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培養11種良好習慣,有助你提升新陳代謝
1
培養11種良好習慣,有助你提升新陳代謝
2
素食地雷
吃素不等於健康減肥!營養師揭超商「蔬食熱量排行」讓你不再踩雷
3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培養11種良好習慣,有助你提升新陳代謝

2016-10-20
知識庫 運動生理 飲食 瘦身 觀念

如果你想要減去自己身上的重量以及讓身體更加健康,新陳代謝是引響你的重要關鍵因素,它對我們身體的細胞與能量供給是扮演非常大的角色。新陳代謝好的人,身體能有效將食物轉化成能量,提高免疫機制。 但是新陳代謝不好的人,身體將逐漸衰弱,出現身心疲憊,體力不足、精神不集中、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皮膚變差等現象。

但是,我們將如何提高新陳代謝呢?以下11種習慣,能讓你不僅能提升新陳代謝,也會讓健康一步一步走向你。

 1  計畫飲食時間

飲食,是對健康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均衡的飲食能提供充足的熱量和營養,並確保發育需要和達致適中的體重。一日三餐定時進食是人類進化至今形成的規律,而如果某一餐不吃,導致兩餐之間間隔太久,人體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會減低新陳代謝速度。加上長期飲食不正確,容易引發腸胃疾病以及飲養不均、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秘等症狀。

計畫飲食時間 ©brightside.me

 2  補充更多水分

在我們人體中有70%是水,90%的血液是水組成的。水分可以協助養分的運輸、促進新陳代謝、調節體溫、潤滑關節、保持皮膚的彈性,並將體內多於的廢物排出。喝水還可以減肥、減輕感冒、防止老⋯等等。根據許多研究發現,早上起床後,空腹喝下一杯溫水可以補充細胞的水分並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於尿液的排出,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讓人更快在迷糊的早晨清醒過來。

補充更多水分 ©brightside.me

 3  乳製品是你的好朋友

優酪乳以及優格,不僅熱量低而且還有豐富的乳酸菌,可以提升我們的代謝能力又幫助腸胃蠕動。另外,優酪乳中也含有一種脂肪酸,叫做共軛亞麻油酸(CLA),經過過許多研究證實CLA可以加速脂肪燃燒。但是,吃優格時,我們盡量不要加入額外的水果或是果醬,避免攝取多餘的糖份,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乳製品 ©brightside.me

 4  適當的運動

「運動」是提升新陳代謝的重要關鍵之一。現代人由於長期運動量不足,增加了肥胖、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疾病。每周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每分鐘心跳達130下以上,都能有效提昇我們的新陳代謝。

 5  每天規律的早起

早起可以讓我們新陳代謝早點進入高燃脂模式。根據國外研究,透過改變晝夜節律會讓我們能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同時早晨的太陽光對調節食慾以及促進新陳代謝有相當大的用處。

早起曬太陽 ©brightside.me

 6  不能拋開碳水化合物

一聽到碳水化合物,人人為之驚恐,尤其對於要減重的人來說。但是,碳水化合物是供給身體能量的主要能量來源,如果我們血糖和肝糖較低,就會感到煩躁並且疲憊無法集中精神,這樣會導致我們新陳代謝下降,讓我們整個身體以及氣色都會不健康。均於的攝取碳水化合物有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則人的身體需要碳水化合物來化合脂肪才能獲得更多能量。

碳水化合物 ©brightside.me

 7  遠離加工食品

現代人零食、點心隨口不離,三餐老是在外。當我們吃了這些蛋糕、餅乾、飲料、炸物⋯等等的加工食物,會導致維他命B、E缺乏,並會減少鉀、鋅和鐵等微量元素攝入,進而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

 8  避免食物添加過多調味

當我們在吃某一樣食物時,可能會因為它嚐起來沒什麼味道,去加上一些調味料來增加它的風味,例如:胡椒、鹽巴、糖粉。但是,長期食用下來會造成我們器官衰竭。像是攝取過多的鹽分會導致腎臟過度負擔,腎臟功能逐漸低下,嚴重者甚至需要洗腎。當我們器官出問題就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慢慢的,我們的身體就會跑出一堆毛病,讓我們一步步遠離健康。

鹽巴 ©brightside.me

 9  多吃有機食物

為了讓國人更邁向健康,現在隨時隨地都在提倡吃有機食物。雖然有機食物並非食用一次後就能改善,但長期下來卻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在身體上會得到很大的幫助,像是皮膚變更好、身體變得輕盈、整個體態跟精神變得夠加清爽。

