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肥胖問題一直成為國內健康的一大隱憂。根據2019年12月一項報告顯示,若美國人再不整體改善飲食習慣,在未來約10年後會有近一半人口面臨體重過重,且將有約1/4的人會因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5,體重超過標準值45公斤以上,成為「重度肥胖」族群。這項估計是透過超過600萬名美國成人回報的BMI數值分析而成,研究結果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為美國人口未來敲響警鐘。
這份研究也少見的用州為單位分析肥胖(obesity)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報告內容指出,有29個州預計會面臨最嚴重體重問題,其中大多位於中西部與南部,身材肥胖的居民會超過一半。然而就全美50州來說,任一州至少會有35%的人口將面臨體重過重。 領導該研究的作者、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分析師沃德(Zachary Ward)表示,最令人擔心的趨勢是「重度肥胖」比例提升,恐將成為全美最常見的BMI分級,未來在25州「重度肥胖」的人口比例將超過25%。目前,重度肥胖的美國人占約18%。
If America does not collectively adopt healthier eating habits, over half of the nation will be obese within 10 year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Even worse, one in four Americans will be "severely obese" with a body mass index over 35. https://t.co/pYOMJGM3pN
— CNN (@CNN) December 19, 2019
《CNN》引述研究發現,重度肥胖的問題對特定社群來說更為嚴重,包括女性、非拉丁裔的黑人成人、以及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約新台幣150萬元)的低所得成人。研究作者沃德並指出,在大多數州郡,家庭年收低於2萬美元(約新台幣60萬元)的成人會特別容易受到重度肥胖威脅。公衛學者穆斯特表示,在約半世紀前,肥胖情形並不常見,所得偏低的民眾通常是體重過輕,但如今卻並非如此。這背後的原因包括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品的興起,讓消費者攝取過多熱量卻未得到充分營養。另外,不健康的速食售價相對便宜,也是肥胖問題的一項成因。
This study predicts a continue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in adults nationwide, with large disparities across states and demographic subgroups. https://t.co/04z9TFNFMU
— NEJM (@NEJM) December 19, 2019
根據專家表示,食物價格以及運動選項有限的確影響著民眾的體重,此外也有資料顯示,「結構性種族歧視」(structural racism)所帶來的壓力,也可能影響民眾的行為模式,因此肥胖問題牽涉層面相當複雜,因此,民眾習慣的高熱量飲食模式必須改變。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很難期待單靠個人行為改變來解決肥胖問題,需要中央、地方政策介入與管制才較有機會看到明顯成效,可行的方法包括改善地方大眾運輸,促使民眾增加步行時間並減少開車,同時專家也建議,可以鼓勵學校在假日對外開放,及增加民眾走入健身房或泳池的機會,讓運動更方便。
資料來源/TWITTER、LINE TODAY
責任編輯/妞妞
COVID-19 新冠疫情持續,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居家時間增長引爆「宅胖」隱憂,民間體重管理機構也觀察到減重需求與體重管理詢問度大幅成長!2021 年發表的一項美國 APA 壓力調查顯示,新冠疫情延燒一年後,高達 42% 美國成年人體重增加,且平均增幅達 13 公斤。國內外數據統計也普遍發現,約 40% 民眾在疫情期間因缺乏運動、飲食不正常等導致體重增加,普遍稱為「疫情性增肥」。
台中佳鴻診所唐子涵醫師指出,「疫情性增肥」在臨床上有不少導致心理壓力升高的案例,背後隱含著慢性病與憂鬱症風險,近期臨床上也常遇到家長求助。當父母跟孩子因爲長期宅在家,出現疫情性增肥症狀,切勿輕忽壓力影響!建議建立「健康85210」習慣,搭配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維持好體態與好心情。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以來,國內外政策雖逐漸鬆綁,但仍有不少人以遠距方式上班、上課,居家時間變長、社交減少,連帶影響運動、飲食習慣,導致出現疫情性增肥趨勢。美商賀寶芙 2022 年關鍵營養報告也顯示,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因為缺乏運動、飲食不均、宅家時間長、缺乏社交互動,高達 6 成民眾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感到擔憂。
疫情性增肥反映的不只是體態變化,甚至會因此產生許多不良生活習慣,諸如熬夜與飲酒增加等行為。醫師提醒,千萬別忽視疫情下生活習慣變化造成的健康警訊,當心健康問題與心理壓力雙重引爆!
