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重要性,對於需要減重瘦身的人來說,喝水更為重要!喝水確實可以抑制食慾,讓身體產生飽足感,同時也有助於新陳代謝、排除脂肪。且目前已有研究顯示,如果水分攝取不足,會讓脂肪堆積的更多,反之,水分攝取量增多的話,就會有助於減少脂肪堆積。根據德國科學家推出了一項「8杯水減肥法」,每天固定8個時段喝下250c.c.的水,一天約2000c.c.就可以有效減肥。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像是血液、淋巴液以及身體的分泌物等都與水有關,水約占成人體重的60-70%,則血液中含水量約達90%以上,當人體進食後,會經過吞嚥、消化、運送養份以至排泄廢物,則這些各個環節都需要水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然而在呼吸時,我們也會流失水份。隨著每天工作量與溫度的增加,呼吸量與排汗量也同時增加,水的流失也相對增加,生病所引致的發燒、嘔吐及腹瀉狀況也會令水份大量流失,因此必須儘快的補充,以保持體內水份的平衡,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然而對於正在減重的人來說,喝水是最能排泄老廢角質以及預防脂肪堆積的方式。
8杯水減肥法是由德國科學家所發明,若以一杯250c.c.計算,8杯就有2000c.c.,以成人每天需攝取水分(體重(公斤)*25~30)計算,一個60公斤成人就得喝近2000c.c.的水。其實喝水確實是能夠減肥,人體70%由水構成,也就是說需要排毒、燃燒脂肪、增加肌肉都是需要水分。水能幫助人體排便、排毒、幫助燃燒脂肪,倘若水喝不夠,當然沒辦法代謝,就會越來越胖。以下為8杯水減肥法的喝水時段,透過這個方式一起來完成我們的減重大業。
第1杯:早上起床。起床後喝杯水可清腸胃、助排便,因為經過一整晚的消耗身體處於缺水階段,因此還沒吃早餐前喝杯水,可幫助提升新陳代謝。
第2杯:早上9點。以中醫生理時鐘計算,早上9點為腸胃排毒時間,喝杯水能加速腸胃清理體內毒素。
第3杯:中午11點半。中午吃飯前喝杯水能增加飽足感,避免午餐吃太飽。且中午為心臟排毒時間,喝水能促進排毒。
第4杯:下午1點。午餐吃太飽容易加重腸胃負擔、消化不良,因此建議7~8分飽就好,飯後休息半小時再喝1杯水有助消化。
第5杯:下午3點半。下午茶時間當同事都在吃甜點或是零食時,你只要喝水就對了!不只能讓自己多上廁所多走動外,戒掉零食甜點還有助瘦身。
第6杯:下午5點半?接近下班時間,大家都想著要吃什麼,此時先喝一杯水,不僅能舒緩一整天的疲勞和飢餓狀態,也會突然有精神起來。
第7杯:晚上7點。此時是身體新陳代謝最頻繁的時間,喝杯水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和排毒,此時喝水據說和運動有同樣的效果。
第8杯:晚上9點。依據自己的睡眠時間調整,睡前2小時可以再喝杯水,因為人體在睡覺時無法自行補充水分,因此喝水能避免血液變得濃稠,也能補足睡覺時流失的水分。
雖然8杯水減肥法能讓人瘦身,但是身患有胃潰瘍、消化不良的人,建議在飯前避免喝水,以免稀釋胃液影響消化。然而半夜容易頻尿者、容易水腫者,建議在睡前2~3小時不要再喝水,否則會影響睡眠品質,以及隔天的體態。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HEALTH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閃到腰」是不少人都曾碰過的經驗,背部會有突然被拉扯到的感覺,拉傷的當下疼痛感不強,但過幾個小時後疼痛加劇。醫師表示,閃到腰本身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的警訊,不正確的姿勢可能會對腰部帶來不可逆傷害,建議民眾平常保持好正確姿勢,也可以進行一些運動來幫助肌肉修復。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於臉書粉絲頁發文,之前因為一個不留神的錯誤姿勢,讓他突然感受到極度的疼痛,不只走路變得困難,連彎腰、坐下、起身都成了一大挑戰,原來是「閃到腰」了⋯
