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出了社會之後你是不是常常感覺時間不夠用?有時想去健身房好好的運動訓練一下,都被工作、家庭、朋友與生活大小事所綁住,讓你常常大喊著:我真的沒時間運動嗎?還好,現在有個訓練方式可以讓你縮短一半的時間,做完原本規劃的訓練課程,這樣的訓練方式就叫做超級組訓練。
所謂的超級組不是將重量加到很重(控制在8~10RM就好),而是只連續無間隔的完成兩個練習動作再休息,這兩個動作可以是針對同個肌群或是兩個不同肌群的組合,你只要記得超級組的核心定義為:完成一個動作不休息,繼續做下一個動作然後休息一下,如此反覆交替訓練直到完成預定的訓練組數。
你是否已經躍躍欲試了呢?先別急!我們需要先來了解超級組主要的意義是什麼?適合什麼樣的人來做訓練?首先,超級組的含義就是主動肌與拮抗肌的訓練,適合已經健身大約一年以上有基礎肌力的人使用,用這個訓練方式可以有效率的突破平台期增長肌肉。當主動肌運作收縮時,拮抗肌就會放鬆,反之,主動肌放鬆時拮抗肌就會收縮,有因為這兩種肌肉的相互作用才能提高訓練效果。覺得很困難嗎?其實,這些肌肉會剛剛相對的,例如:胸肌與背肌、肱二頭與肱三頭這項的組合,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不斷的轉換主動肌與拮抗肌,來增加訓練效率與成果!
上面有說到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作用,然而對於肌肉來說並沒有固定哪些肌肉是主動肌哪些是拮抗肌,它們是藉由訓練動作來判定誰是主動肌誰是拮抗肌。簡單來說你今天的訓練目標如果是肱二頭肌時,那主動肌就是肱二頭肌,而它的背面肌群肱三頭肌就是拮抗肌。
1.預疲勞超級組:針對同一個目標肌群來做訓練,第一個動作採用孤立式訓練,第二個動作採用複合式訓練,以腿部訓練來說,第一個先用腿部伸展機作股四頭肌孤立訓練,第二個動作就作複合式訓練的槓鈴深蹲來強化股四頭肌。
2.複合式超級組:這個組合強度比較強大,所以兩個動作都採用複合式動作完成,因此,適合針對相似或相近的目標肌群來做組合。同樣以腿部訓練來說,第一個動作用槓鈴深蹲完成股四頭肌訓練,第二個動作用啞鈴箭步蹲來完成。
3.孤立式超級組:兩個動作都採用同一個目標肌群以孤立式來訓練,以胸部肌群訓練來說,第一個動作用啞鈴做完飛鳥,第二個動作用繩索做夾胸的訓練。
4.對抗肌超級組:所謂的對抗肌就是當一個肌肉運動時另一個肌肉處於休息狀態,例如:肱二頭與肱三頭就屬於對抗肌肉,這個超級組可以採用複合式動作或孤立式動作來自由搭配,舉例來說槓鈴窄推(肱三頭肌)搭配槓鈴彎舉(肱二頭肌)或腿屈伸(股四頭肌)搭配腿彎舉(膕繩肌),以此類推。
5.交錯式超級組:這個超級組的自由度又更大了,可以採用兩個完全不相關的肌群,搭配上孤立或複合式訓練動作,主要是要強化同一塊肌群的訓練頻率,但又不至於讓一個肌肉過度疲勞而消耗訓練能量。舉例來說槓鈴臥推搭配卷腹,第一個動作主要是訓練胸大肌但核心肌群協同參與,第二個動作就針對腹直肌來做訓練,這個組合的目的就是提高腹肌的訓練強度與頻率,但又不至於讓肌肉過度疲勞,這樣你就可以完成更多的訓練量以達消耗能量強化肌群的目標。
資料來源/barbend、t-nation
責任編輯/David
一般來說只要有從事運動或訓練的人,對於蛋白質這個營養元素一定都不陌生,然而,在人體內的蛋白質主要是由9種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和11種非必需胺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所構成,除了能提供體內的能量來源之外,還能幫助運動後的肌肉修復與生長。但這是否意味著你可以無限量的補充蛋白質?其實,它的攝取量必須依據年齡、日常生活及運動訓練強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並非越多成效就越好。
蛋白質做為人體活動的能量來源,首先必須要先分解成原來建構的胺基酸,這主要以兩種方式來提供能量,一是以丙胺酸(alanine)經由血液送至肝臟,以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的方式生成葡萄糖或合成肝醣;另外,因為肌肉細胞中擁有支鏈胺基酸(BCAA)的轉胺酶,可以進行支鏈胺基酸的去胺基作用,因此有包含異白胺酸、纈胺酸與白胺酸等支鏈胺基酸,可在肌肉細胞中被轉換成代謝中間產物,並當做身體能量的來源。
而蛋白質也是人體每個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頭髮和指甲主要是由蛋白質所組成,另外,蛋白質也是構建和修復組織及調節酶(regulatory enzyme),激素和其它人體化學物質所必需的,同時也是骨骼、血液、皮膚、軟骨和肌肉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蛋白質主要的來源是從我們所吃的食物中獲取,所以造成有許多的人都認為大量的攝取蛋白質對於肌肉的成長是有好處。
關於蛋白質的攝取量每天應該要多少,仍然是一個十分備受爭議的話題。根據衛福部的建議,一個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為體重乘上1.2公克,另外,國際運動營養學會(JISSN)建議,有進行運動訓練的人每日可攝取的蛋白質建議量為體重乘上1.4-2.0公克之間,這樣的攝取量不僅安全還可以改善運動訓練的成效,但對於這樣的立場學會是基於擁有固定運動訓練頻率的人所做的建議。
另外,許多研究也表明,經常從事體能運動訓練的人每日蛋白質的需求量將要高於體重乘上0.8公克,相對於耐力運動建議蛋白質攝取的量從1-1.6g/Kg的範圍內,而這個範圍將取決於耐力運動的強度及持續時間;力量運動被認為比耐力運動甚至增加更多的蛋白質需求,特別是在訓練的開始階段或強度急劇增加的期間,一般來說建議的攝取範圍為1.6-2g/Kg;還有從事間歇性訓練的人例如足球或籃球等運動,則建議攝取範圍為1.4-1.7g/Kg內。
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的立場,有經常從事運動訓練的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大約1.4至2.0克蛋白質,這樣的攝取量必須取決於運動的方式和強度,攝入的蛋白質的質量以及個體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狀況。並且建議盡量從完整的食物內獲取蛋白質,但如果在攝取上有出現問題也可利用高蛋白粉來進行補充,另外,在運動過程中蛋白質攝取的時間安排,有以下這幾個好處包括改善恢復的能力和增加肌肉量,總而言之,有從事運動訓練的人比久坐不運動的人,必須要攝取更多的蛋白質來進行補給。
資料參考/BMC、JISSN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