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週期化訓練的原則是One day hard, One day easy,所有訓練的變強是發生在休息與恢復的時候,這是一個常態,就是訓練的一種過程。
但要跑好馬拉松,不僅僅是「體能」、「技術」、「肌力」訓練而已,還有精神領域的「心志」探討。跑馬拉松意志力有多重要?UNDER ARMOUR鬥陣團的領軍教練徐國峰來告訴你。
哲學是在探究不同事物的本質,以及在替不同的事物,透過文字下定義。那麼什麼是跑步哲學呢?所謂的跑步哲學就是要思考跑步是什麼、如何對此下定義,是一個討論的過程。
跑步是什麼?在字詞上的定義是從A點移動到B點或是兩腳交替,比走路快。但這樣的本質是無法教導別人跑步的。
何為休閒跑者?休的意思是停下來好好呼吸,閒則是正事與正事的空閒時間,例如:週一至週五要上班是正事,但週六、週日則是空閒時間,兩字合在一起就是在正事與正事之間去從事休閒行為,沒有壓力好好放鬆。對於休閒行跑者來說,跑步並非他的主要目的,而是透過跑步的行為讓自己的身心好好放鬆下來,從工作壓力之中釋放,讓正事可以做得更好。
相較於競技跑者是與休閒運動對立,它無法讓你好好休息,必須一直進步,才有辦法比出高下,同時它亦可以是空閒時間所從事的,但本質無法達到放鬆的效果,具有很高的痛苦成份,以達到變強的目的。
所有的動物在自然界為了要求生,都會出現戰逃反應,面對威脅時必須要對抗才能活下來,在這之下,人就會激發腎上腺素,出現此反應,忽然讓運動能力提升,才有辦法跑得過別人。
Fight是戰鬥的意思,就是志氣,產生一股氣的能量,氣是介於精與神之間,必須把能量集中在一個點上,才有辦法突破。
氣氛就是人聚在一起就會有的氣場,你可以把這股能量集中在一群人身上,也較有辦法突破。例如:大部分的精英運動員,面臨大比賽時,往往是跟著一群人一起練習,因為一個人練氣氛不夠,沒有互相的刺激便很難進步,儘管課表在科學,但當脫離了群居這事,再怎麼努力也練不起來。所以一個跑步團隊,除了教練本身之外,還需有一位班主任或是其他人員來帶動這個團隊氣氛,讓大家的能量能夠更強大。
很多學員會問錯的問題,然後找到錯的答案,例如:最常聽到的問題是跑步應該是前腳掌著地還是後腳跟著地?所以教練的工作在於找到對的問題並幫助學員引導到對的方向,幫他找到對的答案,但如果你順著他的問題去回答,則對他不會有任何幫助。
教學的關鍵在於講對的事情,而非去不斷提醒錯誤,應該要把意圖放在對的地方,例如:很多跑者會將腳刻意留在後面,於是很多教練便會自然的告訴學員;腳不要留在後面,應當是將意圖放在重量,他就會專心在「落下」並跑出對的姿勢。當你把重點放在對的事情上面時,錯的自然會忘記。
在跑步時,跟著別人跑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不夠專心,想東想西,這就不是努力,而是依靠。一個厲害的教練,要學習能夠將學生訓練到獨立的個體,努力過程中需要以下幾點:
所以透過課表與教練的引導,我們要讓他們慢慢變成一位自立的跑者,必須有階段性,也是心志上的訓練目標。在賽場上必須很獨立,靠著自己的力量跑。
變強,在科學裡叫做週期化訓練,必須朝著變強目標設計一個科學化課表,但要進行科學化課表沒那麼簡單,這個難度並非身體上的負荷,而是心志上的克服。必須透過意志去執行,基礎就是慢,學會慢,過程中若快了,也要懂得拉住自己,鍛鍊自己的意志。
形軀我的訓練分為體能與肌力,體能是鍛鍊我們的體力,如果沒有力量很多動作會做不出來,當跑到一個忘我境界時,往往會忽略技術,但技術是指非常專注的在某個特定點之上,所以技術是形軀我與精神我的連結點,所有的變強都是以技術導口,也是進步的關鍵。
在極限邊緣徘徊時,身體被痛苦充滿,為了抵達終點,只能專心地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說服自己不要放棄,維持配速,維持在臨界點往終點前進。它的癮頭在於痛苦當下自己有能力超越它,不屈服於身體本有的限制而掌控它,那種超越感會一直延續到訓練或比賽結束,讓人產生面對人生的信心。
馬拉松賽事的由來,是由西元前490年一位雅典戰士菲迪皮德斯,將馬拉松戰役勝利的消息帶回雅典,在將勝利的消息傳到雅典後不久,這位戰士就死亡了。後世為了紀念他,產生了馬拉松這樣的運動賽事。一開始馬拉松比賽並不是現在的距離,經多過次奧運的變革後,變成現在26.2英哩的距離。
雅典戰士菲迪皮德斯當初跑的是不是馬拉松到雅典的距離,也有所爭議,但可以確定他跑了相當長的距離。當年沒有做屍體解剖,所以他的死因可以非常多元,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心臟病發。
■ 壓倒性多數的意外,發生在馬拉松比賽的最後10公里。
■ 多數心臟病發的跑者在比賽前就有心臟疾病病史,固定有在就醫。建議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應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
■ 雖然心臟病是馬拉松賽事死亡第一大兇手,但是整體風險並不高,而獲得的好處相對非常高出風險非常多。