嚴可倫指出,「閃到腰」本身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之一。腰椎間盤是一塊位於脊椎骨之間的避震組織,當其受到反覆過度壓迫,就會引發腰痛與下肢疼痛等不適症狀,如果忽視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除了閃到腰,椎間盤問題常見的症狀還包括腰痛、腿部放射性疼痛、肌肉無力等。如果症狀嚴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學評估和治療。
嚴可倫說明,預防閃到腰,重在保持良好姿勢和適度運動。保持正確的坐姿、站姿和睡姿有助於減輕脊椎壓力,降低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此外,適度的運動如伸展、強化腰部核心肌群也能增加脊椎的支撐力,預防腰椎間盤突出。
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可能會對腰部帶來不可逆傷害,建議使用雙手,保持腰背挺直,彎曲膝蓋,過程中避免扭轉腰部,盡可能減少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
嚴可倫也於臉書粉絲頁指出,許多民眾閃到腰,在疼痛症狀減退之後就以為好了,但脊椎附近有許多深層的核心小肌肉,閃到腰後可能沒有正常運作,所以就會容易再次閃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民眾做一些簡單的核心訓練,例如「「腹橫肌收縮運動」可以幫助肌肉重新運作:
腹橫肌運動正常版
1.平躺,脖子下可以墊個枕頭或毛巾,雙腳屈膝、腳踩在床上 。
2.肚臍內縮(縮小腹)感覺腹肌微微用力。維持5~10秒,重複10次。
腹橫肌運動進階版
1.在肚臍內縮的情況下,雙腳交替踏步,重複10下。(注意踏步時要維持肚臍內縮,然後不要憋氣。)
2.在躺姿執行腹橫肌收縮沒有問題後,可以嘗試在各種姿勢(站著、坐著都可以)及活動中(像是走路的時候)搭配腹橫肌收縮運動。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父母與孩子共同運動天數越少,其憂鬱指數的比例越高!農曆春節即將來臨,最近許多活動受疫情影響紛紛取消,防疫期間待在家,有試著增加和孩子共同運動的頻率嗎?
這份最新發布的數據為董氏基金會與康健人壽 於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 月,以參與「玩轉動,拋出好心情」親子康健身心計畫四所合作學校家長為對象進行調查,有效問卷 1180 份。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63.1%)家長本身沒有固定運動習慣,而每周運動天數超過 3 天以上的僅占不到四分之一(24.6%);當心情不好時,只有五分之一(20.7%)的家長會將運動作為紓壓方式,其中有 76.3%的受訪者表示運動後心情會變好。
調查也發現,近六成受訪者(58.0%)沒有和孩子一起運動的習慣,平均每週與孩子一起運動超過 3 天以上者只有 6.6%。想跟孩子一起運動的原因前三名依序為「增進親子關係」、「強健身心」、「孩子主動邀請」。超過八成受訪者同意與孩子一起運動對親子關係帶來的好處,包含「親密感提升」、「相處時間增加」、「聊天時間變多」、 「維持彼此的好心情」、「信任感提升」。
進一步分析發現,家長沒有固定運動習慣者,和孩子一起運動的比例明顯低於有固定運動習慣者,且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的比例也明顯較高。調查更顯示,每週與孩子一起運動的天數越少,父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的比例越高。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許多參與上述親子康健身心計畫的家長表示,跟孩子一起運動比較沒有壓力,孩子的快樂與自己會產生共鳴,假日時帶孩子出去看看綠色的環境或藍藍的天,可讓孩子與自己的心情放鬆,平日的工作壓力就都沒了,也有助於增進親子間的交流與互動。
農曆春節期間,家長不妨與孩子一起用運動取代去人潮較多的景點,一起到鄰近的公園或學校玩飛盤、做運動,天氣不好時可以在家中進行親子雙人運動,藉由運動緩解疫情的緊張情緒,也增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於情緒紓解與壓力調適有很大的幫助,基金會歷年的調查也顯示,有固定運動習慣者「情緒穩定度較高」,且每周運動天數越多、時間越長者,運動後心情變好的比例越高。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