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秒懂健走的正確姿勢與要領
1
秒懂健走的正確姿勢與要領
2
跑步的呼吸節奏
跑步的呼吸節奏該如何搭配才好?國外多位專業跑步教練告訴你這樣做
3
Finish for Matt 為倫敦馬拉松中途死亡的英國名廚完成最後6公里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秒懂健走的正確姿勢與要領

2018-06-19
知識庫 跑步 健走 有氧運動 觀念

健走被認為是最容易上手、任何環境下都可以進行的有氧運動,穿上舒適的運動服和鞋襪、帶杯水壺,隨時都能出發。雖然跑步同樣是容易上手的有氧運動,且許多研究指出跑步的運動效益比健走好,但對於因運動受傷或體重過重而無法跑步的人、想瘦身的人、想循序漸進邁向跑者生涯的新手而言,健走這項再適合不過。但先別急著走!要清楚健走促進健康的重要關鍵是姿勢的正確性,開走前,先看看怎麼「走」最恰當。

秒懂健走的正確姿勢與要領

健走大原則

 1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至少15-20分鐘,最好達20-30分鐘
 2  頻率:每周5天,累計150分鐘以上
 3  強度:呼吸和心跳加快,到達微喘但仍可以說話

健走時呼吸和心跳加快達微喘,但仍可以說話 ©The Telegraph

身體各部位姿勢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手掌:避免握拳過緊,雙手輕鬆自然地擺動。
 
手臂:雙手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配速,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健走時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FamilyCircle

核心:核心力量是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健走時,使用你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
 
雙腿:將一腳踏在身體前方適當距離(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你的身體重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

資料來源/sheknows.com、Fitbit、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師魏榮廷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步的呼吸節奏該如何搭配才好?國外多位專業跑步教練告訴你這樣做

2023-03-29
知識庫有氧運動有氧訓練馬拉松書摘觀念路跑跑步

傑克.丹尼爾是耐力長跑領域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曾被《賽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雜誌選為世界最佳教練。他曾執教於 8 支全國冠軍隊伍,培養了 130 名全美運動員,並指導過無數的專業運動員及奧運選手。除此之外,丹尼爾還在他的實驗室詳加研究跑步這項運動。

丹尼爾在 Run S.M.A.R.T. Project 中表示,「指導大學跑步運動員的好幾年裡,我們總是請跑者記錄自己的呼吸方式,並經常請他們站上跑步機,觀察他們在不同速度時使用的呼吸節奏。」工作人員不會告訴跑者他們在觀察呼吸,只會在旁邊觀看並注意是否有任何模式出現。

跑步的呼吸節奏
跑步時呼吸節奏正確與否將會影響你整個訓練過程的順暢度。

他們表示,「大約有 86% 的人呼吸是 2:2 的模式(代表吐氣兩步、吸氣兩步)。另外,麻省大學阿默斯特校區的研究人員證實,較無經驗的跑者沒有特定的呼吸節奏,而經驗較為豐富的跑者無論是否有意為之,都會配合步伐吸氣和吐氣。

丹尼爾說道,「大多數的專業跑者在進行高負荷的測驗時,都是使用 2:2 或 2:1 的呼吸節奏 (備註4)。」為何是這兩種模式?丹尼爾表示,這和每分鐘最大通氣量有關,也就是每分鐘進出肺部的空氣量。如果跑者吸氣達到四步,而非只有兩步,在類似的較慢模式之下,他可以深呼吸,但呼吸不快,而這會減少每分鐘通氣量。

相反而言,如果跑者想要呼吸得非常快,可能一步吸氣、一步吐氣,他就不太可能做到深呼吸,而潮氣容積也會變得相當低。這時空氣會經過跑者的「解剖無效腔」,即無法吸收氧氣的呼吸道。丹尼爾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大多數跑者在速度很快的時候,呼吸模式若是 2:2、2:1 或 1:2,每分鐘通氣量會最高。

請注意,上一句話是說「速度很快的時候」。丹尼爾說,如果你想跑慢一點,比如說在馬拉松比賽前段想要節省能量的時候,吸氣和吐氣分別持續更久(各三步或是更多)會有幫助。

備註4.丹尼爾於 2018 年 9 月 10 日的電子郵件中所述。

呼吸模式
研究表示,大約有 86% 的人呼吸都採用 2:2 的模式(代表吐氣兩步、吸氣兩步)。

吸氣用奇數

跑步教練及四度取得美國奧運馬拉松參賽資格的巴德.柯慈(BuddCoates)則寫道,「透過規律呼吸來衡量所需體力讓你可以直接與身體對話,而身體會提供即時回饋,並讓你完全控制自己的體力和速度。」在他的《在空氣中奔跑》(Running On Air)一書中,柯慈建議採取不一樣的模式。這個模式的步數為奇數,比如說吸氣三步、吐氣兩步,總共五步,稱為五步(或是 3:2)模式。

呼吸用奇數
跑步教練 巴德.柯慈(BuddCoates)建議採用步數為奇數的呼吸模式。

步數是奇數可以確保你在吐氣時不會永遠都是同一腳落地。跑步過程中,腳著地的時候對身體的衝擊力最大。醫學博士、美國醫師學會(FACP)會員及美國胸科醫師學會(FACCP)會員艾伯特.里佐(Albert Rizzo)在美國肺臟協會的部落格中解釋道,「衝擊力是在吐氣剛開始時產生,也是骨盆和核心最不穩定的時候。」要降低受傷的風險,你必須將衝擊力均勻分散在身體上,變換吐氣時著地的腳。

呼吸模式與速度:每個人需要的不同

節奏呼吸還可以作為內在的測速計,跑者可以根據呼吸調整速度快慢。如果 2:2 或 3:2 的模式太過輕鬆,表示跑步速度可以更快。如果要跟上當前節奏對跑者而言過於吃力,代表跑太快了,必須慢下來,讓呼吸和步伐重新同步。

