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跑步訓練
  • 核心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增肌
  • 瘦身
  • 觀念
  • 運動生理
  • 徒手訓練
  • 飲食
  • 跑5K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哈佛研究﹕常喝含糖飲恐增加過早死亡風險
1
哈佛研究﹕常喝含糖飲恐增加過早死亡風險
2
運動營養師:運動後喝「含糖」豆漿對增肌效果更佳!
3
國健署發布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提倡均衡飲食更健康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哈佛研究﹕常喝含糖飲恐增加過早死亡風險

2019-05-07
話題 飲食 營養補給 運動補給 新知

大家都知道含糖飲喝多了有害健康,而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研究更顯示,成年人每天喝蘇打飲料、運動飲料、果汁等含糖飲,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

哈佛研究﹕常喝含糖飲恐增加過早死亡風險

以往已有研究發現喝含糖飲和體重增加、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有顯著關聯,然而含糖飲和死亡風險的關聯卻不得而知。

在一篇發表於《循環Circulation》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上,研究團隊追蹤了3萬8602名來自Health Professional的後續研究的美國男性(1986-2010年),以及8萬2592名來自Nurses’ Health研究的美國女性(1980-2010年)的健康數據。研究對象起初沒有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病史,每4年回答一次關於飲食、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的問券。

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每天喝兩次以上含糖飲料的成人,因心血管疾病而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的風險增加31%。若以頻率區別,相較於每個月喝不到1次含糖飲的女性,每週喝2-6次的女性過早死亡風險高出6%;若頻繁到1天喝一兩次含糖飲,其風險增至14%;若每天喝超過兩種含糖飲,風險更提高21%。該研究在女性上比男性更顯著。

相較於每個月喝不到1次含糖飲的女性,每天喝超過兩種含糖飲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過早死亡風險提高21%

含糖飲對一般人非必須品,有毅力就能戒除。然而,運動飲料是耐力型運動員的必備飲品,有助在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中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以預防脫水、電解質失衡、能量不足等問題。那麼這項研究是否直指運動飲料恐讓耐力運動員早日踏進墳墓﹖運動生理暨營養學者Stacy Sims博士表示,前述這種觀察性研究顯示出「關聯性」,但並非「因果關係」,且研究結果的基礎是調查問卷,問卷的準確性有待檢視。

但如果你對喝運動飲料有疑慮,Stacy Sims建議,低碳水化合物運動飲料是個好選擇,將碳水化合物含量控制在3-4%,這樣就可以了。

以飲用水取代含糖飲料,可改善整體健康、促進長壽

該研究第一作者、哈佛大學兼任講師Vasanti Malik指出,研究結果支持限制含糖飲的攝入量,將飲用水取代含糖飲料,可以改善整體健康、促進長壽。

有關各類飲料攝取頻率與攝取量建議,可參考董氏基金會飲料攝取建議系統。

資料來源/Bicycling US, Circulation, CNN, CBS NEWS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營養師:運動後喝「含糖」豆漿對增肌效果更佳!

2019-05-21
微肌男子觀念飲食方式增肌飲食知識庫

許多健身者在訓練完後,都會攝取一些幫助增肌的食物來修補肌肉,同時希望透過補充蛋白質來加速肌肉生長,然而豆漿這個快速又方便性的飲品,幾乎成為大眾離開健身房後的例行補給。但是,很多人還堅持要喝「無糖」的才健康!不過,根據運動營養師提醒,建造身體的肌肉方式就像蓋房子,無糖豆漿雖含有房子的材料蛋白質,卻缺少實際工作的工人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建議適度喝一點「含糖」豆漿,對於增肌和減緩疲勞感的效果會更好!

運動營養師:運動後喝「含糖」豆漿對增肌效果更佳!

近年來,從歐美刮起健身風氣後,許多人都想把身上的鬆垮肥肉雕塑成緊實且勻稱的身材,除了需要規律做訓練外,運動後的飲食修補也是關鍵!不過,到底要怎麼吃、怎麼喝才真的有效?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增肌好幫手

為了增加肌肉,許多健身者都會進行重量訓練,而重量訓練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看得到效果的運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是肌肉中的肝醣,然而它是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因此,運動後就要特別補充碳水化合物,以及肌肉生長所需的蛋白質,根據運動營養師楊哲雄建議,運動後可以吃一些GI值較高的根莖類食物,像是吐司、山藥、馬鈴薯等,或糖度較低的水果類食物來補充碳水化合物,還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豆漿、肉類、蛋、牛奶等來補充蛋白質。雖然豆漿是快速且唾手可得的增肌幫手,但還需要喝上「含糖」的豆漿才更有效果!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無糖比較健康,然而無糖豆漿雖然富含蛋白質可以幫助肌肉生長,但是誘發胰島素分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不足,而胰島素是體內合成作用的激素,能促進肌肉修補與生成。因此,長肌肉不是光有蛋白質就足夠,還需要適度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如果運動是以增加肌肉為目標,建議喝含糖豆漿會比無糖豆漿更好。但在喝同時,可以攝取低糖來飲用,以免糖分過高導致長脂肪。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增肌好幫手 ©wellandgood.com

