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資深藝人沈玉琳,近日確診急性白血病而緊急住院,所幸目前治療情況順利。事實上,急性白血病可分為淋巴性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2種,醫師指出,若出現不明發燒、全身無力等症狀,需警覺可能是白血病初期症狀,因病程進展迅速,需即刻治療,可輔助中醫治療以緩解副作用不適。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廖國帆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是白血病的一種,就是俗稱的血癌,症狀常來得又快又兇猛,主因為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細胞未成熟就開始大量增殖,並進入血液循環,使紅血球和血小板數值遠低於正常值,常伴隨突然貧血、免疫力下降等症狀。
廖國帆說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癌的初期症狀,常常與一般感冒或疲勞相似,容易被誤認而延誤診斷。若身體持續出現以下異常反應,應立即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檢查:
持續疲憊無力,稍微活動即氣喘
臉色蒼白、頭暈目眩
不明原因發燒
牙齦出血或身上莫名瘀青 骨骼、關節疼痛,尤其胸骨處
廖國帆提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等多元西醫療法為主,能有效清除癌細胞,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伴隨免疫力下降及體力衰弱,影響療程持續性與生活品質。
廖國帆指出,血癌的治療不僅在於消滅癌細胞,更重視鞏固身體正氣,提升患者的抵抗力與恢復力。中醫認為,血癌屬於「正虛邪實」的體質,治療過程中,適當使用中藥與針灸,可有效減輕化療副作用,如噁心、疲倦及免疫力下降,並透過益氣養陰、補脾健胃,幫助患者建立抗癌的力量。
廖國帆說,中醫輔助治療遵循「攻補兼施」原則,依據病程階段靈活調整策略,與西醫形成互補:
化療期間:運用益氣養陰、健脾和胃的中藥配合針灸,幫助緩解噁心、食慾不振及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增強患者免疫功能,使療程得以穩定推進。
治療中後期:著重補益元氣,促進血球生成與體力恢復。
緩解期:則以扶正固本、調整體質為主,降低復發風險,協助患者恢復健康。
吃補血食物、溫和運動改善氣血循環 廖國帆提醒,白血病患者可經中醫評估,服用益氣養陰、健脾和胃的中藥並配合針灸,成功緩解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與食慾不振,減少白血球過低現象,幫助患者的體力回升,穩定完成療程,不因副作用中斷治療。
除了治療外,廖國帆也建議患者,可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如適量的枸杞、紅棗、蓮子粥,幫助補氣養血與改善面色;偶爾攝取牛肉、菠菜等富含鐵質的食材。體力允許時,也建議練習八段錦等溫和氣功,促進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全球權威的運動科學機構 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官方期刊,於 5 月首週提出一篇重要報導,該研究來自台灣長庚大學,探討運動如何改變免疫細胞生物能量效率。報導中指出,規律而適度的運動,無論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或是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都能增進免疫細胞的有氧代謝效率、改善免疫功能,可降低大多數癌症的死亡率,對清除病毒亦有效。研究結果有助於確立抗病毒與防治癌症的有效運動方案:改善靜態生活者的心肺適能,同時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的生物能量效率,進而增進對病毒與癌細胞毒殺功能。
如何調節血液中自然殺手細胞功能,在增進癌症的防治成效上,至關重要。自然殺手細胞能藉由先天免疫方式,執行清除惡性腫瘤的作用;它們能表達一系列刺激和抑制受體,無需經由免疫調適,即可識別並毒殺癌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抗腫瘤細胞毒殺作用,取決於它們識別癌細胞和產生細胞毒殺蛋白的能力;而其粒線體生物能量特性,在調控細胞毒殺能力和產生細胞激素效率扮演關鍵角色。
規律而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大多數癌症的死亡率。急性運動能動員自然殺手細胞從周邊組織進入血液之中。並且,執行運動的強度與其影響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蛋白表現,有其密切的相關性,並藉此調節抗腫瘤細胞毒殺效應。然而,惡性腫瘤患者會因肌肉和心肺適能逐漸下降,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導致他們處於更靜態的生活方式。
長庚大學復健科學研究所教授 王鐘賢 博士發表於五月份《美國運動醫學會》官方期刊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的研究指出,研究將 60 名久坐不動的男性隨機分配成 3 組,包括參加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中強度的持續性運動,以及未接受運動干預的對照組。結果顯示,HIIT 能藉由提高心肺適能來增進運動表現,其效益更優於傳統的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訓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類型的運動訓練皆能改善自然殺手細胞之免疫功能,包括增加毒殺蛋白生成和細胞增殖能力。此外,這兩種運動訓練皆能有效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粒線體的膜電位,改善其基質耐受氧化負載的能力,進而增進此免疫細胞的有氧代謝效率。
另一方面,自然殺手細胞也是重要的抗病毒免疫細胞,能在適應性免疫反應發生之前,迅速對病原體作出反應。在針對 COVID-19 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自然殺手細胞數量和功能減少,是導致降低清除感染細胞能力和增加組織發炎程度的重要因素。王鐘賢研究團隊指出,適度的運動訓練能有效降解自然殺手細胞的衰老和抑制性受體,增進其增殖效益程度,提高自然殺手細胞識別病毒或癌細胞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其細胞清除效率。
該實驗結果將有助於確立抗病毒與防治癌症的有效運動方案,除能改善靜態生活者的心肺適能外,同時亦能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的生物能量效率,進而增進對病毒與癌細胞毒殺功能。
已有許多研究支持運動對於免疫、心血管功能等等生理健康的影響,而這項長庚大學的研究驗證出不同類型運動如何影響免疫功能。正在學習與病毒共存的我們,坐而言不如起而「動」,用中、高強度的運動殺死病毒與癌細胞,是應對新疫情時代更積極的方法。
資料來源/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