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狂喝水卻還是口乾舌燥!醫警告:小心是「這些疾病」的前兆
1
狂喝水卻還是口乾舌燥!醫警告:小心是「這些疾病」的前兆
2
腳底保健顧全身!做好這件事就能減緩下背痛、改善本體感覺、促進核心力!
3
科學實證!中年體能決定老年是否失智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狂喝水卻還是口乾舌燥!醫警告:小心是「這些疾病」的前兆

2024-10-02
話題 保健 觀念

口渴很正常?經常口乾舌燥,可能是疾病警訊!醫師指出,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和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嚴重者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口乾患者常因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不論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

口渴很正常?經常口乾舌燥,可能是疾病警訊!

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表示,口水的功能包括:

具有緩衝液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

含抗菌成分:可保護膜傷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

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可潤滑食物使其容易吞嚥。

含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

常口渴小心疾病徵兆

吳詩韻說明,口乾會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而黏稠,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和一些局部因子有關:

系統性疾病: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病毒感染、糖尿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高齡年長者老化等。

局部因子:與藥物、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有關。 吳詩韻指出,對於口乾的治療,除了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來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已出現潰瘍,可塗抹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

乾燥症不只口乾,也會眼睛乾

吳詩韻提醒,不可輕忽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平時使用牙線、洗牙及牙刷,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若因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稱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會出現口乾症狀,也會有眼睛乾,甚至因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的問題;研究顯示這些患者有淋巴癌高風險,及早就醫診斷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治療策略相當重要。

延伸閱讀:

手麻、心口痛⋯就是心臟病?神經醫揭4種「心痛原因」別自己嚇自己

家中長輩食慾不好越吃越少?營養師建議「這些東西」淋飯胃口大開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一直喝水還是渴?常口乾舌燥怎麼辦?醫警告:小心是「這些疾病」徵兆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筋肉媽媽
筋肉媽媽

腳底保健顧全身!做好這件事就能減緩下背痛、改善本體感覺、促進核心力!

2018-09-20
保健運動部落肌肉痠痛筋肉媽媽訓練動作專欄

腳底保健其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當有健康的腳底,才能穩健的走路、運動,因此,透過功能性訓練可以來強化我們的腳底,但是,什麼是功能性訓練?簡單來說,除了讓你能夠動的更好外,主要是讓你能夠自在沒有痛楚的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仔細想想,如果走走路就膝蓋痛;彎彎腰就下背酸;有事沒事肩頸緊,做什麼事情都會很煩躁吧!促進功能性訓練能讓你運動的更自在,以下有幾個重點必須優先處理:

 1  本體感覺的促進覺醒

肌肉、肌腱、關節在各種生活狀態下,產生的感覺;或者說,身體能夠感知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

 2  核心肌群的穩定提升

核心肌群由骨盆底肌到橫隔膜間,平衡能力等同於核心力量,深層核心肌群越有穩定能力,日常生活會產生的肌筋勞損就會相對降低。

 3  關節活動度的提升

關節活動度減低,身體活動度減少,例如:現代人久坐,腳踝都呈現同一個角度,久了肌肉筋膜僵硬起來,循環也變差,導致許多動作做不出來,最常見的就是「蹲不下去」(現在蹲蹲看,有發現你的腳踝需要彎曲吧~)

偏偏現代人久坐生活型態,延伸以錯誤的坐姿繼續走路與活動,以上身體該保有的功能,都逐漸流失掉啦!於是脊椎開始疼痛,只是早晚會發生的事!

關節活動度的提升 ©shutterstock.com

有一個簡單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的包辦以上關鍵,那就是「赤足按摩與動作訓練」!然而最基本的,我們必須從「腳底感覺」重新去建立起來,因為我們的腳是「感覺器官」。

赤足按摩與動作訓練 ©distractify.com

足底除了骨骼很複雜,小肌肉也很多,身體筋膜都會貫穿足底,足底肌肉群連接肌腱與筋膜,往上連接到骨盆與下背的穩定肌群。因此當腳底的感受度愈敏銳,疼痛感就愈少,肌肉緊繃感連帶減少,肌肉筋膜更柔軟,於是更能做出日常生活中屈身等動作,並且保持深層穩定肌群的穩定能力,除此之外,足底的神經還非常多。

