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悄悄進入尾聲,因全球疫情肆虐出國旅遊如同夢想般遙遠,在邁入 2021 之際,全球運動時尚指標品牌 PUMA 用全新 INTL GAME 系列新品讓大家化身潮色大玩家,盡情「玩」遊全世界。全新 PUMA INTL GAME 系列服飾與鞋履匯集繽紛跨國色彩,拼湊潮流無國界,由流行天后蔡依林率先引領 2021 全球玩色新主張,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用運動傳承團結力量,「玩」遊世界即刻出發。
全新 PUMA INTL GAME 潮色大玩家系列服飾鞋履即將在 2021 元旦登場。運動在人類文明與生活文化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更傳承著激勵人心與團結世界的無窮力量,揮別多變與深具挑戰的 2020,PUMA 要用充滿活力與運動精神的全新 INTL GAME 系列讓大家玩色迎新。PUMA INTL GAME 系列匯集跨國繽紛色彩,運用多文化融合概念翻玩旗幟印花,為 PUMA 經典鞋履與服飾變身時尚新樣貌。流行天后蔡依林更化身潮色大玩家,以一身靚亮 PUMA 運動套裝魅力亮相,全白立領 PUMA INTL GAME 系列立領外套搭配同系列短裙,拼接羅蘭紫與 2021 年度代表色亮麗黃,內搭滿版印花 PUMA INTL GAME 短袖 Tee,由跳豹、地球、及 PUMA 字樣拼組繽紛七彩色塊,超吸睛的強力視覺效果為 2021 揭幕新年時尚新焦點。PUMA INTL GAME 系列服飾同步也推出滿版印花風衣套裝及多款長版連帽 Tee,讓你輕鬆化身潮色大玩家,玩色全世界。
全新 PUMA INTL GAME 系列欽選多款 PUMA 經典鞋履翻玩重塑,其中由呸姊 Jolin 指定欽點的 PUMA RS-Fast 以超人氣 RS 系列復古跑鞋為原型,搭載 80 年代 RS (Running System) 復刻跑鞋科技,透過多重解構與重塑的過程注入未來世界的創意元素,純白鞋面拼接繽紛色彩及印花鞋跟,置入舒適彈力中底科技,呼應全球快速運行演變的運動時尚概念;另一款 PUMA Future Rider INTL Game 則延續復古輕量鞋身,混合尼龍、麂皮、與皮革等異材質拼接,耐磨顆粒大底搭配超舒適 Rider Foam 中底科技,完勝機能與前衛風範。PUMA INTL GAME 系列也特別推出女孩專屬 Cali Star INTL Game 厚底美鞋,延續 80 年代復古網球鞋型,搭配網眼、皮革、及深受女孩們喜愛的厚實中底設計,鞋身勾勒出粉紅邊調,鞋跟則以印花點綴,堪稱 2021 美腿新神器。
化身潮色大玩家,2021 年 1 月 1 日起 PUMA INTL Game 全系列新品強勢來襲,跟著呸姊一起放肆「玩」遊世界,用潮流震盪全球時尚街頭。
PUMA 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運動領導品牌,設計開發並銷售製造各種鞋類、服裝以及配件產品。擁有70年以上歷史,PUMA為運動史上偉大運動員們設計出無數創新功能性裝備。PUMA的專業運動與運動時尚產品系列涉及足球、跑步、訓練和健身、高爾夫、及賽車領域,同時也與世界知名設計品牌共同合作開發商品,創作出更多新穎的運動時尚產品。PUMA集團旗下品牌包括:PUMA、Cobra Golf、和Dobotex,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過13,000餘名員工。PUMA總部設於德國赫爾佐根-赫若拉赫(Herzogenaurach)。詳情請上:http://www.puma.com。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妞妞
很多踏入健身生活的人,無非是想要變得更壯、更精實、身材更好,而這其中也有人追求要變得「更快」、「更強大」,如果舉重、伸展在你的鍛鍊課表中是必須,這些都能幫助你變得強壯而且能舒緩肌肉,那還少了什麼呢?沒錯,就是「移動身體的能力」,也就是靈活度、機動性。