■ 想減少賽事上的憾事,早期醫護到達現場及AED的救助,最能幫助跑者。
根據一項長期追蹤 Marine Corps Marathon 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研究發現,約每5萬名人次參賽者就會造成一人死亡,死因多為心臟病。但是根據其他研究發現,馬拉松造成的心臟病沒有這麼高,如果是30-65歲沒有心臟病史的成人,要每80萬小時的跑步時間,才會造成一人死亡。這比搭飛機產生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還低。根據倫敦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的資料,約3.5年才會有一人因為心臟病死亡。因此要因為從事跑步運動產生心臟病死亡,風險並不如想像高。
如果以80萬小時換算到一個人身上,對一個健康的成人來說,每天跑一小時要跑2000年才會發生一次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考量到有氧運動對於心臟實際上是有保護作用,對於多數健康人來說,風險效益評估後,不用過度擔心跑步造成心臟病發的風險。
根據事後的分析,多數跑馬拉松而心臟病發的病人,事先都有一些徵兆。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研究發現,心臟病發的病人幾乎都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心絞痛、心肌梗塞)。倫敦馬拉松的病人,有經過解剖的病人多數有冠狀動脈疾病,其他則有各式心臟疾病。
或許多數在賽事中產生悲劇的病人,多數在賽前都有不舒服或是胸痛的狀態,但是為了完成長期準備的賽事,並未告知朋友家人,更別提去就醫了。多數研究都在台灣以外國家進行,如果是賽前一兩週開始有胸痛等不適,可能不易在賽前就診,台灣就醫方便,如果在賽事前有任何不適,應當就醫以避免不幸。
既然心臟病發是所有運動的最大死因,對於中高齡者是否需要在從事運動前,進行心臟運動測試,來評估身體狀況是否能進行運動呢?運動前的心臟檢查,可能可以發現有心肌梗塞或是心肌肥大,而避免運動中的不幸事件。
雖然運動前測試是很直覺可以避免遺憾,但是心肺測試只有不到4成的人可以完成。耐力運動員也會產生生理性心肌肥厚,因此可能在沒達到身體極限時,心電圖就會產生變化,而被錯誤判讀。況且,測試通常會在跑步機上進行,每2萬次測驗即可能產生一次意外。同時在跑步中產生意外的跑者,可能在壓力測試中完全正常,一般認為只有兩成左右的人可以在壓力測試中被檢驗出來。因此,是否需要做心臟壓力測試?相當值得深思。
Aspirin(編按:阿斯匹靈,止痛劑)可以減少冠狀動脈疾病死亡,馬拉松心臟病發不少是冠狀動脈疾病造成的,因此使用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這樣的憾事。但是Aspirin也可能會帶來容易出血的問題,考量到馬拉松賽事腳部會不斷的撞擊地面,可能增加微血管出血的風險,使不少跑者長期有黑指甲問題,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心臟病發,但是卻會帶來別的問題(胃出血等等,加上馬拉松對身體產生的壓力並不少)。因此,為了比賽而服用Aspirin,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好處。
全程馬跑者在比賽中心臟病發的機率,是半程馬拉松的4倍,代表著越長的比賽距離帶給身體越大壓力。長跑運動的整體風險,相較其他運動(鐵人三項、學生競技運動)發生心臟病的機率仍然低不少,因此並不需要因為少量的風險而不去運動。長跑運動的風險不比想像高,更被認為是可以保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路跑比賽的盛行,參與路跑運動的人口大幅增加,進而使比賽中心臟病發的人數增加。這樣的狀況跟想透過跑步運動增進身體健康有關,雖然整體心臟病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但可以明顯發現,男性發生意外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
透過生存者的資料發現,這些人多數在比賽前就有心臟疾病病史,固定有在就醫,而此可知固定就醫,就算有心臟疾病,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仍然可以進行馬拉松比賽。其中,年紀大的跑者反而有較好的存活率,可能跟他們心臟病發多為缺血性心臟病,並因為缺血性心臟病產生的心律不整而導致。相對地,年輕跑者多為病理性心肌肥大產生,這些人可以活下來,跟在場是否有人能立即幫他們進行CPR有高度相關。而壓倒性多數的意外,發生在馬拉松比賽的最後10公里。