 10  適當的補給鐵元素

鐵質,它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尤其對女性身體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般來說,如果身體裡面的鐵元素不足,那身體細胞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新陳代謝就會降低,如果我們能堅持每天吃富含鐵的食物是提高新陳代謝的最佳方法。

鐵元素 ©brightside.me

 11  適當的調適壓力

現在人因為工作壓力關係,導致身體機能逐漸每況愈下。壓力不僅會影響我們進食的方式更會降低新陳代謝;壓力太大還會使得體內腎上腺皮質醇上升,一旦上升就會抑制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導致身材走樣。適當的調適壓力可以緩解新陳代謝降低的速度,不妨找一個發洩壓力的管道,例如:運動、聽音樂、散散步,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壓力的釋放。

釋放壓力 ©brightside.me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吃素不等於健康減肥!營養師揭超商「蔬食熱量排行」讓你不再踩雷

2023-03-03
營養補給減脂觀念飲食方式瘦身話題

隨著蔬食、素食飲食的普及,愈來愈多人選擇吃素當作減肥的方式,但是卻面臨愈吃愈胖的狀況;然而不同的素食有可能因為缺乏蛋、奶、肉的攝取,進而造成營養不均衡。對此,營養師表示,吃素不等於健康減肥,建議可以選擇看得到「食物原型」的口味,並掌握均衡的搭配,才能健康吃素。

營養師高敏敏於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提及,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飲食,但不少人常納悶問到:「為什麼吃素好像沒有比較瘦?」對此,高敏敏表示,其實吃素不等於健康減肥,只要好好掌握正確吃素的觀念與訣竅,相信能達到健康吃素。

素食地雷
愈來愈多人選擇吃素當作減肥的方式,但是卻面臨愈吃愈胖的狀況。

健康吃素5原則

為什麼吃素沒有比較瘦?那是因為吃錯了!高敏敏表示,民眾若想要健康吃素,一定要注意素肉是否加工過度、蔬菜是否炒太油、蛋白質品質⋯⋯等問題:

素肉加工過度:

素肉常用黃豆、蒟蒻、穀類等再加工製成。

蔬菜炒太油:

蔬菜為了口感好吃,常用油炒、油炸、勾芡、淋醬等。

蛋白質品質差:

蛋白質是身體主原料,動物、植物的必需胺基酸種類不同;若吃素沒有注意蛋白質間的搭配互補,很容易讓胺基酸不全面讓身體無法健康運作。

脂肪酸不平衡:

長期好油、壞油比例失衡,身體易發炎更容易肥胖、水腫。

重鹹重甜熱量高:

常用糖醋、紅燒、醬料來調味,高糖會轉化成脂肪囤積、高鈉易水腫。因此,除了熱量之外「鈉含量」也是營養重點。

減重地雷
吃素不見得比較健康?營養師告訴你如何避免地雷飲食!

7-11蔬食熱量圖鑑

超商的食物選擇很多,除了熱食、零食,還有外食族必備的微波食品,其中蔬食也是不少人用餐的選擇,但事實上,超商蔬食有不少卻是熱量高低、鈉含量。高敏敏也整理14款「7-11蔬食熱量圖鑑」供民眾參考:

蒜辣麻醬涼麵411公克

熱量:650大卡

鈉含量:1249毫克

特選麻醬涼麵411公克

熱量:626大卡

鈉含量:1097毫克

黑松露野菇燉飯439公克

熱量:535大卡

鈉含量:1326毫克

紅豆紫米湯280公克

熱量:285.6大卡

糖含量:36.4公克

京都豆皮壽司149公克

熱量:282大卡

鈉含量:693毫克

起司三重奏86公克

熱量:279大卡

鈉含量:337毫克

花生巧克力三明治83公克

熱量:277大卡

糖含量:9.2公克

松露野菇烘蛋捲餅135公克

熱量:265大卡

鈉含量:602毫克

藍莓乳酪三明治71公克

熱量:175大卡

糖含量:6.2公克

韓式雜菜冬粉163公克

熱量:165大卡

鈉含量:921毫克

黃金玉米棒180公克

熱量:161大卡

鈉含量:266毫克

洋芋沙拉佐生菜151公克

熱量:149大卡

鈉含量:201毫克

一日野菜農夫十蔬180公克

熱量:87大卡

鈉含量:36毫克

一日野菜四色海藻170公克

熱量:46大卡

鈉含量:95毫克

7-11蔬食熱量圖鑑

高敏敏補充,民眾若想要健康吃素,建議可以選擇看得到「食物原型」的口味,這樣的食物不僅少加工,吃起來更健康也更均衡。她也提醒民眾,平常即便趕時間也不能忽略均衡飲食,除了主食外,可以再搭配1杯無糖豆漿、1份水果沙拉,讓三餐營養均衡。

