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身為運動員的你,如何面對壓力?
1
身為運動員的你,如何面對壓力?
2
專家:每週午睡1~2次有益心臟健康,來小睡一下吧
3
光是坐姿正確,十餘種病痛便可不藥而癒

身為運動員的你,如何面對壓力?

2017-05-02
話題 保健 觀念 書摘

面對壓力

漫長的一週進入尾聲,你總算完成報告,收攏過去幾天支持你走下去的幾頁筆記紙後,你將紙張揉成一團,背部往椅背一靠,將紙團丟向辦公室另一頭的廢紙簍。
得分!你恭喜自己投出這完美的一球。只要沒人在一旁看,誰都是贏家。
這時同事傑克臉上掛著狡猾笑容走了進來:「我用一英鎊賭你沒辦法再投進一次。」
「那有什麼問題,」賭注很小,你自信滿滿,紙團投得進,於是你瞄準目標……
「喂,等一等,臭屁仙,」傑克打斷他:「加點碼才有意思。」
傑克步上走道,叫來整層樓所有同事下注,還告訴他們這筆錢很好賺—因為你絕不可能投中二十呎外的目標。沒多久你的辦公室人滿為患,集中賭金的罐子也滿了一半,但還沒結束。
剛變成賭注登記商的傑克到處散播消息,消息很快就傳遍全公司,沒多久情況就失控:你的辦公室塞滿人,大家擠在走道上,推擠著窗,賭注正快速雄厚地累積著。
「我用五鎊賭,」某人大喊。「我出十鎊,」另一人說。現在你已經無法退賽,只好默吞下每筆賭注就連公司執行長都來參一腳拿五十鎊賭你投不進。眾人吱喳,氣氛緊繃,賭金超過一千英鎊時,傑克停收賭金,然後像溫布頓網球場上的裁判般喝斥:「請安靜。」室內陷入一陣沈默,所有眼睛都轉向你這投將定勝負。你拾起紙團 — 手掌間的紙團感覺既陌生又怪異 — 這時你揉得更緊,思考要怎麼 投出這完美一球,要是不成功會什麼下場。一千英鎊耶!你的手心發冷胸口緊繃,心臟狂跳不已。你同事的眼光鑿穿,這一球就是關鍵:像你在萊德杯奪冠的推桿,搶到進入世界盃決賽的最後一次罰球。這是你在辦公室發光熱好機會,你口乾舌燥,腸胃打結,手往後延伸。我之前是怎麼投進去的?你手臂往前一擲,丟出紙團時,也試著在腦中想像它投進廢簍的畫面。紙團已經不你手上,全辦公室的人都倒抽一口氣,望著紙團飛越半空⋯⋯

單項運動的選手們比較容易遇到壓力問題。

定義壓力

對於壓力,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對某些人來說,工作時向新客戶報告是壓力;對其他人來說,經營自己公司時會產生壓力。對不少人而言,壓力是漫長工作後,下班回家還要當好爸爸好媽媽,更別說很多人都清楚賺錢糊口的壓力。當然壓力不只來自大家都有同感的客觀情況,第一次跟人見面時可能也會有壓力,不論對方是新同事還是伴侶的朋友圈;甚至可能是為了無聊小事緊張的情況,像自己的生日派對開始前等待大家抵達的時候;跑馬拉松或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活動中執行任務時,承受的壓力可能也不小,不管是五人足球錦標賽也好,當地舉辦的比賽也罷,甚至只是把紙團丟進廢紙簍,壓力都可能造成個人傷害。

雖然壓力對每個人意義不同,影響我們的方式也很不同,我們仍看得出壓力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的效果。承受壓力的人幾乎都會透露出症狀,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善於處理或隱藏壓力症狀,但還是看得出蛛絲馬跡,就算不在自己的社交圈,觀看體育活動、電影和電視節目時也看得出來。不論是努力把一顆看似簡單的黑球推進球袋,贏得世界撞球錦標賽的球員也好,或螢光幕上試著拆除炸彈的英雄也罷,壓力造成的傷害我們都再熟悉不過,這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也會感覺到壓力,只是舞台規模較小,情況也沒那麼危急,體育和戲劇放大了我們從親身經驗得知的緊繃壓力。

既然壓力的意義見仁見智,我們要從哪裡下手定義壓力,讓大家清楚壓力為何物?你可能覺得辭典不錯,但辭典的定義太多,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也無法講中壓力來臨時我們都能感受到的核心要害。我們應該要把重點指向核心,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壓力產生的後果,以及壓力會怎麼阻礙我們。為何有些人在關鍵時刻能表現出眾,而說數人則明顯被壓力壓地一蹶不振?

