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飲食」與「運動」為減重的不二法門,因此想要瘦得更快更健康,除了控制飲食,搭配運動效率才會更加倍。根據國民健康署推行的「運動531」原則,建議每周應運動5 次,每次30 分鐘以上,心率保持每分鐘110 下以上,才能有效減重。
運動與飲食息息相關,許多研究發現在正確的時間點給予正確的食物可以造就良好的運動表現,相對地運動效果也更好,這邊告訴大家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讓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
許多人喜歡清晨空腹去運動,但其實這樣可能會讓你的運動效果大打折扣,空腹運動等於開著沒有加滿油的車子出去,很快燃料就會消耗殆盡、後繼無力,因此建議運動前應攝取少量好消化的醣類食物,以及攝取足量的水分,使身體達到最佳水合狀態,同時避免運動時肌肉能量不足而達不到目標強度之窘境,使運動減重效果更佳。
運動過程中會流失大量體液,主要有兩大目標:1. 補充流失體液 2. 維持血糖水平。水分建議以少量頻繁的方式補充,每10 ∼ 20 分鐘補充200 ∼ 300 毫升,以預防脫水,另外可選擇冷飲,有助於體內降溫、散熱,若運動時間拉長至1 小時以上或是高強度運動,除了水分補充之外,還要增加電解質與醣類食物(補充2 ∼ 4 份/小時),分次適量補充,幫助維持體力與體內血糖平衡。
運動後馬上吃會胖?別傻了!運動後要馬上吃才會瘦!研究發現運動後身體的肌肉處於能量被榨乾的情形,因此,此時若趕緊進食能幫助身體肌肉能量修復,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建議食物組成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1:3 ∼ 4 的比例,熱量控制約300 大卡,即可幫助肌肉修復。
假如運動強度較低者,如快走、短程慢跑(1 ∼ 5 公里)等,其實消耗的熱量不多,建議攝取小份量食物,或是將下一餐的熱量分成兩份,分次食用,以避免過度飲食反而攝取太多熱量。
簡易瘦身運動每回合1 ∼ 6 動作循環,每個動作做60 秒,中間休息30 ∼ 60 秒,2 ∼ 3 回合,可視個人能力決定休息時間與回合數。
背、臀、腳呈一直線,記得收下巴、縮小腹、屁股夾緊,手肘位於肩膀正下方。動作維持30 秒,休息30 秒。
雙腳與肩同寬,想像臀部往後坐的感覺,過程中背部 盡量打直。蹲下時以自身舒適自然為主。
站直身體,雙手放在兩旁,跳起同時雙腳向外跨,雙手往上引,拍手、不拍手皆可。落地時,雙腳合併,雙手放回身體兩側。
身體平躺,雙腳與肩同寬,曲膝腳掌貼地,以腰、腹、背肌的力量,將骨盆慢慢上抬呈一直線,停留10 秒再緩緩將骨盆放下。
雙手手心朝下平放在胸前,雙腳打開,左右輪流上抬碰到手掌,過程中注意背部與腰部要打直。
雙手插腰,右腳往前跨步,左腳在後,如同弓箭步姿勢般,進行下蹲動作。過程中背打直,膝蓋呈現兩個90 度,勿超過腳尖。
在任何運動或訓練之前進行適當的熱身,可以為接下來訓練過程提高效率及降低受傷的風險。但絕大多數的人在熱身的過程中都忽視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讓身體的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做好準備,為什麼中樞神經系統對於運動訓練這麼的重要?簡單來說,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達訊號給身體的各部肌肉,讓他們為了接下來的動作做好準備,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大腦的運作將訓練或動作的訊號快速且準確的傳達到各部位,讓我們的訓練或運動過程中獲得更加的表現。
