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為了減重以及維持健康,開始避開含糖的食物,以為可以不吃這些能夠避免肥胖、糖尿病等,不過專家表示,不少標榜無糖與低脂的食物,背後其實可能含有糖醇等其他添加劑,若肆無忌憚地大吃特吃,可能更危險。雖然高糖飲食不健康,但身體仍需要攝取適量糖分,專家建議盡可能攝取天然糖分,像是蜂蜜、水果等,因為添加糖的熱量和糖分都比天然糖要高。
現在市售的運動飲料或是能量飲都會標榜無加糖,但其實裡面通常含有一些聚合糖與添加劑等,然而運動後補充運動飲料,並不單純只為了解渴,主要是為了補充長時間大量流汗運動時所流失的電解質,以及提供持續運動所需能量。但如果運動量沒這麼大或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建議嘴饞或口渴請不要大量飲用,這樣反而會越喝越肥。
許多人補充維生素C時,會覺得發泡錠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補給方式選用發泡錠,但是,市售的維生素C發泡錠基本上都會含有代糖,每天除了三餐已經吸收許多糖分,再加上發泡錠的糖分其實非常過多。此外,發泡錠對牙齒也會造成損傷。然而發泡錠對小朋友來說,會產生過動兒或是一些小兒過敏的情形產生,所以非常不建議爸媽給孩子喝。
許多人為了方便,早餐會吃玉米片、麥片等穀物,雖然看似健康,但其實這類食物含有極高糖分。有動物實驗證明,穀類早餐中的高果糖粟米糖漿,會顯著增加白老鼠的脂肪組織和腹部脂肪,因此,當人們吃多時,也會增加身體脂肪變肥胖。
市售的優酪乳或是優格雖然有無加糖的選擇,但是無加糖的背後其實也是了一些添加劑。然而許多人會透過吃優格來替代三餐中的一餐來減肥,其實這樣可能會有越減越肥的狀況,不然三餐正常吃,多吃些原形食物,這樣效果更好。
沙茶醬雖然沒有添加許多糖分,但它本身是油製成。因此熱量超級高,隨便一匙熱量都是100大卡以上,看似沒什麼的醬料,其實在吃火鍋配上它時,已經不知不覺吃下許多熱量了。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甜味劑常見使用於日常的代糖飲料、食品中,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宣布,確定將「阿斯巴甜」列入2B類「可能致癌物」。營養師程涵宇提醒,研究顯示,現代人吃最多的人工甜味劑就是阿斯巴甜,甜度為蔗糖的200倍,在胃腸道中水解和100%吸收,除了致癌可能性,還會影響至少「6大疾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機構,7月14日正式將阿斯巴甜(Aspartame)列入「2B類致癌物」,即可能有致癌風險;而阿斯巴甜每日攝取量上限則不變,為每日每公斤體重不超過40毫克。以70公斤的成人換算,要喝9罐以上代糖飲料才有可能超過。
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阿斯巴甜的甜度為蔗糖的200倍,在胃腸道中水解和100%吸收。在台灣的法規中,阿斯巴甜可適量添加在所有種類的食品內,像是各類食品、梅粉、果凍、飲料、口香糖、速溶咖啡、布丁和軟性飲料等等,都可以使用。
不過她警告,阿斯巴甜除了可能致癌,還影響至少「6大疾病風險」:
1.直接影響學習力、記憶力
2.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荷爾蒙相關癌症風險增加
3.部分研究表明與第2型糖尿病有關
4.攝取量與乳腺癌及肥胖相關癌症增加有關
5.9~10歲女童初經提前機率升高
6.可能會影響對甜味的偏好
程涵宇進一步解釋,阿斯巴甜的分解產物可以穿過胎盤,在動物實驗中,孕婦在產前若接觸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導致胎兒在成年後,對甜食有更高的選擇和口味偏好;除了影響行為之外,這些暴露還會產生代謝後果。此外,小鼠在子宮內和生命早期長期接觸阿斯巴甜,也被證明與空腹血糖升高,及晚年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有關。
