神經失調時,會導致疲勞、頭暈、血壓不穩、心律異常、消化道問題、營養不良等諸多神經病變,嚴重時還會神經衰竭、死亡。自律神經系統裡有主要分為兩大重要神經,分別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多半同時分布在身體的同一器官內,彼此相互抗衡並維持體內各個器官的運作,若人體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容易讓交感神經變得較亢奮,此時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會被抑制。
因此,副交感神經主要負責的腸胃消化、睡眠、放鬆等功能也會跟著受到影響而變差,然而在我們持續經歷高壓一段時間後,交感神經亢奮的狀態會隨著身心功能耗損,慢慢地從亢奮狀態轉變為疲乏狀態,通常治療方式為藥物,但這不是一項長久之計,不僅會產生抗藥性,還會對藥物依賴感增加。
現代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幾乎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因為生活步調快速而引起,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要「慢」!讓副交感神經興奮,達到讓我們放鬆的作用。此時可採用腹式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的方式,透過均勻地吸氣、吐氣,對平衡自律神經是有幫助,同時也能減去過多的壓力。執行的步驟簡單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練習,每次練習時間約10至15分鐘即可,如果剛吃飽飯不建議進行,因為會增加腹壓造成身體不適。
步驟1:盤腿坐在床上或是瑜伽墊上,將雙手置於肚臍前,中指輕輕接觸。
步驟2: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吸氣時將氣吸到丹田;吐氣時稍微有點用力的去吐,但不要太用力。
步驟3:進行時要注意放慢呼吸頻率,延長呼氣、吐氣時間。
除了透過腹式呼吸法外,根據美國一位神經系統的醫學專家研究顯示,透過做瑜伽能改善此症狀,甚至還能痊癒!然而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並不是疾病,但當身體長期處在不健康的狀態下,又輕易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疾病。然而自律神經失調的種種問題,希望能提醒大眾該好好檢視身心健康,解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根本問題,才能穩定自律神經的功能。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