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核心肌群
  • 初階訓練
  • 瑜伽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運動器材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你認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1
你認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2
習慣用嘴巴呼吸?鼻子呼吸有這4大功能讓身體更加健康
3
還再長期吃這5種食物?小心記憶力衰退又變胖!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認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2018-11-29
話題 保健 肌肉痠痛 伸展 觀念

你是否也是屬於久坐一族的人呢?回想一下你每天早上醒來準備上班上課,接著出門搭著公車或捷運到達目的地,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包含收發E-mail與一些文書工作,中午買個便當繼續做著位子上吃飯同時滑著手機或上網,下午持續著上午的工作模式,然後下班回家做在沙發上看電視吃晚餐追劇,最後上床睡覺,這樣的生活模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了沙發馬鈴薯的人生。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根據一項統計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能量消耗減少和久坐行為增加的社會指標令人十分的注目,在1970年,每10個工作中就有2個從事輕微活動的工作(主要是坐在辦公桌前),而10個人中有3個從事需要高能量產出的工作(如建築、製造業、農業)。到2000年,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從事輕度活動,而十分之二的人從事高活動工作。此外,在過去的20年中,使用3C產品的時間(用電腦、看電視、打電動)大幅增加;而2003年,近10名工作的成年人中有近6人在工作中使用電腦,10名兒童中有9名在學校使用電腦(從幼稚園到高中)。從1989年到2009年這20年裡,擁有手機和網路的家庭數量從15%增加到69%。另外,長時間坐著觀看電視與搭乘交通運輸工具的人估計分別接近4小時和1小時,也成為了久坐的重要因素。

為何久坐不動是不好的生活方式?

我們人類從原始時代開始就為了生存,包含著收集食物、逃避敵人與掠食者並遷移至更適合生活的地方,因此我們需要長時間的活動。就算到了進步文明的社會,早期我們的身體也是在運動,例如耕作、走路上學、騎腳踏車上班等等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幾乎都很少做著不動過生活。然而,到了20世紀科學的進步工業開始發展,人類開始依賴工業與科技所帶來的方便,所以我們的身體開始選擇不需要大量體能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大多數的人選擇當顆沙發型的馬鈴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身體缺乏活動與每年320萬人死亡有關。2017年對3,141名50歲以上成年人的研究得出結論,久坐不動對於身體的影響力會超乎你的想像,讓我們看一下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對我們的身體會產生哪些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身體缺乏活動與每年320萬人死亡有關。

 影響  1 心臟疾病機率提升
「坐太久」將意味著你的運動量降低身體肌肉不會燃燒較多的熱量,因此,血液也會以較慢的流速通過身體所有的器官及細胞,這將使得脂肪酸更容易堵塞你的心臟,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發生率。另外,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與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坐車和看電視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患上某種類型的心血管疾病。

 影響  2 糖尿病風險增加
根據Diabetologia(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每天花在看電視上的每小時都會使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3.4%。在這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Bonny Rockette-Wagner博士和Andrea Kriska博士組成研究團隊,該研究招募了3234名25歲的超重美國成年人,發現在調整年齡與性別之後,治療組和依賴於時間的休閒體育活動後,每小時看電視的風險增加約3.4%,這就是為什麼運動是糖尿病最好的自然療法之一,而缺乏身體活動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響  3 下半身循環變差
有沒有偶爾會發現坐太久造成雙腳發麻?這就是當身體靜止太久會減慢血液循環到腿部,這會導致腳踝腫脹、血栓、腫脹和疼痛等等的問題,國外對於評估運動對血管重塑的影響這個問題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找來了108位男性分為耐力訓練組與久坐不動組,為了確定體力活動是否對血管重塑有任何影響,研究人員用精密機器生成的圖像中測量了股動脈(拉丁語arteria femoralis)的直徑和內膜中層厚度。測量結果顯示,在耐力訓練這組的人股動脈的管腔直徑為9.62±0.12 mm,而久坐不動的這組為9.03±0.13 mm。此外,在耐力訓練的受試者中,股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為4.6±0.1 mm,而久坐不動的受試者為4.7±0.1 mm。動脈腔的大直徑在最小化對血流的抵抗力和最大化對器官、組織和細胞的灌注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久坐不動會造成下半身的循環變差。

 影響  4 生活肌力的喪失
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肌肉組織來維持,以便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活動中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但隨著久坐的時間增加這將會對於我們的肌力產生重大的變動,尤其,對已經失去肌肉量和骨骼強度的老年人更為嚴重。根據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 分析了43項研究總計約400萬人,關於人們坐著的時間行為與癌症的發病率,研究人員發現調整身體活動與久坐不動之間的關聯性,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一天只花30分鐘在健身房的運動量,是絕對無法抵消一天花幾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對肌力的傷害性。

