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除了來自先天基因影響,後天努力也很重要,如果想長高,一定要記得這3大關鍵!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發育良好,除了關心小孩體重,當然也會在意小孩身高比其他同學還要矮小。特別是18歲後,長高的機會會越來越小,原因在於生長板。生長板即一種透明的軟骨組織,位在全身骨頭的上下兩邊,如果受到生長激素的刺激,會不斷增生軟骨組織,讓你身高慢慢變高,但生長板閉合後,長高的機會變非常小,因此,把握這三大觀念,孩子長高的機率一定大幅成長。
飲食一直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相信小時候,一定有聽過轉骨湯與吃中藥來長高,另外補鈣,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多元攝取,特別是蛋白質。蛋白質是增加骨骼與肌肉的重要來源,因為光只靠補鈣來強化骨骼其實是不夠的,然而蛋白質的食物包含雞蛋、牛奶、豆漿、堅果、雞胸肉、鮭魚等。另外,維生素也不可或缺的營養之一,同時也要適量攝取綠色蔬菜,綠色蔬菜裡面的維生素也有助於長高。
睡眠不僅是幫助長高的方法,對於恢復身體受損的機能、免疫力也大有幫助。現在的人都習慣晚睡,而家長熬夜晚睡的習慣,也會連帶影響孩子,像是晚上追劇、上網打遊戲,經常熬夜晚上滑手機等,會造成生長發育變慢。尤其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的高峰期,若想長高的人,一定要在約晚上10到11點前就要躺平在床上準備入眠,並且至少睡足7~8小時。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躺在床上滑手機,不僅容易睡不著也對眼睛有害。
小時候還常聽到許多父母要自己的小孩要多跳耀,以及打籃球,因為這樣才會長高,但是這種說法這是真的嗎?其實根據很多專家研究發現,規律運動是有助於長高的,包括跳繩、打籃球等全身性運動,讓骨頭垂直於地面方向的衝擊力,都是能夠刺激骨頭以及生長板,這樣能助長高,如果可以在太陽下運動,也可以補充維生素D促進發育。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你家長輩是否曾因聽不到水壺燒開聲音、差點引發火災,或是家中電視聲音越開越大聲?專家表示,其實他們不是選擇聽不到,而是隨著年紀增長,產生退化性聽力損失,聽損不僅會讓長輩因聽不清楚家人朋友的交談而產生嫌隙、影響人際社交互動,降低生活品質,更與失智症風險有關。
隨著年齡增長,聽覺器官會自然退化,且因初期症狀不明顯,這種漸進式的退化過程常被忽視。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聽力檢查並非只有老年人才需要進行,及早發現並介入聽力損失治療,不僅能提升溝通與生活品質,還有助增強認知能力,特別能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蔡鋕鑫建議,可以利用「搓手聽篩法」作為簡單的初步自我檢測,此方法透過聽是否能感受到搓揉手指時發出的微弱聲音,來粗略判斷高頻聽力狀況。具體做法是先移至安靜環境,雙手比出手指愛心的形狀,然後分別在左耳和右耳旁各3下,檢查兩耳是否都能聽見摩擦聲,若未聽見指腹摩擦的聲音,應儘速進行聽力檢測。
蔡鋕鑫說明,聽力檢測對幼童及中高齡族群尤為重要,例如正在學習語言的孩童,早期療育有助促進大腦發展;50歲以上的成年人,以及長期暴露於高分貝環境中的工作者,更應留意聽力狀況,以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與退化,進而引發憂鬱、失智或平衡感喪失等問題。
蔡鋕鑫提醒,除了透過「搓手聽篩法」偵測聽力問題外,生活中也有許多跡象能反映聽力是否受損。包括日常對話和環境聲音的感知,例如是否需要將電視音量調得越來越大、經常聽不清對方講話而要求重複、在嘈雜環境中難以理解對話,或常常聽不到門鈴和水壺沸騰的聲音,這些都可能影響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
