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初階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跑5K
  • 徒手訓練
  • 重量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偏頭痛也會遺傳?神經科醫師揭開這3種「每天被痛醒」的症狀
1
偏頭痛也會遺傳?神經科醫師揭開這3種「每天被痛醒」的症狀
2
戴口罩跑步
戴口罩跑步有沒有用? 醫生解答5個常見問題
3
專家:常感冒、免疫力差別再吃補品,可能身體太多脂肪堆積導致!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偏頭痛也會遺傳?神經科醫師揭開這3種「每天被痛醒」的症狀

2024-05-31
話題 保健 觀念 新知

偏頭痛痛起來超難受,甚至每天入睡都困難!一名52歲婦人患有嚴重慢性偏頭痛,早上常被「痛醒」,幾乎每天都吃止痛藥或去診所打止痛針,才能勉強度日。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造成年輕族群失能的主因,如果沒有妥善控制,可能會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應注意常見3大症狀。

全台灣有超過200萬人有偏頭痛的問題,神經內科醫師建議別亂吃止痛藥!

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台灣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盛行率高達14.4%為大宗,是男性的3倍,在20~40歲女性中,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偏頭痛。但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

症狀「3中2」小心偏頭痛

「偏頭痛是引起年輕族群失能排行首位。」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表示,年輕人很會忍痛,但若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以下3症狀中符合2個,就可能是偏頭痛:

噁心

嘔吐

畏光

林志豪進一步說明,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若拖延不治療,恐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更加棘手。

父母有偏頭痛會遺傳小孩

林志豪指出,現已證實偏頭痛與家族遺傳體質有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有此症狀,孩子約有4成機率會有;若父母兩人都有,則孩子罹患偏頭痛機率高達7成機率。另外,外在環境如生活天氣變化、壓力大睡不好、生理期荷爾蒙變化等皆會影響。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明,根據最新調查指出,千位偏頭痛患者當中,有7成每月平均要請假、在家休息3天,每年減少約1.3個月收入;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6萬元收入,已對經濟收入、生活造成不小影響。

偏頭痛預防性治療成趨勢

雖然偏頭痛無法根治,但可透過「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來改善生活品質。林志豪表示,適當吃止痛藥可改善頭痛,但一般民眾常未諮詢醫師,而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一旦服用過量不僅容易造成肝、腎、胃的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呼籲民眾應尋求專業神經內科診治。

林志豪說明,當陣發性頭痛每月發作頻率超過4天,也就是頭痛每週超過1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日常每天使用預防性藥物,可減少頭痛發作,近年已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療效及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更佳,包括吃藥、注射都能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舒緩偏頭痛症狀?林志豪建議,心情減壓放輕鬆,如培養正念思考、冥想都有幫助,再加上三餐飲食規律、飲水量要足夠,可多吃魚類,並避免飲食中食用人工添加物,像是火腿、香腸等,搭配減少喝酒、咖啡量,都能夠幫助改善偏頭痛症狀。

延伸閱讀:

頭暈嘔吐、冒冷汗是「中風」前兆?醫教1招檢測:有「3症狀」別拖

最新研究》白頭髮可以黑回來嗎?做到「6件事」抗白髮:吃蘋果、番茄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全台200萬人有偏頭痛!神經醫揭3症狀「每天被痛醒」別亂吃止痛藥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香港01
香港01

戴口罩跑步有沒有用? 醫生解答5個常見問題

2020-02-06
跑步話題COVID-19觀念保健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口罩資源有限,對跑者們多了一個難題,儘管口罩還夠用,但跑步時要不要戴?這篇文章請鐵人三項高手兼神經科學醫師黃秉康解答「跑步時應否戴口罩?」的疑惑。出門練跑、上跑課時之前,不妨先看看他解答5個常見問題,再下決定。

戴口罩跑步
戴口罩跑步有沒有用? 醫生解答5個常見問題

問題1 :跑步時,口罩是否能有效運作?

解答:外科口罩功能受呼吸力度影響,它主要應付我們日常呼吸產生的力度,阻擋外界有害物質進入口鼻,減低呼吸道傳染病傳播。跑步時,我們會比平常用力呼和吸,吸氣時產生的壓力比平常大,因而減低外科口罩的阻隔功能。此外,弄濕口罩也是一個問題。

問題2:跑步時,弄濕了口罩會否影響效用?

