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這幾個月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後續,透過完整的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才發現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身體毛病,而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7、8個小時都無法緩解,即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
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顏佐樺指出,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SIBO主要成因有以下4點,如經檢測後發現有相關情形,就須特別留意:
1_胃酸酵素不足: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促使細菌生長。
2_蠕動不良: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
3_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
4_喜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食用精緻糖和易脹氣食物可能導致腸道產生過多氣體,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
顏佐樺指出,SIBO可以透過「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揪出,例如乳果糖呼氣測試,若乳果糖被小腸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就能診斷為SIBO。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
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有助於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部的消化效率,促進上消化道消化。
適量攝取酸性食物:如消化不良可搭配酸性食物,如蘋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
補充消化酵素:如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食用消化酵素保健品。
避免加工及易脹氣食物:蘆筍、豌豆、洋蔥、韭菜等雖然是蔬菜,但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容易造成腸道脹氣不適。
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醫學上定義3天1次排便為正常排便狀況,但每天排便才是健康的指標。
釋放壓力: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減少SIBO的發生。
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根據國民健康署健康訪問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相當於每6位長者就有1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過,跌傷且有就醫者比例為8%。跌倒不只會引起身體傷害,有些長輩更會因有跌倒經驗而害怕再跌倒,因而自我限制行動,導致身體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因此,跌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預防這項功課更是要做足。
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大概有30%到40%曾經發生跌倒;80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跌倒的比例更可以增加到50%。尤其以女性、住院、住養護機構的老人,發生跌倒的比例更高。 發生跌倒的地點,以住家內最常見,其他包括醫院、社區、長期照護機構等。國內於2005年的調查顯示,老人跌倒有44.4%發生在自己的住家之內,其中以浴室廁所最常見占26.6%,客廳和臥室各占22.91%及13.7%。就跌倒當時所從事的活動來說,以室內走動最多占22.3%,其次是大小便12.2%及洗澡10.2%。 老年人跌倒通常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陳信豪指出,老化導致平衡感變差,步態不穩,還有心肺功能的衰退等,都是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常見的跌倒原因,還包括急性和慢性疾病,像是感染、脫水、心律不整、使用新藥物、環境壓力(例如搬家面對不熟悉的環境)等,造成的傷害從輕微的軟組織傷害,到危害生命的嚴重傷害都有。
根據統計發現,跌倒造成的輕微傷害大概占4成左右,例如挫傷、擦傷,嚴重傷害者會造成骨折、頭部創傷、嚴重撕裂傷。根據調查,老年人如果發生跌倒,其中大概有5%需要住院,雖然跌倒直接造成的死亡遠比造成傷害的風險低,但是跌倒後續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臥床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卻更容易間接造成老年人死亡。然而老年族群的跌倒更容易造成長骨(像是大腿骨、手臂等)及骨盆腔骨折,後續產生的併發症很多。臨床研究顯示,老年人若發生髖骨骨折,有25%到75%的病人沒辦法恢復到跌倒之前的生活功能,大約只有一半的老人在跌倒之後能夠在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之下從床上起身,很多人在跌倒後就長期臥床。
跌倒不只造成身體傷害,心理也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又稱為「跌倒後焦慮症候群」。研究顯示,病人在髖骨骨折之後,有50%以上的病人會發生「跌倒後焦慮症候群」,不太敢獨自走動,進而增加病人認知功能異常,會有憂鬱情緒及平衡障礙的風險,嚴重影響社交及日常生活。另外,調查也發現,跌倒後會使老年族群住進機構的風險和死亡率都增加。
避免長者跌倒,建議要從運動、飲食、改善居家環境和善用輔具等方面多管齊下,可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效益。
加強訓練步態和平衡感:在眾多跌倒的危險因子裡面,步態不穩和平衡感不佳是最常發生,在可從事的運動和物理治療裡面,有很多動作可以訓練平衡感,平日可以自我多加強。建議可以多做太極拳、瑜伽等運動,對老人家來說,這些動作不會太快,能手腳並用,且在緩慢移動之間增加平衡感。另外,健走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步態穩定,只要是運動都有助於身體健康,應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訓練,做到微喘即可,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如此防跌效果才會出來。
補鈣以及維生素D: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大約占了11%。若以性別來說,女性骨鬆的比例較男性高,女性約是男性的2倍,可能與女性進入更年期及較少運動、不喜歡曬太陽有關。由於骨質疏鬆會造成骨質脆弱、骨本流失,若不慎跌倒,產生的骨折更加嚴重影響長者生活品質,尤其髖部骨折將大幅增加臥床的機率,因此,加強骨本、遠離骨鬆,是減少跌倒傷害的重要課題。在各項營養素之中,與骨質健康最密切相關的就是鈣質和維生素D,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的吸收,進而強化骨質密度、改善肌力。若能每天曬10分鐘太陽,則人體皮膚經由紫外光照射,也能自行製造維生素D。
根據美國老年科醫學會和英國老年科醫學會建議,骨鬆病人每天可攝取鈣質1200亳克、維生素D800 IU。研究發現,適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可以減少護理之家的女性約25%髖關節骨折的機率。日常生活中可吃高鈣食物,包括牛奶、乳酪、優酪乳、奶粉等乳製品;綠色蔬菜如芥蘭菜、高麗菜、梅乾菜、九層塔、莧菜、紅鳳菜、花椰菜等;還有豆類製品如豆乾、豆腐、豆皮、豆包等,有鈣質也含有天然的「大豆異黃酮」,對停經後的婦女相當適合;吻仔魚、小魚乾、蝦米和蛤蜊等海鮮類食物,也是可以每餐搭配食用的高鈣來源。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則有蛋黃、鮪魚、沙丁魚、奶製品、魚肝油、酵母、香菇、黑木耳等。
檢視居家環境,慎防跌倒:維持家裡適度照明以及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此外維持地面維持乾燥、在廁所噗至防滑墊以及加裝扶手,若能設置截水溝取代門檻,更能達到室內完全無障礙的目標。再來,樓梯要裝欄杆及防滑扶手,階緣設置止滑條。選擇合適的家具,避免有輪子或會滑動的家具。
穿戴合宜衣著,善用輔具:使用合適的輔具,像是拐杖和助行器等。此外M按照視力配戴合適眼鏡,如老花眼鏡、多焦點眼鏡等,並且採用防碎鏡片。穿著合身為宜,太長或太寬的衣服褲子因容易絆倒都不適合。選擇防滑不易脫落的鞋款,鞋子底部最好有防滑功效,有研究顯示,運動鞋和其他鞋類相比,有比較低的跌倒風險。
起身及外出注意,防跌倒: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謹慎使用藥物,容易造成老人跌倒的藥物包括鎮定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及心血管藥物等,應該謹慎使用。此外,寒冷或陰雨天氣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攜帶雨具、手杖等。清晨或夜晚光線不足時,可攜帶照明用具。慢性病長者應按時服藥,避免疾病急性發作而影響身體功能。郊外旅遊要有家人或同伴隨行,注意路線地形及天氣變化,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即應就地休息。
資料來源/常春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