蔡鋕鑫提到,美國醫學會出版的神經學領域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指出,重度聽力損失者,其失智症風險增加約4.94倍,不可不慎。聽損若未矯正,不只影響聽力,也會讓人與外界隔絕,出現社交隔離、導致憂鬱情緒,長期放任聽力退化,伴隨而來的就可能是失智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每3人就有1人存在聽力損失問題。蔡鋕鑫示警,這是普遍且不可避免的功能退化現象,聽不到或聽不清楚不僅造成溝通困難,還容易導致避免社交、減少與外界互動,進而產生孤立感。此外,大腦缺乏足夠刺激,增加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成為失智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台灣 60-70 歲長者約 10% 患有肌少症,80 歲以上更將近 30%。而近期國外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神經、肌肉骨骼,恐造成肌少症,換言之,不僅中高齡者,未來肌少症罹病可能因新冠病毒影響年輕人,成為老少都該注意的問題。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暨老年醫學科醫師程信翰呼籲:「走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期,更要留意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減緩肌肉流失,遠離罹患肌少症風險。」
什麼是肌少症?請見 銀髮族的隱憂:肌少症 Sarcopenia
研究調查,平均 50 歲後的肌肉流失比 30 歲壯年時期加速2倍。隨著疫情蔓延全球,更有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除了造成肺部損傷外,肌肉、骨骼有可能受病毒影響,進而增加肌少症風險。
程信翰醫師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攻擊肌肉組織,導致蛋白質不易吸收轉化,民眾也容易受病毒影響,降低食慾進而減少營養攝取,提升肌少症風險,未來肌少症可能不再只限中高齡者須留意,年輕族群也需要及早開始存「肌」本,遠離肌少症風險。染疫人數雖持續增加,但中重症與死亡比例已大幅降低,世界走向與病毒共存,面對疾病挑戰,重視均衡營養、固定運動,維持保護力仍是關鍵!
台灣人外食比例高,大家常擔心誤踩高熱量食物雷區,那麼如何維持營養均衡、增肌不增肥?陳怡錞營養師建議,營養攝取時,應留意盡量挑選含有優質蛋白質、MCT 中鏈脂肪酸這類營養素,以及更接近天然食材成分的食物,更能事半功倍。
根據統計,台灣 60-70 歲約有 10% 患有肌少症,到了 80 歲以上可能將近 30%。程信翰醫師指出:「肌少症罹病風險比我們想像得高,除了牙口問題,慢性病、失智症或中風都可能因疾病導致胃口不佳、或吞嚥神經狀況,產生營養不均,長期可能產生肌少症危機。以 70 公斤的長者為例,原則上每天應攝取約 2100 大卡與 56g 的蛋白質,若攝取不足會加速肌肉流失,導致跌倒、骨折等死亡風險激增。」
107 年死因統計顯示,65 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名為跌倒、一旦長輩跌倒後臥床不起,肌肉萎縮與流失更快,死亡風險步步近逼。
長輩牙口不好、食慾不振,對食物口味較挑惕,導致肌肉量流失風險,常讓子女及照護者傷透腦筋。陳怡錞營養師分享:「曾有位 75 歲陳大哥,因受牙周病影響牙齒咀嚼功能不好,長期無法咀嚼肉類、蛋白質攝取不足,治療期間更因食慾不振而體力不佳。透過營養品的補充,攝取優質蛋白質與能及時轉換能量的 MCT,讓體力穩固、恢復健康。」營養師進一步提醒:「為長輩預備營養補充品要設身處地,適口性跟多元口味交替,能避免長輩拒絕持續使用,選用以天然食材為主,並搭配長輩飲食習慣的口味,能提升長輩願意持續補充的機會。透過穩定補充,重回健康生活。」
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速度增加,想穩固身體肌肉量,增強疾病共存保護力從何做起?程信翰醫師提出甩開肌少症風險3大步驟:
1. 量表自評及早揪疾病風險
2. 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與油脂熱量
3. 養成每週運動習慣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