少喝軟性飲料 程涵宇建議,若想避免阿斯巴甜,應減少喝軟性飲料(Soft drink),即酒精含量低於0.5%的天然或人工調配飲料,不論是否為添加糖或使用代糖。軟性飲料佔了總人工甜味劑來源的53%,而主要添加攝取的人工甜味劑就是阿斯巴甜,佔攝取量的58%,其次是醋磺內酯鉀(安賽蜜、ACE K)佔29%,和蔗糖素(三氯蔗糖)佔10%。故想減少攝取人工甜味劑,就從軟性飲料開始減少攝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規定,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以體重70公斤的人為例,即其每日總攝取量不可超過2,800毫克,若以一罐含有約200~300毫克阿斯巴甜的代糖飲料來計算,大約要喝9~14罐才會超過規定攝取量,進而引發致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端午節將至,市面陸續出現各式五花八門、口味繁多的粽子,台北市衛生局提醒,粽子常搭配沾醬食用,如甜辣醬、辣椒醬等,但沾醬的含鈉量不容小覷,每1湯匙僅15公克的分量中,就含有約1公克食鹽,然而健康成人每日的食鹽攝取量,建議不超過6公克,加上一般市售粽子熱量較高,且膳食纖維量亦不足,提醒民眾吃粽子應適量。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現今國人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也願意動手下廚製作料理,特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提供民眾粽子的健康飲食及選購方式,以及自製醬料食材的技巧,推出端午粽子可百搭使用的「蔬果酸辣醬」,利用天然食材風味,簡單易做,端午佳節不妨與家人一起動手DIY,降低鈉的攝取量健康又少負擔。
粽子沾上醬料食用可增添不同風味,但無形中可能增加健康負擔,一不小心鈉的攝取量就可能超標,市面上常見的沾醬如甜辣醬、辣椒醬、醬油膏、蕃茄醬等,平均1湯匙鈉含量約300~700毫克。營養師建議,民眾可在家自製「蔬果酸辣醬」,運用水果及辛香料等天然食材,平均1湯匙僅含32毫克鈉,粽子沾醬風味獨特又對味。
提供以下做法:
【蔬果酸辣醬】
原料:牛蕃茄2個330公克、黃甜檸檬1顆、小蘋果1顆、蒜頭1顆、辣椒1根
調味料:味醂100毫升、糯米粉3匙、白味噌2匙、紅麴2匙
作法:
(1)將牛蕃茄去皮,黃甜檸檬榨成汁備用
(2)所有原料及調味料用調理機打碎後,放入鍋內以小火煮開成稠狀即可食用
此外,粽子依烹調作法和大小,熱量也有所差異。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北部粽將糯米先以油炒過再包入配料,故熱量較高;南部粽為整顆水煮熱量較低。市售粽子每顆約100~150公克,熱量約400~600大卡,吃1顆等同吃1.5~2碗白飯,因此建議每天以1顆粽子為限,或與家人分食。
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因粽子多為高熱量、低膳食纖維,吃1顆的量可取代一餐主食,不建議多吃;建議吃粽子時,可搭配當季蔬菜和水果,如蛤蠣、絲瓜、涼拌竹筍或竹筍湯等配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有些人會在家裡包粽子,台北市衛生局說明,挑選粽葉時,建議選擇無破損、乾燥,清香無刺鼻味,並以冷水浸泡半天後,用布或海綿擦拭乾淨再使用;內餡糯米的選購,則建議購買完整飽滿、粒型均一、有光澤的米粒,亦可選用全榖雜糧,除較易消化外,可增加膳食纖維、植化素及維生素等營養攝取量。
而粽子配料中含鈉較高的食材,如醃製的蘿蔔乾,可改用香菇及其他新鮮菇類或木耳等食材替代;鹹蛋黃可用鵪鶉蛋取代,減少納的含量同時不失美味又健康。
台北市衛生局提醒,端午佳節品嘗粽子外,也不要忘記餐後適量運動,除了可以消耗多餘熱量,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更多資訊可至台北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