超過8成心臟病發的跑者,是靠著AED的幫助而存活。因此想要減少賽事上的憾事,早期醫護到達現場及AED的救助,是最能幫助到跑者,每晚一分鐘到場救治,就會減少7-10%的存活機率。因此好的賽事規劃可以減少這類的憾事,3-5公里一個救護站,並且要有機動團隊配有AED,可以及時到達病發現場。但是多數的比賽意外,發生在最後10公里,這最後10公里醫護人員加上AED的數量應該要更為密集,甚至應該思考是否每公里就應該有一個救護站。
運動,不管是肌力訓練還是有氧耐力運動,都被認為對長期健康有益。在有代謝症候群(肥胖、三高)的病人或是癌症病人上,也被認為對疾病控制有益,甚至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也應該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雖然心臟病是馬拉松賽事死亡第一大兇手,但是整體風險並不高,而獲得的好處相對非常高出風險非常多。最後不管是從事任何運動,只要有任何不適,務必停止運動並且就醫,不要熬夜喝酒後運動,增加非必要風險。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在一粒粒彩色小球上奔跑是什麼感覺﹖NIKE在8月正式推出結合JOYRIDE緩震科技的跑鞋Nike Joyride Run Flyknit,透過由許多個緩震顆粒構成的緩震系統,為跑者帶來輕盈回彈,有如跑在柔土地上的舒適腳感。對於新手跑者,輕鬆的腳感及活潑鮮明的外觀,能幫助你享受跑步樂趣,馬拉松老手則可用於日常輕鬆跑訓練。因應跑鞋上市,NEO19 NIKE品牌體驗店特別打造NIKE JOYRIDE 跑步互動體驗裝置、店內試穿體驗,讓你以遊戲的輕鬆心情體驗試跑。
Nike Joyride全新緩震科技與Nike Air及Nike React等科技一樣,是Nike緩震革命的重要里程碑。Nike Joyride緩震系統由許多外觀有如彩色小球的「TPE緩震顆粒」構成,研發階端Nike測試了大約150種材料後,最終才確定使用TPE材料,這些緩震顆粒具備出色的延展性。
跑鞋中底設有4個緩震顆粒艙,緩震顆粒均勻分佈在緩震顆粒艙內,各區域緩震顆粒艙的大小依據足底各部位在運動時與地面的接觸方式,例如腳後跟位置的緩震顆粒艙相對較大以增強緩震,足尖位置的緩震顆粒艙則為了促進跑步時的平穩性,能更好地適應跑者步伐。 Nike Joyride緩震科技透過減輕衝擊來幫助跑者放鬆雙腳。跑鞋輕質、回彈,具備出色的緩震性能,能為跑者提供個人化的足底體驗。
Nike Joyride Run Flyknit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跑步體驗,讓跑步中的每個步伐更加愉悅,也讓新生代饒舌歌手高爾宣OSN對跑步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第一次穿上NIKE JOYRIDE這雙鞋子的時候,他的柔軟及舒適度真的讓人驚喜,裡面的顆粒踩起來是從沒有過的體驗。以前跑步對我來說,只是在壓力特別大時作為抒發負能量的運動,現在跑步除了能讓我腦袋清醒,有時候還能提供我音樂上創作的靈感,同時我也更能享受跑步帶來的樂趣。」
運動星球編輯也實際穿上跑鞋試跑﹕穿著Nike Joyride Run Flyknit剛落地就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腳感,在沒有鞋墊的特殊設計下,腳底能感受4個緩震顆粒艙柔軟的起伏,但等到開始跑步後,原本的起伏剛好可在每一次著地的動作中更服貼腳底,起伏反而成為向前的助力。緩震顆粒更帶給腳底有如在氣球上彈跳的ㄉㄨㄞㄉㄨㄞ感,讓人一穿上它就會想往前跳、往前跑;搭配包覆性高的鞋面鎖住腳掌、免於腳掌晃動過大,穿上它,能在最舒適的狀態下體驗跑步的樂趣。
為迎接8月1日全新Nike Joyride Run Flyknit跑鞋上市,NIKE提供多個充滿樂趣且能夠充分嶄露JOYRIDE緩震顆粒特性的期間限定服務及試跑體驗。包含在8月初起於NEO19 NIKE品牌體驗店登場的NIKE JOYRIDE 跑步互動體驗裝置、店內試穿體驗等,同時NIKE JOYRIDE 全粒啟動跑步體驗車更將在8月的各個周末,分別於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趣味登場。除此之外,台北、新竹、台中和台南四個城市的指定店點也將推出獨特的主題打卡點。讓北中南各地消費者皆可感受到JOYRIDE所帶來的全新跑步體驗。
為迎接8月1日全新Nike Joyride Run Flyknit跑鞋上市,NIKE提供多個充滿樂趣且充分嶄露JOYRIDE緩震顆粒特性的期間限定服務及試跑體驗。包含在8月初起於NEO19 NIKE品牌體驗店登場的NIKE JOYRIDE 跑步互動體驗裝置、店內試穿體驗等;同時NIKE JOYRIDE 全粒啟動跑步體驗車更將於8月的各個周末,分別於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趣味登場。
除此之外,台北、新竹、台中和台南四個城市的指定店點也將推出獨特的主題打卡點。讓北中南各地消費者都能感受JOYRIDE帶來的全新跑步體驗。
資料來源/Nike
採訪撰稿/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