解答:會,外科口罩濕了就沒有效用,所以跑到出汗,面部汗水弄濕口罩,就算戴了口罩都沒有功效。

口罩工廠中的員工對口罩做品管 ©Sam PanthakyAFP via Getty Images

問題3:口罩濕了會影響效用,那咳嗽或打噴嚏應否摘下口罩?

解答:不應該,因為要保護他人。呼吸道傳染病會透過飛沫傳播,我們帶了口罩咳嗽或噴嚏,減低傳染風險。當然,這樣會略為弄濕口罩,減底它的壽命,但大家要以保護他人為重。

問題4:如果我戴口罩跑步,臉部會否滋生額外細菌?

解答:不會。

問題5:跑步時及跑步後,有什麼方法減底患病風險?

解答:減少去人多地方,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播,基本上,相隔2公尺以上就風險不高。因此,選擇跑步路線是很重要的一環。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體育」

/ 關於香港01 /
香港01

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

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常感冒、免疫力差別再吃補品,可能身體太多脂肪堆積導致!

2019-07-04
生活話題保健知識庫

有些人常在季節交換的時候感冒,大家都會說這是免疫力太差所導致,此時可能拿出一堆營養品來幫忙補身體,但是,其實有時候並不是缺乏某些營養素的問題,而是身體堆積了太多脂肪、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脂肪率過高才會讓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當脂肪堆積太多時,就會啟動身體發炎機制。

專家:常感冒、免疫力差別再吃補品,可能身體太多脂肪堆積導致! ©plantbasednews.org

脂肪細胞過多讓身體發炎

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隨時隨地擋住外來的病菌侵犯,但如果免疫系統一直都處在警戒狀態,消耗的能量會非常多,此時免疫系統會非常疲勞!但其實這就是脂肪細胞帶來的問題,脂肪細胞其實就像體內的哨兵,看到有病菌侵入的時候就會負責啟動「發炎」機制來活化免疫系統去進行攻擊,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脂肪細胞太多,等於讓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發炎,此時會搞的免疫系統緊張兮兮,會讓好菌跟壞菌一起被消滅。而照理來說,身體在發炎之後,只要確認清除完病菌,白血球會進行清理把病菌跟自己細胞的屍體分解掉,並回到沒有發炎的狀態,但脂肪細胞太多的話,也同時會抑制身體的清理,而這些堆積的廢物又會繼續刺激身體發炎,所以就會時常覺得很疲倦、精神不佳,以及血液循環也會不好。

反式脂肪是發炎主因 ©alinepilani.com

太多脂肪讓你免疫力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較胖的身體看起來時時都準備著防禦,但在季節交換、流行病毒互相傳染的時候,或是流行傳染病期。一般人的免疫系統因為體力足夠,可以準確的殺死進入體內病毒,較胖的人身體則是亂殺一通,所以病毒感染的機率更高、而且會覺得體力更差,這也是容易感冒的原因。然而根據美國的統計研究也發現,比如以H1N1的流感病毒來說,在流行期間,BMI≥40以上的人死亡率會增加2.8倍,因為身體根本沒有力氣去抵擋病毒,不過對於看起來瘦的瘦子來說,不要覺得這件事跟自己無關,畢竟發炎反應是跟脂肪細胞綁在一起,而不是體重,所以就算體重正常,體脂肪率超標也會有免疫力差的問題。

太多脂肪讓你免疫力下降 ©jp.freepik.com

怎麼消滅脂肪細胞?

既然身體在脂肪細胞的佔有下會不斷發炎,就表示脂肪細胞是有一定比例,如果過多,身體自然有代謝的機制,所以能做的,就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固定作息,讓身體其他部份正常運作,慢慢的把脂肪代謝掉。像是糖分就是三酸甘油脂的來源,也是非常容易堆積脂肪的食物成分,不是不能吃碳水化合物,而是要盡量少吃精緻澱粉類,像是蛋糕、麵包、白麵條、饅頭、酥皮等;另外,直接攝取脂肪也會造成身體脂肪容易堆積。另外,正常作息、固定時間睡覺,每天睡足6小時以上,才能啟動代謝脂肪的機制。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來宵夜脂肪 ©.newstatesman.com

資料來源/HER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初階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跑5K
  • 徒手訓練
  • 重量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