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人物誌
  • 「格鬥少女」黃偵玲:MMA是一種挑戰自我、激發潛能的運動
1
「格鬥少女」黃偵玲:MMA是一種挑戰自我、激發潛能的運動
2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背後的真實故事:印度教練爸爸與四位金牌女兒
3
超越自己挑戰極限-極限體能王李恩至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格鬥少女」黃偵玲:MMA是一種挑戰自我、激發潛能的運動

2016-07-13
人物誌 武術競技 格鬥 故事 專訪

外表秀氣文靜的Jenny黃偵玲,很難想像她是台灣第一位職業女子綜合格鬥選手,會踏上格鬥這條路,除了對運動的熱愛,還有她從中獲得的成就感。對台灣人而言,綜合格鬥(MMA)是項較陌生的運動,結合了拳擊、泰拳、柔術、等,有別於一般單項競技項目限制多,MMA比賽規則較開放,因此選手須具備更多元的能力。2015年7月在ONE FC 擊敗俄羅斯選手的Jenny表示,MMA是一種多元格鬥運動,她擅長柔術,但像拳擊或其他站立技,她也一樣要下功夫去學習。

「格鬥少女」黃偵玲

玩樂找到興趣

學生時期,Jenny在同學的邀約下,開始學習柔道,「小時候好動愛玩,因為好朋友邀約,跟著加入學校柔道隊,學出一點興趣。」J。之後,Jenny接觸柔術等其他競技項目,最後踏上MMA這條路,Jenny說,「自己投入MMA約一年半,比賽成績比預期好,但MMA領域很廣,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夢想可以不只一種樣子

過去曾在美國、新加坡工作,Jenny表示,以前的夢想是希望到國外工作,把她工作的心路歷程,集結成冊,分享經驗給有同樣夢想的朋友。

不過人生往往不會照著計劃走,因緣際會下,Jenny接觸到MMA這項運動,也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突然夢想、人生目標,都變得不一樣了,現在打好每場比賽,就是我的人生目標,或許改天會變成出版自己比賽心得的書吧!」Jenny笑說。

談到現在的夢想,Jenny表示,希望在MMA這個領域中,表現更好,期待未來能向自己偶像龍達蘿西(Ronda Rousey )看齊,目標成為第一位挑戰UFC的亞洲女性。

證明自己 期待獲家人肯定

MMA這條格鬥路,Jenny走得並不輕鬆,家人對於她從事這項運動,並非全力支持。Jenny表示,母親還算是支持她,不過父親蠻反對的,畢竟這項運動,多少會受點傷,她能理解父親是因為擔心、心疼女兒的心態才會反對。「有時候媽媽會拿我參加比賽的新聞給爸爸看,但他都會不太高興,尤其看到我受傷,他都會生氣。」Jenny說。

不過,個性樂觀的Jenny說,每種運動會有運動傷害,並非格鬥才有,重點是在運動過程中,要學會保護自己,把受傷機會降到最低;所以也不會刻意去說服父母,反倒認為,要先拿出好的成績,讓大家都接受、知道這項運動,自然而然父母也會漸漸認同。

職業比賽中,Jenny雖然都拿下不俗成績,但她對自己要求甚高,不管練習或比賽都有一套規劃。「沒有MMA比賽時,我就會自費去國外參加柔術比賽,雖然沒有獎金或其他贊助,但透過比賽來累積實戰經驗,會成長更快。」除了自行規劃賽事參與,Jenny平時在道館也嘗試和男選手練習,雖然常常被打很慘,但她說,這是讓她進步神速的原因之一。

「外面比賽,對手都超兇,平常跟男生練習的最大好處,就是力量跟強度跟女生不太一樣。每次打輸,我不覺得是性別的問題,而會想說,自己怎麼這麼差,過程很挫折,但也因此砥礪自己,要更努力練習。」從言談中,不難聽出Jenny的好勝心還有對自己嚴謹的要求。

熱愛挑戰自己 極限運動是她的最愛

除了格鬥運動外,Jenny嘗試過、且想要繼續挑戰的兩項運動,就是跑酷和走繩。

談到跑酷,Jenny說,之前她曾站在一顆石頭上,整整站了三小時,最後好不容易才克服恐懼,空翻下去。「會覺得不知道自己當初在怕什麼?」Jenny笑說,因為已在室內場地練習過很多次,同樣高度她能夠翻,但不知道為何,一站上那石頭,就是會害怕。而從這些運動,她也學會如何克服恐懼,還有得到成功挑戰自己的那種成就感。

