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痛起來超難受,甚至每天入睡都困難!一名52歲婦人患有嚴重慢性偏頭痛,早上常被「痛醒」,幾乎每天都吃止痛藥或去診所打止痛針,才能勉強度日。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造成年輕族群失能的主因,如果沒有妥善控制,可能會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應注意常見3大症狀。
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台灣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盛行率高達14.4%為大宗,是男性的3倍,在20~40歲女性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偏頭痛。但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
「偏頭痛是引起年輕族群失能排行首位。」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表示,年輕人很會忍痛,但若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以下3症狀中符合2個,就可能是偏頭痛:
噁心
嘔吐
畏光
林志豪進一步說明,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拖延不治療,恐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更加棘手。
林志豪指出,現已證實偏頭痛與家族遺傳體質有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有此症狀,孩子約有4成機率會有;若父母兩人都有,則孩子罹患偏頭痛機率高達7成機率。另外,外在環境如生活天氣變化、壓力大睡不好、生理期荷爾蒙變化等皆會影響。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明,根據最新調查指出,千位偏頭痛患者當中,有7成每月平均要請假、在家休息3天,每年減少約1.3個月收入;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6萬元收入,已對經濟收入、生活造成不小影響。
雖然偏頭痛無法根治,但可透過「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來改善生活品質。林志豪表示,適當吃止痛藥可改善頭痛,但一般民眾常未諮詢醫師,而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一旦服用過量不僅容易造成肝、腎、胃的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呼籲民眾應尋求專業神經內科診治。
林志豪說明,當陣發性頭痛每月發作頻率超過4天,也就是頭痛每週超過1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日常每天使用預防性藥物,可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包括吃藥、注射都能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舒緩偏頭痛症狀?林志豪建議,心情減壓放輕鬆,如培養正念思考、冥想都有幫助,再加上三餐飲食規律、飲水量要足夠,可多吃魚類,並避免飲食中食用人工添加物,像是火腿、香腸等,搭配減少喝酒、咖啡量,都能夠幫助改善偏頭痛症狀。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是否時常吹到風就會有感冒症狀?其實是你的免疫力太低。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公布,建議每週最少進行150分鐘運動或是75分鐘劇烈運動或是每天健走,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且還能增進抵抗力。近日更有數據顯示,每天走8000步,不僅能保護心血管降低死亡率,其他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新發表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透過長達10年的隨訪,發現每天步數較高與總體死亡風險較低相關。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NIA)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研究在2003年至2006年間,共納入了4840位受試者,他們佩戴加速度計長達7天,平均每天14.4小時,以測量每天步數和走路的強度。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天平均走9124步。截至2015年,在平均10.1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透過國家死亡數據庫,記錄到1165例死亡,包括406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和283例癌症死亡。結果發現,與每天走4000步相比,每天走到8000步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顯著降低51%,每天走到12000步的人群心血管死亡風險更是降低了65%。 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無論是性別、年齡、人種差異,較高的步數與較低的死亡率的關聯都是一致的。而且,細分死亡原因,每天走的步數更多,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都比較低,同時觀察到步頻更快的人群,死亡風險也更低,也就是說,走越快越多,是多多益善。
雖然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但這項研究的發現與目前建議一致:應該少坐多動。無論活動量多少,只要動起來都能獲得健康益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身體活動。研究第一作者,NCI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Pedro Saint-Maurice博士表示:「我們希望透過研究提供新的見解,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手機或可穿戴設備中每天的步數,對健康究竟意味著什麼。」一般久坐族的日均走路大約為2000步,能夠用穿戴式裝置掌握每天運動量,是理想的健康監測指標。美國疾控中心營養、身體活動和肥胖症部Janet Fulton博士補充:「進行身體活動有很多好處,包括減少肥胖、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而且,每天運動可以讓人們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和睡眠品質。 」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學童宅在家,滑手機、玩手遊很盛行,尤其過年、寒假更甚,影響視力及健康甚鉅,讓家長及老師們憂心忡忡。好樣的!在開學之際,新北市今年的國小校長會議很運動風!有別以往,這次的校長會議以「玩運動‧動健康」為主軸,特別響應市府「新北動健康」的政策,包括新北市長朱立倫與220位的國小校長都換上體育服裝,一起在三重區的集美國小操場上跳動感健身操。
朱立倫昨(2/9)日在國小校長的會議上帶領大家一起「動健康」,並勉勵校長們除做好教育的工作,也要鼓勵學生多運動、少用3C產品,從小扎根運動教育,實現「我的新北市.我的運動城市」的目標;朱立倫提醒校長,不僅要做好生活、家庭、環保、技職的教育,更要帶頭做運動,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以落實運動教育,只要孩子肯動,有興趣運動,都要鼓勵。
很佩服朱市長這項「玩運動,動健康」的政策,可謂及時雨,來的正是時候,但及時雨,必須立即搭配播種,才有收穫的可能,否則空有及時雨,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換言之,朱市長這項美好的「玩運動,動健康」的政策,如果沒有執行力,來落實這樣偉大的政策,只是空談,淪為校長會議作秀罷了。
筆者誠懇認為,朱市長要執行這項美好的「玩運動,動健康」的偉大政策,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執行「學校體育」專業評鑑, 依筆者多年的評鑑經驗,如果評鑑結果只是記錄存檔,其效果沒有,如果僅公布評鑑結果,有效果,但不大,最為有效果,是要執行專業學校體育評鑑,而且評鑑結果做為校長升遷或經費補助。
所謂專業學校體育評鑑,筆者認為需包含兩大條件,一是執行方法:包含定期、長期、全面、聘專家;另一是執行內容:至少包含體育教學與師資、體育活動計畫與執行、運動經費與設施等。如果校長有誠意要執行這項美好的「玩運動,動健康」的偉大政策,相信家長一定支持的,家長能支持,經費贊助就會跟著來,接這評鑑工作,就交給專家就行了。朱市長,您說呢?
(作者曾任育達科大、國立體大教授、教育部大學評鑑委員、苗栗縣體育運動設施評鑑委員。)
關於翁志成翁志成,曾任國立體大教授,完成鐵人三項17次、半程馬拉松12次、自行車環島1次,現潛心從事運動故事蒐集、撰寫與攝影。
翁志成,曾任國立體大教授,完成鐵人三項17次、半程馬拉松12次、自行車環島1次,現潛心從事運動故事蒐集、撰寫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