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因為清高、有骨氣;然而現代人不折腰的原因,更多是下背部(腰部)痛到彎不下來,無論站、坐、躺都難安。如果你曾下背部疼痛僵硬,總覺得有什麼「卡住了」,那麼你可能需要「釋放」下背部壓力。但為何釋放?怎麼釋放?試試看美國治療師推廣的MELT零疼痛自療法,趁睡前1小時,用滾輪花10分鐘幫自己釋放壓力、換來一夜好眠!
做下背部「釋放」動作之前,你可能納悶下背痛為什麼要用釋放壓力來解決?我們可從身體「空隙」說起。頸部、腹部或下背等的「空隙」部位,就像關節作用一樣,讓你可以自在彎曲、轉動、移動;反之,假設下背部空隙變窄,你將根本沒辦法彎下腰。因為一旦喪失空隙,脊椎骨間距離會愈來愈近,而脊椎受到壓迫,椎間盤、從脊柱發出的神經也開始受壓迫;當神經受壓迫和刺激,你將感到疼痛。這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將循著「壓迫→疼痛→發炎→關節磨損」的途徑不斷輪迴。
回溯根源,先避免壓迫,才能避免接下來的惡性循環,並間接避免下背部、頸部等「主要的身體空隙部位」,影響蔓延到肩膀、膝蓋等「次要的身體空隙部位」。下文我們用美國專業治療師所推廣的MELT零疼痛自療法,教你運用滾輪花10分鐘幫自己減輕腰痛。(頸部疼痛舒緩請見《硬頸族注意! 10分鐘用滾筒告別頸部疼痛、轉脖困難》)
休息檢測
1 躺在地上,手和腳伸直張開、放鬆,掌心朝上。做一個深層集中的呼吸,讓身體輕鬆與地板接觸。
2 記住身體的感覺:上背貼壓在地板上重量最重的部位是否在肩胛帶?中段的後背是否呈拱形、未接觸地板?尾骨是否比較重壓地板,而不是兩側臀瓣?或者感覺一腳或雙腳的大腿後側沒碰觸到地板?一旦有上述感覺,代表你已經辨識到身體「卡住的壓力」。
3 閉上眼睛,利用「身體意識」留意當下的感受。
4 特別留意下背的彎曲處。你覺得彎曲弧度的最高點落在哪一個位置呢?它比較像是位在肚臍上方,還是下方呢?你底部的肋骨是碰觸地板,還是離地呢?下背到肩胛骨之間是不是有一個很大的彎曲弧度,或者完全沒有弧度呢?
5 記住現在的感覺,等一下釋放下背後可以做前後對比。
薦髂關節剪切施壓
1 緊縮核心肌群,提高臀部,讓骨盆在滾筒上。
2 雙膝往胸部帶時,滾筒不能滑掉,或者位置不能正好在下背處。
Tips 要讓骨盆就正確的姿勢位置,如果對你來說有困難,頭和上背底下可以墊一條折疊的毛巾或瑜伽墊。
3 膝蓋完全彎曲,雙腳的大腿內側處相併攏,小腿和腳掌也放鬆。核心肌群要維持緊縮,肋骨放鬆並貼壓地板。
4 慢慢將雙膝帶離胸部,讓膝蓋的位置對準天花板,不過在大腿快和滾筒完全垂直之前要停下來。這會有助於下背的放鬆。
5 維持一定力道的施壓,慢慢將雙腳膝蓋在一點鐘和十一點鐘方向之間輕輕朝右和朝左擺動,探測薦髂關節的兩側。
Tips 膝蓋擺動的幅度不要離任一對側太遠。你的目標是將重量放在背面骨盆、薦骨的位置,而不是在臀部。移動時,試著不要拱起背或動到肋骨。透過持續收縮核心肌群的方式,你就可以將焦點集中在移動骨盆,而不是肋骨。
6 在雙膝移動到右邊時暫停,然後雙膝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畫小圈的方式做右邊薦髂關節的「剪切施壓」。兩個方向各重複2-3次。