挑戰格鬥 先從體驗開始

身為教練,Jenny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體驗開始」,畢竟要先嘗試過才會清楚自己到底是否喜歡、適合這項運動。不少人會覺得,格鬥選手看起來很光鮮亮麗,但沒有實際嘗試過,就挑戰太高層級的運動項目,不但無法讓自己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反而增加挫折感,無法繼續下去。因此,Jenny說,對於格鬥有 興趣的朋友,不妨考慮從初階的拳擊開始,熟悉後再繼續往上挑戰,會進步更快、更有成就感。

拍攝場地提供:武甲總合武術- Martial Armour

撰文/粘粘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背後的真實故事:印度教練爸爸與四位金牌女兒

2017-03-22
故事武術競技話題

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即將在全台上映,不過,你可知道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影片的主角,在現實中就是一位退休角力選手馬哈維爾·普加 (Mahavir Singh Phogat),而且他的確將他四位女兒都訓練成優秀的角力選手,其中大女兒吉塔 (Geeta Phogat) 還成為印度史上第一位進入奧運的女性角力選手!

事實上,就像劇中所鋪陳的故事,馬哈維爾不僅僅破例訓練自己的女兒成為金牌選手,他也為印度這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帶來了一場性別平權革命。根據印度官方人口普查,全國女性識字率僅有65.94%,而且許多女性被迫在青少年時期就要出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完全沒見過的人。馬哈維爾一家人的成功,不僅僅號召更多女性加入各項運動的行列,也感召了更多女性為自己的命運挺身而出,不再盲從家中安排。

馬哈維爾總共訓練了六位女性國際級角力選手——Geeta、Babita、Ritu、Sangeeta、Vinesh和Priyanka,他們各自拿過許多國際獎牌。其中前四位是他自己的女兒,另外兩個則是他已故兄弟的女兒。他們也是哈里亞納邦巴拉利地區首批從事角力運動的女性。

而誘發馬哈維爾開始訓練自己女兒從事角力的機緣也很偶然。2000年時,當他從電視上看到印度舉重運動員卡納姆·馬萊什瓦里 (Karnam Maleshwari) 成為第一個贏得奧運獎牌的印度女性運動員時,馬哈維爾就決定開始訓練他的女兒比角力。“我們的父親認為,他也有四個女兒,既然她 (馬萊什瓦里) 能在奧運贏得獎牌,為什麼我的女兒不能?”二女兒芭碧塔接受訪問時回憶道。

馬哈維爾還受到他的教練Chandgi Ram的啟發。Chandgi Ram在幾年之前也讓自己的女兒開始學角力,他在德里的道館還是印度第一個允許女性從事角力運動的場所之一。“我的教練幫我打開了一個新視野,”馬哈維爾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他曾經告訴我,所有你為你的女孩所做的,總有一天它會帶給你極大的幸福。所以繼續去做吧,不要害怕,面對困難就像你在場上面對對手一樣,並且不要理會那些批評。”

Mahavir Singh Phogat與四位女兒。 ©FACEBOOK/GEETA PHOGAT

因為要專心訓練他的女兒們,馬哈維爾辭掉了在哈里亞納邦電力局的工作。他要求他們每天清晨在農場周邊跑步,在他自己的房子旁邊做一個臨時的角力所。最後,因為村裡沒有其他女孩可以陪她們練習,他於是要求吉塔和芭碧塔和男選手做訓練。也是因為這個決定,導致了鄰近保守的村民們的大量批評和嘲笑,但是馬哈維爾還是始終堅持他的立場不為所動。

“我認為,如果我好好地訓練她們的話,我家女孩們可以成為這個國家的女性角力先驅,所以我盡可能教他們我所知的所有的技巧。然後,我帶她們到當地的角力場 (dangal),但她們不允許進入比賽,村民們說角力場只准男孩競賽,”馬哈維爾在2015年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說道。後來,他帶吉塔和芭碧塔到印度體育管理局在Sonipat的訓練中心做進一步的培訓。

馬哈維爾確實是一個非常嚴格和苛刻的教練,他用訓練男生的方法來訓練他的女兒,甚至懲罰她們。“如果我們在一場比賽中輸了或表現不佳,父親就會打我們,”吉塔在受訪時透露。“他也會罵我們,我們常常覺得,如果我們有一個像我們父親一樣苛刻的教練,我們應該會馬上逃離訓練中心,然後跑回家。”

PHOGAT家四女兒與堂哥。 ©FACEBOOK/GEETA PHOGAT

電影在激勵感動的背後,同時也針對政府對於體育的漠視做了批判。現實中,馬哈維爾的確也沒有得到來自政府的任何經濟援助,他用他籌來的錢,買了一些高科技設備為自己的女兒與姪女們打造了一個專屬的訓練場所。和我們一樣,印度人也常常質疑自己的運動員沒有在國際競賽中有好的表現,如果政府沒有心來給予資助培訓,這些有天賦的運動員們,又能走多遠?