上面這些敘述是否也讓你覺得有點複雜?甚至有點像職業運動員才會做的事情!其實,簡單的喚醒中樞神經系統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不需要複雜的動作及特殊的場地,無論你是剛接觸運動訓練的初學者或是想提升運動表現的運動者,都可以仔細了解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的技巧與觀念,現在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集中的結構,在脊椎動物包括腦和脊髓;在高等無脊椎動物如環節動物和昆蟲等,則主要包括腹神經索和一系列的神經節,負責將複雜的訊息整合,命令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
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構造最複雜而完整,特別是大腦半球的皮層獲得高度的發展,成為神經系統最重要和高級的部分,保證了機體各器官的協調活動,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間的統一和協調。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組成了神經系統,控制了生物的行為。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位於背腔,腦在顱腔,脊髓在脊椎管;顱骨保護腦,脊椎保護脊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和脊髓組成,是人體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主要是負責接受訊號傳遞到肌肉、纖維和器官部位,並將有價值的訊號發送回大腦。神經系統的另一部分是周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主要是負責全身的訊系發送和傳遞功能;它還分為兩個主要的部份: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 以及自主神經系統 (antonomic nervous system),軀體神經系統動作是透過人體自願努力控制的動作,例如決定撿起東西,而自主神經系統是屬於非自願的,由呼吸或心跳等動作組成。
所以,為了要讓身體在肌力訓練或其餘運動項目之前,讓緊繃的肌肉能預先做好準備,透過自主神經系統發送訊息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工作;然而上面有說過自主神經系統是屬於非自願,但我們依舊可以傳達出大腦接下來要進行的動作,以便讓身體的肌肉準備好等下要執行的動作。
來自美國紐約皇后區的世界拳擊冠軍金牌得主Raquel Harris表示,中樞神經系統負責處理信息並影響身體活動,同時它可以調節我們的呼吸、運動和肌肉收縮等工作。
根據拳擊女王Raquel Harris的說法,在進行任何一項阻力訓練之前緩醒中樞神經系統將能帶來:
1.透過大腦發出更多募集肌肉組織的訊號,讓運動表現呈現出最大化。
2.更有效率的幫助突破訓練的平台期。
3.有效的控制身體平衡和協調性,幫助你對抗更大的訓練強度。
在了解中樞神經系統對於訓練及運動表現的好處與理論背景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在訓練前快速的喚醒它呢?其實,在進行組力訓練之前喚醒它既不費时也不困難。首先,第一步就是進行一般常見的熱身動作,運用大肌群且強度較低的動作來進行。會這樣做是因為你不會想再開始正式訓練前就已經感受到精疲力竭了;另外,全身性的熱身動作也可以為中樞神經系統做好準備工作並提供以下這些好處:
1.增加全身肌肉的血液流量。
2.提高神經的敏感度。
3.加速血液對肌肉組織的營養補給。
4.快速的排出訓練後的代謝副產物。
5.提升肌肉溫度讓它能更有效率的收縮,進而增加肌力的產生。
6.增加關節部位的潤滑,降低關節受傷的風險性。
7.提升關節靈活度與運動範圍。
