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瑜伽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瑜伽動作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如何避免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出「9招」緩解症狀避免惡化
1
如何避免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出「9招」緩解症狀避免惡化
2
久咳不癒有可能是感染黴漿菌!營養師列出5大營養能止咳抗發炎
3
還在拼命滑手機?小心手部3大疾病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如何避免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出「9招」緩解症狀避免惡化

2024-05-02
知識庫 保健 觀念 運動傷害

年紀大開始下背痛、常腰痠⋯當心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神經外科醫師提醒,腰薦椎是骨關節的一部分,其獨特性在於彎曲活動外,也承載著全身的重量。當腰薦椎骨隨年齡漸長而退化,在反覆性運動下,腰薦椎體會產生結構性變化,產生活動功能問題以及疼痛症狀。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任馮睿哲指出,腰薦椎體結構性變化會造成功能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被包覆在腰薦椎體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因結構性變化如黃韌帶肥厚、骨關節肥厚等,受壓而產生各種症狀,包括:

下背痛,肢體疼痛、痠緊、僵直等不適感

在運動部分,可能出現腰部下背或受壓部位肢體無力

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不可逆

馮睿哲表示,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是一不可逆的退化過程,影響因素極其複雜且難以量化,以生命進展部分觀點而言,甚至不算是疾病;但有症狀的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確實會對患者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患者也容易因活動力下降,間接影響健康。

然而,對於多數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醫師一般會先建議其接受下列幾種非手術性的保守療法,多能獲得改善;若是保守療法不能奏效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臥床休息

藥物治療

牽引治療

局部熱敷與按摩

射頻燒灼、神經阻斷藥物等輔助治療

9招改善腰痠、下背痛

馮睿哲建議,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從日常生活起居上調整,亦有助於症狀緩解與避免惡化,他也提供以下9招改善方法:

1.床鋪應軟硬適中:最好是在木板床上加鋪一個薄墊。

2.臥床姿勢:仰躺時,雙膝下方置放枕頭,如為側躺,髖關節與膝關節宜彎曲,並在兩膝間加放一個枕頭。

3.起床方式:由仰躺時先將兩腿彎曲,翻身側臥,將雙腳移到床下,用雙手用力將上半身撐著坐起。

4.上床方式:先坐在床沿,用手向旁撐著,慢慢向床邊躺下,再將下肢彎曲移到床上,成側臥狀,再翻身仰臥。

5.避免坐太柔軟之沙發或無靠背之座椅:坐時上身保持垂直坐下,先坐在椅子邊再靠椅背,並保持上身垂直。

6.起身時:要從椅子站起來時,先將臀部移至椅子邊,足移到髖關節的正下方,保持上身垂直地面而後站立。

7.走路時:應抬頭挺胸,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

8.避免彎腰取物:如欲拾取地上物,應蹲下撿取。

9.避免背負重物:減少腰薦椎骨承壓。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家中長輩如何訓練肌力?快學「這6招」用椅子就能練:先做對1姿勢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腰痠、下背痛?小心「這部位」關節退化!醫教「9招」在家就能改善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久咳不癒有可能是感染黴漿菌!營養師列出5大營養能止咳抗發炎

2024-02-07
新聞觀念保健話題營養補給

呼吸道疾病好發於秋冬季節,近期行走的肺炎「黴漿菌」正在中國大流行,台灣的感染病例也有增加的趨勢,若感染黴漿菌,到底該怎麼吃才能快快好?黴漿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久咳不癒,哪些食物能保護呼吸道、加速修復黏膜?營養師提醒,可多吃「5大營養」來加強免疫力,也能在家煮豆漿、沖泡綠茶、吃蜂蜜來提升身體自癒力,幫助盡速恢復健康。

久咳不癒有可能是感染黴漿菌!營養師提醒,可多吃「5大營養」來加強免疫力。

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抗藥性高又超容易傳染,且有極高重複感染機率,若不幸感染黴漿菌咳不停,該吃什麼才能治標又治本,讓症狀好得快?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可透過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飲食加速痊癒,有助提升自我身體抵抗力,降低二次感染機會。

感染黴漿菌這樣吃補充營養

高敏敏建議,民眾在肺炎黴漿菌感染期間,可多攝取「以下營養」:

1.大量水份:如開水、雞湯等,充足的飲水不僅能代謝身體有害物,也能緩解肺部黏稠液體。

2.抗發炎食物:如鮭魚、鯖魚、藍莓、魚油等,Omega-3脂肪酸可促進吞噬細胞、白血球的活動力,加速吃掉細菌,花青素則有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兩者皆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3.礦物質鋅:鋅在免疫系統、組織修復上,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幫助修復黏膜細胞、強化免疫系統,建議可從蝦子、蛤蜊、海鮮中攝取。

4.維生素C:可強化人體免疫功能、幫助細胞修復、減緩身體不適,幫助加速恢復體力,多吃芭樂、奇異果、柳丁。

5.維生素D:可從鮭魚、秋刀魚、黑木耳、曬太陽來攝取,有助活化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反應。

