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運動器材
  • 重量訓練
  • 核心肌群
  • 跑步
  • 初階訓練
  • 跑10K
  • 動學堂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預防記憶流失的9種飲食補給
1
預防記憶流失的9種飲食補給
2
解決疫情下惱人的「新冠失眠」   做這種運動讓你更好睡
解決疫情下惱人的「新冠失眠」 做這種運動讓你更好睡
3
空氣品質連日紅害 台大公衛院長:連在室內運動都是賭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預防記憶流失的9種飲食補給

2017-09-30
知識庫 飲食 保健 營養補給 飲食方式

你希望自己的大腦一直如同刀子一樣保持鋒利嗎?定期補充對於大腦有好處的保健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心靈維繫的一個重要的器官,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抗氧化劑和ω-3脂肪酸,年紀漸長,對於記憶力下降和認知衰退的感受也越深。最近,有一種新的節食方法,叫做MIND大腦節食法,旨在使你的大腦保持健康和快樂。舉一個例子,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的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不正常的飲食習慣與女性患有憂鬱和焦慮症之間存在關聯。所以,現在就來看看以下九種能預防記憶流失,並使你大腦受益的最佳食物吧!

 1  茄子

西雅圖的營養師Minh Hai Tran推薦茄子,它是一種特別有益於大腦健康的蔬菜,因為它富含豐富的花青素,我們也稱作抗氧化劑,有助於大腦增強記憶力。一條200克的茄子平均可提供1500毫克的花青素,濃度相當高。

烹調方式:可試著以烤茄子的方式配合大蒜調味,加入迷迭香以及橄欖油,刺激大腦活動、思考。或者也可以加入其他蔬菜或者馬鈴薯,以蒸煮或微波的方式變化出既健康又美味的茄子餐。

©taste.com.au

 2  可可豆

研究人員發現,食用黑巧克力可以提高參與者的認知表現、空間記憶和反應時間。根據2014年發表的《國際醫學科學雜誌》報告,可可中的黃烷醇還可以改善大腦中的血管功能。所以,食用含有70%可可成分的黑巧克力,是對於提升大腦認知的最好選擇。

©metaboliceffect.com

 3  十字花科蔬菜

營養師Minh Hai Alex說:「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花椰菜、甘藍和豆芽菜,富有含硫化合物,這有助於保護大腦免受日常氧化應激。」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吃十字花科蔬菜的女性的認知能力比那些只吃水果或蔬菜的女性下降的速度要慢。其中西蘭花是抗氧化劑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維生素C對大腦至關重要,而β胡蘿蔔素則是大腦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十字花科蔬菜也與降低中風的風險有關。

烹調方式:生吃、清蒸或加入少量橄欖油烤過皆可。

©rebootwithjoe.com

 4  莓果

根據2010《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成年人在12週內食用藍莓汁,在單詞記憶測試中能夠有更好的表現。研究還說道,多酚類物質是一種抗氧化劑,存在於色彩鮮豔的水果中,如藍莓,可以透過降低被稱為自由基的毒素引起的發炎和損傷,改善記憶能力,延緩癡呆症的發作。

烹調方式:在早餐麥片、冰沙和烘焙食品中加入新鮮的藍莓,以增加風味和保護大腦的營養。因為冷凍水果的營養素往往是被凍結的,所以即便現在不是藍莓的產季,依然可以方便食用到這些食材。

©modernfarmer.com

 5  全麥穀物

全麥含有比精製穀物更多的蛋白質和纖維,它們是更能讓你的血糖、能量和精神敏銳度保持穩定的食材。 2009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全麥類食品也可能延緩認知衰退。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3634名65歲以上的成年人11年來的飲食習慣。他們發現吃健康食品,包括全麥類食品和減少認知衰退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讓全麥類的食品好處得到更多的重視,很多業者會將處理過的澱粉,如白麵包、麵條和餅乾為轉變成100%全麥麵包、糙米和爆米花。