資料來源/Fitness Magazine、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習慣用嘴巴呼吸?鼻子呼吸有這4大功能讓身體更加健康

2024-04-22
新知觀念保健知識庫

令人意外的是,不知道「用嘴巴呼吸對身體不好」的人比想像中還多。話說回來,應該有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用鼻子或用嘴巴呼吸。

就像先前介紹過的四十歲自營業A先生,來本院看診以前根本沒想到自己有鼻塞的問題。A先生還以為鼻塞是指感冒時那種「鼻子完全塞住的狀態」。因為對A先生而言,平常光靠鼻子呼吸不夠,還會用嘴巴幫忙呼吸已經是極其自然的事。

運動過後你是否也習慣用嘴巴呼吸?

A先生說他之所以意識到「說不定自己的鼻子並不正常」,是因為他去上皮拉提斯課時,教練要他吸一大口氣,才發現自己光用鼻子無法吸一大口氣。與家人討論後,家人說「用鼻子呼吸是理所當然的事」、「光靠鼻子不夠呼吸的話也太奇怪了」,他才想到檢查一下鼻子的狀態而來本院看診。

換言之,A先生直到發現自己「光用鼻子無法吸一大口氣」前,完全沒有發現自己用嘴呼吸。

若問為什麼用嘴呼吸對身體不好,我想能加以說明的人應該少之又少。或許有人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說來,我確實都用嘴巴呼吸也說不定,用嘴呼吸是這麼不好的事嗎?」

嘴巴無法替代鼻子呼吸

這裡我想強調一點,用鼻子呼吸乃天經地義,嘴巴無法代替鼻子呼吸。話說回來,生物在演進的過程中,鼻子從非常早的初期就是負責呼吸的「必需品」,不能輕易放掉。也不該輕易想說,「人類只要張開嘴巴就能呼吸,所以用嘴呼吸也無所謂吧」。

用鼻子呼吸這件事將無法被身體任何器官所取代!

鼻子做為呼吸器官的獨特功能

鼻子做為呼吸器官,主要有四種功能。

功能1_屏蔽有害物質

空氣中浮游著灰塵及花粉、細菌、病毒等粒子。空氣被傳送到肺這個細緻的器官前,必須盡可能屏蔽掉這些有害物質。 空氣中的粒子進入鼻腔後會先被鼻毛擋掉一些。鼻毛沒能捕捉到的粒子再由覆蓋著鼻腔黏膜的黏液層捕捉。

黏液層長滿了長度五微米(○.○○五毫米)的微細纖毛,這些纖毛就像輸送帶一樣,將捕捉到的粒子與黏液一起送到胃裡。被送到胃裡的粒子經由胃酸處理後會變成無害的物質。拜以上構造所賜,超過一微米(○.○○一毫米)的粒子會在鼻子裡被攔下來,無法進到肺部。

功能2_維持肺裡的環境

鼻子也扮演著「空調」的角色。不管是冰天雪地,還是赤道下的灼熱之地;不管是溼答答的場所,還是乾巴巴的地區,我們從鼻子吸入的空氣在進入肺部的過程中,會配合肺裡的環境調節成接近三七度的溫度、接近百分之百的溼度。

從鼻子吸入的空氣進入肺部的時間非常短,幾乎就是「啊!」一聲的時間。能在一瞬間調節好溫度和溼度,祕密就在於從鼻腔兩側的壁往中央突出的突起,這塊稱為「鼻胛」的突起能確保空氣與黏膜接觸的面積。有了鼻胛,覆蓋鼻腔的黏膜面積可以增加到鼻腔大小的四倍。

用鼻呼吸對健康比較有益的4個功能!

功能3_增加進出肺的空氣量 已知用鼻子呼吸的呼吸次數及進出肺部的空氣量(換氣量)比用嘴巴呼吸的多。從對鼻子噴灑局部麻醉藥劑可以讓促進呼吸的作用暫停這點,不妨想像成鼻黏膜存在著感應器,會引起神經反射,活化肺的活動。

功能4_增加流經肺中的血液量,促進血液攝取氧氣

我們都知道用嘴巴呼吸的話,血中的氧氣濃度會比用鼻子呼吸低。這與從鼻腔或鼻竇的黏膜產生大量一氧化氮有關。一氧化氮具有擴張肺部血管,讓輸送到肺部的氧氣有效率地移到血管內的作用,也運用在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所使用的吸入療法上。換句話說,我們透過用鼻子呼吸,吸入一氧化氮,從而得到與吸入療法相同的效果。

資訊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 黃川田徹 著《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日本鼻科權威醫師30年實證,戒掉用嘴呼吸,讓你增加深度睡眠、一夜好眠!》一書。

日本鼻科權威黃川田徹醫師,三十年來,治療超過14,000人的鼻塞,發現很多健康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用鼻子呼吸」的重要性。

作者透過最新醫學研究和超過三十年的看診經驗,發現睡眠品質與鼻子呼吸是否順暢息息相關。因為鼻塞而來看診的患者,高達七成都有睡眠障礙的問題;而治療鼻塞後,有八成患者的睡眠品質都獲得了顯著改善。

更多《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資訊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還再長期吃這5種食物?小心記憶力衰退又變胖!

