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臟(裡) |
腑(表) |
|
肝 |
膽 |
|
心 |
小腸 |
|
脾 |
胃 |
|
肺 |
膀胱 |
|
腎 |
大腸 |
|
|
陰陽 |
三陰三陽 |
十二經絡 |
|
手 |
陰(手內側) |
太陰(前) |
肺經 |
|
厥陰(中) |
心包經 |
||
|
少陰(後) |
心經 |
||
|
陽(手外側) |
陽明(前) |
大腸經 |
|
|
少陽(中) |
三焦經 |
||
|
太陽(後) |
小腸經 |
||
|
足 |
陰(足內側) |
太陰(前) |
脾經 |
|
厥陰(中) |
肝經 |
||
|
少陰(後) |
腎經 |
||
|
陽(足外側) |
陽明(前) |
胃經 |
|
|
少陽(中) |
膽經 |
||
|
太陽(後) |
膀胱經 |
如果你的骨盆的歪斜,習慣這件事是絕對關鍵。根據美加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表示,站立時重心擺放位置不對、習慣性駝背、肌肉施力錯誤等,都會影響體態,甚至造成局部肥胖,成為小腹婆、扁屁族等。其實,幾乎沒有人骨盆是正的,當你慣性翹腳、站三七步、包包揹同一側時,生活中有太多習慣造成身體肌肉無法平衡,導致骨盆歪斜,當骨盆歪斜,肌肉痠痛自然來。
骨盆在整個身體結構、生理機能中皆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擁有健康的骨盆才能讓體態、生理更加出色,對於許多運動員說,也要擁有穩定且良好的骨盆才能擁有更好的運動表現。然而骨盆是身體重心所在,會影響身體的用力方式。根據醫師表示,骨盆歪斜時,會造成腹肌無力、小腹凸出、駝背、大腿變粗、蘿蔔腿、走路外八等。骨盆問題都須鍛鍊核心肌群和骨盆底肌群。當這兩大塊肌群具備足夠的平衡和力量,就能改變身體重心,減少肌肉過度用力,還可塑造勻稱身形。以下3種壞習慣,會讓你的骨盆歪掉,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請立即修正。
愛穿高跟鞋的女性,很容易有骨盆前傾的困擾。當腰椎連接骨盆處弧度過彎,重心多放在腰椎連結薦椎的位置,使腰椎周邊肌肉線條變得僵硬。然而這樣的狀態會有長期腰痠背痛、清晨起床腰部僵硬等狀態。
經常慣性駝背的人也會有骨盆前傾的困擾。由於腰椎和骨盆間的弧度過直,身體的重心多半移到胸椎連結腰椎的位置。危險族群:常有駝背、扁臀身形者,也會影響周遭肌肉收縮產生疼痛。
當身體兩邊腰線弧度不一樣,一邊較直,另一邊較歪時,上半身與下半身重心沒有落在同一個垂直線上,會習慣性傾斜某一側,走路時有一條腿會比較出力。危險族群:常有臀部一邊高一邊低,一邊有肉、一邊沒肉;腰際一側較彎;骨盆一邊高一邊低的身形。多半和受過傷、習慣翹腳、坐姿不良有關。
生活中太多地雷,都會在無形中傷害骨盆,為了預防及矯正,最好辦法是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健。
資料來源/健康2.0
責任編輯/妞妞
足底筋膜痛(腳跟痛),很多跑者應該都曾經有的現象,尤其是馬拉松的跑者,我也不例外,練跑2年時,隨著月跑量的上升與 42公里的全馬比賽增加後,這個問題就開始困擾我。當然,每個人的現象不太一樣,有人是跑完當天痛,有人隔天痛個整天,有人是不跑時痛,跑了反而不痛,個人的情況不一,但這種都是屬於「腳底筋膜炎」。
如圖,我們的腳底的跟骨與蹠骨間的一個結締組織,有著豐富的彈性就好像一條橡皮筋一樣,因為蹠骨有5根,所以呈現一個扇形,藉由這條筋膜,可以成為一個天然的避震器,在走路或跑步時會因伸張而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如果走太多路或運動過度,尤其是跑馬拉松,一跑就是幾個小時,會使筋膜頻繁的伸縮而造成發炎。
發炎的部位就如圖所示,接近腳跟的地方,有人運動完立即會痛(個人屬於此狀況),有人則會隔天才痛,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早上起床第一步踏在地上時所發生的疼痛,症狀嚴重時,會痛到寸步難行,輕微者則走路20 ∼ 30分鐘後症狀就會減輕,那是因為晚上睡覺時筋膜會因休息而放鬆,一起床踏地時會拉開發炎的筋膜造成疼痛,經過鬆弛之後,慢慢就不會這麼緊,疼痛就會降低。
1 跑完會痛的話(急性),在比賽後洗完澡後用痠痛貼布(或其他)剪成如圖的樣式,然後包起來,貼個 8 到 12 小時,效果還蠻顯著的,主要是消炎鎮痛。如果貼布容易掉或沾黏,可以用一雙不要的襪子對半剪斷來包覆(比較通風)。
2 同上,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冰敷腳跟,在比賽完 3 小時內冰敷較為有效,如果因為環境的關係只能晚上冰敷也可以,冰敷要 10 ∼ 15 分鐘休息 5 分鐘,冰 2 ∼ 3 次。
3 平時的恢復與訓練,如果你是上班族,可以在桌下放一個高爾夫球,或用瘦小的易開罐,來按摩腳底筋膜,按摩的方式是來回在足弓與腳跟間,按摩時會有輕微的疼痛,這是正常的。如果在家裡,還可以用小寶特瓶冷凍後來按摩,這樣增加硬度還可以冰敷,用在急性發炎時不錯用。
4 小拉筋,有一個動作很簡單,只要是坐著就可以拉一下,不必脫鞋,就是坐直後,將腳尖用力蹎高 15 秒,腳跟離地,放鬆後,將腳往前伸 30 公分後,腳尖用力往上縮 15 秒,腳跟著地;反覆做幾次。
5 走路,跑完當天(6 小時後),最好走個 3 ∼ 4 公里,這樣可以舒緩腳底筋膜的疼痛狀況,當然這是針對輕微症狀者,如果走時很痛就應該立即以冰敷的方式處理。
❶ 適量的赤足跑,腳底筋膜發炎,除了使用過度,另外也是過大的伸縮張力所致,腳跟著地的方式,會讓筋膜受力加大,除了增加膝蓋負荷外,也對腳底筋膜有些許影響,因此練習赤足跑可以自然利用腳掌著地而不會壓迫到腳跟與筋膜,確實會帶來改善。
❷ 除了改善腳步的落地部位外,再來就是要放輕腳步,讓腳掌緊緊貼著地面來跑,最好是聽不到自已的腳步聲來求證是否放輕腳步。
❸ 每次一定的里程後就開始疼痛的話,可以事先在賽前 2 小時以上面第1個處置方式,就是先貼上痠痛貼布,通常可以延後疼痛發生的距離,讓你跑得更遠一些。
總之,最有效的還是改變腳底的落地角度與部位,並強化腳底筋膜的組織強度,通常累積一定的跑齡之後,這個惱人的現象會隨著你跑步的積累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