©NATALIYA NAZAROVA/SHUTTERSTOCK

 6  脂肪魚類

經常選擇富含脂肪的魚類;如鮭魚,沙丁魚和比目魚。身為癌症研究基金會的主席和區域飲食的創辦人的Barry Sears說「脂肪魚含有大腦功能所需的ω-3脂肪酸,它們提供了構建和維持新神經元形成所必需的構建塊,並且在對於減少大腦發炎方面非常重要。」2014年實驗生物學研究報告更發現低水平的omega 3之間的風險相關性,特別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認知能力的下降。

烹調方式:包括用天然草藥和香料、柑橘汁和橄欖油調味的魚燒烤、烘烤。

©shemazing.net

 7  堅果

堅果的口感相當鬆脆,其中含有維生素E、葉酸、ω-3脂肪酸和抗氧化劑等保護腦部的化合物。 2011年英國營養雜誌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添加核桃的飲食對年輕人推理測驗產生了11%的改善。為了獲得堅果的健康益處,又不會超過熱量,營養學院建議每天食用1.5盎司的堅果來代替不健康的高熱量的食物;如糖果、薯片。

©superfoodsrx.com

 8  莢果

莢果,如豌豆、扁豆,其富含纖維、蛋白質和抗氧化劑。它們還可以幫助你的大腦清晰保持更持久的時間。2012年發表在《營養健康與老齡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涉及中國的5,691名文盲老年人,連續攝入豆類和蔬菜,降低了認知衰退的風險。為獲得更多好處,它們還用肉豆類和烤麵包的食譜來代替肉類,如紅辣椒、麵條,因為它們基本上不含飽和脂肪、膽固醇。其他營養豆類菜包括蒸黃豆、扁豆、黑豆湯、鷹嘴豆泥黃瓜片。

©fodmapmonash.blogspot.tw

 9  綠茶

用很少或不加甜味劑代替糖和咖啡因的蘇打水和能量飲料來達到綠茶的效果會促進大腦功能。Minh Hai Alex說:「綠茶中含有一種叫做兒茶素的抗氧化劑,它有助於預防認知障礙。」它還含有一種被稱為茶氨酸的氨基酸樣化合物,通過刺激α腦波活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並促進輕鬆的覺醒。如果您是對咖啡因敏感的人,為了避免焦慮和其他咖啡因的影響,請適度喝綠茶或喝不含咖啡因的品種。

©well-beingsecrets.com

資料來源/LIVESTRONG、Oxford Academic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解決疫情下惱人的「新冠失眠」 做這種運動讓你更好睡

2022-06-27
睡眠COVID-19知識運動恢復觀念保健話題

人的一天約有 1/3 時間都在睡覺,睡眠時段的重要性足以影響我們的另外 2/3 天。不過,COVID-19 爆發後,根據近兩年的國際期刊研究顯示,約有 1/3 的新冠肺炎患者會在確診甚至康復後出現所謂「新冠失眠」(Coronasomnia / Covid-somnia);另外台灣睡眠醫學會「2022 年台灣 COVID-19 影響國人睡眠調查」發現,疫情後全台有 1/5 民眾對睡眠感到不滿意,較疫期前增加近 17%。有失眠症狀的比例則從疫情前42.9% 上升至 59.7%。讓我們先了解「新冠失眠」是什麼,再試試用運動找出解決之道。

解決疫情下惱人的「新冠失眠」   做這種運動讓你更好睡
解決疫情下惱人的「新冠失眠」 做這種運動讓你更好睡(圖僅為喻意)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什麼是新冠失眠?

