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不用上健身房4招伏地挺身擺脫鬆垮手臂
1
不用上健身房4招伏地挺身擺脫鬆垮手臂
2
重量訓練菜單安排
快速搞懂肌力與肌耐力的基本組成 安排出不同訓練日程的重訓菜單
3
戰繩訓練
全身訓練的利器:戰繩的訓練方法與研究實證效果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不用上健身房4招伏地挺身擺脫鬆垮手臂

2018-05-22
知識庫 健身 上半身肌群 胸部肌群 肩部肌群 徒手訓練

你總是太忙沒有時間上健身房嗎?但又想要擺脫鬆垮的手臂!那俯臥撑(push-up)又稱為伏地挺身就是一個最簡單又便利的訓練動作,它不用任何器材對於場地也沒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在家裡找個平坦的地方進行即可,再加上伏地挺身沒有性別的問題,男女老幼都可以隨時來個幾下,所以,也可稱做最簡單的徒手訓練動作之一。

俯臥撐可鍛鍊到胸大肌、肱三頭肌、三角肌以及核心肌群的穩定。

但是,伏地挺身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想把動作做到標準還真的不簡單,再加上它能同時訓練到胸大肌、肱三頭肌、三角肌以及核心肌群的穩定,因此,要先學會標準的基本動作之後,再去做一些角度的變化能刺激不同的肌肉部位,這篇就位大家介紹4個伏地挺身的基本動作與變化動作,讓你用一點時間在家也能練出精壯結實的手臂線條。

 1  基本伏地挺身

首先,雙手打直手掌貼地,雙手寬度略比肩寬,肩膀放鬆背部打直,腳往後伸直腳尖著地,臀部夾緊下壓,由側邊看過去身體會呈現一條直線,開始操作時,身體維持一直線,手肘彎曲上身直直往下,到手肘超過背部高度時,再撐起身體回復到起始位置即可,在操作的過程中要保持身體核心的緊繃,臀部不可往上抬起要維持一直線。

操作的過程中要保持身體核心的緊繃,臀部不可往上抬起要維持一直線。 ©Popsugar

 2  屈膝式伏地挺身

當你要開始做基本伏地挺身時,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一整組的動作,這時後千萬別氣餒,我們可以改用修改後的屈膝式伏地挺身來做肌力強化,首先,從雙膝跪地雙手同樣與肩同寬,雙腿往上微翹交叉以穩定下半身,同樣,肩膀放鬆背部打直,臀部夾緊保持核心緊繃,上半身會呈現一直線,手肘彎曲上身直直往下,到手肘超過背部高度時,再撐起身體回復到起始位置即可。

屈膝式伏地挺身非常適合肌力不足的初學者或女孩們練習。 ©Jenn-FIT

 3  上斜板伏地挺身

學會了基本伏地挺身的標準動作之後,我們就可以再進一步學習上斜板伏地挺身,這個動作需要一個台階或是椅子,預備動作與基本版一樣,但我們要將雙手往高處放,呈現頭高腳低的姿勢,這樣可以訓練到我們的下胸肌,預備動作完成之後,其餘的操作要領就跟基本伏地挺身一樣。

這樣的動作可以訓練到我們的下胸肌。 ©trainer.ae

 4  下斜板伏地挺身

接著我們就來訓練上胸肌與三角肌前束,這個動作跟好與上斜板伏地挺身相反,呈現頭低腳高的姿勢,你一樣需要一個台階或是椅子,預備動作操作要領就跟基本伏地挺身一樣,要注意台階或是椅子不用找太高的來做,對於肩部的壓力會較小也比較能刺激到上胸肌。

下斜板伏地挺身主要會訓練到上胸肌與三角肌前束。 ©khoevadep.vn

資料來源/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快速搞懂肌力與肌耐力的基本組成 安排出不同訓練日程的重訓菜單