焦慮、心跳加速、流汗、肩頸緊繃、頭痛、腸胃打結和噁心想吐,這些都是壓力體現在身體的症狀,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也很明顯:我們的信心、專注力、記憶力、情緒控管、決策能力、觀看角度、保持狀態的能力,在壓力上門時可能讓我們屈服妥協,做不到平時能輕鬆駕馭的簡單任務。

頂尖運動員也跟我們一樣有同樣情況,專業運動更常見到「表現焦慮」和「失足」等表達。當然他們會用我在這本書描述的方法學習,比一般人更懂處理壓力帶來的反應—經常在成千上萬人面前表現,他們已經知道該怎麼應付。但看過比賽罰球的人都知道,任誰都無法對壓力免疫—就算是最頂尖的運動員也無法倖免。

壓力終究會壓垮人,有誰敢誠實說自己不曾緊張到搞砸考試、面試、社交活動或工作?做這些事時,不論是為了工作、社交或只為生存,壓力都會形成阻礙,挑戰我們的決策力。所以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簡單明瞭地定義壓力,明白壓力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壓力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壓力:有意無意干擾人集中精神,專注某行為的現象,導致技術退化,表現力降低等情況。
所以在你把紙團丟進辦公室廢紙簍時,壓力的源頭有:a)輸掉一大筆錢(結果攸關你口袋裡的一千多英鎊)b)要在一大群人面前秀一手,其中不少還是你不認識的人   c)也就是要臨危不亂在公司執行長面前表現好的壓力。

面對這麼一大群人,這時就算你先前在無人觀看的狀況下成功也沒用,因為你不曾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操作演練,你也缺乏達到成功的意識,更沒有先前學過這種技巧,一次就得搞定。

壓力哲學

若要用一句話形容我的指導哲學,我會說是:「重新點燃年輕時的學習力,打造『無極限』思維」。

不管你是世界第一的高爾夫選手,或是蠟燭兩頭燒的急診室護士,還是最佳橄欖球射門員,抑或大公司成千上萬員工之一,你永遠都有進步空間。就算表現已經到達極限,永遠都可以更好,學習享受和擁戴進步的挑戰,為自己的進展喝彩。

菁英運動完美提煉出我們對壓力的想法和偏見,除了高朋滿座的體育場,幾百萬名守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你還能在哪裡看見球員進行罰球,藉此贏得每四年舉辦一次的錦標賽,而這一顆罰球便攸關這名球員和整支隊伍唯一的獲勝機會?

體育世界的限度很寬,結果卻是非黑即白:不是贏家就是輸家。只有在體育活動中,我們才能集體公開目睹壓力到最極限的效果。這些運動選手可能是世界第一,但執行十二碼球、三英呎推桿、輕鬆入袋時還是可能搞砸,或在緊要關頭雙發失誤。醫務人員、士兵、消防員、警官等人承受極大壓力,他們所做的決定確實攸關生死,並非真如比爾.辛克利(Bill Shankly)有句著名的足球名言所說:他們高風險又讓人屏息的英雄行為不在大眾眼皮下發生,沒有觀眾會批評他們是否妥善應對壓力。一樣,投資銀行家、律師和證券經紀人這種風險較低的高壓行業,也不太需要在電視攝影機的注視下完成任務,不過當然有的人也想知道這些事關起門後都是怎麼發生的。

而在體育界,壓力的運用和結果一目瞭然,最容易讓人清楚研究理解這種現象。體育是讓人看見壓力會如何折磨身心的一扇大門,帶我們看見最擅長應對駕馭壓力的英雄是怎麼獲得個人與團隊榮耀。

我在超過二十年的體育生涯中,有幸認識許多了不起的教練與球員,並且跟他們學習,我合作過的對象包括國際橄欖球選手強尼.威金森(Jonny Wilkinson)和強尼.塞克斯頓(Johnny Sexton)、高球巨星路克.唐諾德(Luke Donald)和派洛.哈靈頓(Padraig Harrington),以及數支菁英球隊,包括英格蘭橄欖球隊、英格蘭與愛爾蘭雄獅隊(British and Irish Lions)、以及澳洲足球隊伯斯西岸老鷹隊(West Coast Eagles)。我也跟名氣不高的球員合作過,但他們同樣樂於接受挑戰,用自己的方式和極限改進自我。協助他們成長也讓我很有成就感,正是在體育界,尤其是高爾夫球上,我自己的進步也不少,從中重新對學習和掌握任何新技能的憂慮和壓力產生同理心。

