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漫談超馬──2016東吳24小時觀賽後記之基本觀念與認知
1
漫談超馬──2016東吳24小時觀賽後記之基本觀念與認知
2
為 「 練 」 而生!JORDAN品牌推出全新跑步鞋款
3
跑鞋的鞋跟尖差
陳瑞龍

漫談超馬──2016東吳24小時觀賽後記之基本觀念與認知

2016-12-17
運動部落 跑步 專欄 馬拉松 翁志成

行為是思想的外延。一個優秀的選手在場上的卓越表現,絕不只是賽場上臨場的表現,應該可以說是內在思想總和與長時以來準備所呈現的實踐與結果,而這個準備除了包含身體條件的鍛鍊、對賽事的認知與了解(其中可能發生的種種現象和應對之策)、對自身的了解、更也包含了心志與企圖心(永遠記住目標)。選手的茁壯(心志、企圖心、認知、自身了解、平時訓練與賽前調整、配速策略與補給計畫),是要從過去的所建立的基礎和經歷、現在的現況、選手的特質去調整精進,也就是說成長茁壯是經過一次次磨練長大,絕不是一蹴可幾、天上掉下來的。

超馬賽,對於選手身體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選手的企圖心更是致勝關鍵。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配速這件事

從數學來說Y軸速度、X軸時間,兩者所成面積即是距離,若要畫到最大化的面積,則是以最理想速度(註1)從頭跑到尾,畢竟人不是機器,但是越趨近這個概念越是趨近面積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將體力最佳化的平均分配。若只粗略以前後各12小時區分兩段,此間結果會有無數多組合呈現。對於選手而言,在賽事中去了解自身可以用什麼速度至少維持多少小時,在這樣的對自己清楚了解狀況下,發展出適合自己的配速策略(註2)。此觀點也是對配速這事有更深入與細膩的了解與認知。

陳瑞龍提供

(註1)最理想速度是從選手多次測試中找到的。過(越)快速度造成體力衰竭、過(越)慢雖可保持體力(註A),卻都是離理想的數學模式越遠、無法將面積最大化。 

(註2)不論是12/12、8/8/8、6/6/6/6、4/4/4/4/4/4、12/6/6、9/3/6/6(以 24小時賽設定配速/或里程的分段時間/小時)、在這裡有無數的組合,或是以良好的跑感(聽身體的聲音)也好,要在預想最終成績區塊/設定目標(註B)(200、220、240、260KM 都好)中找到適合的速度。至少不會發生開賽時一個馬拉松花不到3小時;賽前目標240KM,開賽外圈不到2分鐘就跑完一圈,這些都是與理想數學模式背道而馳的現象。以這次單盈241KM實際經驗來說,開賽速度11+Kph就已足夠;過去關家良一13次260KM以上傑出又穩定的表現,開賽速度也是12Kph就足夠。以241KM和關家260KM而言都是相對於其他選手(或自己)更貼近理想中的數學模式。

(註A) 林俊良選手在最終約2+個小時,以約12+KPH 速度奔跑著,就是開賽速度過於保守、是沒有將體力平均分配的典型,期待未來在此精心思量,必有相當成長空間。 

(註B)預想最終成績區塊/適合具冒險犯難特質選手以理想的速度在場上自由發展,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績表現。若設定了目標,往往也會被所設目標限制住了,也就是心理障礙。設定目標/適合性格嚴密謹慎特質選手,按部就班達成目標。

林俊良在2016東吳超馬 運動星球/楊仁渤攝影

補給這件事

目的是維持身體條件穩定、能量充沛,讓選手速度穩定。

1.康庭瑞醫師在第8 小時體重掉1.7公斤,速度也掉一些,待補給補回來後速度也跟著回穩。從這個現象來看,補給、體重和速度穩定有著密切關係。單盈全程只有0.3公斤體重變化,所以體力充沛可以支持速度穩定的跑下去。以上兩位都是補給頻率很高(有時每圈補、2圈補、3圈補最多不超過4圈/東吳操場每圈400M)、每次量都只有一點點,這樣才會有穩定的速度表現。換個角度思考,量少頻率高也減少消化系統負荷、體內各項指數起伏過大,降低造成身體出現各種狀況。與補給間距時間長、大口喝水大口吃補給模式而言相對穩定。