2021-10-19
觀念下半身肌群上半身肌群增肌重量訓練健身知識庫

你可能有特定的重訓目標,但是所有的重量訓練項目都有幾個共通點。首先最重要的是,初級和中級訓練都要有5~10 分鐘的有氧熱身,比如在跑步機上走或者跳繩。熱身運動能夠讓聚集在核心肌群的血液流到四肢,可以替正在工作的肌群提供額外的血液,升高肌肉溫度。針對正要工作的肌群進行靜態伸展運動。如果你是運動老手,將動態伸展運動(全方位移動身體關節)作為熱身運動才可能滿足運動需求。

重量訓練菜單安排
該如何安排出不同的循環訓練日程?首先要搞清楚肌力與肌耐力的基本組成。

請注意,如果你的重訓目標是肌肉爆發力,那就要在日常訓練結束後進行伸展運動。阻力訓練結束後,應該對所有的肌肉做靜態伸展。如果你在完成衝刺、跳躍等力量訓練之前進行靜態伸展的話,那你的運動表現可能會受影響。

接著完成健身計畫中的重量訓練。首先,這些運動要從大肌肉群開始,接下來才是小肌肉群,因為許多小肌肉組織都被用來(或者幫助)穩定肌群。如果這些小肌群先疲乏的話,那麼較大的肌肉群就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後,進行運動後伸展。在所有針對特定肌肉群的重複訓練結束後,你可以伸展有運動到的每一個肌肉群,或是所有的肌肉。

重量訓練計劃的安排
健身計畫中的重量訓練,要從大肌肉群開始接下來才是小肌肉群。

根據手頭可用的訓練器材,你可以完成無數重訓運動和組合運動。以下就是重量訓練常見的例子,其中有針對全身的完整訓練,或是更複雜的重量訓練計畫,在這些計畫中,肌肉組織劃分後再進行訓練。訓練的天數取決於你的日程安排以及個人喜好。

常見的重量訓練方法

一個訓練循環中8~10 種針對全身的運動

• 腿推機(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後大腿肌)

• 多功能腿部訓練(外展肌和內收肌)

• 背部伸展訓練

• 坐姿划船訓練(背肌、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後束和二頭肌)

• 胸部推舉訓練(胸大肌、三角肌前束和三頭肌)

• 機械式肩上推舉(三角肌)

• 手臂伸展訓練(三頭肌)

• 二頭肌訓練機(二頭肌)

• 腹部訓練(腹肌)

重量訓練常見的方法
常見重量訓練的方法與動作。

不同肌肉組合日程(2 天)

第1 天:上半身

• 胸部(蝴蝶機夾胸和啞鈴臥推)

• 背部(滑輪下拉機和T 型桿划船)

• 肩部(啞鈴側平舉和槓鈴前推舉)

• 二頭肌(傳教士彎舉和啞鈴彎舉)

• 三頭肌(滑輪三頭肌下壓機和三頭肌訓練機)

第2 天:下半身

• 臀大肌、股四頭肌、後大腿肌(壓腿機和弓箭步訓練機)

• 後腿肌(收腿捲腹機)

• 股四頭肌(腿部伸展機)

• 外展肌(自重腳踝側腿抬腿機)

• 內收肌(大腿內縮訓練機)

• 小腿(坐式提腫和站式自重小腿訓練)

不同肌肉組合日程(3天)

第1 天:胸部和背部

• 胸部(仰臥推舉、上斜啞鈴推舉、夾胸訓練)

• 背部(背闊肌下拉、單臂啞鈴划船、引體向上)

第2 天:腿部和肩部

• 腿部(托架蹬腿、登階機、啞鈴弓箭步運動)

• 肩部(坐姿啞鈴肩上推舉、三角肌訓練器、啞鈴肩上推舉)

第3 天: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

• 肱二頭肌(錘式彎舉、槓鈴彎舉、拉力器彎舉)

• 肱三頭肌(坐式三頭肌下壓、三頭肌後擊、手臂屈伸訓練機)

