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梨狀肌症候群 Piriformis Syndrome
1
梨狀肌症候群 Piriformis Syndrome
2
夏天水喝不夠多?除了會「慢性脫水」還可能罹患糖尿病!
3
大調查!台灣上班族健康隱憂:動最少、坐很久、不求好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梨狀肌症候群 Piriformis Syndrome

2017-01-04
知識庫 保健 運動生理 運動傷害

梨狀肌症候群亦稱梨狀肌損傷、梨狀孔狹窄綜合徵或坐骨神經出口綜合徵,是指因梨狀肌發生損傷、痙攣、變性以致坐骨神經的梨狀孔出口狹窄,從而使通過該孔的坐骨神經和其他骶叢神經及臀部血管遭受牽拉、壓迫並產生相應症狀。
 
梨狀肌是位於臀部深處的肌肉,位於臀大肌下面,如果這條肌肉拉傷或腫脹發炎,就有可能會壓迫到做骨神經,導致下肢放射性的痠麻電熱痛,稱為「假性坐骨神經痛」,其受傷可能原因包含:久坐、運動過度、坐姿不良或工作必須長時蹲坐、久坐硬椅、長久站立等。

梨狀肌症候群 ©evolveosteopathy.com

症狀

感到臀部中間或是靠近薦椎或尾椎處的深部疼痛,有時疼痛或麻刺感會沿著坐骨神經的走向,放射至大腿後方或小腿,運動、走路、長時間久坐等可加重症狀,反覆發作,觸診梨狀肌時會有誘發疼痛。有時小腿後側皮膚會感覺異常;嚴重時小腿肌萎縮、肌力喪失、行走不穩、跛行。

©siliconvalleypainclinic.com

預防方法

想要讓肌肉降低傷害,平時就得做好預防工作,以下有2個動作,平時在家中即可自行操作:

1. 仰躺在地上,雙膝彎曲,腳跟貼近臀部並置於膝蓋正下方 ,雙手放在大腿前方,抬起右腳並交叉放在左腿上 ,背部微彎,雙手抓住大腿後方,大腿用力推向雙手遠離頭部 ,維持10秒後,換邊操作 。

©morphopedics.wikidot.com

2. 趴姿,右腳向後伸直,左腳彎曲於右大腿內側,上半身往前趴,延伸,維持10秒後,換邊操作。

©morphopedics.wikidot.com

參考資料

1.《筋膜線按摩伸展全書》,采實文化出版 (2016)
2. siliconvalleypainclinic.com
3.  骨力診所
4.  山姆伯伯工作坊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夏天水喝不夠多?除了會「慢性脫水」還可能罹患糖尿病!

2019-06-28
生活觀念保健知識庫

每個人都知道水分是維持人體機能不可或缺的物質,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甚至比進食還重要。是否有聽說過:人可以不吃東西存活2~4個星期,但如果3~5天不喝水,讓體內脫水超過15%到20%時,就可能會死亡!然而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像是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

夏天水喝不夠多?除了會「慢性脫水」還可能罹患糖尿病!

每人每天需要補充水分的量各有不同

我們常常聽到坊間針對每天應該喝多少水才健康的說法,但是從1500cc~3000cc的主張都有,連專業醫師的見解都不同,甚至還有醫師建議等渴了再喝就好。但其實還是要視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與健康狀況來決定自己喝水的量。就像一個健康的人與腎臟病患者需要補給水分的量就截然不同。就算按照坊間提出比較保守的1500cc的量來做標準,其實有很大比例的人每天喝水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算是把喝的含糖飲料、咖啡與牛奶等液體算進去都不夠,此時就會出現所謂的「慢性脫水」症狀。

每人每天需要補充水分的量各有不同 ©medicalnewstoday.com

慢性脫水與急性脫水症狀不同

當人體大量失血、嚴重腹瀉或大量流汗後,無法快速的補充血液和體液時,人體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急性脫水症,此時人體的溫度會下降、器官功能減慢、大腦陷入昏迷、精神波動降低,然而再長時間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時,甚至會出現昏迷、死亡。但慢性脫水的過程極度緩慢,症狀表現極易與某些疾病的癥狀類同,讓很多不能正確補水的人誤以自己的慢性脫水症是一些疾病的表現。

脫水示意圖 ©maxim.com

慢性脫水的症狀有哪些?