然而體育不過是個跳板,之前我在布里斯托三大內都市綜合制中學當過好幾年老師。回想那段期間,我能很確定的說正是這段教學經驗,讓我培養出深厚的指導基礎。我很感謝這往往遭人忽視的行業中,還有一群支持鼓勵我成長的同事。

我也承受過體育界外的生活帶來的壓力,也從兩者身上學到不少,我在體育界的學業幫助我瞭解工作外的生活壓力,反之亦然。我尋求進步,驅策自己一邊進行全職工作,一邊完成羅浮堡大學的博士學位,這個經驗很棒,但帶給我的答案卻比問題少,現在我有更好的問題要問。

壓力法則

壓力法則是我經過多年教學、研究和指導後演化的結果,也是我從高爾夫、橄欖球、曲棍球、足球、柔道、馬球、澳洲足球等眾多體育項目及人生賜予的寶貴經驗中學到、改良和自創的。我親眼見過極度壓力產生的結局,也致力與正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合作,協助他們面對壓力。

壓力法則不是快速簡易、關鍵式的解決方法,而是一種面向多元的哲學,但主要課題可以簡單運用,短期內就能看見成效,要是你全心全力落實,長期下來的成果更豐沃。你會看見進展,更能夠應對壓力,在壓力下拿出出色表現。

壓力法則包括八大互相交錯的主線,每一條都有屬於自己的章節:
焦慮—面對壓力時,焦慮是很多問題的來源,這些表面徵兆都能夠掌握,藉此表現出色。
語言—所有主線的命脈,語言的力量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管理學習—要怎麼在壓力下有效學習,增進技能。
下意識與有意識的平衡—腦中的資訊該如何達到平衡。
行為—有效練習的力量。
環境—壓力灌頂時,要怎麼管理期待和情境。
感覺罷工—在高壓襲擊時,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會怎麼反應,該怎麼延後效果。
面對壓力,正向思考—讓壓力法則完整的最後一個要素。

以上這八大主線相互交錯,彼此之間沒有清楚的分界,而是相容:七條交錯的線圍繞著語言這條共同的繩索。

這本書要檢視的不只是練習的重要性,還有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幫我們在充滿壓力的環境做足準備,並解釋要怎麼學習技能,壓力攀升時最有效的做法有哪些。書中也提供不同技巧幫助你建立信心,打造具生產力的想法,打倒人生關鍵時刻佔據我們的心魔。另外本書也會解釋身體與心智處理壓力的力量,除了體育界,我還會帶你瞭解英國皇家海軍、海豚訓練師、戰鬥機飛行員、滑板運動員、汽車銷售員和廣告業界,看我們是否能從中學到東西。

我希望能幫助所有想在高壓環境中進步的人,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是誰,你還有更多潛能,我並沒有所有問題的解答,我也相信想法必須不設限,要不斷學習,努力讓自己進步—但我也準備好跟大家分享我在壓力爆表的情境下,身為老師、學生,與業界一級人士的教導學習經驗。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戴夫‧亞雷德著作:《不被壓力綁架:駕馭壓力黃金8法則,在關鍵時刻不失常,表現出眾!》一書。如果你沒壓力,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別讓壓力成為你的敵人!善用壓力,讓你表現「無極限」!

★你一定遇到這些讓你無法發揮實力的狀況——
    .明明練習時沒有問題,上臺表現卻差強人意。
    .與同事共事工作無礙,當在主管面前卻手忙腳亂。
    .漫長工作後,下班回家後還要當好爸爸好媽媽。
    .報告前,焦慮、心跳加速、流汗、肩頸緊繃、頭痛、噁心想吐……
 
平時能輕鬆駕馭的任務,在壓力上門時,很容易讓我們失去水準,一蹶不振,
無論男女老幼,誰都無法對壓力免疫,就連頂尖運動員也不例外。

指導過世界冠軍球隊、運動菁英的金牌教練戴夫.亞雷德博士(Dr Dave Alred MBE)提出
駕馭壓力黃金八法則,讓你精準管理壓力──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每週午睡1~2次有益心臟健康,來小睡一下吧