新冠失眠比起典型與壓力相關的失眠症更加複雜,因為它不僅與 COVID-19 疫情有關,還涉及因疫情而發生的其他所有變化。以下是美國行為睡眠醫學心理學家 Michelle Drerup 博士曾在媒體受訪時的說明。

新冠失眠是指 COVID-19 大流行引起的壓力相關的睡眠問題,不過在此提醒,任何類型的壓力通常是失眠、難以入睡或是睡到一半醒來後無法重新入睡的主要誘因,但壓力對我們的影響層面更廣,包含生活的各層面,睡眠是其一。除了失眠,壓力過大也會影響你的夢,因為壓力和焦慮影響著大腦處理的方式,許多人比以往做更強烈的夢,而壓力大的夢境可能導致起床後更有壓力。

新冠失眠的情況不只呈現在台灣睡眠醫學會的調查。在英國 2020 年發表的研究顯示,該國失眠人數從 1/6 增加到 1/4;而中國的失眠率在封鎖高峰期從 14.6% 上升到 20%。另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的研究,2020 年前五個月在美國有 277 萬次 Google 搜尋「失眠 (insomnia)」,比前三年同期增加 58%。顯見疫情期間的失眠情形已是世界各國都關注的問題。

新冠失眠的原因

首先談 COVID-19 疫情流行期間壓力指數飆升的原因,包括孤獨感、經濟困難、兼顧自己工作和孩子就學的育兒挑戰等等。至於睡眠障礙的增加,主因是疫情期間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增加,包括不確定性,以及我們接觸到不斷湧現的疫情相關訊息。

再者,因為居家隔離、居家上班上學、避免大型集會、戴口罩等措施,讓我們無法進行正常活動,也導致人們待在室內的時間更長、少接觸陽光,卻增加暴露在螢幕藍光下的時間,使調節生理時鐘的褪黑激素減少;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已被打亂,整天在家可能一直睡覺,或是在白天過多次、過長的小睡,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生理時鐘,可能對許多人的睡眠產生負面影響。

至於部分 COVID-19 確診者出現長期失眠狀況,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並未將這種睡眠障礙列入常見症狀中。Drerup 博士解釋,比起感染病毒,與疫情相關的壓力是人們失眠更可能的原因。

長期居家導致人們待在室內的時間更長、少接觸陽光,卻增加暴露在螢幕藍光下的時間
長期居家導致人們待在室內的時間更長、少接觸陽光,卻增加暴露在螢幕藍光下的時間 ©Mert Kahveci on Unsplash

新冠失眠如何影響你的健康

壓力和睡眠不足都會對整體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免疫系統。當一個人長期睡眠不足,免疫力往往會降低,對病毒的感受性則增高。另一方面,睡眠不足對情緒調節和心情產生負面影響,尤其如果我們已對病毒感到壓力,那麼睡眠不足就會加劇這種壓力。在認知上,擁有健康的睡眠往往會有更好的認知功能,而記憶力和決策力會因為睡眠不足受影響。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因長期失眠,導致心血管和代謝相關問題惡化,包括體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壓等風險增加。

這樣運動讓你更好睡

心肺耐力和有氧運動、力量訓練以及瑜珈,都是能有效改善睡眠的運動,尤其走路、跑步、高強度間歇訓練等有氧運動,被證實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但為了晚上睡得好,專家提醒,因為體溫和心率的關係,在白天運動比晚上對睡眠更有幫助!

1. 白天有氧運動讓身體放電助睡
美國睡眠研究員暨行為睡眠醫學學會委員會成員 Christina Pierpaoli 指出,在白天進行劇烈、中等強度甚至輕度的有氧運動來消耗能量,例如走路、游泳、做家務等,可刺激一種叫做「腺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增加睡眠壓力,而白天的能量消耗意味著有更多的睡眠壓力,並且通常會改善睡眠。簡單來說,白天適度放電、消耗自己的電量,能轉化成更快、更深層而穩定的睡眠。

 

在白天進行劇烈、中等強度甚至輕度有氧運動消耗能量,可刺激「腺苷」,增加白天的睡眠壓力並改善晚上的睡眠
在白天進行劇烈、中等強度甚至輕度有氧運動消耗能量,可刺激「腺苷」,增加白天的睡眠壓力並改善晚上的睡眠 ©Andrew Tanglao on Unsplash