為什麼身體的靈活度很重要呢?實際上,活動度一直是健身界甚至是運動界非常重視的範疇,美國武裝部隊的菁英首要條件,就是必須克服所有障礙,以讓身體達到最佳的活動範圍。知名的武術格鬥選手 Conor McGregor 除了重量訓練之外,也會進行體操動作訓練。 而 2016 年美國奧林匹克體操隊也在訪問時分享他們進行增強力量和提升機動性訓練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紐約物理治療師 Grayson Wickham 說,每個人都應該在他們的訓練中加入「靈活性與活動度鍛鍊」來提升運動表現,並減少受傷的風險,為什麼?舉運動員為例,若是運動範圍不夠,性能和表現都會受到影響。而如果無法正確地進行舉重,那麼身體將無法完全參與、並鍛煉到想要加強的肌肉,還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要在訓練時獲得所有收益,那麼是時候開始「活動度鍛鍊」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活動度鍛鍊」?伸展嗎?瑜伽?熊爬?走弓步嗎?其實,都可能是這些東西中的任何一個。專家說明,「活動度鍛鍊」是指可以增加運動範圍和穩定性的運動,並引導我們控制周圍每個關節的肌肉,機能性鍛鍊融合了靈活性和力量強度,這對於在進行深蹲、舉重、跳高等動作都非常重要。
相信你也聽過這樣的說法(但是我們還是想再囉唆一次),很多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導致我們長時間「固定」在一個不良的靜態姿勢,因此我們的身體漸漸變得緊繃,並且會在運動時連帶缺乏特定肌群的刺激。在進行運動範圍有限的鍛煉時,我們的輔助肌肉就會受到影響。由於輔助肌肉通常較小且較弱,因此迫使它們承受過大的重量、不足的活動範圍,就會造成疼痛和傷害。更糟糕的是,如果因為活動受限而造成你進行的深蹲或舉重無法確實做好做滿,再怎麼累都無法鍛鍊到你的目標肌肉。
你可能會問,每次到健身房時已經熱身了,還不夠嗎?專家表示,大多數人在暖身時,通常不會意識到他們需要多花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活動度,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直到長期下來,身體已經受夠了,才開始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和痛苦。
健身運動的人並不代表他們的身體具有良好的機動性與活動度。事實上,你的身體並不在乎你鍛煉了多長時間,如果你的肩膀活動範圍有限,並且每次執行伏地挺身、臥推、抓舉動作時都一直卡在某個範圍,那麼最終就會開始受傷。
進行活動度訓練有兩個原因:防止受傷和變得更強壯。我們知道,大家都只想知道後者的知識,但是請記得,如果等到你真的受傷了,就什麼也練不成了。 專家指出,在進行物理治療時,有90%的案例都是因為活動性和穩定性不足,事故發生的那幾秒,沒有人會知道自己的傷會帶來什麼影響。好消息是,每天僅需 15 分鐘的動態熱身,就可以防止毀滅性的傷害(例如椎間盤滑脫)。
以硬舉來說:要進行正確安全的硬舉,你需要靈活的臀部和其他幾個關節和肌肉的活動能力。而如果我們的臀部或膕繩肌僵硬時,就會造成相鄰關節無法在該角度承受太大重量(如大家最脆弱的下背部)。
你可能會想,額外的下背部鍛鍊只是會讓你的腰椎有點痠痛,但如果繼續在活動受限的狀況下舉重,最終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你能定期進行機能性鍛煉,則可以改善運動範圍(臀部放鬆,腿後側更柔韌),並且身體可以利用強壯的肌肉達到更好的表現。
此外,有限運動範圍也會讓肌肉生長更有限。《歐洲應用生理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與12週的淺蹲相比,深蹲可增強大腿肌肉,改善膝蓋伸展和屈曲,並增強深蹲跳躍力。專家表示,擁有良好的移動性和機動性,會讓我們的硬舉等運動效率更高,也會讓身體變得越來越強壯。
專家說明,不要將其視為一種特定的鍛鍊方式,而應該將其視為一種一般的運動技能,例如力量或速度。而在建構力量或速度一樣,您需要使用多種技術來構建移動性。建議了一套包含三個部分的暖身:
●使用滾筒或滾球來按摩筋膜。
●動態伸展。
●不需要器材,只用自身體重的訓練,例如深蹲或弓步。
最重要的是緩慢而有意識地移動,與靜態伸展(拉伸和保持)相比,動態伸展將更能增加關節的運動範圍並增強肌肉力量。另外,以鍛鍊為基礎進行熱身。在進行下半身鍛煉之前,可以先做髖關節劃圈、雙腿擺動、或是深蹲以打開臀部、四頭肌、腿後肌群、小腿和腳踝周圍的肌肉;而在上半身訓練之前,也可以做一些動態拉伸、天使等動作以增加肩膀的運動範圍。
將熱身與鍛鍊相結合,不僅可以真正刺激我們想要鍛鍊的肌肉,還可以使大腦能夠更活用關節。除了訓練前之外,也可以將機能性鍛鍊納入日常中。例如把有氧運動換成游泳或划船來改善上身的運動範圍,熊爬、鴨子走也能提高靈活度和運動能力。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David
擁有一個強壯又結實的肩膀,立刻就可以讓你的身型脫穎而出。一般而言,我們人體的鎖骨越長肩部也會越寬大,但天生肩膀較窄的人相對來說鎖骨也會比較短,然而,鎖骨的長短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如果你想要讓肩膀變得較為寬大就只能透過強化肩部三角肌的大小來改善;尤其是側三角肌訓練的部分顯得更加重要。
1.排定優先訓練
要訓練側三角肌(中束)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不難,只要將三角肌的訓練順序安排好就可以,建議盡量減少各種針對前三角肌的推舉動作;並將所有的專注力都放置於側舉的訓練動作,只要正確並做好側舉的訓練,接下來的就只剩時間與毅力的問題。
2.專注側邊抬起
當我們進行側舉訓練動作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率的徵召側三角肌,而不是拼命的增加負重,導致徵召過多的斜方肌或是前三角肌的進行出力,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要專注於使用側三角肌的力量將手臂舉起。
3.進行單邊訓練
進行單邊訓練也是一個強化較弱肌群的方式,這個訓練技巧對於側三角肌來說也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方式,再加上一次只進行一般的肌群訓練,反而可以讓訓練過程中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並有助於肌肉的定位與徵召,也能避免斜方肌或是前三角肌過多的介入。
4.使用遞減組
使用遞減組的訓練概念,除了可以有效率的提升訓練強度之外,可讓健身者在高負重的訓練時進行代償作用,徵召其它的肌肉來協助完成訓練動作;另外,在低負重的同時也能以正確的姿勢與良好的關節活動度完成動作。
一般來說,延遲性肌肉痠痛都會在訓練後的隔天發生,這個時候如果繼續訓練痠痛的部位,則是強迫重建肌肉徵召模式的策略之一;還可以強化大腦與肌肉之間的神經連結性,有助於訓練者快速感知目標肌肉群,並學習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徵召它,你也可以透過下列這兩個方式來進行再訓練:
1.肌力夠強的人,可以使用大重量做再訓練,但必須要比前一天更集中於酸痛部位的肌群。
2.肌力較弱的人,可以運用較輕的重量做幾組恢復組的訓練就可以。
通常肌肉破壞的頂峰,都會發生在大重量與破壞性訓練的48小時內發生,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採用以下這兩個方式來因應:
1.痠痛處肌肉已經呈現力竭時,就停止再度訓練的動作。
2.假使痠痛處肌肉還能繼續訓練時,就可以用輕重量進行2-3組的動作,促進血液循環並加速恢復效率。
最後,只要掌握好上述的循環技巧,就可以有效率的建構出一個訓練週期,這裡要切記!在每個循環(大重量)的訓練開始前一天,務必要讓自己獲得完整並充分的休息。
資料參考/menshealth、mensfitnessmagazin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