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及流感越來越嚴重的期間,你是否想認真運動卻又害怕會被感染呢?然而,作為一個健身人除了日常生活的個人衛生要注意之外,我們還還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免疫力來保護自己?這篇我們將從飲食方面來進行建議。
只要有接觸運動生理學的人都知道,我們人體有著一套非常完善及精密的免疫系統,這套系統將會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進行學習並不斷的進化,因此,就有能跟上病毒個應變與繁衍能力,注射疫苗就是一個增加抗體很好的例子,我們人體的免疫能力在這個基礎上,甚至會比藥物的防治方式要更為有效也更加的安全,因此,透過日常的飲食方式來進行提高免疫力,就是一個十分良好的方式。
1.請勿大量減少熱量攝取
有許多的人在減脂或減重期間,都會想透過創造熱量赤字來達到目的,然而,大量的減少攝取熱量將會使身體產生熱量平衡的問題,為減少對身體帶來壓力,這個時期大家應避免進行極端的熱量控制,即便目標是要減脂,亦應該盡可能維持在熱量平衡(Maintanence Calories),或者每日只減少1-200卡路里攝取量(更多的熱量削減會降低身體其他機能的表現)。
2.提高有助氧化與抗炎食物攝取
身體發炎就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因此,提高有助氧化與抗炎食物攝取就變得更為重要,從抗發炎飲食金字塔可明顯看到金字塔的基礎以大量無澱粉蔬果、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為主,所以,有不少蔬果或天然食物都具有抗氧化性,像是蘋果、石榴、芭樂、苦瓜籽、苦瓜、海藻、燕麥、洋車前籽殼粉、各種菇類與洋蔥等,都可以多多攝取。
3.多吃酵素維持腸道健康
人體的腸胃道需要很多種類的酵素來協助維持健康,但其實許多食物中就存在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酵素,食物中的酵素主要為澱粉酵素、脂肪酵素及蛋白質酵素,然而,這四種水果含有大量的酵素成份:青木瓜、奇異果、鳳梨以及香蕉,適當的實用都可以有助於腸道的健康。
另外,在這段期間大多數的人都會減少外出用餐,這時候你就可以自備食物進一步的控制食物的營養素攝取比例與熱量,再加上增肌減脂成功與否除了熱量攝取數值有關,另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食物的營養素,雖然食物的熱量相同但不同食物的生物可用價值 (Bioavailability) 和營養並不相等,舉例說同樣熱量的砂糖和穀物,在身體中被利用在增肌上的效率就有很大的分別。
所以,為了能更進一步強化免疫能力及減低訓練造成的生理壓力,在食物選擇上建議大家應增加含有抗氧化及抗炎等功效的食物攝取,無論是考慮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方面,都應該以健康優質的食物做為首選。
資料參考/draxe、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
大約從30歲後開始,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而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左右的速度流失,然而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此時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然而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它跟骨質疏鬆一樣都有跌倒後死亡的風險。
許多人會擔心自己得到骨質疏鬆,於是拚命補鈣,想說用最簡單的吃來預防,但卻忘記,運動才能刺激骨骼生長,而且當肌肉力量不足的時候,骨骼承受的力量更重。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的習慣,肌肉、骨質都會一起流失,而且更承受不住力量、形成惡性循環。 根據統計,全台灣331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30萬人有肌少症,這個比例占了10%,然而幾乎是每個老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不過肌少症與骨質疏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骨質流失之後無法再補回去,肌肉流失卻可以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肌少症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是指除了老化之外沒有特別原因,次發性則可能是因為消化吸收不良、蛋白質攝取過少、內分泌失調造成生長激素下降、荷爾蒙如睪固酮下降,或是因為活動減少,神經刺激不足、血管流速變慢,加速肌肉流失。
