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健康之本,它影響著免疫系統、新陳代謝與荷爾蒙平衡等生理健康因子,更掌控了認知學習、記憶、情緒和心理健康等身心狀況,但其實睡不好還有個少人關注的重大影響-讓你肥胖。一項 2019 年 11 月發表於《 Medicine 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肥胖、超重風險,包括食量增加、身體活動減少、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提高。更有甚者,睡眠時間是 BMI 的重要預測指標,睡得夠才能維持正常體重!
該研究邀請 199 名受試者,包含 71 名 29-65 歲成人(29名男性和42名女性)與 128 名 10-13 歲兒童(73名男孩和55名女孩),測量他們 1 年間的身高、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並將這些受試者分成體重不足、正常體重、超重與肥胖組別。接著,進一步對受試者做幾份問卷調查,以評估他們的睡眠時數和質量、飲食習慣和攝食量,問卷特別關注總體睡眠時間、入睡方式和睡眠質量。
統計分析顯示,無論成人或兒童,睡眠時間對男女性的 BMI 都呈現明顯負相關,也就是睡眠時間越少 BMI 越高、睡眠時間越多 BMI 越低。另一方面,受試者的各種健康臨床狀況(食量增加、身體活動減少、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慢性病風險提高)明顯影響 BMI,因此,睡眠時間可說是 BMI 的重要預測指標。
總體來看,質量充足的睡眠是影響體重的一大原因,睡眠較少的成年人和兒童,因為出現飲食失調、身體活動減少、新陳代謝變化等問題,肥胖和超重風險也跟著增加。
睡眠與肥胖關聯性的研究不少,另一項研究追蹤美國 6 萬 8000 名中年婦女長達 16 年,發現與每晚睡 7 小時的婦女相比,每晚睡 5 小時甚至更少的婦女在研究過程中,變胖的機會增加 15%。
對上述刊登於《 Medicine》期刊的研究,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侯建文提醒,除了睡眠時間要充足之外,何時睡跟睡眠品質也都非常重要!建議晚上10點就能上床睡覺。他坦言,對於生活在現代科技(手機上網佔最嚴重因素)與都市環境,想要 10 點睡覺非常困難,不過還是建議盡可能早點睡覺。
如果睡眠品質不佳,侯建文建議,可以改善腸胃道菌相及補充幫助好眠的食物,如溫牛奶、葡萄乾、香蕉、蜂蜜、杏仁、雞蛋、全麥麵包、綠色蔬菜;避免睡前 3 小時進食咖啡、茶飲、酒精、奶油、辛辣等刺激性及影響睡眠的食物;另外,全黑的睡眠空間(不開夜燈搭配遮光良好窗簾)也可助眠。
資料來源/《Medicine》、侯建文 運動營養學博士 FB 粉絲頁, Harvard College
責任編輯/Dama
是否時常聽到:「就算不想運動,也要多走路。」要叫大家多走路的原因是因為多走路真的有好處!根據國外專家研究顯示,不走路的人得到心臟病的風險是走路者的6.1倍;再來是不走路的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是走路者的17.6倍;最後一個數據顯示,不走路的人變成肥胖的風險是走路者的202倍!
很多人都認為走路這項運動沒什麼,但是每天再怎麼偷懶,總得走上個幾百步,但這其實並不算是走路,只能算是生活中的移動,然而真正的走路,是要完整的一次至少走上30分鐘。雖然時常聽到說要日行10000步或是一天要走6000步,其實走幾步並不重要,也沒人會為了走路一直數步數,最重要的是距離!最好每天最好能規律地至少走上2~3公里且每次都要維持在30分鐘以上最好。
古希臘的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經有一句名言「步行是人類最好的藥物」,強調如果將走路的習慣跟良好的睡眠與飲食結合在一起,就可以降低人們生病的機率,所以有稱走路是「百鍊之祖」。如果每天能固定一次走路至少30分鐘,不但能夠改變體態,更能改善健康。
活化腦部: 適度的步行可以促使大腦分泌安多酚(endorphin),這是一種叫做快樂激素的物質,並使腦電波處於對身體最有利的α波。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像是走路這樣的低衝擊性有氧運動,可以預防早期癡呆,減少罹患阿茲海症的風險,並使身體的各種節奏處於和諧的狀態。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研究報告,在預防心臟相關疾病與中風等疾病,走路的效果跟慢跑是差不多的,走路可以降低高血壓與膽固醇並減低阻塞動脈的脂肪量,降低休息時的脈動數,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臟血管更發達。
增加肺活量: 步行是一種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氣流量(肺活量),增強橫膈肌的強度,並訓練肺部排除毒素與廢物,緩和慢性肺氣腫與支氣管炎的症狀。
改善腸胃消化: 每天走路30分鐘,不僅可以幫助胃腸蠕動、促進消化與營養的吸收、預防便秘,還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提升肌肉張力: 透過走路可以達到強化肌肉張力與減重的效果,特別是腿部的肌肉,人體的肌肉有2/3是集中於下半身,走路要靠大腿、小腿的肌肉操作,一旦這些肌肉萎縮,人體就無法維持正確的姿勢,且容易導致膝痛、腰痛等症狀。
強化骨骼與關節: 走路對於膝關節的部位的承受壓力不大,又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性,防止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症,甚至降低骨折的風險。專家建議每天走路30分鐘,可以有效減輕關節疼痛與僵硬,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紓緩背部疼痛: 走路不如跑步激烈,而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與站立時差不多,走路還可以加強背肌,對於人體的影響較小以及可以改善脊椎結構內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脊椎的姿勢與靈活性。
預防糖尿病: 一項臨床研究顯示,將受測者分為走路組與跑步組,進行持續6個月的實驗。走路組受測者的葡萄糖耐量(即葡萄糖被細胞吸收的程度)是跑步組的6倍,顯示走路是比跑步更有利於預防糖尿病的利器。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BETTER HEALTH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