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目標在健身計畫中最重要,但卻最容易被忽略。設定目標不只可以幫你了解自己想要達成什麼目標,還可以幫助你達到所設的目標。在這一章節中,你會認識SMART目標以及如何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前往你的健身之旅。你也會明白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和以行為為導向的目標,這兩種哪個最適合你。更重要的是,你會學到現代健身標準中,在一定時間內如何安全達到健身目標。
SMART是一個簡寫詞,能夠幫助你釐清健身目標。如果目標太籠統,例如:減肥、想更瘦,這些都很難制定計畫完成目標或是記錄進步。SMART目標就像是一個地圖能帶你前往想去的目的地。
SMART 目標中的S 是指speci¬cs(具體事項),每項目標都應該要清楚定義,而不只是將一個籠統的敘述當作目標,就像是「我想要減肥」,一定要更具體。你一定要說出「對象是誰」、「要達到什麼目標」、「哪裡需要努力達到」來確定你要怎麼達到減重的目標。減重有許多方法,包含戒甜食、做有氧運動和重訓、減少卡路里的攝取。「我想要以1 小時的有氧運動和重訓來減5 公斤」就是一個具體說法。
另外一個具體說法是「我想要以每週健走4 次,每次1 小時以及戒甜食來減少5 公斤」。另一個例子就是我們想要變得更健康的這個目標,有很多實現健康的方法,像是戒菸、增加蔬果攝取量、多走路、參加瑜珈運動班。
但更具體的目標設定是「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每週健走5 次,每次30分鐘,而且要吃到五蔬果」。設定具體的目標不只能更專注達成目標,還能根據你的日程及喜歡的運動,幫助你設計具體的健身計畫。
SMART 目標中的M 是指measurable (能夠測量的),一定要能夠測量訂定的目標。如果你的目標是減少5 公斤,你可以透過體重機測量進度。如果你的目標是連續三個月每週運動3 次,每次1 小時,你可以在日曆上將有運動的天數做記號,然後記錄你的運動時間。如果你的目標是減少體脂肪,你可以透過皮脂夾或是生物電阻測量分析機。
問問自己要如何追蹤自己的進度。記錄你的進度不僅可以幫助你跟著進度計畫走,也能夠激勵你。你也會在記錄自己進度的同時,感到更堅定和強壯,也可以讓你對自己更有自信,也能激發你達成目標以及持續專注目標。
有許多方法能夠持續追縱進度,只需要一本筆記本記下你的體重、體脂率、身體質量指數、血壓、以及其他你每週或每個月想要追縱的進度。有一些免費的健身記錄網站,例如:livestrong.com、my¬tnesspal.com,而iPhone 手機用戶可以使用Argus、Fitbit 這兩款應用程式。未使用iPhone 手機可以使用Fitbit Tracker 或是Nike+ Sport等應用程式。
SMART 目標中的A 是指attainable(可以實現的),這是人們最容易放棄的一個階段。你可能會想把目標設得很遠,但如果你沒辦法達成,就很可能會失敗。一週減去5 公斤就不可能實現,但如果每週減少0.4~0.9 公斤就可以實現。
你可能會說自己要每天去運動,但發現生活有太多事阻擋你的計畫,導致你連續三天都沒辦法去運動。連續運動三個小時可能對原本成日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新手來說就很難實現,而且還會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設定的目標一定要符合你的行程、健身程度、運動喜好。每週在跑步機上健走,加上一組重量訓練3 次,每次做30 分鐘就是一項可以實現的目標。
了解自己的個人習慣很重要,例如:整天下來最喜歡什麼時段運動、每天最後一餐幾點吃,這樣你才可以判斷多少變動是在合理範圍內,能夠幫助你達成目標。舉一個例子,如果你不是早起的人,不要安排在早上六點運動,如果你工作很晚,回到家都已經餓昏頭了,就不要在飲食方面的目標設定晚上七點後不吃東西。
SMART 目標中的R 是指relevant(相關的),你的目標必須和你的能力、興趣、需求相關。目標應該要是你想為了它努力的東西,而不是設一個一定會失敗的目標。假如你討厭跑步,就不要設一個要跑5 公里的目標。如果你不喜歡飛輪課,就不要報名一個月的飛輪課,或是買一台腳踏車放在家裡。另一個例子是千萬不要設一個目標說我再也不吃任何甜點了,你可以設一週只吃兩次甜點。
SMART 目標中的T 是指time bound(有時限的),設定有限的時間完成目標很重要。你是個習慣拖拖拉拉的人嗎?設定一個明確的時間完成目標,這樣你可以一直保持動力,讓你能夠不斷往前進。如果不為實現目標設一個截止時間,那你要怎麼樣做出改變呢?在接下來的八週要瘦5 公斤或是下個月開始每週運動30~60 分鐘就是有時限的目標。
很多人在設定完期望的目標後就不運動了,因為他們設的目標無止無盡,沒有方向,讓運動變成日常雜事。有一張具體可以達成的目標清單才能幫助你完成你的願望。
設定目標時要設定長期和短期目標,要宏觀的看全局,也要能看起步之時(短期目標)和起步後的結果(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可以是每天、每週或是每月目標。根據你目前的健康及健身狀況,長期目標可以是一個月或是一年。
儘管你有很多想要達成的目標,但一次只專注在達成其中幾樣很重要。選擇一個長期目標和兩到三個短期目標更有機會完成目標。
• 文章摘自和平國際, 南希·L. 納特尼古拉 著;山口典孝 監修《8大肌群×60種專業級項目 阻力訓練分析全書: 從健身新手到重訓選手都需要的科學訓練指引》一書。
本書特色
給想賦予全新刺激給身體的你! 學會最新的 60 種專業級項目吧!
