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膠原蛋白與肌肉關係
1
膠原蛋白與肌肉關係
2
飽和脂肪與健康之間有何關聯性
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禍首的飽和脂肪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性
3
專家整理3大飲食要點,讓你跟天生吃不胖的人一樣養出瘦身基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膠原蛋白與肌肉關係

2017-05-02
知識庫 飲食 運動營養 重量訓練 觀念

一般來說,膠原蛋白並不是肌肉組織主要的組成物質,但卻與肌肉生長又有著密切關係,因為膠原蛋白的功效與作用在肌肉生長方面都有明顯的表現,對於生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補充膠原蛋白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以及肌肉生長,而對於想保持體形以及塑造結實健美肌肉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需要補充膠原蛋白來維持。

膠原蛋白與肌肉關係 ©draxe.com

膠原蛋白是一種細胞外蛋白質,是人體內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占全身總蛋白質的30%以上,在人體皮膚成分中,有70%是由膠原蛋白所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蛋白也會逐漸的流失。膠原蛋白富含人體需要的甘氨酸、脯氨酸、羥脯氨酸等胺基酸,它是細胞外基質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一個成年人的身體內約有3公斤膠原蛋白,主要存在於人體皮膚、骨骼、眼睛、牙齒、肌肉、內臟等部位,其功能是維持皮膚和組織器官的形態和結構,也是修復各損傷組織的重要原料物質,像是運動後的肌肉拉傷,都可透過膠原蛋白來修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透過食物來攝取膠原蛋白,像是豬蹄、花膠、銀耳、雞爪、豆腐等,但由於熱量的關係,所以現在人會食用膠原蛋白粉或錠來取代這些來攝取。

總而言之,膠原蛋白是維持身體正常活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同時也是使身體保持年輕、抗老化的物質,另外,膠原蛋白還可以預防疾病並且改善體質,對美容和健康都很有幫助。

在國外有一項有趣的研究,就是請了幾位老年人開始進行阻力訓練,再讓其中幾位在訓練過後開始補充膠原蛋白,經過三個月的時間下來,從實驗研究出,有食用膠原蛋白的老年人,他們的肌肉量都比沒食用的那組明顯提升許多,而且連脂肪減少的幅度也非常明顯,從這項實驗中得到的結論是,在運動過後,肌肉會快速的攝取氨基酸來修補,因為膠原蛋白中所含氮的比例很高,而它具有刺激肌肉生長的作用,除此之外,從這項研究中還發現,膠原蛋白可以降低膝蓋、關節的疼痛,所以也可藉此提升這些老年人在進行阻力訓練時的表現。

老年人進行阻力訓練後服用膠原蛋白,對增肌效果有明顯的提升。 ©vivomaissaudavel.com.br

膠原蛋白除了可以維持皮膚以及維持肌肉彈性以及增加肌肉量,還可以有利於血管的健康,由於膠原蛋白在結締組織與彈性蛋白及多糖蛋白相互交織形成的網狀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口可以有效的保持血管壁彈性,從中防止血管出現破裂、栓塞等危險情況發生。

當年過25歲後,膠原蛋白就會開始流失,到35歲以後會更加明顯並且無法再支撐肌膚組織結構,使得肌膚漸漸喪失緊緻、出現皺紋,連身體的肌群也會開始老化、萎縮, 所以,膠原蛋白不僅對一般人來說非常重要,對想要維持肌肉線條的人來說更不可或缺,但是,除了補適當的充之外,還要從生活中維持良好習慣,才能減緩體內膠原蛋白流失。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禍首的飽和脂肪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性

2020-10-26
運動營養觀念飲食方式減脂飲食知識庫

飽和脂肪酸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心臟病的罪魁禍首,因為它們會增加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以及更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英國衛生署(DoH)建議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卡路里攝取量的11%。

飽和脂肪與健康之間有何關聯性
英國衛生署(DoH)建議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不要超過總卡路里攝取量的11%。

然而,更近期的研究顯示,飽和脂肪與心臟病風險之間的關聯,並不如以往所認為的顯而易見,雖然飽和脂肪酸確實會提高血液中的膽固醇,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如何對心血管疾病產生影響。某些研究表示,飽和脂肪酸會增加此種風險,而其它研究則不這麼認為,我們還知道並非所有的飽和脂肪酸都以相同的方式作用。

過量的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會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清除,因此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但其它脂肪酸則不會如此。研究亦提出,乳製品、肉類和雞蛋的飽和脂肪並不會增加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但可增加健康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因此,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整體影響可能是中性的。

替代飽和脂肪酸

要以什麼替代飽和脂肪酸很重要,若你以高精製碳水化合物替代飽和脂肪,那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心臟病的風險皆會增加。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研究發現減少飽和脂肪幾乎沒有好處,因為大多數人傾向以相當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它們。

最新研究表示,你應該於膳食中以不飽和脂肪(蘊含於植物油、堅果、種籽和富含脂肪的魚中)取代某些飽和脂肪。這些健康的脂肪可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並降低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它們亦可改善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的比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考科藍合作組織(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於2012年的研究回顧發現,採用此方法至少兩年的人減少了14%罹患心臟病、心絞痛和中風的的風險。

