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新聞
  • 增肌
  • 動學堂
  • 路跑
  • 運動傷害
  • 增肌補帖
  • 瘦身攻略
  • 痠痛對策
  • 夏日跑堂
  • 微肌男子
  • 初鐵515
  • 觀念
  • 有氧運動
  • 飲食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首頁
  • 知識庫
  • 修正這6個錯誤讓你做出完美的伏地挺身
1
修正這6個錯誤讓你做出完美的伏地挺身
2
特製器材安全又輕鬆 5大簡易訓練幫助高齡長者顧好肌力不受傷
3
公園運動(2):單槓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修正這6個錯誤讓你做出完美的伏地挺身

2018-01-26
知識庫 健身 徒手訓練 觀念

伏地挺身是最受健身愛好者歡迎之一的動作,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是否常覺得自己的臀部幾乎快要掉到地面,或者手臂彎曲的弧度不對呢?
 
伏地挺身是全身功能性運動,對增強核心力量和下半身肌力都有好處。由於它是徒手訓練的動作,因此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所以,無論你過去是否能成功做這個動作,或者只是想微調細節,以下內容就是要告訴你伏地挺身的常見錯誤以及如何讓其做得更好。

伏地挺身正確步驟

步驟1: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以掌撐的棒式姿勢預備。腳尖確實緊抓於地面以支撐下半身、穩定核心,讓身體從腿部到頭部呈一直線。
 
步驟2:背部保持平行,開始慢慢下降身體,脖子打直,讓胸口漸漸貼近地面,眼睛聚焦於前方三英尺。在移動過程中不要讓你的臀部上升或下降碰到地面,你的身體應該從頭到尾保持一直線。手肘的部分是將肩胛骨向後和向下拉,保持緊貼身體。 

步驟3:當你回推到起始位置時,保持吸氣、吐氣。

Tips
想像一下,當你推回來時,你正在把你的雙手壓進地面,動作重複10到20次。

 錯誤  1 後背下垂或拱起

解決辦法:當然,伏地挺身可以加強胸肌、肩膀和肱三頭肌等肌力,但它們是一個全身的動作。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收緊臀部和腿部有助於保持當腰部拱起或下垂的過程,而不是讓自己的臀部掉到地上,所以身體下降後,首先得先把胸部壓在地上,保持髖部和肩膀在同一個平面。

 錯誤  2 忘記呼吸

解決辦法:當專注於動作的時候,很容易忘記中間的細節,所以不要憋氣,吸氣時向下,呼氣時向上。

 錯誤  3 張開雙臂

解決方法:身體下降時,要讓手臂維持90度並不容易,除非肩膀的肌力足夠。否則不要讓手臂和身體形成T字形,應該是要讓肘部與身體保持近20到40度的角度。

 錯誤  4 欺騙自己

解決辦法:伏地挺身的關鍵是質量勝於數量,確保每個動作都讓胸口盡量貼近地面,達到全方位的效果,然後盡量彎曲肘部。如果讓這些細節馬虎過去,並不會讓肌力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

 錯誤  5 把額頭降到地面

解決方法: 如果你曾經在做伏地挺身的時候感到頸部疼痛,那麼你可能沒有將脖子放在中立的位置。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力量將胸口降低到地面,便很容易扭傷脖子,因而讓額頭降到地面。你可以透過在眼前幾英尺的地方點一個點,並在執行的過程中,目光看著那個點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仍然覺得疼痛,那麼,請先以跪姿伏地挺身開始來改善這個問題。

 錯誤  6 手腕向前移動

解決方法: 在伏地挺身的過程中,有時候第一個感覺可能是把重心向後移動,也就是讓手腕向前移動。但是不要把手腕直接放在肩膀下,這樣會讓你的身體姿勢變形,並讓胸口向前凸出。所以,在開始第一步之前,可先將身體稍稍向前移動,使肩部稍稍前傾。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特製器材安全又輕鬆 5大簡易訓練幫助高齡長者顧好肌力不受傷

2018-02-08
生活高齡健身話題

高齡長者們要維持身體機能與健康,持之以恆的規律運動至關重要。台灣有健身器材研製商近來因應社會趨勢,針對高齡者開發出一套專屬健身器材,以軟式、輕量化的沙袋取代硬梆梆的槓片、啞鈴,讓長者們也可以輕鬆做自主肌力訓練。該公司負責人鄭天爵董事長年屆75高壽,對於高齡者運動需求有深切體會,近來也藉由開發高齡健身器材而重拾運動訓練,讓自己越來越健康。我們邀請鄭董事長與大家分享他使用自家研發的器材,為大家示範幾組適合高齡長者們在家裡也可以自主練習的訓練動作,家人可以採循循善誘的方式,參考鄭董事長的示範帶領家中長者們一起做做看!