7 接著,依照腳傾斜向哪一側,該側的腿就嘗試畫圈,圈圈要畫得稍微大一點,不過畫圈的動作要放慢。你也可以試著讓膝蓋以行進動作的方式往前和往後,慢慢重複動作2-3次。
8 雙腿保持朝右側傾斜,暫停一會兒,持續在滾筒上的施壓,然後做2個深層集中的呼吸。
9 雙膝回正,然後換到左邊,重複動作。
骨盆收縮和傾斜的挑戰動作
1 骨盆在滾筒上,讓掌心貼在大腿正面、靠近膝蓋的部位上。手輕輕將雙膝推離胸部,直到手臂打直。雙腳大腿要稍微與滾筒側呈斜角。確定一下雙腿是否放鬆,而且雙膝要完全彎曲。
2 做一個深層集中的呼吸,主動讓肩胛骨下的肋骨部位往地板的方向貼陷。肩膀保持放鬆。
3 吸氣,然後在呼氣過程中,大腿輕輕朝兩手施壓,這個動作的感覺很像你試著要將雙膝帶向胸部,但手臂會阻抗這股壓力。可是不能彎曲手肘或聳肩。感覺一下腹部深層那股微微的緊實集中。如果覺得大腿正面有乏力感,代表施壓力道太大了。
4 核心肌群維持緊縮,這樣肋骨的中段部位就會重壓在地板上。
5 吸一口氣,然後在呼氣過程中,試著朝滾筒側的方向收縮骨盆,這時從大腿對兩手的施壓力道要持續一致,而且手臂要打直。這個動作會將恥骨帶往肚臍方向。骨盆收縮時,雙膝應該會往天花板微微提高,這時雙臂也會阻抗雙膝要往胸部方向移動。
6 吸氣的同時,持續大腿對雙手的施壓,接著呼氣,慢慢傾斜骨盆,這樣背面的骨盆(薦骨)現在會貼壓在滾筒上。肋骨一定要維持穩定不動,但是骨盆傾斜時,下背會稍微提起,非常接近骨盆。留意當你傾斜骨盆時,肋骨是否提高離地了?或者大腿對雙手的施壓是否消失了?在骨盆收縮和傾斜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大腿對雙手的持續施壓。
7 持續一定的施壓,重複收縮和傾斜骨盆4-5次,動作要慢。動作一旦做得正確,其實動起來的幅度是非常小的。傾斜的動作千萬不能太誇張。
Tips 嘗試這個動作頭幾次,要以腳掌踩地的方式練習骨盆收縮和傾斜。別忘了,肋骨一定要保持平穩不動。
下背減壓
1 你的骨盆背側重壓在滾筒上,維持骨盆傾斜的姿勢。吸氣,然後在呼氣的過程中,溫和地增加大腿對雙手的施壓,並讓背部的肋骨更貼地板,這時骨盆在滾筒上依然是傾斜的。
2 維持三個施壓點――大腿對雙手、背部中段部位對地板、背面的骨盆往下貼壓滾筒,留意它們製造出的腹部緊實集中程度。
3 利用聲音(噓、唏或哈)找到你的核心肌力,而且在持續三個點的施壓時,感受腹部內縮的感覺。
4 吸氣,然後稍微鬆掉三個點的施壓,但姿勢不變。當你呼氣時,不發出聲音,重新再著力於這三個施壓點――膝蓋對雙手、肋骨中段部位對地板、骨盆對滾筒。這個部分的技術,從頭到尾不會有看得見的大動作。重複此動作1-2次。
Tips 如果大腿正面或臀部有乏力感,代表你做得太過頭了。膝蓋稍微往頭部的方向帶,再試試這個連續動作。
5 離開滾筒,腿伸長,仰躺在地板上。
休息重新檢測
1 躺在地上,手和腳伸直張開、放鬆,掌心朝上。呼吸,讓身體輕鬆與地板接觸。閉上眼睛,花一點時間重新檢測。
2 回想四個常見的失衡。你有改變嗎?肋骨感覺比較貼壓地板?下背曲線的部位是否比較放鬆,而且較靠近骨盆?骨盆部位比較貼壓地板的是兩側臀瓣,而不是尾骨?大腿的後側已經貼壓地板了?
3 特別留意下背的彎曲處。彎曲弧度的最高點感覺似乎落在下方了?底部的肋骨碰觸地板了?下背彎曲的弧度感覺似乎很明顯,而且比較靠近骨盆了?