要進行一般的熱身動作非常的簡單,只要任何有氧運動都可以,所以可以選擇任何你喜歡的動作來進行,可以是使用划船機、橢圓機、爬樓梯機、跑步機或原地慢跑。另外,在強度方面可以添加一些阻力,來進一步的為身體爆發力做好準備;在強度的設定上可使用自覺用力係數(RPE)來測量,盡量選擇5-6之間的運動等級強度,這類似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
延伸閱讀:運用RPE自覺用力係數調整訓練強度
Raquel Harris特別強調,在透過爆發性運動激發你的中樞神經系統之前,先通過動態熱身來引導你的訓練,因此當你完成熱身後可以再加強你的爆發性動作,讓肌肉有時間可以適應你最後一個動作。 你可以嘗試以下這一個動態熱身的例子:
30秒的跳躍
30 秒的跳躍
30秒深蹲跳
30秒的右力量踢
30秒的左力量踢
30 秒的平板撐體
爆發力的訓練可以更有效率的喚醒中樞神經系統,並為接下來的力量訓練做好準備,特別是強度很高的訓練重量,因為高強度訓練必須徵召大量的肌群協同,所以會需要更大量的神經活動和力量的產生,像這類型的運動就需要更高的力量與速度搭配,增強式訓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你可以透過再當天訓練動作的練習過程中,運用身體的部位和肌群的相對位置搭配適合的爆發性動作,來簡化繁瑣的熱身動作與時間。例如例如,在涉及槓鈴深蹲的訓練課程之前,你可以進行深蹲、跳遠或跳箱的動作或是在硬舉之前,你可以進行壺鈴擺動或抓舉;在進行臥推動作之前,嘗試增強式伏地挺身或推舉這類的動作,當然這些動作還可透過提高心率、增加血液流動和提高訓練前的活動能力來發揮雙重作用。
以下是一些充分利用爆發性熱身的訓練技巧:
1.選擇與正在訓練的主要身體部位相對應的動作。
2.在你的訓練組之前或組之間進行練習。
3.熱身動作盡量保持簡短以免肌肉提前疲勞。
4.在每個運動的過程中都盡最大的努力進行。
5.嘗試對身體每個部位肌群進行兩組3- 5次重複動作。
在運動或訓練前的熱身能有助於為接下來的正常訓練做好準備,喚醒中樞神經系統將可以透過增加運動神經元的募集和交感神經系統的參與來提高表現,這樣身體也能更好提前應對接下來要面對的壓力。雖然,這一系列的過程看似複雜,但啟動自身的神經系統就如同進行爆發性訓練前,喚醒準備接受訓練的肌肉組織一樣,簡單的設計幾組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即可。再下一次運動或訓練前,不妨嘗試一下這個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的方式,讓身體能提高運動訓練表現還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資料參考/health、barbend
責任編輯/林彥甫
很多人對「健身」的觀念不外乎就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但這其實是不夠的,因為身體的靈活度對於我們在做任何動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伸展運動」。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戴維諾蘭(David Nolan)說:「很多人往往會認為,伸展、拉筋是只有跑者或體操運動員才需要做的事,但是事實上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保護並維持我們身體的機動性和連貫性。」
伸展運動可以使肌肉保持靈活、結實和健康,我們需要這種活動度來保持關節的一系列運作。沒有它,肌肉就會縮短並變得緊繃。而當你要求肌肉活動時,他們也會變得無力且無法順利伸展,這會讓身體有遭受關節壓力和肌肉損傷的風險。
例如,整天坐在椅子上會導致大腿後部的肌群緊繃,這樣會讓髖或膝蓋在動作時變得更加緊繃、困難,進而阻礙了步行。同樣,突然要求緊繃的肌肉進行劇烈的拉伸動作(例如打高爾夫球)時,可能會損壞它們,而受傷的肌肉會造成不足以支撐關節,也會導致關節受傷。戴維諾蘭說,規律的伸展運動可以使肌肉保持較長的靈活狀態,這意味著「用力不會對肌肉本身施加太大的壓力」。健康的肌肉還可以幫助有平衡問題的人避免跌倒。今天就讓我們來分享 12 種不需任何器材、在家就可以進行的簡單伸展動作吧!