丹尼爾表示,呼吸監測在許多狀況下都是相當有用的工具,包括在海平面以上進行訓練的時候。跑者通常會問:「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我應該要跑多慢?」他會回答:「讓你的呼吸告訴你。如果你在海平面時使用某個節奏,在海拔較高的地方使用同樣節奏時,就要跑得稍微慢一點。如果你無法跟上節奏,就代表你的速度太快了。」如果節奏呼吸是內在的測速計,呼吸模式就是車檔。當你的呼吸肌肉變得更強壯,你可以觀察你的身體如何適應更高的運動強度。接著,你就可以根據你想要的速度切換「車檔」。

呼吸節奏表
呼吸節奏與呼吸狀態對照表。

柯慈建議在運動強度為輕鬆到中等時使用 3:2 的模式。如果速度更快的話,可以使用三步(2:1)的模式。他也建議跑者可以在訓練中多加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模式(舉例:步數更少的模式有助於上坡跑)。

請你這樣做

丹尼爾表示,「繞著操場跑五圈。以 4:4 的模式跑第一圈(吸氣四步、吐氣四步)。第二圈 3:3、第三圈 2:2、第四圈 1:1。第五圈時再回到 4:4。試試看哪一種最適合你。」

呼吸的故事

「跑步剛開始時,我會吸氣四步、吐氣四步。我非常清楚我應該要在什麼時候換成吸氣三步、吐氣兩步,然後最後上坡時要用 2:2 或 2:1。我很認真在改善我的呼吸力學並強化呼吸肌肉,而當我要加快速度時,竟然完全不費力。我以為是個意外,但再度發生時才發現原來不是。我在跑步方面完全沒有任何改變,我只有進行呼吸練習。」─韋恩.R(Wayne R.)

資訊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 貝里沙.凡尼許, 布萊恩.賽賓著、 王啟安, 王品淳譯《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一書。

【本書特色】

以往運動、健身的訓練,往往著重在提高重量與訓練強度,忽略了作為根本的「呼吸法」,才是擔任支撐運動表現的基礎。作者貝里沙.凡尼許博士是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及訓練專家,擁有十年以上呼吸科學研究經驗,本書將完整揭露他所設計的呼吸練習,並搭配了逐步教學的解說圖片,全面提升你的運動表現,改善耐力、肌力、精準度和復原力。

• 更多《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Finish for Matt 為倫敦馬拉松中途死亡的英國名廚完成最後6公里

2018-04-26
話題新聞馬拉松跑步

29歲的英國名廚Matt Campbell是今年倫敦馬拉松的參賽者,22日剛結束的倫敦馬中,他在22.5英里(36.2公里)處昏倒送醫,最終宣告不治。為了悼念Matt,跑友們在網路上發起「Finish for Matt」行動,號召跑友在這周末為他跑完生前未完成的3.7英里(近6公里),不到一星期,獲得近萬名跑友響應。

Finish for Matt 為參加倫敦馬途中死亡的英國名廚完成最後6公里 ©Finish for Matt

Matt過世後  一周內募得17萬歐元善款

今年的倫敦馬多達4萬人參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次。來自英國度假勝地湖區的Matt Campbell今年第一次參加倫敦馬,除了為紀念一年半前過世的父親Martin,也為父親相當支持的青少年服務組織「Brathay Trust」籌款。
 
令人惋惜的是,Matt跑到22.5英里(全程26.2英里)時不支倒地,送院後不幸離開人世。消息一出,網友在臉書上成立「Finish For Matt」社團,至今有9,599人參與,在Matt家人的祝福下,他們相約這個周末幫Matt跑完最後的3.7英里,不限地點,跑完後捐出5歐元給Matt在倫敦馬拉松的「JustGiving」網頁;而倫敦馬的賽事工作人員也在周四(26日)相約完成3.7英里。
 
Matt去世後,Matt的「JustGiving」網頁上,來自近一萬四千名捐款者,共捐出逾17萬歐元善款,而這筆善款將捐給Brathay Trust組織。

Matt Campbell是一名來自英國度假勝地湖城區的廚師 ©LONDON MARATHON

為紀念父親而跑

Matt在「JustGiving」頁面中自述:18個月前,我失去了父親Martin,過去一年半成為我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然而他的精神和能量都活在我的身上。
 
Martin在2008-2016年工作於Brathay Trust組織,他總是很熱情地跟我介紹有關組織的活動和事業,我也曾在2015年去組織幫他錄影時體會了他的熱誠。「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Brathay組織致力於鼓勵兒童和青少年為自己的人生積極改變,而Martin也因此幫助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
 
父親是我生命中最激勵人心的人,他曾對我說「去吧!為什麼不嘗試?我知道你可以!」這句話鼓勵了我在2016年挑戰人生中第一場馬拉松。站在終點線上,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一天,因為我完成了從來無法想像的事(馬拉松完賽),而父親和兄弟就陪在我的身旁。
 
在Matt參加倫敦馬之前,他曾跑過3小時03分50秒的紀錄,還因此以當地最快跑者獲得首屆Martin Campbell獎項。Matt也說:「我很榮幸為了Brathay組織參加倫敦馬拉松,也以我父親的名義為組織募款,雖然他不會親自到場,但我知道他的精神與我同在,而我會代替他跑完全程。」
 
現在,雖然Matt已不在人世,但相信他和他父親的精神,會透過募款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2016年Matt在父親與兄弟的陪伴下完成人生初全馬,他認為這是他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一天 ©JustGiving

資料來源/JustGiving、Finish For Matt、London Marathon臉書專業、Runner's World HK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