水在人體中所占的比例平均為70%,而越是和生命直接相關的器官,其含水量就越高,像是大腦組織中所占的比例則高達85%。如果人體出現慢性缺脫水,就會出現很多症狀:口腔乾燥、皮膚缺乏彈性、頭暈目眩,疲勞無力、血壓降低、手腳抽筋,甚至會有便秘的現象。根據醫學專家發現,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在不斷地吸收和排泄水分來維持基本的生命進程,如果攝入的水不足,各種廢物在細胞內不能很快被代謝出去,然而這些廢物在體內會日積月累,就會引發各種疾病!所以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像是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當脫水程度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慢性缺水也會影響大腦的工作狀態,造成反應遲鈍,無法集中注意力,影響人腦的正常思維和認知狀況。當身體缺水體重的1%~2%時,大腦神經元的正常活動就開始變的困難,短期記憶受損,視覺跟蹤能力減弱,注意力不集中;當缺水達到體重的2%~3%時,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就產生影響。

脫水時會造成頭痛、頭暈 ©hawaiipacifichealth.org

口渴千萬不要用人工飲料來替代補水

當身體因缺水出現疼痛訊號時,很多人的直覺反應往往是自己生病,所以立刻吃藥止痛卻不去補充水分,很可能會使身體機能更加惡化。然而除ㄌㄜ錯誤的用藥來解渴之外,很多人面對慢性脫水的改善辦法竟然不是喝水,而是用茶、咖啡、含糖飲料或酒精來當水喝,取代身體真正需要的水。這些人工飲品確實也可以補充水分,部份也有有益健康的物質,但同時也有很多脫水因子,這種脫水因子可以帶走體內的水,有時候喝了想上廁所,或是越喝越渴,卻完全沒有起到補水的作用,無法緩解慢性脫水的問題。

口渴千萬不要用人工飲料來替代補水 ©vinepair.com

資料來源/HERO健康網、MEDICAL NEWS TODAY、THE DAILY MEAL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大調查!台灣上班族健康隱憂:動最少、坐很久、不求好

2016-10-17
體適能新聞觀念運動生理話題

根據美商健康食品公司賀寶芙對亞洲11個國家進行「都會上班族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三大都會區上班族的運動與健康情形,在11個受測國家中運動狀況敬陪末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有73%的上班族每週僅運動一次或甚至完全不運動。而上班族久坐,每人平均更是高達6個小時以上,這些數值都是亞洲國家中最高的!更讓人所驚訝的是,居然只有43%的上班族想追求健康活躍生活!

2016亞太區都會上班族健康與生活型態趨勢大調查結果圖表 資料提供:賀寶芙

在台灣三大都會區中健身房的超過五百家,在商業區幾乎都有各類型的運動機構進駐,即便在如此方便的環境之下,多半的上班族依然沒有時間運動,不僅顯示現在上班族長期所存在的工時長、加班與企業文化的問題,更顯示上班族身體狀況的隱憂。

台灣的上班族,可為亞洲最忙碌的,接近46%的上班族每週有四到五天連午餐時間都沒有起身,就連午餐時間也是在自己的辦公桌前解決,長期久坐所帶來的病症與肥胖,不僅是上班族更是企業需要的注意到的問題,企業員工的健康與否,關係到企業未來成長的動能。

運動醫學專家胡立安(Dr. Julián Álvarez García)醫學博士呼籲大眾重視肌肉的重要性,長時間「久坐不運動」會導致肌肉減少和肌力減弱,甚至可能讓「肌少症」提早纏身,恐造成肥胖、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所以會建議上班族養成「肌肉生成術」,在辦公室每隔一小時或是一段時間,就必須起身活動身體,做伸展運動,幫助肌肉血管做韻律呼吸或是稍微走動一下,活動肌肉。

對於平常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上班族,除了關心運動次數外,亦要重視運動的「強度」,可以加強核心肌群與臀腿部肌群的訓練,長期久坐讓臀腿的肌肉逐漸喪失功能,不僅身型變得不好看,共容易產生下背部疼痛的問題。身體在做許多動作時需要由臀部發力,當臀部沒有辦法正確施力時,就會由下背部的肌群出力,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下背部的疼痛。

在調查報告中最令人擔心的則是,僅有43%台灣上班族想追求健康活躍生活,但有58%台灣上班族認為,若是公司文化鼓勵運動,會較願意去運動。如果企業開始帶領在公司也可以運動的企業文化,對於公司員工來說,這樣的機會可以讓更多上班族願意在下班後參加公司舉辦的運動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同事間彼此的感情,對於企業員工健康的幫助更是有益。

現在台灣許多公司也逐漸在培養這樣的風氣,無論是補助員工運動社團費用、在公司中設立簡單卻完善的健身房,以及與附近健身房合作,提供員工運動優惠的等等的措施,都能讓員工更願意在下班之後撥出一點時間運動。

希望藉由各界企業的參與,以及員工自發性的運動,讓台灣人的健康狀況可以獲得改善,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打拼未來的本錢,各位辛苦的上班族朋友,即使工作在忙碌,適度地讓屁股離開椅子,小小的走動一下,不僅可以轉換上班時的鬱悶,也可以活動一下肌肉,藉由這樣小小的動作開始改變,生活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2016亞太區都會上班族健康與生活型態趨勢大調查結果圖表 資料提供:賀寶芙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