2019-08-29
飲食方式保健飲食知識庫

想要常保腦部健康以及思考清晰的人,除了平常要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外,以下4類食物就要儘量少碰!主要是這些食物中含有大含的反式脂肪以及精緻糖類,如果長期食用不僅腦部會退化,連身體也會越來越肥胖,嚴重時還會引發疾病導致身心不健康。

還再長期吃這5種食物?小心記憶力衰退又變胖!

糖類與反式脂肪很傷身

精緻糖類會讓血糖急速上升,促使身體分泌胰島素來抑制血糖,當血糖下降時,就會產生睡意、注意力渙散等問題;而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都對健康有害,易造成血管發炎,甚至演變成動脈硬化,可能誘發中風。另外,坊間流傳吃椰子油防失智,效果並不如想像,原因是因為它是飽和脂肪酸,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油炸物

現代人喜愛吃油炸食物,酥脆口感總讓人欲罷不能,每個人都知道油炸的東西熱量高、容易導致肥胖,其實還有很多相當不利健康的風險。根據美國醫學節目The Doctors報導,如果吃油炸食物一個月,就會引起肝臟的明顯變化。醫生在節目中表示,油炸食品引起人體內酶的變化類似肝炎,最終會導致肝功能衰。此外,食物在油炸時會破壞其中的必須脂肪酸,人吃了油炸物後,會破壞保護機體的營養物質,使血液中的轉氨酶水平提高,這種變化類似人體肝細胞發生炎症、壞死、中毒等所遭受的肝細胞損害。

©freepik.com

甜食類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發表在2014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上的研究指出,餅乾、蛋糕和加工食品中普遍添加的反式脂肪酸,會縮短記憶保存期限,不論年輕人或長者,都會受到影響。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的碧翠斯·戈洛姆(Beatrice Golomb)博士帶領的研究,針對1000名年齡在45歲以下的健康男性進行調查,以問卷方式評估每人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隨後,研究人員再展示104張寫有單詞的卡片,並要求受試者在過程中指出卡片上的單詞是第一次出現,還是重複出現,結果發現,飲食中攝取最高量反式脂肪酸的人,在單詞記憶測試方面成績最差,所有受試者正確回憶的單詞數量平均為86個,但攝入反式脂肪酸最多的人,平均比攝入最少量的人少記住11個單詞,記憶力下降的機率超過10%。

精緻澱粉

根據《抗阿茲海默症處方》作者佛坦尼斯(Vincent Fortanasce)博士表示:如果你想遠離阿茲海默症,那最好現在開始少吃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對腦的危害,就如同香菸對肺的危害。因為精製加工食品,像是冰淇淋、飲料、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通常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並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及頭腦運作,大量地食用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但高脂高熱量,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使血糖坐上雲霄飛車,快速升降,導致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效果。

©waldorfgarden.org

過鹹食物

現代人很多口味都偏重鹹,而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更是想吃不鹹的清淡飲食都很難。過鹹食物除了人們所熟知的易導致高血壓外,常吃過鹹食物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使腦細胞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從而導致記憶力下降讓大腦過早老化。另外吃過鹹的食物也會讓年紀大時腦袋容易變的不太靈光,認知能力也會逐漸變差。

©saga.co.uk

含糖飲品

含糖飲料多喝無益,它的糖份熱量不只導致肥胖,還會大量消耗體內維生素B使人容易疲倦。根據喬治亞理工學院精神病學專家針對糖類對大腦的影響做了一項老鼠實驗,此實驗結果發現,當果糖提供的能量超過每天飲食所提供能量的百分之六十時,就會造成記憶力明顯下降,因為糖分會刺激胰島素作用,進而影響主管學習和記憶的大腦海馬體功能,然而含糖飲料經常添加的果葡糖漿,同時含有葡萄糖和果糖成份,是對人體健康最大的危害因素。

然而許多人並不了解飲食對學習與記憶的重要性,以為吃歸吃、學歸學,是毫不相干的兩件事情,但是根據許多實驗研究證明,現代人必需要調整自己飲食習慣,才能促進大腦的思考力,以及避免發胖的危機。

資料來源/痞客邦、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核心肌群
  • 初階訓練
  • 瑜伽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運動器材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