足底 ©istockphoto.com

腳底有兩種神經: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負責指引出腳趾和腳的移動動作,想想看,你現在可以自在地控制腳指頭,讓它們根手指頭同樣靈活嗎?單獨翹起大拇指/將大拇指按壓地面其他腳趾抬高……顯然我們隨著年齡增長,腳步肌肉卻愈來愈不聽控制了!
腳的感覺神經,負責腳趾與腳的感覺。感覺環境,想像自己踩在草皮上與沙灘上,不同的材質能提供足底不同的刺激,這就是腳底感覺神經在工作。

黃色線條為神經 ©shutterstock.com

但是我們成年人的腳底感覺,通常很遲鈍,這就要歸咎於我們花樣百出的鞋款了。現代的鞋子強調避震,強調舒適,過度保護下,腳底開始失去感受度(想像你戴著手套洗碗,手部感覺會減少許多吧!);更遑論許多高跟鞋,限制的腳踝的活動,導致足底到阿基里斯腱延伸至小腿,都呈現僵硬緊繃,於是,各式各樣的問題,「由足底而生」。

成年人的腳底感覺通常很遲鈍 ©bustle.com

好消息是,其實,藉有一些平時的好習慣,我們是可以慢慢找回足底感受,進而訓練足底肌肉筋膜,甚至藉由足底運動,誘發深層核心肌群工作。

訓練足底,找回足底感覺

怎麼說呢?因為身體的筋膜鏈們都會貫穿腳底,腳底就像是捷運系統的交會總站,區域小,但是至關重要。訓練足底將會讓足底往上延伸的筋膜群開始作用,例如貫穿骨盆底的深前線,就會因為足底運動而被誘發開始做工),讓平衡能力愈來愈好。

腳底就像是捷運系統的交會總站

國外的功能性運動專家與足底運動專家們,很推崇「走石頭步道」,去增進身體功能。走石頭道的良好回饋已經有許多研究支持:根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俄勒岡州(Oregon)研究人員和威拉米特大學(Willamette University),針對108名年長的志願者(60至92歲),分組進行分別為「每週三次走鵝卵石道路」與「一般走路運動」為期16週測試後,以石頭步道為運動項目的樂齡族組,不但沒有受傷,還降低了血壓,以及增進了身體平衡能力。

赤足走石頭步道有許多功能性

訓練身體本體感覺
改善腳踝關節活動能力
增加平衡
減輕疼痛症狀(腰背,頸部,膝蓋,臀部,足部)
降低血壓
減少發炎
改善循環
改善睡眠與心情

赤足在石頭上走路 ©pichintergrundbildererx.pw

在國外已經風行了一陣子各式各樣的石頭步道商品,最近期的就是結合運動地墊的輕量運動按摩地墊。現在台灣可以買到了,價格還比在美國販售便宜了許多。使用EVA材質製作成容易攜帶與收納的地墊,大家可能會有疑問:「咦?這夠硬嗎?」

事實上現行的筋膜研究已經指出,按壓筋膜時絕對不是「愈痛愈好」,一些更舒適的較軟材質,溫和的進行按摩讓筋膜達到良好水合狀態,才是更好的筋膜照顧。

輕量運動按摩地墊

關於筋肉媽媽現任
Fit Strong飛創國際專任證照講師
TPPPC孕產婦訓練/PS型體訓練專家認證
Fit Asia 台灣/中國講師
FEA台灣/中國講師
2016~2018 體育署運動企業認證合作講師
IFBB運動營養專家/康復專家講師
2017 /2018TANITA台灣區品牌代言人
IFBB業馀健體比基尼選手

認證
ACE-CPT美國運動協會個人體適能教練認證
IFBB國際健美總會康復專家導師證
IFBB國際健美總會運動營養專家導師證
ASP澳洲肌力表現學會肌肥大與減脂專家認證
FIT-TPPPC懷孕及產後婦女體適能訓練
FIT-FNS運動營養專家
FIT-GFIT系統化團體體適能專家
I.C.E.I整合性矯正運動
CKC壺鈴認證
BootCamp Lv1 + Lv2 國際認證

賽事成績
2016 Mr.Olympia 香港本地賽
比基尼形體163-分組冠軍 
2017全國總統盃健美錦標賽 女子形體163- 亞軍
2018香港健身健美邀請錦標賽 比基尼160- 亞軍