2.與補給員賽前溝通補給計畫與原則、執行細節等,都是減少時間耽誤、增進流暢。

3.為趕走瞌睡蟲、保持精力旺盛,提神飲料、咖啡在賽前一個月必須戒斷,才能夠在賽場當日發揮奇效。

4.水腫是24小時賽選手常見的現象,水腫現象發生原因可能是水分喝太多、或是電解質不足造成細胞將水分排出以求細胞平衡,從這裡檢視究竟是偏屬哪個原因。電解質補充到底夠不夠,要從實像來看有沒有不足到出狀況程度。至於未來在賽事中需不需要按時補充或稍稍調整,從這次補充電解作法為基礎考慮是否調整。

單盈在2016東吳超馬贏得總冠軍 運動星球/楊仁渤攝影

練跑這件事

2015年初上的24小時賽場的康庭瑞醫師,此前平日僅維持每月不到200公里的跑量,賽前一個月提升到約400公里跑量, 2016年6月以前保持200~300公里、7~10月保持450公里上下、11月只有200+公里跑量,分別有214及231公里與練習量不成比例的好成績,打破了跑量越多,會有越好的表現的迷思。倘若在耐力基礎能夠再下多一些功夫,可以預見仍會有更進一步亮眼成績表現。由此觀來,選手在奠基及茁壯階段仍應在肌耐力多下工夫;當選手基礎已經茁壯到相當程度,應該在平日練跑及賽前調整過程中,參考高手模式或找到屬於自己適合的模式。歸納看法與建議原則,平時還需要持續的跑、是避免已經茁壯的肌耐力流失外,長距離練跑(80KM上下)仍不可捨棄,速度練習頻率不可以太頻繁,而且長距離與長距離、長距離與速度練跑之間也不可以太過接近;參加其他任何賽事也只把它當成最重要目標賽事的練習。然而賽前3個月的調整,仍然要精心思量,也不一定要循關家模式增量許多,但卻也不是完全不準備。至於發展屬於自己的模式是好事,因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身的即時狀況,才能做適當的調整、靈活運用,也才是能夠發揮極致重要的基石之一。

康廷瑞在2016東吳超馬獲得男子組第三名佳績 運動星球/楊仁渤攝影

有關心理穩定這件事

外在的讚美與評論都是會造成分心的干擾、影響平日專注準與發揮極致的絆腳石。我們都是凡人,對於外在的干擾,內心是無法完全不受波動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與避免干擾,以維持心理狀態的穩定。

心志這事, 2015年環法的第14天跑經南法Mont Ventoux(標高1912M風禿山,是歐洲非常知名自行車界聖山),瑞士的Christain前13天單站通常只是第5~8位到達終點(甚或更差),但是在這天卻是英勇無比的奪下單站第一(也得到主辦單位贈送紅點紀念衫)。事後我問其原委,在他小時候就聽環法自行車賽其中一站就是經過這裡,當站的冠軍封為該屆登山王、贈紅點衫。種下Christain以此山為榮的目標。他用很強烈的語氣和有力肢體動作告訴我 ”Beacause I WANT、I WANT、I WANT”,這句話也是在約第28天我受傷以後,他常常激勵我的話。也就是說~~~心裡有多想要~~~。這是偉大心志的表現,瑞龍親眼所見、也親身經歷,對此 ”I WANT”深信不疑 !

中國趙紫玉在2016東吳超馬獲得男子組第一名佳績 運動星球/楊仁渤攝影

極致(目標)這件事 

思想細膩的人、可以深入人生;思想粗造的人行為接近荒唐 ! 極致這件事也是思想細膩、深入人生的一種形式展現。藝術家精妙絕倫、耀眼奪目作品,必然蘊含了偉大心志、堅定信念與決心、生命態度、哲學觀點、豐富思想與情感、深刻認知、靈巧思維、細膩心思、精妙技巧、獨特性格等實踐的加乘綜合表現。跑步亦然,只是用不同形式展現罷了 !