上述提到重量訓練會消耗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肝醣,這是無糖豆漿難以補充的部分,而體內肝醣不足時容易感到疲勞,因此只喝無糖豆漿對減緩疲勞感的效果會稍微差一點,尤其是對天天運動或大量運動的人來說,如果每次運動完只喝無糖豆漿,可能無法有效從疲勞中恢復,如果真的只想要喝無糖豆漿,建議可以搭配一根香蕉來食用。

把握黃金時間來補充

通常在健身過後會攝取許多營養且能幫助增肌的食物來修復肌肉,但是在健身前飲食也是相當重要。在健身前,我們的肌肉需要能量才能運作,然而攝取適當的碳水化合物才能獲得充足能量,像是低糖豆漿,同時人體的肌肉和血液細胞需要補充蛋白質,才能提供氧氣和其他養分。然而在鍛鍊時不只當下會燃燒熱量,後續1~2小時的代謝也會逐漸高,因此在健身後約一小時內可說是進食的黃金時間,此時吃進的熱量傾向用來補充能量、修補肌肉。

把握黃金時間來補充蛋白質

最後,雖然許多健身者還會飲用高蛋白的習慣來增肌,雖然這個方式有助於快速達成增肌目標,但也別忘記需要多利用天然食物補充所需營養,才能同時攝取人體平日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不僅能助長肌肉,還能兼顧健康。

資料來源/NUTRITION ACTION、良醫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國健署發布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提倡均衡飲食更健康

2018-03-14
營養補給飲食方式飲食話題

為培養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飲食觀念,國民健康署參考國際飲食指標趨勢、我國國民飲食攝取狀況及凝聚各界共識後,檢討修正100年公布之「每日飲食指南」等文件,發展出符合國人營養需求現況及國際飲食指標趨勢之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等各項以均衡飲食為目的之健康飲食建議。

國健署推出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國健署

蔬菜水果吃太少 蛋白質澱粉常過量 國人飲食型態普遍未達均衡飲食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 201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高達99.8%,堅果種子不足1份的為91%,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亦為86%。另外,以每日需求熱量2000大卡之六大類飲食建議量估算,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6份有53%、全榖雜糧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3碗有49%、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5茶匙的有39%,顯示國人在攝取六大類食物有極高的比例未達到均衡飲食。

國民健康署指出均衡飲食為維持健康的基礎,「均衡飲食」為每日由飲食中獲得身體所需且足量的各種營養素,且吃入與消耗的熱量達到平衡。「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因此每類食物都要吃到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飲食不均衡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包括營養素缺乏、過多或不均衡而導致體重過輕、過重、肥胖、慢性病等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水果及蔬菜攝取不足,造成全球約14%胃腸道癌症死亡,11%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及9%中風死亡,而攝取足量的蔬菜及水果,可以預防如心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

為協助民眾培養均衡且適量的飲食型態,國民健康署除公布107年最新版之「每日飲食指南」,也同時公布「國民飲食指標」及嬰兒期、幼兒期、1-2年級學童期、3-6年級學童期、青春期、男士、女士、孕產期、更年期與老年期等10個生命期營養建議,發展出符合國人營養需求現況及國際飲食指標趨勢之各項健康飲食建議。國民健康署也關心素食者之營養狀況,亦同時更新「素食飲食指南」等內容。

©ShutterStock

每日飲食指南教您均衡飲食 讓您「體重沒煩惱 精神百倍佳 健康跟著來」

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強調『均衡飲食』的意義,並教導民眾實際作法,修正重點包括:

1. 「全穀根莖類」用詞修正為「全榖雜糧類」:改用「雜糧」的名稱取代「根莖」,讓民眾對於「全榖雜糧類」能有更廣泛的認知,全榖雜糧類除了民眾熟悉的穀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等,還包括根莖類的薯類,食用其種子的豆類和食用其果實的富含澱粉食物,如紅豆、綠豆、皇帝豆、栗子、菱角等。

2. 調整「蛋」在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由「豆>魚>肉>蛋類」修正為「豆>魚>蛋>肉類」:蛋白質食物類的選擇時,為避免同時吃入不利健康的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選擇這類食物應有其優先順序,原該類別為「豆魚肉蛋類」,表示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但近年研究顯示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具關聯性,加上蛋所含的營養豐富,故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修正為「豆魚蛋肉類」。 

3. 不再強調乳品需選用低脂或脫脂為佳的說法,將「低脂乳品類」名稱改成「乳品類」:過去低脂乳品被認為有減少脂肪攝取之好處,但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並不會因為攝取全脂乳品,而提升慢性病風險或造成體重增加。全脂與低脂乳品好處相同,建議每日攝取1.5-2杯乳品類,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

國民健康署提醒國人宜遵守「每日飲食指南」之建議,養成正確的均衡飲食習慣,確保身體健康,維持理想體重,精神奕奕度過每一天。各項飲食建議及相關訊息,可於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主題/健康生活/國民營養/相關出版品查詢及下載。 

©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國健署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跑步訓練
  • 核心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增肌
  • 瘦身
  • 觀念
  • 運動生理
  • 徒手訓練
  • 飲食
  • 跑5K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3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