疫情之下,一般人通常比較關注外在影響如免疫力、體力下滑等,疫情對心理壓力造成的影響卻是常被忽略的重要警訊。研究指出,疫情期間患者憂鬱與躁鬱心理疾病狀況有增長趨勢,顯示疫情對民眾心理健康確實產生影響,並可能延伸成為心理疾病 。
衛福部 110 年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成果報告顯示,約 3 成民眾在過去 1 個月內曾因疫情感受到工作、經濟或生活的壓力,相比去年呈現成長趨勢 ,顯示疫情以來民眾因大環境變動影響,承受多重來自職場、學業、生活、家庭與健康的壓力,長久累積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唐子涵醫師表示:「診間近期也經常遇到許多因壓力失眠、睡不好、不明胸痛與心悸前來求診的患者,除了建議患者情緒上適當調節放鬆、排解憂慮,也會建議民眾從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或適度運動開始。」
國外相關數據也顯示,運動可以帶來健康效益,如促進正面心理發展和減少飲酒習慣等,建議大家透過簡單的室內伸展、核心運動,或是到戶外散步、快走 10 分鐘,適度排解壓力,擺脫疫情造成的憂鬱症與躁鬱症危機。
美商賀寶芙觀察發現,疫情期間台灣民眾減重需求與體重管理詢問度大幅成長,主因為民眾運動量減少、居家時間長、飲食不均狀態增加。唐子涵醫師指出:「近期有許多親子一同求診的案例,父母居家上班、孩子居家上課,因為在家除了正餐吃飽、零食也少不了,導致短短幾週過去,體重就增長 10 公斤!」。
唐子涵建議,疫情間飲食仍以自行烹調為佳,外食族則盡量挑選原型、精緻澱粉較少的食品,注意蔬果攝取量,或增加蛋白質攝取。蛋白質不僅可以維持健康的身體肌肉量、還能延長飽足感,減少宅家暴飲暴食機率,養成均衡飲食習慣。如有額外需求,透過補充維他命 A、C、D、E 等營養素可幫助維持健康。此外,日常可遵從「85210」口訣,找回健康體態與健康心情。
每日睡足 8 小時;
每日均衡 5 蔬果;
每日觀看 3C 螢幕時間少於 2 小時;
每日運動 1 小時;
每日 0 糖飲、喝足水。
資料來源/Herbalife Nutrition
責任編輯/Dama
如果你認為只靠在健身房或跑步機上運動,不用管理飲食就可以達到減輕體重與瘦身好處的人,你必需要再仔細思考這個問題。根據一項針對女性的新研究報告指出,在減重與瘦身方面單單只靠運動是無法達到你所期待的目標。
帶領這項研究的Hans-Peter Kubis博士與研究團隊,2017年在《應用生理學,營養與代謝》雜誌上發表他們的研究發現,不特別去控制飲食習慣每週進行3次訓練的女性,不會因為有運動而減輕體重。這項「針對具有不同BMI的女性進行的單盲運動試驗」的研究進行兩種實驗方式,第一種實驗是找來34位18-32歲超重、肥胖與正常的女性,進行連續4週每週三次的循環式運動訓練,每次訓練進行45-90分鐘,強度控制在50-90%的最大攝氧量,第二種實驗同樣找來18-32歲相同條件的36位女性,進行連續8週每週三次的訓練,訓練時間與最大攝氧量都與第一種實驗一樣。
這兩種實驗的開始與結束都會量測所有受測者的體重、肌肉與脂肪量外,還會從受測者那裡採集了血液樣本,這樣才能讓實驗團隊測量食慾激素的水平,這裡面包含有胰島素、瘦素、胰島澱粉樣多肽和生長素釋放肽的情況,以了解其對運動訓練對個體體重反應的潛在貢獻,因為,這些激素將會影響身體的飢餓感與食物的攝取量。
關於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要確定只靠運動是否可以讓女性的體重獲得減輕,但研究人員並沒有告知受測者研究的主要目的,他們被告知的是要研究運動與心肺健康之間的影響。Hans-Peter Kubis博士指出,這樣的用意是為了避免受測者潛在的偏見以及研究數據的偏差;另外他也解釋,當人類知道運動減重與飲食之間的關聯時,就會出現有意識的控制進食的數量與卡路里,這將會掩蓋這項研究的重點。
最後,在為期四週和八週的運動訓練計劃結束時,研究人員發現,兩項研究中的運動訓練均未導致受測者的體重/體重指數(BMI)顯著降低;但是,瘦的受測者增加了肌肉質量,而且食慾激素水平顯著(p <0.05)在超重(OV) /肥胖(OB)組發生了變化,影響了禁食(−24%)和餐後胰島澱粉樣多肽(−14%)的水平,使用多元回歸分析對個人的BMI響應進行調查後發現,空腹瘦素餐後胰島澱粉樣蛋白升高和BMI的水平,是BMI變化的重要預測因子約有43%的差異。
研究人員還發現,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會經歷食慾激素之間的變化,這個部分也就可以解釋為何只靠運動不能讓體重減輕的原因。Hans-Peter Kubis博士說,我們身體的調節系統是十分的精密,以至於總能找到一種彌補運動後能量損失的方式,無論你是否有意識到這件事情,但當進行大量運動或訓練的人,在運動過後通常容易讓食慾大開吃進更多的熱量,這也就讓你無法順利的達成目標。
研究團隊也特別的強調,這項研究並不是說運動對於身體沒有任何好處,而是針對減重而言,僅僅只單靠運動訓練是完全不夠。因此,為了有效的運動進行瘦身減重,我們必需要將飲食與生活習慣融入計劃之中,Hans-Peter Kubis博士表示,當我們只關心體重機上的數字,而沒有去觀察肌肉量與脂肪量的比例,這將會使得運動訓練的進步成效被遺忘,所以,我們必需要知道透過運動訓練可以讓我們的肌肉量增加進而改善身體之間的變化,如果你只關心體重機上的數字這將會使得你放器運動訓練這件事。
資料參考/medicalnewstoday、nrcresearchpress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