這不只是一部運動傳記電影。這是一個鼓勵所有被告知不要妄想嘗試實現他們夢想,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能與男性競爭的印度女性們挺身而出為自己奮鬥的故事。並且,也提醒政府需要加強其配套措施,承認並支持這個國家有潛力且勤奮的女性運動員,讓她們有機會為國爭光。

資料來源:The Huffington Post India、India Time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超越自己挑戰極限-極限體能王李恩至

2016-06-29
故事專訪武術競技人物誌

從小到大跑步經常最後一名,李恩至如何從原本對運動缺乏信心,30歲以後卻蛻變成為世界矚目的「極限體能王」? 熱愛運動的李恩至,從每項運動中開發自己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更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以及專長。

小時候因身材瘦小,李恩至往往只能在各種運動競技場外觀看,無法參與比賽。上高中後轉戰體操運動,因濃厚興趣加上不懈的努力開始重拾信心,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台北體專;巧妙的是,30歲後在一個偶然機會下參加日本「極限體能王」大賽,李恩至第一次就打進就打進決賽,2006年起連續8屆出賽,一度闖入最後關卡,兩屆獲得100多名選手中總合成績第一名! 

轉換跑道後發現真正熱情所在

然而,體專畢業後,李恩至原本並未如預期朝體育的方向發展。「畢業後24~30歲之間我嘗試做過10多種工作,包括業務、研究助理、餐廳、賣鞋…等工作,發現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唯有「運動」是可以發揮所長的項目。」
 
幸運的是,有次遇到一位當健身房教練的體專同學,因緣際會轉回體育領域。「30歲以後學習攀岩,體操與餐飲,發現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幸好平時仍然都有練習體操。」
 
雖然起步比很多人晚,所幸李恩至平時在家都持續練習體操和運動,第一次報名參加極限體能王競賽,就第一關全過,2006年成為赴日比賽SASUKE(極限體能王)舞台的台灣預選賽唯一代表。「平常身心的訓練很重要。」李恩至坦承,以前在比賽前爾偶會做惡夢,夢到自己遇到關卡卻無法破解,平時要模擬不同的狀況,身心壓力也很大。也在不斷調整心態找到平衡點,現在雖然有時候還是會緊張,但是已經學會用平常心面對。

興趣從極限體能王到越野車

「以前以為自己喜歡的是攀岩,高中以後發現只有體操這項運動是讓李恩至主動想要練習;當時間過去,發現自己朝思暮想的原來是越野車;有趣的是,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其實是武術。」李恩至從小就很崇拜李小龍,因為對於武術有相當大的興趣。
 
然而,喜歡一件事和真正去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此外,李恩至學過很多類型的運動,對他來說,人生除了該對一件事情專精之外,還要能夠豐富,這樣的人生才有趣精彩。」對於目前最熱衷的越野車,李恩至在過程中享受「重機式的狂野」,能夠內心很平靜的面對外在的狂野,這是李恩至對於重機所下的註解,也是他所追求的極致的表現。
 
李恩至認為奧運冠軍也只有一項很強,真正讓他崇拜的是能夠在每項奧運比賽都能拿到冠軍,這也是李恩至最大的夢想。不斷為自己設定目標進步。「有一天如果你覺得夠了,就會停滯不前。」
 
目前將所有時間都放在越野車上,李恩至全心全意地練習,透過全神貫注在這一項運動上,在自己能掌握的範圍內持續超越極限,用這樣挑戰極限的心,學習任何運動都能保持高度專注力。

在運動中享受生命每一刻

對李恩至來說,喜歡單獨可以完成的運動勝過群體,因為一個人更能夠專注,但一群人運動比較像是「同樂會」的感覺。因為一群人是可以很歡樂的,彼此激勵共同前進,一個人時就比較容易有壓力,練習過程中容易患得患失。但是,相較於一群人的歡樂,李恩至更喜歡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當下你做什麼事會快樂,就全力去做。不用想太多。「我妹妹就很羨慕我,可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活,不用為了討生活,考量現實與金錢,就像很多人想賺大錢,拼命去投資,但是也不見會真的順心如意。」把握當下,對李恩至來說是非常重要生活目標,追尋夢想也要趁早,人生短短數十寒暑,如果不能做自己的熱情,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對李恩至來說,用這句話來形容運動對的他意義在適合不過,因為對他來說活在世上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能夠運動,各種運動項目都有好玩的地方,他願意把時間花在運動上,自然能在各種體育項目中拿到不錯的成績,即使再辛苦,仍然樂此不疲。
 
對於想要入門開始練習運動的朋友,李恩至的建議是,找到一項熱情所在才有辦法持續,「找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去做,這是最快最可能有成效的方式」。因為當你對一件事情真正有興趣,自然就會全力以赴,使命必達。

撰文/緹爾思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