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問題好困擾,眼振儀幫你揪出原因!43歲的林先生因急性眩暈而就醫,經腦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正常無梗塞,但眩暈的狀況仍持續;另一位51歲陳女士因為滑倒造成頭部外傷並有反覆眩暈的問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並未發現有外傷性的腦出血,但持續有眩暈情形⋯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亭儀表示,眩暈有一常見的臨床現象就是「眼振」,當前庭或小腦功能突發不平衡時,會影響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群,進而導致眼球的震顫。根據統計發現,急性眩暈發作時,大約20~70%的病人會有「眼振」。
眩暈要如何診斷呢?李亭儀表示,眩暈的診斷大從腦幹中風或腫瘤,小至睡眠障礙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尤其大多數的眩暈無法從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找出病因,因此診斷上並不容易。然而,透過「眼振儀」的觀察,就可幫助診斷出眩暈的原因。
眼振儀是藉由科技化的頭戴式裝置,可錄影、放大眼球,並增強肉眼看不到的眼振,對於眩暈的診斷及治療有非常大的幫助。但眼振儀的使用上也有限制,較適合使用在首次急性嚴重眩暈或偶發性眩暈的急性惡化情形,且病人檢查中必須能配合指令。以下幾種人較不適合接受眼振儀檢查:
慢性眩暈
偶發性且就醫時沒發作眩暈
眼皮下垂
注意力功能不佳
李亭儀表示,上述兩位病人的狀況,林先生雖然急性期已過,無法以肉眼看出眼振,但從眼振儀可發現非常微小且單一方向性的眼振,符合急性前庭神經炎的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陳女士經眼振儀檢查後,發現為姿勢性的眼振,因此診斷為少見的側半規管型耳石脫落,經由一次耳石復位後成功治癒。
李亭儀呼籲,眩暈發生時常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然而眩暈的原因非常多,建議民眾若出現眩暈的狀況,可到醫院眩暈門診就醫,經醫師安排檢查與治療,才能順利改善。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要維持人體的健康與正常機能運作,有兩件最基本的事情要做,第一個當然是進食吸收營養來供給全身器官與組織所需的有用元素與物質;第二則是排毒清除廢物,把存留在體內的毒素與廢棄物質清出體外。然而說到身體排毒清除廢物,一般人想到的就是腸胃排毒,但是,根據專家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其實也會排毒。
談到身體排毒,一般人想到的就是腸胃排毒,然而排毒方式可以用食物。像是用蔬菜裡的葉綠來清理像是黃麴毒素這樣的外來毒素,或是靠喝茶中的活性物質茶多酚,來排除雙酚A這種出自礦泉水瓶或食物包裝的內分泌干擾物。此外,透過新鮮的蔬菜水果,也可以阻斷或延緩與人體氧化作用有關的部份疾病或癌症。至於存在於人體內的毒素,則是靠著遍布全身的淋巴系統來排解清除,淋巴系統扮演毒素回收站的角色,在全身各處流動的淋巴液,將全身的毒素回收到淋巴結進行過濾,再透過血液送至肺臟、肝臟、腎臟等解毒與排毒器官,最後排除體外。但是,人體中有一個重要器官就是大腦。大腦沒有明顯的淋巴管來做為專門的廢物處理系統,這代表著大腦可能根本就不會排毒,那積存在大腦裡的毒素或廢棄物又該怎麼辦?
根據專家研究指出,腦中血管的周圍稱為血管周隙(perivascular space),它是一種外形類似甜甜圈的管狀結構且包圍在每一條血管周圍。血管周隙的內壁即是血管細胞的表層,大部份由內皮細胞以及平滑肌細胞組成;血管周隙的外壁則是大腦和脊髓中特有的結構,由一種特化的星狀細胞所延伸而成。在腦中彼此相連並傳遞訊息的神經元周圍,有一種多功能的輔助細胞,就是所謂的星狀細胞。星狀細胞的末端完全包圍著大腦與脊髓中的動脈、微血管以及靜脈。在星狀細胞末端與血管之間的空心管狀空隙中幾乎沒有什麼阻礙物,因此腦中的液體可以在其中快速流動。
而腦脊髓液的流動還受制於大腦的另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功能是幫助大腦中樞神經運輸必要的水,如果阻止這套系統的活動,那腦脊髓液的流動也會隨之停止。這項研究果結果顯示,大腦的排毒系統是由兩個系統組成的網路系統。這兩套系統共同被命名為膠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這個新名詞是結合「膠細胞」和「淋巴系統」兩個名詞,用以描述這整套主要由大腦膠細胞所負責的功能系統。根據研究顯示,大腦每天都會清除約7公克的有毒蛋白質、並以新生成的蛋白質取代。這個廢物處理過程每月大約更新210公克的蛋白質,而每年更新的蛋白質超過1400公克,也就是一顆大腦的重量,而腦中的廢物處理機制在我們睡眠時最為活躍,尤其是熟睡時。
根據研究人員發現,人體排毒系統對於人類預防疾病非常重要,特別是大腦的排毒,牽涉到人體中樞神經與所有與人類存活有關的機能運作。像是β類澱粉蛋白與突觸核蛋白,就是兩種大腦內的垃圾,如果大腦排毒系統出了故障,這種有毒的蛋白質無法被及清理掉,就很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老年癡呆病症。而目前研究人員仍在持續進行探詢,研究這兩套大腦排毒系統的運作模式與維護方式。
資料來源/HERO健康網、科學人雜誌、BYRDIE
責任編輯/妞妞
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邊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椎間盤突出是因為在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產生了退化性的改變。它的外環破裂,中間髓核組織(80%是水分)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典型的症狀。
1. 下背痛,可向下擴散至後腿。
2. 坐骨神經痛。
3. 肌肉痙攣,且用力後加劇,如咳嗽、解便、彎腰、 舉物、直抬腿。
4.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5. 患側神經所管轄的區域感覺遲鈍。
在椎間盤突出症剛發生的最初一週內,是急性發炎期。下床時,病人應先從仰臥的姿勢,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健側的側臥,即健側在下、痛側在上。再將兩側膝關節彎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部把上身撐起來,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如此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動作的機會。
物理治療可以利用,肌筋膜放鬆、伸展運動、脊椎姿勢矯正、運動治療、神經鬆動術、頸/腰椎牽引治療...等方式。來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到神經、讓脊椎減低壓力來改善其徵狀。
運動部分減少跑步,改用其他較緩和的器材,如:踏步機。這樣低衝擊力的運動能讓你維持耐力,同時不停止訓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