*高齡長者能否使用健身器材做訓練,建議諮詢專科醫生意見後進行較妥,也可找專業教練協助帶領。

針對高齡者所設計的健身器材,讓長者們輕鬆動起來。

 1  臥推

訓練部位:胸大肌
訓練器材:高齡者訓練槓鈴(掛上軟式環狀沙袋的輕量訓練槓)或裝水之寶特瓶

做法:身體躺平於訓練墊上,雙手握持高齡者訓練槓鈴或裝水之寶特瓶,手軸與身體約夾45度,配合呼吸,呼氣時推起寶特瓶,吸氣時下放,如此反覆進行。
*軟式環狀沙袋重量可依個人狀況調整。

 2  橋式

訓練部位:臀大肌
訓練器材:高齡者訓練槓鈴(掛上軟式環狀沙袋的輕量訓練槓)

步驟1:身體躺於穩固的訓練墊上,將高齡者訓練槓鈴(或不用)置於大腿上端舒適處,雙腿稍比肩寬垂直踩於地面,臀部自然下放。
步驟2:配合呼吸,吐氣時臀部緩緩抬起,並且收縮臀部肌肉,雙手扶於墊上穩定身體,並確保槓鈴不會移動掉落。
*軟式環狀沙袋重量可依個人狀況調整。

 3  壺鈴訓練

訓練部位:腿部肌群、上肢
訓練器材:軟式沙袋壺鈴

步驟1:雙腿略比肩寬,膝蓋向外張開,雙腿微蹲,站起時將壺鈴緩緩上甩。
步驟2:壺鈴下擺時,屁股向後推、雙腿下蹲,身體微前傾(身體需打直),雙手自然下擺。
步驟3:再順勢將壺鈴甩起,同時雙腳站直,結束後回到步驟二反覆進行。
*軟式沙袋壺鈴重量可依個人狀況選擇。

 4  藥球深蹲

訓練部位:腿部肌群、核心肌群
訓練器材:高齡者訓練藥球

步驟1:雙腳略比肩寬,手持訓練器材或裝水之寶特瓶。
步驟2:臀部向後推,雙腿下蹲,腰背打直(勿拱腰或駝背)
步驟3:配合呼吸,吐氣時腿部出力,緩緩站起,起立時臀大肌收緊,再反覆從步驟1循環進行。
*可選擇特別為高齡者訂製的藥球,這種藥球體型較大適合長者抓握,重量又相對較輕,適合長者的能力。

 5  藥球抬腿

訓練部位:股四頭肌
訓練器材:高齡者訓練藥球

步驟1:坐於一張穩固的椅子上,腳掌向上彎曲,將訓練球(或不用)用雙腳固定,雙手扶穩於椅子。
步驟2:配合呼吸,吐氣時將腿伸直,把訓練球緩緩抬起,再緩緩下放,如此重複。

 6  沙袋提舉

訓練部位:腿部肌群、上肢、肩部
訓練器材:高齡者訓練軟式沙袋或適當重量、可雙手抓握之重物

步驟1:雙腳略比肩寬,臀部向後推,雙腿緩緩下蹲,身體微微前傾(腰背打直),雙手向下抓穩沙袋。
步驟2:配合呼吸,吐氣時雙腳用力緩緩站起,站起時臀大肌收緊,同時將沙袋往身體提起至腹部的位置。
步驟3:配合呼吸,吐氣時緩緩將沙袋向上舉起。
步驟4:配合穩定呼吸,緩緩將沙袋向後方彎曲下放,手肘盡量彼此靠近。
步驟5:配合呼吸,吐氣時將沙袋舉起。
步驟6:配合穩定呼吸,將沙袋緩緩下放至胸前,結束後,回到步驟1如此反覆進行。

高齡者隨著年紀漸增,身體機能會慢慢退化,若想活得有尊嚴,不想晚年處處仰賴他人照護,運動就是最好的良方,以上自主訓練提供參考,誠願長者們在規律運動之下,個個都能神采奕奕、身強體壯地迎接每一天的到來。

採訪撰稿/林恩麒
攝影/楊仁渤
審稿/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公園運動(2):單槓

2016-08-12
街頭健身初階訓練徒手訓練訓練動作健身動學堂

在公園中,單槓是非常常見的器材,也是對於背部與手部很好的訓練,只是難度比較高,對於一般人來說,比較不是那麼容易完成動作。

正面上拉
鍛鍊肌肉群:上半身肌群
動作難度:★★

STEP 1 準備動作
雙手比肩膀略寬,手掌向前抓穩單槓。

STEP 2 正式動作
利用上半身肌肉的力量尤其是背肌的力量,下半身盡量不要晃動將身體往上拉,下巴超過單槓高度即可,並回到準備動作,一組做6~10下,做3~5組。


注
意:單槓對於剛接觸者較有挑戰,對於一開始還無法完成完整動作的人,可以以自己拉上去最大的高度為主,並持續以那個高度做完一組的訓練。

反面上拉
鍛鍊肌肉群:上半身肌群
動作難度:★★

,

STEP 1 準備動作
雙手約等於肩膀寬,手掌朝向自己抓穩單槓。

STEP 2 正式動作
利用上半身肌肉的力量尤其是背肌與二頭肌的力量,將身體往上拉,下巴超過單槓高度即可,並回到準備動作,一組做6~10下,做3~5組。


注意:反面上難度比較低,但是對於一開始還無法完成完整動作的人,以可以自己拉上去最大的高度為主,並持續以那個高度做完一組的訓練即可。

側面上拉
鍛鍊肌肉群:上半身肌群
動作難度:★★★

STEP 1 準備動作
身體面向欄杆左側,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握住單槓。

STEP 2 正式動作
利用上半身肌肉的力量尤其是背肌與二頭肌的力量,將身體往左上拉,下巴超過單槓高度即可。



回到準備動作之後,換邊做單槓動作,一組來回換邊做8~10下,做3~5組。

分享文章
  • 新聞
  • 增肌
  • 動學堂
  • 路跑
  • 運動傷害
  • 增肌補帖
  • 瘦身攻略
  • 痠痛對策
  • 夏日跑堂
  • 微肌男子
  • 初鐵515
  • 觀念
  • 有氧運動
  • 飲食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19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