2019-10-07
生活觀念保健話題

許多人都有午睡習慣,但睡多少才有益健康?根據瑞士洛桑大學醫院分析3462人研究發現,每周午睡1~2次的人(每次5分鐘至1小時),比不睡的人的降低48%中風、心臟病風險且多睡無益。每周午睡更多次的人通常是年紀較長、身材較胖者。不過,格拉斯哥大學代謝醫學教授薩塔爾(Naveed Sattar)建議,比起午睡,晚間規律睡眠,白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和運動更重要。

專家:每週午睡1~2次有益心臟健康,來小睡一下吧 ©independent.co.uk

每周午睡1~2次,心臟疾病風險較低

根據《Nature》(腦科學日報)報導,午睡與心血管疾病健康的影響一直備受爭議,研究人員指出,原因是這類研究沒有考慮到午睡頻率,僅比較午睡者和非午睡者的差別,甚至只注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為探討午睡與致命與非致命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和心衰竭)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3,462名年齡在35歲到75歲之間的瑞士人近5年,並透過問卷詢問午睡習慣。研究發現,每周午睡1~2次的人(每次5分鐘至1小時),比不睡的人的降低48%中風、心臟病和心衰竭風險,排除夜間睡眠時間、年齡等影響因子,這項關聯仍存在。而且每周睡更久或頻繁不會效果更好,研究顯示,每週五睡3~7次的人往往較老、男性、吸菸,體重更重,且更常白天嗜睡,甚至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keranews.org

與其強迫午睡,晚上規律睡眠更重要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教授亜費(Kristine Yaffe)評論表示,雖然午睡與心臟健康的生理機制很難確定,但該研究證實,不只午睡長短,頻率也很重要。然而牛津大學心血管疾病專家(Stephen MacMahon)透過此研究發布給《CNN》並且表示,午睡模式可能與某些慢性疾病有關,所以很難界定午睡與心臟疾病的因果關係。針對午睡頻率有不同心臟健康風險,薩塔爾教授認為,較常午睡的人有可能健康較不佳。不過他強調,這也不代表強迫每周睡1~2次就能預防心臟病,目前來說,晚間規律睡眠,白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和運動更重要。

晚上睡覺比午睡更為重要 ©nuntium.se

睡眠對運動員的重要性

牙買加田徑運動員賽恩·柏特 (Usain Bolt)曾拿下連續三次奧運金牌,有人問他說:如何才能成為世界上跑得快的人?他表示,首要的任務就是睡覺,因為睡覺是自己身體在一天的激烈耗損之後能夠有機會好好地從事修復工作的唯一時機,雖然訓練能讓自己突破自我,但如果在該休息的時間沒有好好休息,反而會破壞我們的身體,所以不一定要跑得最快,但可以睡得更飽一點來讓自己跑得更好,所以睡眠對自己來說是訓練菜單上必備的一項。此外,前英國三屆奧運車手並曾獲得UCI單車場地賽冠軍的羅布·海爾斯(Rob Hayles)表示,在他當選手的期間,也是常常一晚睡滿12小時,當睡飽後再開始訓練,會更有衝勁。知名的單車教練布萊恩(Prav Bryan)在他實務經驗裡也發現,睡眠不足的車手,不管是耐力或是最大輸出功率都會明顯下降,更危險的是反應能力下降,同時也增加了在騎車時的風險。

賽恩·柏特 (Usain Bolt)與羅布·海爾斯(Rob Hayles)都認為睡眠很重要 ©ftw.usatoday.com/ftw.usatoday.com

人體內的激素對肌肉的生長有促進作用,一般人體激素分泌從晚上11~12點進入最高時期,這時候也是人體自我生長和修復的最佳時間,如果經常熬夜勢必會影響到肌肉的自我恢復過程,而讓肌肉流失。因此,根據上述教授表示,晚上規律睡眠會比平時午睡來得好,所以我們還是必須把握晚上睡眠時間,這樣平時下午也不會太容易想打瞌睡。

資料來源/TIME、健康醫療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光是坐姿正確,十餘種病痛便可不藥而癒