2. 30-45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助調節夜間體溫
體溫和睡眠直接相關,夜間體溫會自然下降,向身體發出睡眠的信號。心理學家暨失眠治療臨床醫師 Candice Seti 建議,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助體溫觸發睡眠,運動就是方法之一。運動時體溫會升高,這種溫度上升會持續幾個小時,接著開始穩定下降,這種下降可與身體的自然晝夜節律一起進行,並有助於促進睡意。

想達到上述體溫狀況,可在睡前 3-6 小時進行 30-45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但切忌睡前才做運動,否則可能導致更多睡眠障礙問題。如果運動離睡眠時間太近,可在躺平之前至少 45 分鐘淋浴並恢復正常體溫,以便讓身體完全放鬆。

 

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healthline,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空氣品質連日紅害 台大公衛院長:連在室內運動都是賭

2018-03-15
新聞觀念生活保健話題

台灣西半部地區空氣品質持續惡化,根據環保署今(15日)10時公布監測結果,全台過半測站(42站)達「橘色提醒」以上不良等級,其中更有18站達「紅色警示」,環保署預估紅害將持續到16日中午後。多數民眾已知PM2.5濃度高時不宜戶外活動,而台大公衛學院院長更提醒,惡劣空汙環境下,連在室內運動都是跟自已的身體賭!

空氣品質連日紅害 台大公衛院長:在室內運動都是賭 ©Bloomberg

台大公衛院長:出門運動前先查AQI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一般來說,空氣品質指標(AQI)等級達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以上,就應避免戶外運動,尤其近日台灣許多測站達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即便是外出戴口罩或在室內運動,也都是拿自己身體去賭。
 
在這種空汙環境下,最安全的運動場所是設有過濾空氣的室內體育館或健身房,但詹長權指出,台灣目前沒有這類室內設備,僅一些空氣品質嚴重不良的海外城市有,例如中國大陸河北石家莊的氣膜體育館。建議民眾若想運動,盡量趁清晨4-5點PM2.5、二氧化氮、臭氧等空汙指標濃度最低時,或是出門前先上環保署網站查詢每小時更新的空氣品質指標,再決定是否外出。
 

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查詢系統,圖片翻攝自環保署網站

霧霾中運動等於人體空氣過濾機

「空氣品質不良的戶外就像毒氣室,現在出戶外等同人體空氣清淨機,幫戶外過濾空氣」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榮譽理事長徐世達強調,橘色警示以上就千萬別到戶外運動,尤其運動時換氣量增加,吸入PM2.5的機會比沒運動更大,不僅增加呼吸道疾病發病機率,心血管疾病者更可能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
 
雖然市售N95口罩或通過政府檢驗標準的防霾(PM2.5)口罩可防空汙,但徐世達指出,出戶外是全身暴露在環境中,而不是單一接觸口鼻,戴口罩只遮住口鼻,其他部位仍可能過敏。若在空氣品質差時一般外出,就建議口罩、眼罩、帽子、長袖全副武裝,何況N95口罩的設計不適合運動,可能使運動時呼吸困難,因此外出運動更不適合。雖然台灣沒有過濾空氣的室內體育館,但徐世達表示,選擇有空氣調節器、空氣清淨機等空調設備的空間也可以。

醫師不建議為了戶外運動戴N95或防霾口罩,因為空汙是全身性暴露而非單一接觸口鼻 ©小米口罩

據今日10時監測結果,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金門、平鎮、二林為「紅色警示」等級,北部、竹苗及中部為「橘色提醒」等級,澎湖、馬祖「普通」,宜花東則為「良好」;全國77站中「紅色警示」18站,「橘色提醒」24站,「普通」20站,「良好」15站。
 
環保署預測明天(16日)高屏地區受擴散不佳及污染物持續累積,為「紅色警示」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局部地區因地形影響也可能「見紅」,直到明中午過後空氣品質才會將逐漸改善。熱愛夜間或清晨出外運動的民眾,這兩天換個訓練,好好待在家練肌力吧!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運動器材
  • 重量訓練
  • 核心肌群
  • 跑步
  • 初階訓練
  • 跑10K
  • 動學堂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