真正的本領要在實幹中才能得到,書上學來的,還要看天地萬物變化,隨時而轉,隨機應變,才有用啊!至於怎麼變化、怎麼轉、怎麼應變,必定需要了解其中精隨與奧妙,才不致亂變、亂轉一通。又至於甚麼是精隨、奧妙,不是文字、言語可以說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上所陳述僅能勾勒出雛形、輪廓,真正的精隨與奧妙還需要細細領略、在一次次的磨練中體悟。至於能不能夠領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要看跑者自己的用心了。不同特質的跑者自然需在不同之處下功夫。

以上不是絕對的模式、數據、觀點與看法,僅供參考。

馬來西亞腦麻跑者曾志龍堅持完賽,運動精神令人動容。 運動星球/楊仁渤攝影

關於陳瑞龍台灣超馬勇者。2013年參加中華民國超馬協會舉辦的環台超級馬拉松,雖因公無法全程參與,卻開啟連日長距離超級馬拉松之路。2014年自己規劃20天跑步環島、2015年完成43天跑步環法2800公里、2016年完成自己規劃和好友一行三人,38天從廈門跑到北京2300公里壯舉。

/ 關於陳瑞龍 /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為 「 練 」 而生!JORDAN品牌推出全新跑步鞋款

2019-06-28
配備館鞋子JORDANNIKE跑步

Jordan品牌發布全新跑步鞋系列:Jordan Trunner NXT以及Jordan React Havoc,為助力團隊項目運動員在速度與體能訓練中獲取更好表現而特別設計。(推薦訓練適用距離:5公里-15公里)

為 「 練 」 而生!JORDAN品牌推出全新跑步鞋款

有氧體能訓練是積跬步以產生質變的長時間挑戰。此次發布的每一款跑步鞋都搭載了React科技,提供持久緩震性能。Jordan跑步鞋還為身型較大的運動員(如鋒線及內線運動員)打造了特別設計,以滿足他們在動態訓練中的橫移及快速步伐對支撐性能的要求。

Jordan Trunner NXT是專為跑動訓練和核心力量項目而打造的全方位性能產品

Jordan Trunner NXT

Jordan Trunner NXT為身型較大的運動員們在訓練中的緩震需求而特別打造。向外延伸出的後跟鰭式設計不僅在外觀上彰顯獨特之處,更為運動員提供了從腳跟到腳趾的全方位支持。中底的鑽石形外露包覆給予雙腳在橫向移動中更好的穩定性能,助力運動員們可以更出色地完成高速折返跑等訓練項目。

此外,為慶祝Jordan品牌跑步鞋系列走入新紀元,三位傳奇設計師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汀克·哈特菲爾德(Tinker Hatfield)以及馬克·帕克(Mark Parker)聯手打造了Jordan Trunner NXT HTM特別版。鞋款有黑或者白兩個底色的版本,大中華區地區將會上市其中的白色特別版本。

Jordan Trunner NXT HTM

Jordan React Havoc

Jordan React Havoc專為長時間體能訓練和傳統衝刺訓練而打造。中底採用了類似React系列跑鞋的特殊幾何形狀設計。前掌內部還搭載了一塊Nike Zoom Air氣墊單元,讓運動員在跑動中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足夠緩震和回彈支持。後跟的TPU包裹同樣可為身型較大的運動員提供更好的穩定性。

兩款全新跑步鞋以及聯名鞋款Jordan Trunner NXT HTM的發售信息,請留意Jordan品牌相關發售渠道。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鄭匡寓
鄭匡寓

跑鞋的鞋跟尖差

2016-05-25
跑步字典運動部落鄭匡寓專欄馬拉松鞋子跑步

鞋跟尖差稱之為Heel-Toe Drop或Offset。跑鞋的跟尖差是相對於過去跑鞋市場、較為新穎的詞彙,原本這只是跑鞋設計的概念與構想,但在《天生就會跑》暢銷之後這個議題又再次被提了出來。