延伸閱讀:

吃素容易蛋白質補充不足?營養師:吃對「1公式」非肉也可以很營養 

早餐吃什麼,才能健康又減脂?「這5種組合」保證好吃,超商就有賣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小心「素食5地雷」吃錯反更容易胖!營養師揭超商「蔬食熱量排行」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2019-05-02
瘦身攻略趨勢體脂肪飲食瘦身話題

隨處都是含糖飲、炸雞排的台灣,過重和肥胖盛行率不斷攀升。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32.7%、8年前調查43.4%,雖然增加趨勢漸緩,但20年來已從3個成人1個胖,演變為現在近2個成人1個胖!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過重及肥胖的定義

在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指標。在台灣,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

10個男人5.3個胖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尤其男性高達53.4%,女性則為38.3%。放眼國際,依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isty Federation)2016年公布各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資料,台灣若與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11個亞洲國家比較,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依序為﹕1.汶萊(61.5%)、2.馬來西亞(46.6%)、3.新加坡(46.6%)、4.台灣(43.7%);女性依序為1.汶萊(59.8%)、2.馬來西亞(48.9%)、3.泰國(34.3%)、4.香港(34%)、5.新加坡(33.8%)、6.印尼(32.4%)、7.台灣(30.8%)。可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亞洲的中段班。

不過,相較於1993至1996年調查的32.7%,2005-2008年的43.4%,12年間大幅上升10.7%;近8年調查自43.4%增為45.4%,也就是8年上升2%,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趨勢已趨緩。另根據教育部學生體位資料,105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8.1%及29.5%,其中國小學童較104學年度下降0.6%,104學年度又較103學年度下降0.3%,顯見小學生中的過重及肥胖比率已下降。上述兩調查也代表台灣推動肥胖防治初見成效。

中年女性壓力大愛吃甜  5成6腰太粗

然而要注意的是,細究40-64歲女性,竟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44.7%體重過重及肥胖,更有23.5%高血壓。比對2017年調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五成五每星期會喝含糖飲料,只有不到三成天天五蔬果。國民健康署提醒,現代女性往往身兼多角色,忙碌和壓力大等因素使得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心靈。而甜食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沒時間運動、基礎代謝率降低,一不小心就可能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特別注意。

許多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日常壓力,但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

胖久了小心慢性病纏身

肥胖主因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國民健康署提醒,若20-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在27-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疾病症狀,而減重除了首重飲食調整及運動,必要時可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減重,生活型態調整好才能事半功倍。

揪出各年齡層肥胖因子

肥胖的成因複雜且多元,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肥胖致因也不同。以下分為幼兒、學齡期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肥胖因子,先找出可能元凶,再調整生活習慣來避免或改善吧!

幼兒﹕幼兒時期的肥胖往往會延續到兒童時期,所以父母不能自我安慰「小時候胖不是胖」,應從這時開始控制。學齡前幼兒過重及肥胖的因素包括母親妊娠糖尿病、母親孕期抽菸、未接受母乳哺育、嬰兒期快速成長、嬰兒期較短的睡眠時間、體能活動較少、過早食用固體食物。

學齡期兒童﹕這時肥胖的相關決定因素分為學校環境與家庭生活的飲食與體能活動。例如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課間與課後體能活動課程、硬體設施讓孩子動一動;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都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青少年﹕同時面臨升學壓力、體能活動與熱量需求迅速增加,青少年肥胖因子包括飲食、體能活動與睡眠。他們的飲食與運動行為容易受同儕影響,所以應特別注意學校的飲食、運動環境與課業安排。

成人﹕成人的肥胖與生活型態和職業型態息息相關,例如醫院中必須常熬夜待命的總醫師,常常被笑稱「腫醫師」,主因就是他們的職業型態讓人無法定時三餐、壓力大又睡得少。飲食方面,不吃早餐、常喝含糖飲和高熱量食物、常常外食,都是致胖兇手;體能活動方面,OL、職業司機等需要久坐工作的人致胖風險較高。另外,成年女性容易因為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多,以及產後無哺育母乳與飲食控制,而成為胖媽媽。

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飲食調整與運動建議

飲食控制、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以下簡易方式不用辛苦節食,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可減3-5公斤。

健康吃: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能每週減0.5公斤。但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快樂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只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目標,須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建議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效果。此外,每週至少2天做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天天量體重:天天定時量,隨時提醒自己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