以實際照片與 CG 來比對開發中的開始與結束動作, 針對中、上級者的健身聖經。
不光是運動員 & 健美人士, 也適用於以結實帥氣的輕度肌肉為目標的人, 物理治療師、柔道整復師及健身教練, 有別於過去的「健身書」,獨樹一幟的專業級指南。
• 更多《阻力訓練分析全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
你是不是曾有這種經驗﹕跑完一場路跑賽或是強度較高的訓練後,雙腳無感,反倒是下背明顯痠痛﹖下背部是個常被跑者忽略的重要部位,事實上,跑步時除了腹部、髖部、臀部和大腿後側肌群負責穩定全身,下背部核心肌群也共同扮演著支撐脊柱和腰部的角色。當你的臀肌較弱,跑步時變得疲憊,下背部就會被迫更努力保持直立和穩定,這時不僅容易受傷,途中或跑後也會痠痛纏身。
幸好,這些困擾不會無藥可救。當下背痛發生,首先要就醫檢查下背痛原因;若無特殊問題,訓練將是你預防下背痛的最好方法,2016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也指出「訓練是預防腰痛的關鍵」,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練習如何讓下背痛OUT吧!
在大腿後側的膕旁肌(hamstring)緊繃情況下跑步,因為骨盆向後拉,可能加重下背疼痛、增加脊椎的壓力,讓你越跑越痛苦。幸好有個跑前的快速預防方法﹕利用腿部擺動拉伸你的膕旁肌。
步驟1:平穩站立。可單手扶牆或任何固定物體以保持平衡,但身體靠牆側須離牆面一個手臂長,方便留空間讓腿部擺動。
步驟2:保持骨盆穩定,右腿向前、向後擺動;當腿向前擺動時,必須感覺到大腿後側伸展。
步驟3:做12-20次擺動,同一動作換成左腿。
跑步時,如果骨盆向前或後傾斜太嚴重,腰部就會受到壓力。在跑步機上跑步,最好在前方或旁邊擺一面大鏡子,較容易觀察自己的跑姿。另一方面,透過直腿仰臥起坐加強核心肌群。
步驟1:平躺在墊子上,用腳後跟向地面施加向下的壓力,雙臂交叉放在胸前,收緊下巴、收緊腹部肌肉。
步驟2:輕慢地抬起肩膀離開地面,同時保持腳後跟的壓力。
步驟3:重複12-15次。
跑步時緊實核心肌群才能保護脊椎、減低下背部受傷機會。但如果跑步時忽略運用腹肌和臀肌,它們會變得很弱,使臀部前方緊繃、腰椎關節向上拉、周遭肌肉僵硬,背部肌群也因此負荷超載。登山式是個全身性運動,除了訓練核心肌群,還能鍛鍊到手部、背部及腹部的肌群。
步驟1:始於棒式姿勢,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保持肩頸、背、臀和膝蓋呈一直線。
步驟2:左右腿膝蓋交替彎曲,往與腿同側的手肘觸碰。
步驟3:1次40秒,做2組,組間休息20
橋式是穩定臀部肌群有效又簡單的動作,對久坐者而言,橋式能有效改善姿勢,進一步改善脊椎問題。
步驟1﹕躺在地面,雙腳與肩同寬踩地,雙膝彎曲,雙手平貼於身體兩側。
步驟2﹕夾緊臀部,慢慢將下背及骨盆離開地面抬起,直到肩膀、髖部、膝蓋呈現一直線。
步驟3﹕維持10秒再回到平躺姿勢,共做3組。
蝗蟲式能有效讓脊椎充分舒緩、伸展,保護脊椎與椎間盤之間的神經,更能增加上半身柔軟度。
步驟1:趴在墊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雙腿伸直併攏。
步驟2:吸氣,將下半身打直併攏抬起;雙手離地打直往後延伸,夾緊下背部,胸部應離地幾公分;頭往上抬。
步驟3:停留3-5秒鐘,保持呼吸,放鬆並回到起始位置。
棒式是核心肌群最基礎的訓練之一,主要訓練到腹部核心肌群,同時也訓練臀、腿;側棒式則是棒式的變化,除了穩定腹部核心,也可訓練腹外斜肌、臀大肌等多項肌群。
步驟1:俯臥姿,雙手肘撐地,雙腳與肩同寬打直。
步驟2:用腹部和腿部肌肉將身體從地面撐起,以雙肘和腳趾支撐身體重量,從頭部、脊椎至腳尖呈一直線,不可拱背或凹腰,腹部收緊。保持呼吸,維持10秒。
步驟3:利用側腹力量將身體向右側轉成側棒式,穩定身體,臀部離地,頭部、脊椎至腳尖呈一直線,保持呼吸約20秒。
資料來源/Healthfully, Runner’s World, lifemark, BETH BISCHOFF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