2017-01-24
肌肉痠痛書摘保健知識庫

痠痛纏身?因為背部肌群無力

海莉是一名上班族,由於她整天坐著工作,支撐身體的工作就從她的雙腳,轉移到海莉的下背部,使下背部變成身體的負重中心;但這並非下背部原本負責的工作,結果造成海莉的下背部時常發生疼痛,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其次,她的頸部緊繃,這是因為她平日上班時頭部總是向前傾,使得頸椎承受許多額外的壓力,造成頸部肌肉過度伸展。

這種狀況稱之為頭部前移(anterior head carriage),下圖為收藏於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的埃及娜芙蒂蒂皇后胸像(The Body of Nerfertiti),雖然這個頭部前傾的塑像並不難看,但她頭上那頂大皇冠的重量,會令她的頸部因頸椎錯位而緊繃,並造成她後腦的枕部(occiput,即俗稱的後腦勺)肌肉孿縮變短。難怪海莉每天下班後,都很希望有位按摩師能夠幫她按摩後頸,而且她也有頭痛的毛病,所以早就養成吃止痛藥的習慣。

根據調查,有多達八成的美國成年人有背痛問題,但背痛只是現代人五花八門的疼痛狀況中的其中一種而已,造成現代人疼痛纏身的癥結其實很簡單:根據人體的構造,我們的身體要從許多方面持續不斷的對抗地心引力,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型態卻鮮少有機會對抗它。

海莉因為對抗地心引力「不夠力」,所以身體會受到地心引力壓迫。海莉身上那些負責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因為沒使用而變得虛弱無力,結果原本應該由肌肉吸收的壓力,轉而落到關節上,並使關節變得僵硬。這種情況完全違反人體原本的運作方式,害得海莉肌肉無力,且關節僵硬。

這樣一來,海莉的胸廓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垂,胸廓被往骨盆的方向下拉,使海莉的軀幹變短,造成她的下背肌群更加彎曲變形。在這個下垂的結構中,身體會因地心引力造成的壓迫,而向內塌陷、向下擠壓、排列錯位,並且失去平衡,這就是海莉的日常生活寫照。

這種壓迫除了會使海莉的頭、頸及背部痠痛之外,還會影響到她身體的所有運作系統以及生理功能。

娜芙蒂蒂皇后胸像

身體受壓迫,造成生理功能低落

我們就先從海莉的呼吸說起,人體的肺臟受到胸廓的保護,氣流出入肺部,則是靠附著在胸廓周圍的肌肉帶動胸廓擴大和縮小,呼吸因而產生。因此,當胸廓與周圍的肌肉受到壓迫時,不僅胸廓無法完全擴張與收縮,就連肺部也受限,這便造成海莉的肺活量變差:吸進來的氧氣變少、呼出去的二氧化碳也變少,而下肺葉的餘氣則過多。

呼吸受限,會連帶影響到海莉其他器官的功能及活動,而這正是造成現代人普遍受慢性病痛折磨的元凶。呼吸不順暢,會使海莉的新陳代謝變差,或是形成某種自我延續的疼痛;更可怕的是,呼吸乃是免疫力的根本,當呼吸變得衰弱,就會連帶削弱身體的自我保護功能,使身體很容易遭受毒物侵害,所以海莉經常感冒。

海莉的軀幹受到壓迫,還連帶影響到她的消化功能,例如身體進行消化程序的空間變小,進而削弱她從食物攝取營養的能力。其次,還影響到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這部分的中樞神經系統負責控制腸胃消化系統,而且中樞神經傳導網絡負責發送與接收身體其他各部的訊息,所以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它與海莉對自己身體狀態的感受息息相關,所以海莉常會覺得不大舒服,而且還造成她的胃「神經緊張」。

海莉的軀幹受到壓迫,甚至影響到她的身體後方肌肉群(posterior chain muscles)──包括下背部肌群(長期疼痛)、臀肌(海莉正努力踩室內腳踏健身車,以避免臀肌下垂),以及膕旁肌(大腿後側肌群)與小腿肌,這幾處肌肉幾乎一整天都在海莉的辦公座椅下方懸著。