肌少症可以分成3個等級,最前面屬於「前肌少症」,也就是開始有肌少症的問題產生,但還不算疾病,再來則是「肌少症」跟「嚴重肌少症」,差別是看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果肌肉開始流失,屬於前肌少症,肌力下降「或是」活動力下降則是肌少症,嚴重肌少症則是肌力下降而且活動力也會下降。一般來說,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要去醫院做X光檢測才能確認肌肉質量。但同時也跟骨質疏鬆一樣,有些早期的徵兆可以判別,如果出現這些問題一定要趕快到醫院就醫,避免情況繼續惡化。
體重減輕:肌肉是比較重的身體組成成分,如果肌肉流失,雖然體型看起來沒有明顯改變,卻會有體重減輕的現象。如果沒有刻意減重,但6個月內體重下降5%,例如70公斤的老人家在6個月內瘦了3.5公斤以上,就要注意。
平地走路緩慢:因為大腿肌肉力量下降,導致走路每秒速度不到0.8公尺,一般30歲左右的健康成年人,走路的速度大約是每秒1.1~1.5公尺、每小時大約可以步行4~5公里。
行動不便:從走路緩慢變成連起身都很困難,因為大腿的肌肉無法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必須依靠別人攙扶,或是撐扶手才能起來,而且無法上下樓梯,因為單腳無法支撐。
手部握力下降:肌肉流失除了下肢無力之外,也會有上肢無力的現象,拿東西的時候變得很難,像是提不動開水壺倒水、罐頭打不開、毛巾擰不乾等。
反覆跌倒:連平地走路都會跌倒,而且是無法控制的,1年內連續跌倒2次以上,到這個階段,肌少症已經比較嚴重,要注意跌倒之後的照顧跟復健,避免長期臥床之後造成的肌肉二度流失。
除了飲食要多攝取蛋白質外,運動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事。在蛋白質攝取方面,建議年長者的攝取量可以達每天1.0 ~ 1.3g/kg,可以從許多優質的海鮮、肉類以及雞蛋攝取,然而現在的肌力訓練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對年長者而言也是非常重要,但要長者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樣地做訓練,除了心理層面可能會不適應外,在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也有安全的疑慮。此時,可以透過水中運動或是瑜伽以及輕量的舉重來提升銀髮族的肌力。
資料來源/NCBI、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一杯檸檬汁可能讓你皮膚紅腫、起水泡,黑色素沉澱好幾個月才退散!夏天到了,去戶外運動、郊遊前,妳一定記得帶把陽傘、塗上防曬乳以防止曬傷,但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另一種危險﹕俗稱「瑪格麗特灼傷」的植物日光性皮膚炎,這可能只是一杯檸檬汁、調酒,甚至出門前擦美白用品造成,卻可能導致超過3個月的惱人問題。
瑪格麗特灼傷亦稱「植物日光性皮膚炎(Phytophotodermatitis) 」。它的成因相當特別,當皮膚接觸到含有感光物質植物的果實、果皮、種子、花、根、莖、葉的汁液,再曝曬到紫外線,引起光化學反應,破壞皮膚細胞、刺激細胞死亡,造成接觸部位皮膚紅腫甚至起水疱,數天後多半會形成黑色素沉澱;這種皮膚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通常需數週至數月才能自然退掉。
植物日光性皮膚炎會在陽光照射數小時後出現,可能被誤診為嚴重曬傷或其他皮膚狀況,如化學灼傷、異位性皮膚炎、蜂窩性組織炎。但紐約西奈山醫院化妝品和臨床研究主任Joshua Zeichner指出,植物日光性皮膚炎有局部性的獨特外觀,臨床反應只在感光物質如檸檬汁低落到皮膚的區域,有斑紋或點狀等不規則形狀,輕微出現大量小點,重則紅腫起類似燙傷的大水泡;徵狀起初是火紅色,接著轉為深褐色或黑色,且皮膚復原後的色素沉澱期可能達3個月以上。
可能引發植物日光性皮膚炎的植物,常見水果以柑橘類為大宗,其中金桔、檸檬、葡萄柚、萊姆等夏日飲品原料最常見;另有愛玉、芹菜、九層塔、菠菜、香菜、胡蘿蔔、當歸、茴香、菩提樹、無花果及防風草等。
夏天喝杯消暑的檸檬愛玉、瑪格麗特雞尾酒,或是愛美人士喜歡用切片檸檬片敷臉,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植物日光性皮膚炎,消暑、美白不成,反而換來大花臉! Zeichner指出,尤其進行園藝、郊遊、釣魚、耕種和露營等活動時,最可能增加發生風險。
了解植物日光性皮膚炎成因之後,其實預防並不難。假設你接觸到上述含有感光物質的植物或食物,務必用衣服或手套保護皮膚,並在曬太陽之前徹底清洗皮膚。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植物在其果皮上屬脂溶性,所以光用水洗是不夠的。
如果你是園藝愛好者或是調製飲品的人,在接觸這些植物前,園藝手套、食物料理手套會是你的好朋友,並和往常一樣在出門前塗上防曬乳,以免曬傷。如果你回到家後不幸發現有植物日光性皮膚炎徵兆,去找皮膚科醫師吧!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高醫醫訊第35卷11期、壢新醫院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