在赤足跑與極簡鞋風行暢行跑步市場時,跑步研究科學發現三個相連關係。第一,他們發現赤腳跑小腿會非常痠痛。第二,這個痠痛是運動生理上非常合理且正常的,因為我們很少使用它。最後則是,赤腳跑與極簡鞋幾乎都是 0 mm跟尖差。於是在運動力學及生理學兩造的研究下,甚至是李伯曼的研究也提出:「人體適合跑步,即使是赤腳狀態也是。」於是就展開了『鞋跟尖差』的研究。

©themotivatedrunner.com

他們發現,許多跑鞋的跟尖差都非常地高,特別是越講究避震與價錢昂貴的鞋款,那些跑鞋的足跟差甚至超出了 10mm。因為人體天生就有赤腳跑時的防禦機制,所以當跑步的經驗逐漸提升後,對於鞋跟尖差的敏感度將會提高許多。鞋跟尖差數值越高,在落地感就越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女人更有所感:穿著平底涼鞋跟高跟鞋,是否給你完全不同的感覺?

透過運動科學的研究,最後得到分明壁壘的兩個結論:

鞋跟尖差越高的鞋子,不管避震與否,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腳跟或是中足落地,往前邁時鮮少使用阿基里斯腱。而鞋跟尖差越低的鞋子,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中足到前足落地,往前邁時會大量使用阿基里斯腱。比較稀有的特例是非洲籍的跑者,因為即使他們穿著鞋跟尖差非常高的鞋子,他們也早已從持之有年的赤腳跑演化使用阿基里斯腱的本能習慣。

在不論鞋底避震層中底大底的前提下,鞋跟尖差顯示阿基里斯腱的活化與否,一來活絡的阿基里斯腱將有助於跑步動作向前推進的力量,二來阿基里斯腱的彈跳動作也意味著提升關節可動區。同時,身為最強肌腱的它也背負著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的工作。意味著如果沒有使用阿基里斯腱作為跑步的動力來源,可能跑得不夠快,以及跑完後大腿會異常痠痛。許多跑者常會有跑步過程中小腿肚抽筋的情況,如果不是鍛鍊不足,大概拿起鞋子一看就發現鞋跟尖差過高的問題。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界定多少的鞋跟尖差是最合宜的?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最好選擇鞋跟尖差在 6 mm以下的鞋款。此外,根據跟尖差也有不同的分別:

⦿ 0~4 mm,避震能力極低,通常被稱為極簡鞋款,普遍作為競賽使用

⦿ 4~8 mm,避震能力較低,通常可以用做強度訓練並用以競賽

⦿ 8~12 mm,避震能力中等,通常被定義為訓練鞋或為長距離使用的跑鞋

⦿ 12 mm or more,高避震的慢跑鞋

*圖右建議適合跑者僅供參考,實際狀況請按照個人需求斟酌。

自2010年開始,許多廠牌的跑鞋設定都從原本的高落差慢慢減小。唯一改變較少的是非公路用鞋的越野跑鞋。但這與避震沒有絕對的相連關係,如近幾年聲勢上揚的hoka one one講究高避震的跑鞋,儘管是高避震鞋款,但它們大多數鞋款的跟尖差卻在6 mm以下。

但是初學者的跟腱未經過鍛鍊就貿然穿低跟尖差的鞋子,將會導致阿基里斯腱疼痛問題,所以建議初學者隨著訓練時間的提升、從高跟尖差的慢跑鞋,慢慢轉換到低跟尖差的路跑鞋甚至是零跟尖差的馬拉松鞋。

所以未來當你前往鞋店挑鞋時,除了注意尺寸大小外,也該注意鞋跟尖差。可以去思索在穿起來最舒適的鞋與跑出最佳成績的鞋款間,確認兩雙鞋分別的鞋跟尖差。

/ 關於鄭匡寓 /
鄭匡寓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