身體後方肌肉群受到壓迫,不但造成動作的崩潰,還會像滾雪球似的蔓延、影響海莉的全身;因為這整組肌肉群負責移轉力量,讓身體可以向前移動,並使身體保持挺直與穩定。但海莉整天久坐不動,使她的身體後方肌肉群「英雄無用武之地」,等到她需要靠它們向前移動、保持身體穩定或挺直身體時,它們卻處於機能不彰的狀態,使得海莉幾乎抱不動她的兒子。這組肌肉群因為不常使用而形同「報廢」,甚至還拖累關節與脊椎不得不擔下它們的工作,造成海莉的關節與脊椎變得僵硬。海莉說她每回彎下身來想要抱起兒子,或是聽到兒子的呼喚而轉過頭去時,都會感到關節與脊椎嘠吱作響。

就連海莉的中樞神經系統也無法倖免,中樞神經系統是由大腦與脊髓(位於脊柱的內部)組成,是控制身體各部功能的中心,而且是大腦與身體周邊(四肢及皮膚)之間傳輸訊息的主要高速公路;神經纖維形成的生化電流,在這條通往大腦的脊髓高速公路上來回奔走,神經纖維攜帶著感官刺激與運動反應(包括隨意與不隨意)的訊息,在身體的所有通道中來回奔波,為了將正確的反應傳送至身體的正確部位,而不斷分支與迂迴前進,然後帶著後續的訊息(follow-up message)回到大腦,持續不停歇。

當脊椎受到壓迫──尤其當壓力落在較接近脊髓神經最粗的部分──運動反應的輸出效率就會變差,在這種情況下,後續感官輸入的效率也會跟著變差,當感官與運動通路的效率都變差,整個身體系統運作的效率當然也就跟著變差,進而使得系統負責處理的重要程序──消化、排泄、呼吸、免疫、能量──失衡。最糟糕的是,這樣的失衡,大多數發生在神經通路的網狀分支(神經叢)的交接點;神經叢(nerve plexuses)是指在脊椎分支、互相交會的多條神經,負責控制相當大部分的人體功能。海莉的身體運作並非處於最佳狀態,因為所有互相連繫的溝通系統無法取得正確的訊息,使失衡狀況更加惡化,影響到海莉身體的器官與生理過程,使她的身體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海莉自己看不到、沒辦法很明確的描述此一生理狀況,但狀況確實存在。而跟娜芙蒂蒂皇后一樣前傾的頸部,則讓海莉的處境更加糟糕。

這一切都要歸咎於迷走神經(vagus nerve),它是12 對腦神經裡最長的一條,也是人體最長的神經系統之一。迷走神經負責指揮多種非自主功能,例如心率,以及讓我們能夠正常呼吸的肌肉動作,還負責調節消化系統的化學濃度。迷走神經若受到擠壓,就會對上述各項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當海莉在認真工作時,頭部不自覺的前傾與頸部肌肉孿縮,就會使迷走神經受到擠壓。

至於海莉心知肚明的那些毛病,像是衰弱無力的背部,以及緊繃的頸部等,她則是透過健身房的吃力運動來解決,包括踩健身腳踏車、肌力訓練以及舉重訓練。海莉很熱衷於做捲腹運動(crunches,類似仰臥起坐,但腹部的捲曲幅度較小),這是她用來強化背部肌肉的方法,而舉重則能使她的身材保持苗條。但我相信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會告訴你,對一個已經失衡的結構再增加負荷,只會令原本就已經衰弱無力的結構更加傾斜,最終導致崩塌,這道理同樣適用於人體。更何況海莉想要透過強化前側肌群的捲腹動作,來鍛鍊因為不常使用而變得衰弱無力的身體後方肌肉群,只會令狀況更加惡化。再說說海莉為了維持窈窕身材而拚命提高運動強度的做法,儘管平坦的小腹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卻也使得她的背部無力對抗地心引力,所以無法讓身體站得直挺;她拚命操練,不但令背部與頸部更加疼痛,就連多處關節與四肢也都隱隱作痛。做這些運動固然幫助了她的心靈(對自己身材有自信),卻傷害了她的身體,而這種狀況是可以避免的。

姿勢不良又練錯地方,你我都這樣

生活在21 世紀工業化社會中的每個人,其實都跟海莉一樣。

我們一天之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不是坐在車上,就是坐在電腦桌前,再不然就是低著頭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發簡訊、寫電郵,或是整晚窩在沙發看電視,有些人甚至上述壞毛病全都有。這就是我們平日的生活常態,拜科技進步之賜,我們不必再像先人一樣,必須從事耗體力的辛苦粗活,才能勉強掙得溫飽、獲得遮風避雨的屋瓦。