保持上半身挺直,雙腿分開。然後將體重以緩慢移動到彎曲的膝蓋的一側(不像典型的弓步那樣向前,而是向旁邊),伸直腳腳尖朝上。這個時候,伸直的大腿內側及後側會有拉伸的感覺,試著將每側保持 20 至 30 秒。
站立時面對牆壁約1.5倍手臂的長度,雙手撐牆。一隻腳向前彎曲膝蓋腳跟採地,另一隻腳向後微彎膝蓋腳尖踩地。腳趾指向正前方,接著用手臂將自己支撐在牆上,保持腹部緊實,軀幹傾斜,慢慢將後腳腳跟往地面踩,直到感覺到後腿小腿肌肉的伸展。嘗試保持腳底板貼平地面。每側進行 20 到 30 秒。
這個動作可以坐著或站著進行,雙手如圖交叉,然後將手交叉放在頭後方。輕輕向後移動肘部,然後將肩頰骨自然收緊在一起。進行的過程中,也可以慢慢左右移動,可以將手移到頭頂,以伸展肩膀和胸/背的不同部位。
這個動作可以伸展我們的髖屈肌。膝蓋彎曲,雙腳踩在地板上,與肩同寬。輕輕收緊腹部肌肉,以使背部平坦並防止過度拉伸。然後在將臀部向上推時,夾緊臀部肌肉。保持幾秒鐘,然後重複。
雙腿分開與肩同寬,將一隻手放在牆壁或椅子上以保持平衡。接著將其中一側腳抬到身後,用另一隻手抓住腳踝,使彎曲的膝蓋直指地板。身體要避免向前彎曲/傾斜,並儘量不要死鎖站立那隻腳的膝蓋。輕輕拉動腳部,直到感覺到大腿伸展。保持 10 到 30 秒。
這個動作可以伸展腹部肌肉。採俯臥姿,腹部著地,雙手朝前平放在地板上,正好在胸部兩側。將雙腿伸到身後,腳背貼地。呼氣時,抬起胸部,將臀部推入地板。注意不要將手臂伸得太遠,以免抬起臀部。如圖,保持姿勢 15 到 30 秒。
這個動作可以幫助你伸展抬起膝蓋和彎曲腰部的肌肉,如果你是跑者或長時間坐著,感受會更強烈。如圖,使雙腳進行分腿蹲的動作,在過程中試著讓軀幹直立、使脊椎保持筆直,然後將臀部往前推,直到你感覺到後腿前側的伸展。保持 20 到 30 秒後交替。
這個動作可以放鬆大腿內側、腹股溝、臀部和膝蓋。坐在地板或墊子上,雙腳併攏,讓腳掌碰腳掌、膝蓋彎曲,接著以筆直的脊椎,握住腳,然後慢慢向前傾斜,可用肘部將大腿輕輕向下推,直到感覺到大腿內側的伸展。保持 15 到 30 秒。
在站立姿勢下,找到可以保持平衡的東西。將拉直的一腿放在台階或木塊上。接著讓另一隻腳的膝蓋稍微彎曲,抬高的腿後部就會感覺到輕微的拉伸。如果你需要更多的伸展運動,請將軀幹打直向前傾斜或微微往反方向旋轉。保持平衡、緩慢均勻地移動。維持 20 到 30 秒,然後換腿。
這個動作可以伸展臀部肌肉,也可以讓下背部釋放一些張力。膝蓋彎曲並且雙腳平坦地躺在地板上,進行有點像「翹二郎腿」的姿勢(如圖),接著下方的大腿拉向自己的身體。不需要出太多力,只要利用重力和雙腿的重量使它們更貼近身體即可(臀部盡量不離開地面)。保持 20 到 30 秒,然後換腿。
站立時,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接著收緊腹部,挺胸打直脊椎。頭部稍微向前,將耳朵向同一側的肩膀「慢慢」傾斜,直到感到繃緊為止。保持約10秒鐘,然後慢慢抬起頭,接著換邊。(如用手加壓,務必注意力道)
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伸展到你的四頭肌、臀肌、下背部和大腿後側。仰臥,然後將一個膝蓋屈膝向胸部輕輕拉動,直到下背部感到微微繃緊後放開。如果腰感覺有壓力,可讓另一條腿彎曲。總之一定要以自己最舒適的姿勢為主,選擇更舒適的方式。每個動作保持30秒鐘,然後換腿。
示範教練 健身工廠-信義廠 Verna
●ACE美國運動協會CPT私人教練證照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體適能健身C級指導員認證
●台灣體適能運動發展協會C級健身指導員認證
●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CPR+AED證照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