4 只要感覺到以上任何改變,代表你已經成功為下背減壓了。
責任編輯/Dama
一名70歲的患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中度脂肪肝消失,原本病人的身高150多公分、體重74公斤,因認為自己太胖、有高血壓和脂肪肝,膝關節也開始出現疼痛,調整飲食後,經過一年體重已下降至64公斤。在醫師詢問之下發現,他現在晚餐只要喝水就會飽,也因此成功瘦身。
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先前替一名70歲的患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中度脂肪肝消失,患者透露調整飲食約1年後,下降10公斤,其調整方式是:
早餐、午餐吃得較豐盛,盡量在晚餐不吃東西。
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後,晚上較早入睡。
患者表示,他現在都把早餐當晚餐吃,一樣煮白飯燒幾樣菜吃,午餐同樣吃得很豐富,目前晚餐進以喝水為主,就會產生飽腹感。雖然這樣的飲食調整,在前2、3個月時還不太習慣,後來才慢慢適應,持續一年下來,體重已瘦掉約10公斤。
對此,錢政弘說明,許多人的飲食習慣受到工作影響,常會在早餐匆匆忙忙的吃個麵包、三明治或甚至沒吃就去上學或上班,忙了一整天晚餐吃很多,或加上吃消夜才會飽,吃飽就直接上床睡覺,也容易因此而變胖。
像上述案例因退休後,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慢慢吃豐盛的早餐和午餐,然後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掉,晚上早早入睡,能夠讓每天的總進食量比以前少一點,體重就自然而然逐漸瘦下來。
錢政弘分享,2024年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刊登肥胖研究報告,分析2,050位巴西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和肥胖關係,研究發現,巴西人平均吃早餐的時間是8時27分;午餐12時47分;晚餐是20時57分。晚餐吃最多者肥胖比例多1.67倍,午餐吃最多肥胖比例減少29%、早餐吃最多者則肥胖比例差異不大。
此外研究還指出,每天進食超過3次以上的人,肥胖比例可降低32%,代表少量多餐反而會變瘦。錢政弘進一步說明,因為多餐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過飲食前提是,不增加整天的總熱量攝取。
而比較晚吃的人或晚餐吃最多的人,因較不重視飲食的品質,睡眠時間比較短,也比較不愛運動。研究結論認為,一天之中將大部分熱量攝取集中在午餐期間,每天攝取3餐以上,可預防和減少肥胖或超重。
錢政弘建議,雖然研究是針對西方人,但的確許多台灣人都有晚餐晚吃和工作時間長的問題,不妨參考飲食調整方法,對自身的身體健康負責。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許多人都有午睡習慣,但睡多少才有益健康?根據瑞士洛桑大學醫院分析3462人研究發現,每周午睡1~2次的人(每次5分鐘至1小時),比不睡的人的降低48%中風、心臟病風險且多睡無益。每周午睡更多次的人通常是年紀較長、身材較胖者。不過,格拉斯哥大學代謝醫學教授薩塔爾(Naveed Sattar)建議,比起午睡,晚間規律睡眠,白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和運動更重要。
根據《Nature》(腦科學日報)報導,午睡與心血管疾病健康的影響一直備受爭議,研究人員指出,原因是這類研究沒有考慮到午睡頻率,僅比較午睡者和非午睡者的差別,甚至只注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為探討午睡與致命與非致命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和心衰竭)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3,462名年齡在35歲到75歲之間的瑞士人近5年,並透過問卷詢問午睡習慣。研究發現,每周午睡1~2次的人(每次5分鐘至1小時),比不睡的人的降低48%中風、心臟病和心衰竭風險,排除夜間睡眠時間、年齡等影響因子,這項關聯仍存在。而且每周睡更久或頻繁不會效果更好,研究顯示,每週五睡3~7次的人往往較老、男性、吸菸,體重更重,且更常白天嗜睡,甚至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教授亜費(Kristine Yaffe)評論表示,雖然午睡與心臟健康的生理機制很難確定,但該研究證實,不只午睡長短,頻率也很重要。然而牛津大學心血管疾病專家(Stephen MacMahon)透過此研究發布給《CNN》並且表示,午睡模式可能與某些慢性疾病有關,所以很難界定午睡與心臟疾病的因果關係。針對午睡頻率有不同心臟健康風險,薩塔爾教授認為,較常午睡的人有可能健康較不佳。不過他強調,這也不代表強迫每周睡1~2次就能預防心臟病,目前來說,晚間規律睡眠,白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和運動更重要。
牙買加田徑運動員賽恩·柏特 (Usain Bolt)曾拿下連續三次奧運金牌,有人問他說:如何才能成為世界上跑得快的人?他表示,首要的任務就是睡覺,因為睡覺是自己身體在一天的激烈耗損之後能夠有機會好好地從事修復工作的唯一時機,雖然訓練能讓自己突破自我,但如果在該休息的時間沒有好好休息,反而會破壞我們的身體,所以不一定要跑得最快,但可以睡得更飽一點來讓自己跑得更好,所以睡眠對自己來說是訓練菜單上必備的一項。此外,前英國三屆奧運車手並曾獲得UCI單車場地賽冠軍的羅布·海爾斯(Rob Hayles)表示,在他當選手的期間,也是常常一晚睡滿12小時,當睡飽後再開始訓練,會更有衝勁。知名的單車教練布萊恩(Prav Bryan)在他實務經驗裡也發現,睡眠不足的車手,不管是耐力或是最大輸出功率都會明顯下降,更危險的是反應能力下降,同時也增加了在騎車時的風險。
人體內的激素對肌肉的生長有促進作用,一般人體激素分泌從晚上11~12點進入最高時期,這時候也是人體自我生長和修復的最佳時間,如果經常熬夜勢必會影響到肌肉的自我恢復過程,而讓肌肉流失。因此,根據上述教授表示,晚上規律睡眠會比平時午睡來得好,所以我們還是必須把握晚上睡眠時間,這樣平時下午也不會太容易想打瞌睡。
資料來源/TIME、健康醫療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