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黃先生退休後都會郊區爬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一般來說,正常靜止狀況下的心跳頻率介於每分鐘60至100下,不正常的心跳模式則稱作心律不整。除了心跳不規律之外,心跳太快或太慢都有可能是心律不整發作,而此心律不整可能來自於心臟的心房或者心室。
尤其慢性三高的患者,更可能合併老年人最常好發的「心房顫動」。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個人就會有4個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就會提高到每10個人就會有1個心房顫動的患者。
隨著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的同時,心房顫動就會在總人口中變得越來越常見;而且一旦有了心房顫動,死亡率會高2倍、中風率則高5倍之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平常卻幾乎沒什麼嚴重的症狀,因此不得不慎。
陳玠宇指出,平常心跳比較快,除了交感神經較為興奮之外,其實也可能暗示著身體有著其他問題,諸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脫水、發炎感染、貧血、甲狀腺亢進等問題,需進一步檢查以釐清原因。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最大運動心率為220減掉年紀,若以50歲的年紀來論,最大運動心率為170,意即每分鐘170下心跳速率, 而此為100%運動強度的最大心跳速率。平常我們的活動分成5個等級強度:
最低強度(50-60%):慢走
低強度(60-70%):快走
中等強度(70-80%):慢跑
高強度(80-90%):快跑
最高強度(90-100%):衝刺跑
若當一個人在靜止、放鬆休息的狀況之下,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的一半以上,可能要懷疑有其他潛在的問題存在。
陳玠宇表示,換個角度來看,若心臟衰竭或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一般來說,心跳速率愈快反而會造成心臟過度負荷,也會加重心臟缺氧的狀況。
根據過往的國外研究顯示,在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均心跳超過每分鐘80下與平均心跳每分鐘小於65下相比,會增加將近4成的1年內的死亡率,尤其2016年的歐洲心臟衰竭指引更建議將患者的心跳降於每分鐘70下以下,建議心臟不好的患者應控制心跳於每分鐘50至70下,但須按照實際情況微調整。
一般而言,平常有在運動的成人,因為心臟相對會較為強而有力,尤其是年輕運動員,較常會有心跳較慢的正常現象,然而,當心臟提早退化,發生心跳過慢,甚至產生停頓的現象,更甚可能發生頭暈、暈厥或癲癇發作的情形,此時就必須專業評估是否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
因此,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理想心跳速率,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暗藏著異常的生理意義。所以,平常應養成量測血壓與心跳的習慣並加以記錄,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口渴很正常?經常口乾舌燥,可能是疾病警訊!醫師指出,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和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嚴重者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口乾患者常因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不論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
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表示,口水的功能包括:
具有緩衝液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
含抗菌成分:可保護膜傷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
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可潤滑食物使其容易吞嚥。
含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
吳詩韻說明,口乾會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而黏稠,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和一些局部因子有關:
系統性疾病: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病毒感染、糖尿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高齡年長者老化等。
局部因子:與藥物、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有關。 吳詩韻指出,對於口乾的治療,除了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來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已出現潰瘍,可塗抹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
吳詩韻提醒,不可輕忽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平時使用牙線、洗牙及牙刷,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若因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稱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會出現口乾症狀,也會有眼睛乾,甚至因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的問題;研究顯示這些患者有淋巴癌高風險,及早就醫診斷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治療策略相當重要。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患有頸椎病的人越來越多,且有年輕化趨勢。生活中,常見捧著手機、平板電腦的低頭族,長時間低頭會讓頸部肌肉勞損,再進一步就是頸椎病了。
很多人早晨起床或久坐,都會起身扭動下脖子,有的人在扭動脖子時,會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這其實就是頸椎退化的信號。在中醫看來,如果平時體質虛弱、抵抗力下降,就會導致頸椎部位的血液循環差,抵抗風寒濕的能力下降,這時候若再受寒濕或受涼,椎體附近的局部肌肉、筋膜、經絡氣血不通,就會出現頸椎病的症狀。
受寒後,不僅脖子處僵硬、疼痛,甚至有的人整個後背都變樣了,就像有根無形的繩子拴住了後背一樣,拴得又緊又疼。物理上有個概念叫熱脹冷縮,應用到人體上就是寒邪會讓人體的筋骨收縮、疼痛。
對於這類頸椎病,治療上主要以溫熱的方法,如溫敷、艾灸、藥物熱敷、拔罐、火針等,通過 理療或針灸的方法疏通經絡、祛除寒濕,達到止痛的效果。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長期維持一個姿勢,如電腦族每天對著電腦伏案工作,頸椎就容易老化、得病,大半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最好的改善法是去除或減輕對脊髓、神經、血管的壓迫;減輕發炎與止痛;治療軟組織損傷,恢復頸椎穩定性;強化椎間關節及肌力;並改善不良姿勢習慣。
以下介紹 4 個可以有效緩解頸椎病的簡單動作。
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的葛根湯,就是治療頸椎病的特效方,組方有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書中記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 主之。」這裡的項背強幾幾就是頸部強直、拘急不舒,也就是頸椎病的表現。
葛根具有解肌透表、舒筋活血、升舉陽氣的作用,對於頸部不適、緊張度高,甚至頸部疼痛都具有獨特的療效。一味葛根就能緩解頸椎病的症狀,日常保健時可以使用葛根 30 克水煎後當茶飲,或使用葛根粉 20 克沖服。
需要注意的是,葛根雖適用於頸椎病伴有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等疾病的患者,但服用葛根期間忌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辣椒、韭菜、羊肉等。另外,葛根不適合與烏頭類中藥同服,因為葛根含有的異黃酮與烏頭堿有對抗作用。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