營養師也提醒,可適時吃一點純蜂蜜,幫助保護口腔黏膜、有潤肺效果,可減緩久咳喉嚨不適的問題。

久咳不適吃「4類食物」減緩

此外,高敏敏也推薦民眾自己在家煮豆漿,能補充大豆異黃酮,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功效,可降低發炎、咳痰的症狀;多吃薑黃、生薑也有幫助,薑黃中的薑黃素可抑制發炎,有助緩解咳嗽症狀,生薑能舒緩呼吸道肌肉、降低發炎及腫脹症狀。

感染黴漿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久咳不癒,她建議,此時可吃一點純蜂蜜,幫助保護口腔黏膜、有潤肺效果,可減緩久咳喉嚨不適;飲品選擇上也能多喝溫熱或常溫的綠茶,因綠茶中的兒茶素有抗菌功效,也有維持喉嚨濕潤、減緩咳嗽的效果。

高敏敏表示,秋冬本就是好發感冒、流感的季節,現在又出現黴漿菌威脅,高危險族群為孩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等,常常一人得病傳染給全家,除了儘早就醫治療,搭配勤洗手、消毒以外,更可以透過上述飲食方式,加速咳嗽症狀痊癒,強化身體抵抗力,才是根絕疾病、遠離感染風險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中國爆黴漿菌感染》感染醫示警:台灣已有6成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醫

孩子狂咳、氣喘恐是「1細菌」導致!黃瑽寧:須同時治療氣喘才有效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感染黴漿菌怎麼吃?營養師列必吃「5大營養」豆漿、蜂蜜止咳抗發炎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還在拼命滑手機?小心手部3大疾病找上你!

2019-03-20
痠痛對策保健知識庫觀念

現代人大多數都為3C產品使用者,時常手機不離身,小心!再拼命滑下去,罹患這3種手部疾病將離你不遠。時常滑手機的人,可能會引發「板機指」、「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輕者吃藥改善,重者會壓迫到神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能需要面臨開刀。

還在拼命滑手機?小心手部3大疾病找上你! ©diabetesdaily.com

什麼是板機指?

板機指的正式名稱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好發於經常需使用手指工作以及愛好滑3C產品的人,然而女性多於男性,同時會伴隨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是在手掌位於掌骨遠端處有一個類似滑輪的環,稱為滑車,手指屈指肌腱通過此環,收縮時手指便彎曲,當手指過度使用後,會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磨擦,滑車會產生發炎、腫脹、狹窄的現象,伴隨屈指肌腱局限性增厚,導致肌腱無法在滑車內自由滑動。

治療方式:
早期症狀較輕時,建議手指適度休息,可以泡熱水或熱敷,按摩手掌遠端處的壓痛點,或是用內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但較嚴重一點,可以在手掌遠端的滑車處局部注射類固醇,若症狀仍然無法改善,最後一步為手術治療,然而在手術後,可以馬上活動,板機指就不會再復發。但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罹患板機指,可以在每次工作前或是要長時間滑手機前,先做手指屈指肌腱伸展動作,在一段時間後需要休息一下,避免過度使用,才不會面臨疼痛的命運。

板機指 ©berryphysiotherapy.com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最常罹患的族群為中年婦女、生產過後,以及時常滑手機者,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媽媽手的發炎部位是從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並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治療方式:
輕度媽媽手的人,可以考慮口服抗發炎藥物或是加上物理治療來改善,像是按摩、電療、熱療等,但嚴重者必須讓手休息一段時間,並且在該部位注射抗發炎藥物,但是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除非嚴重到無法拿東西、握東西。

媽媽手 ©dailymail.co.uk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的好發年齡為45~54歲,則盛行率以女性較高,約7%,男性則約1%,然而以手部勞動工作的人較容易罹患。它是指手部的正中神經受到了腕關節韌帶的壓迫所產生的症狀,常見初期症狀是先從半夜手指麻痛醒來,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會有麻木刺痛感,又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騎車、開車、工作中時麻痛起來,當甩手後症狀就會有改善。但比較嚴重的案例可能會讓整隻手掌、甚至整隻患側手臂都有感覺異常的情形,嚴重者會開始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無力的症狀出現,像是無法轉握門把、無法使用筷子、幫褲子扣扣子的情況等,當有這些症狀時,那就是非常嚴重的後期症狀。

治療方式:
輕者可以服用消炎或是止痛藥來緩解,並且在日常生活上可以於佩戴手腕護具,減少腕部再度磨損加重病症的情形,然而若是比較嚴重的案例,像是吃藥無效,或是手部開始有無力的症狀,則必須考慮開刀來減輕神經壓迫的情況。

腕隧道症候群 ©schreibermd.com

以上三種手部疾病看似難以預防,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避免過度使用手部以及適當伸展,都能預防罹患。但嚴重者建議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以免延誤就醫時間導致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Diabetes Daily、Berry Physiotherapy、怡人綜合醫院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瑜伽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瑜伽動作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