但現在我們卻讓原本負責支撐身體、對抗地心引力的背部肌群,長期閒置不用,導致它們無力抗衡地心引力對身體的壓迫,還把支撐身體的重責大任丟給關節。但關節其實是骨與骨連結的地方,它們靈活又有彈性,無法勝任支撐身體的任務,況且這本來就不是它們天生的工作。我們現代人並未按照身體天生的設計正確的使用它,導致的結果就是,身體各部位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更糟的是,我們的身體竟然安於這種離譜的狀況,而身體長期忍受壓迫的結果,則是出現了慢性的生活型態不滿、持續的衰弱無力、活動受限,以及反覆發生且日益惡化的疾病。面對上述這些狀況,我們採取的對策都只是治標而不治本,錯誤的動作方式,以及因此而生的各種病痛折磨,就成了21 世紀人類的生活型態與身體狀態。

不用吃藥、打針、動手術,姿勢正確就能治好一堆病

我們的醫療保健體系是如何因應此一危險情勢呢?它通常會建議我們吃藥、打針,或是進行侵入性的手術。現代醫學很擅長處理重症,但是對於折磨人的慢性病,例如身體的各種疼痛、呼吸不順、消化失調、腦部功能失調、運動能力退化,甚至是情緒困擾,卻好像有點束手無策,不過這些卻是現今最常見的健康問題。

這種情況應可歸因於,現今醫療體系為了鼓勵醫師與研究者在其專業領域內追求完美表現,所以分科極細,這種做法雖然締造出許多「神奇」的療法,不過卻是犧牲全人醫療(whole-body systems approach,指對一個人的全面健康皆達到完善照護的境界,即兼顧身心靈的醫療健康照護)換來的。由於慢性病通常只會出現局部的病症訊息,醫師必須採取全人醫療的觀點,把局部的訊息組合起來,才可能拼湊出罹病的真正原因。雖然現今的醫師越來越重視這種做法,但大部分的病症仍然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在處理。

不管是病人還是醫生,都習慣把病痛當成是某個從未見過的新毛病造成的,他們很少會聯想到頸痛有可能是消化不良所引起的,這兩件事怎麼會扯上關連?倒不如趕緊去除病人的不適:頭痛和頸部緊繃,就先吃藥止痛吧;背痛和膝蓋痛就打針吧;當背痛到受不了,你甚至無法行動自如時,那就只好動手術了。

但這些對策只能暫時緩解病痛,許多慢性病的病因其實具有多重面向,且牽涉到多個互相關連的部分;不論是吃藥、打針或是動手術,都只鎖定其中某個環節做改善。更糟的是,當我們的身體適應了這種暫時緩解的狀態時──人體的適應力極強,幾乎什麼狀況都能適應──吃藥或打針的劑量就會越來越高,甚至要再動另一次手術。我們每對症狀多做一次重複反應,就更難找出致病的真正源頭,因為身體並未真的對抗「疾病」,只是隨著「療法」做出調整而已。

我所謂的對抗,其實只是幫助大家回復身體的天生體態,這是我們自己就可以辦到的事,是一種自我照護的基本形式而已。方法則是讓身體重新學會按照天生的架構穩固支撐自己,以及使用正確的肌肉做動作。

其實我們的身體,不論是坐著、站著或走動,都應以對抗地心引力的方式為之──所以我們必須讓身體紓壓(decompress),別再將身體縮成一團,而應盡量張開及伸長,並且體驗身體與生俱來的力量與靈活彈性。要解決現代人因為身體受壓迫而產生的種種毛病,其實只需回歸人體運作的基本原則就行了,所以我才會把這套運動稱為核心基礎訓練。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  艾利克.古德曼著作《雷神索爾也在練的隨時版核心基礎運動》一書。好萊塢男星克里斯.漢斯沃,曾因拍片背部受傷,在拍攝「雷神索爾」電影時,連雷神之槌道具 (重達4公斤) 都抓不起來,但接受本書作者艾利克.古德曼醫生的指導,練習核心基礎運動,背部變得更加強壯,身體也恢復往常。

本書包括核心基礎運動的7種紓壓式呼吸運動、4種穩定下盤運動,及收操4式,並有奧運選手示範圖片,讓你輕鬆掌握所有動作要領。
只要將書中的15個招式融入日常活動中:刷牙、開冰箱、吸地、搭車……就可培養好體態,身體更加靈活強健,並解決慢性痠痛問題。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