/ 關於筋肉媽媽 /
筋肉媽媽

現任

Fit Strong飛創國際專任證照講師

TPPPC孕產婦訓練/PS型體訓練專家認證

Fit Asia 台灣/中國講師 FEA台灣/中國講師

2016~2018 體育署運動企業認證合作講師

IFBB運動營養專家/康復專家講師

IFBB業馀健體比基尼選手

FB 筋肉媽媽

分享文章

科學實證!中年體能決定老年是否失智

2017-05-31
書摘高齡保健話題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學者妮可.斯巴達諾博士(Nicole Spartano Ph.D.)二○一五年發表一篇引起廣大迴響、令人震撼的論文「中年時運動血壓、心跳和身體素質,與晚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關聯」(Relations of Midlife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Fitness to Late Life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其結論是--四十歲時無法維持好體能的人,到六十歲後很可能成為失智症患者。

科學實證 中年體能決定老年是否失智 ©lindamelone.com

斯巴達諾博士提到,中年時期的體力水準會給日後老年時期的腦部健康與萎縮程度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可能很多人都感到震驚吧!她指出,「體力低落的族群,運動時的血壓和心跳數的變化也很大,那是因為腦部微小血管受損,使腦組織體積有變小的傾向。」這是因為血管和血流的關係;血管會因飲食、老化因素而有硬化現象,血管一旦硬化就變得脆弱,容易因血壓受損;為了修補受損的血管,又會形成血栓,如此一來血液循環更加惡化,大大影響腦部的血液供應。

美國曾以高齡人士為研究對象,針對相同年代的人,分成有在進行馬拉松等長距離訓練的運動員、沒有基本運動習慣的家居族、還有熱衷於肌力訓練的人等三個小組,分別以儀器測量各小組的血管硬度。這三組中,血管最為柔軟的是長距離跑步訓練組,而居家組的血管也不再柔軟,血管最硬則是肌肉鍛鍊組。

這背後是有理由的,激烈的肌肉鍛鍊,因短時間內使用肌肉,造成血壓上升,血流也在短時間內急速流動,必須有強壯的血管;因此血管也會變硬。然而,肌力鍛鍊組也有人血管是柔軟的,那是因為他們如同兼做肌肉鍛鍊和長距離跑步訓練一樣,是划槳選手。這也說明了在進行肌肉鍛鍊的同時,也必須配合有氧運動,方能使血管能維持柔軟狀態。

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會使血管軟化,可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研究也顯示,比起長時間不斷跑步的馬拉松,舒適怡人的健走使血管內壁得以軟化。伸展操就是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既能提高體力,又能使血管維持柔軟,血流循環狀況也更佳。

目前因生活習慣病的關係,也有專家認為,今後的死因排行第一名,可能由癌症變成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從調查結果也可導出以下考察結果:和現在的高齡世代不同, 在飲食生活更佳豐饒的時代裡成長的兒童如今都已到四十、五十歲,因為飲食生活及運動不足,他們六十歲時患心臟疾病或腦血管障礙的可能性會增加。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方言文化出版,佐伯武士著作《關節回正鬆筋奇蹟伸展操:只要5分鐘,拉開歪斜緊繃關節,校正重回健康人體初始設定》一書。結合德日先進醫學,5分鐘「躺著」回正關節,回復人體健康初始設定。

作者結合德國OMPT物理療法、日本最尖端運動復健科學,開發出全世界唯一,只需「躺著伸展」的「關節回正鬆筋」奇蹟伸展操。全套7個基本動作,每個動作「伸展5秒,放鬆5秒,重複3次」,不到5分鐘就可導正緊繃歪斜關節,有效改善與預防各種關節疼痛。包括:

  ◆ 保護膝蓋,預防關節變形
  ◆ 改善習慣性腰痛
  ◆ 五十肩疼痛能快速舒緩
  ◆ 減緩髖關節退化
  ◆ 頸性眩暈不藥而癒

  還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脂肪燃燒、增加肌肉量、喚醒交感神經、矯正歪斜體態等諸多健康功效。

  以及醫學實驗證明,躺著做奇蹟伸展,可測得三大效果:

  (1)同時強化「柔軟度、肌肉量、平衡感」,健康活動三要素全面提升!
  (2)氧氣與卡路里消耗量等同健走,是「中強度有氧運動」
  (3)拉伸與緊縮肌肉一齊進行,等於「輕度重量訓練」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