飲食中可以以不飽和脂肪來取代
應該於膳食中以不飽和脂肪(蘊含於植物油、堅果、種籽和富含脂肪的魚中)取代某些飽和脂肪。

降低心臟病風險

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兩大群人的數據資料:護理人員健康研究的84,628名女性和健康從業人員隨訪研究的42,908名男性,於1980年代至2010年進行隨訪。食用較多飽和脂肪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食用較少者高,此外,食用較多不飽和脂肪與更多全麥碳水化合物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食用較少這些營養成分者低。他們預估以等量的多元飽和脂肪、單元飽和脂肪或全麥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攝取,替代5%由飽和脂肪的能量攝取,它們分別能降低25%、15%和9%的心臟病風險。

共識的建議是每天攝取不超過11%的飽和脂肪熱量,並以不飽和脂肪、非精製碳水化合物取代你餐點中某些飽和脂肪,勿以「低脂飲食」為目標;請採行「適度脂肪」的飲食,其中主要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與多元不飽和脂肪。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整理3大飲食要點,讓你跟天生吃不胖的人一樣養出瘦身基因

2019-09-18
飲食方式觀念瘦身飲食知識庫

是否常常聽到身邊的人吶喊:我喝水也會胖,我呼吸也會胖。然而有些人三餐都吃飽還吃下午茶又喝飲料身材卻還是那麼苗條,真讓人羨慕。其實,身材的胖與瘦確實基因會有影響,但體質的影響也佔了很多。不過,體質並非天生注定,體質也能夠靠後天的努力,讓自己成為不容易胖的瘦體質。

專家整理3大飲食要點,讓你跟天生吃不胖的人一樣養出瘦身基因

根據日本的美體雕塑師寒川Ayumi老師都會幫助學員減重瘦身,以及雕塑線條,因此對於減肥瘦身,有了認真的研究。同時也發現許多身材維持好的學生們,其實有都有在飲食上都有幾個「共同點」,這也是他們維持身材的秘密與關鍵。

減重的關鍵在於「吃進去的熱量」與「燃燒多少熱量」

寒川老師也提到,減重的關鍵在於不外乎做好「吃進去的熱量」(飲食)與「燃燒多少熱量」(運動),兩者之間息息相關。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在規律運動,但怎麼還是瘦不下來?其實要呼籲的是在減肥的課題當中,飲食永遠是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此時也得檢視一下,你平常是否已經吃進了太多的熱量,或是吃到了一些食物容易讓身體囤積油脂。其實瘦子在飲食上並沒有特別忌口,只是在飲食的選擇上,跟飲食的佔比上與肥胖者有較明顯的差異。但光是這樣做,就能讓他們體內較不容易堆積脂肪,此時自然養出小鳥胃,甚至不必刻意控制飲食量,也能輕易維持現在的好身材。因此,可以透過韓川老師整理養出瘦身基因的3大飲食要點:

多吃「低熱量高飽足感」的好食物

是否有算過你一天吃進多少澱粉嗎?如果以一份便當來算,大部份的人普遍都有青菜類太少,米飯太多的問題,且其實便當的飯量大約有一碗半,約200克大卡。更不用說如果是吃義大利麵、炒麵、炒飯類當一餐的話,熱量也近乎560大卡左右,相當於兩碗白飯的量,這樣算起來,其實一天光是澱粉的攝取就已經超標。然而醣類是帶給身體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們的飲食當中也少不了醣類,不過攝取的醣類如果已經超出了身體所需、超過基礎代謝能負荷的量,醣類也會在體內儲存成中性脂肪,肥胖也會隨之而來。所以,如果你是三餐在外的外食族,平常在飲食上又沒有特別留意澱粉的攝取量的話,這很可能就是你不知不覺,體重隨著年齡一起增長的原因。但是在亞洲人的飲食習慣當中,比較難脫離飯、麵這類的主食,不過有些食物是吃了既有飽足感、不會讓你嘴饞,還可以幫助你達到瘦身效果,養出天生瘦體質,像是豆類、藻類、菇類等。

多吃「低熱量高飽足感」的好食物 ©simplyrecipes.com

飯前、餐中喝水

寒川老師俵事,許多人確實是習慣吃飽飯後才喝水,或是喝其他飲料的習慣,不過喝水能夠提升人體在代謝上的機能,最主要的是,餐中適時的補水,可以讓身體有更有飽足感,防止一不小心吃太飽的情形發生。還有一些研究發現表明:吃飯的時候喝點水或者喝點湯,反而對食物消化有幫助,可以讓食物在胃裡有比較多的水可以去做潤滑,做分解使食物比較鬆軟,並不會阻礙消化或是使腸胃道不適。

©stylecraze.com

吃飯時細嚼慢嚥

有想過你吃一餐,平均要花多久的時間呢?寒川老師也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通常瘦子吃飯的時間會花到至少30分鐘左右,甚至更長。另外一個共同的吃不胖好習慣就是細嚼慢嚥了,如果吃得太快,食物都還沒有咬得很碎的狀況下就進入腸胃,較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也容易造成大腦的飽腹中心錯亂,造成不小心進食過多的狀況。

©stylecraze.com

保握好這飲食三大點關鍵,相信你也可以養出天生瘦體質,再搭配運動,相信根本不用再為減重而煩腦了。

資料來源/日本健康最前線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