※ 另一組運動組合可以是胸部和三頭肌、背部和二頭肌、腿部和 肩部。總之,不管怎麼組合也不會出錯。

不同肌肉組合日程(4天)

第1 天:胸部

• (仰臥推舉、平臥啞鈴飛鳥、下斜啞鈴胸推)

第2 天:腿部和肱二頭肌

• 腿部(槓鈴深蹲、硬舉、坐式小腿訓練)

• 肱二頭肌(手臂彎舉器、單臂啞鈴彎舉、錘式彎舉)

第3 天:背部

• (T 型桿划船、背闊肌下拉、槓鈴曲體划船訓練)

第4 天:肩部和肱三頭肌

• 肩部(聳肩、斜板仰臥啞鈴側平舉、機械式肩上推舉)

• 肱三頭肌(站姿啞鈴頭頂伸展、拉力器下壓、自重臂屈伸)

資訊

• 文章摘自和平國際, 南希·L. 納特尼古拉 著;山口典孝 監修《8大肌群×60種專業級項目 阻力訓練分析全書: 從健身新手到重訓選手都需要的科學訓練指引》一書。

本書特色
給想賦予全新刺激給身體的你! 學會最新的 60 種專業級項目吧!
以實際照片與 CG 來比對開發中的開始與結束動作, 針對中、上級者的健身聖經。
不光是運動員 & 健美人士, 也適用於以結實帥氣的輕度肌肉為目標的人, 物理治療師、柔道整復師及健身教練, 有別於過去的「健身書」,獨樹一幟的專業級指南。

• 更多《阻力訓練分析全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科學網
運動科學網

全身訓練的利器:戰繩的訓練方法與研究實證效果

2020-07-09
運動科學網觀念上半身肌群戰繩健身知識庫

近年來戰繩 (Battle Rope) 訓練興起,不論是各大健身房課程、廣告、電影《激戰》,或是球星如柯瑞、林書豪、高國輝等,皆可看到戰繩訓練的蹤影。戰繩訓練除了應用於一般健身者以外,也使用在運動員訓練上,如綜合格鬥 (MMA)、美式足球、籃球、棒球、排球與板球…等,藉此提升選手的肌力與體能表現。美國運動醫學學會 (ACSM) 及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 (NSCA) 更分別在自己出版的刊物 ACSM's Health and Fitness Journal 以及 Personal Training Quarterly 中介紹戰繩訓練,可見它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興訓練方式。但是,你知道究竟戰繩訓練有什麼樣的效果?如何操作嗎?

戰繩訓練
全身訓練的利器:戰繩的訓練方法與研究實證效果

科學驗證的多元訓練效果

2018 年12 月一篇名為《戰繩訓練的方法與效果:系統性回顧》的研究,整理了過去國內外研究所採用的戰繩訓練方法及效果。結果顯示,戰繩訓練普遍搭配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的方式,設定間歇運動與休息的時間,並結合多個動作輪替,進行多組數的訓練。研究指出,經長期戰繩訓練後,可提升全身性的有氧能力、上肢無氧動力、肌耐力與爆發力、軀幹肌耐力以及下肢爆發力等。顯示戰繩訓練具有多元的效果,對需要同時發展多項身體能力的人而言,是一個適合的訓練選項之一。

 戰繩訓練具有多元效果
戰繩訓練具有多元效果

常用的戰繩訓練方法

以上所述的訓練效果,實際上會受到訓練課表的安排所影響,從繩子尺寸、動作安排、時間設定、訓練週數和個人身體素質等,皆會影響訓練成效。以下列出過去研究常用的方法提供參考:

1. 戰繩尺寸:長度介於12-15公尺、直徑3-5公分、重量9-18公斤。建議根據個人能力選擇適合的尺寸與重量。

2. 訓練動作:戰繩訓練有非常多元的動作變化,依據動作類型大致可區分為 (1) 局部性上半身動作 (2) 局部性結合下肢動作以及 (3) 全身性動作。建議根據訓練的目的或想鍛鍊的肌群選擇適合的動作:
     (1) 局部性上半身動作:雙手波浪 (double-arm waves)、交叉波浪 (single-armalternating waves / power waves)、左右波浪 (S waves / side to side waves)、側向雙手波浪(ultimate warriors shakes)、開合波浪 (in-out waves)、向內繞圈 (inner circles / inside circles)、向外繞圈 (outer circles / outside circles)、繞頭揮 (mace swings) 等。
     (2) 局部性結合下肢動作:可結合的下肢動作如站姿 (standing)、半蹲姿 (half squat)、跪姿 (kneeling)、深蹲 (squat)、箭步蹲 (lunge)、跳 (hop)、側跳步 (lateral shuffles) 等。 全身性動作:雙手強力摔 (double-arm slams)、轉體強力摔 (rotational slam)、跳躍強力摔 (jump slam)、左右強力摔 (hip toss)、開合跳 (jumping jacks) 等。

3. 運動與休息時間:主要以HIIT的方式進行,為期4-8 週,運動時間通常設在15-30 秒之間,而間隔休息時間則依運動時間比例設定 (1:1-1:4),從15-120 秒皆有研究使用。建議視個人體能狀況調整。

大專籃球隊員戰繩訓練
台灣大專籃球隊員使用戰繩進行體能訓練

戰繩8 週訓練課表實例

2018 年10月一篇名為《Eight-week battle rope training improves multiple physical fitness dimensions and shooting accuracy in collegiate basketball players》的台灣研究,針對大專籃球隊員進行8 週的HIIT戰繩訓練。研究顯示,經訓練後提升了選手們的有氧能力 (PACER漸進有氧耐力跑趟數:↑ 17.6%)、上肢無氧動力 (↑ 7.3%)、上肢爆發力 (傳球速度:↑ 4.8%)、下肢爆發力 (垂直跳高度:↑ 2.6%)、軀幹肌耐力 (屈曲:↑ 37%、伸展:↑ 22.8%、側向:↑ 23.0%),以及投籃命中率 (罰球:↑ 14.0%、跑動接球跳投:↑ 36.2%)。

上述研究8 週訓練的課表,每週3次,每次30-36 分鐘,由6 個戰繩動作組成,每組執行一個動作,6 個動作輪替,共5-6 輪 (30-36 組),每組全力甩15-20 秒、休息45-40 秒,詳細內容如下圖所示:

戰繩8週訓練課表
戰繩8週訓練課表
戰繩動作安排
戰繩動作安排,每組執行一個動作,6個動作輪替,共5-6輪
戰繩動作
戰繩動作
戰繩動作:1.雙手波浪、2.左右波浪、3.交叉波浪、4.開合波浪、5.左右強力摔、6.雙手強力摔 / 圖片來源:Acute effects of battle rope training on pe

參考文獻:
陳韋翰、黃長福、劉強 (2018)。戰繩訓練的方法與效果:系統性回顧。中華體育季刊,32(4),303-320頁。
.Wei-Han Chen, Huey-June Wu, Shin-Liang Lo, Hui Chen, Wen-Wen Yang, Chen-Fu Huang, Chiang Liu (2018). Eight-week battle rope training improves multiple physical fitness dimensions and shooting accuracy in collegiate basket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32(10), 2715-2724.
.Wei-Han Chen, Wen-Wen Yang, Yi-Hua Lee, Huey-June Wu, Chen-Fu Huang, Chiang Liu (in press). Acute effects of battle rope training on performance, blood lactate levels, and perceived exertion and muscle soreness in collegiate basket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撰文/陳韋翰、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教授劉強

*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全身訓練的利器-戰繩訓練的方法與多元效果

/ 關於 運動科學網 /
 運動科學網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