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每天都要攝取蛋白質,尤其在健身的人,但是蛋白質過多其實會造成腎臟負擔。台灣的洗腎人口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為什麼台灣洗腎人口那麼多?雖然台灣洗腎原因排行第一名的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大約每10個洗腎病友,就有4人是糖尿病患;但是,根據專家表示,大家都忽略了其實過量攝取蛋白質也是加速腎病變的主要原因。
因為吃下肚的大量蛋白質被轉換為含氮廢物後,都需要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久而久之,腎臟的功能就會變差;尤其是腎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若飲食還是不知節制,攝取高油、高鹽、高蛋白質,即使吃的是優質蛋白質,也會加重腎病的嚴重度。以下四種錯誤情攝取蛋白質會容易傷腎,來看看你平常是否正確攝取。
坊間有許多販售高蛋白粉的廠商,強調可以把高蛋白粉加水做成奶昔,當成代餐來取代一天當中的1~2餐,不但熱量低且營養素又豐富,不用太久的十千,就可以讓體重降下來。但其實這樣的方式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甚至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另外還有一種吃肉減肥法,強調光吃肉、不吃澱粉類食物,可以瘦下來,但要注意吃肉不吃澱粉恐怕會引起酮酸中毒,導致增加腎臟的負擔。
隨著年紀增大,肌肉量逐漸流失,因此年長者才需要透過吃肉的方式補充蛋白質。但最常被忽略的就是中老年人的蛋白質過量攝取的問題,許多年長者擔心自己營養不良,甚至害怕出現肌少症,因此,透過補充大量肉類、蛋類或是喝牛奶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但在不知道腎功能好壞與否的情況下,攝取了過量的蛋白質,即便補的都是優質蛋白質也會讓腎臟負擔。
近幾年健身、慢跑這樣類型的運動開始逐漸流行,每週都有路跑活動,許多人習慣在跑步、打籃球,或是在健身房重量訓練等運動之後,為了長肌肉都會喝一杯高蛋白粉或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來幫助養肌肉。在補充高蛋白飲品的同時,飲食內容如果沒有控制且仍然攝取過多的肉類、豆類等蛋白質,超過人體負荷的量,一樣會增加腎臟負擔,長時間下來會導致腎臟那生病變。
癌症術後、各種手術的病人,甚至是營養不良的人,都希望可以透過高蛋白營養補充品來讓恢復元氣,但要注意的是,在補充液體罐裝或粉狀沖泡的高蛋白營養補充品時,也要計算好飲食中蛋白質的量,才不會吃了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臟的負擔。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燕麥奶」咖啡從國外流行到台灣,成為咖啡店必爭的新興產品;隨著蔬食風潮,豆奶、牛奶等不敗食材也在各家手搖飲料店中推陳出新。燕麥奶、豆奶、牛奶名稱雖然都有「奶」,但製作方式與營養成分卻大不同!本篇由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稱食藥署)蔡孟融營養師為大家分析其中的差異。
燕麥奶是將燕麥以水浸泡後,加水磨成漿、煮沸、過濾製成,有些燕麥奶產品會使用酵素水解改善質地,或額外添加油脂、食品添加物等成分,讓口感與牛乳更相近、品質更穩定。豆奶是將黃豆浸泡於水中,再磨漿、分離豆渣、煮沸而成;牛奶則是乳牛分泌的乳汁,經殺菌等步驟處理即可飲用。
蔡孟融強調,以六大類食物來區分,燕麥奶屬於「全穀雜糧類」,主要營養成分是醣類(碳水化合物);俗稱豆漿的豆奶則屬「豆魚蛋肉類」,以提供蛋白質為主,是同類別中推薦最優先攝取的食材;牛奶則屬「乳品類」,可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更是鈣質和無機物的優良來源,其中鈣與磷比值、鈣與鉀的比值及鎂與鈉的比值均近乎人體所要求。
一般人很容易攝取過量的醣類,因此在喝燕麥奶時,需注意一天攝取的醣類總量,避免身體造成負擔。高齡者與減重者常發生蛋白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建議多喝豆奶與牛奶。
另外,有特殊身體狀況的人要注意:
1. 牛奶、大豆是過敏原,對這些成分過敏的人需注意。
2. 喝豆奶容易產生脹氣,主因大豆所含的一些聚醣類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利用同時產生氣體。喝豆奶應依個人觀察與嘗試的經驗,攝取適合自己腸胃耐受的量。
3. 有乳糖不耐症、以及極少數牛奶過敏的人應避免喝牛奶。
4. 豆奶與牛奶含有較多蛋白質,若飲食中有限制蛋白質的病患,如:腎功能不佳者應先與醫師討論,再遵循醫囑適量飲用。
食藥署提醒,燕麥奶、豆奶、牛奶的營養成分不同,應注意營養素的均衡攝取。此外,飲品在開封後都應儘速飲用完畢,或放置冷藏保存;大包裝飲品則避免對口飲用,以免口中細菌污染飲品,加速腐敗,造成食安疑慮。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董氏食品營養中心
責任編輯/Dama
炎炎夏日,總讓人胃口不佳、身體疲憊,因此許多人愛用梅子來消除疲勞、增加胃口。梅子除了有促進消化跟開胃的功能之外,日本人更愛用梅子來抗老與抗癌。在日本,梅子自古以來就像是民間良藥一般,是日本人相當珍視的健康食品,甚至有研究證實,吃梅子能幫助減重及預防不孕等益處。
日本人時常在飯糰、便當裡的白飯都會加一顆梅子,他們深信只要每天吃梅子,就能確保讓細胞更新能振奮精神。梅子在日本傳統觀念被認為具有多項健康效用,像是預防食物中毒、感冒,改善疲勞等,而梅子擁有健康療癒力的其一要素就是它的「高抗氧化能力」。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宇都宮洋才准教授提到,活性氧會使得人體全身細胞與組織產生氧化,不僅造成老化、還會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而醃梅所含的多酚成分──梅木酚素,有能抑制氧化反應的作用,能夠抑制人體細胞及組織氧化,然而梅子酸酸的來源是檸檬酸,能刺激體內能量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時還能夠中和酸性,讓血液恢復弱鹼性使血流更順暢。
根據日本研究已證實梅子能預防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生活習慣病(文明病)外,最近更發現梅子也有預防肥胖的效果。過度肥胖跟罹患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機率也跟著大幅上升,肥胖是由脂肪細胞肥大及增殖所造成,肥大的脂肪細胞會分泌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恐引發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各類疾病。根據宇都宮教授提到,梅子所含的香草醛等成分可抑制脂肪細胞肥大,並能促進肥大的細胞分化為小型脂肪細胞,然而小型脂肪細胞可分泌脂聯素等良好物質,幫助抑制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等疾病。
宇都宮教授提到,有新的研究證實了梅子能抑制女性造成不孕的卵子氧化損傷。其實女性在每個月排卵時,體內都會發生氧化,造成卵子的老化、變質、以及細胞死亡,不過令所有女性值得開心的是,梅子的抗氧化成分可以保護卵子免於氧化損傷,讓卵子活性化且能促進卵巢形成品質良好的卵子,同時,也有刺激女性荷爾蒙分泌的作用。次外,梅子也能預防骨質疏鬆。骨質疏鬆也經常發生在更年期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分泌量減少與骨質密度下降有高度的相關性,然而梅子也能夠預防年齡增長伴隨的骨質密度下降的情況。
看完這麼多梅子的好處,是不是發現吃梅子真的對身體有各種抗老與促進健康?梅子不僅只有單一成分,而是同時有多樣成分對身體產生複合性作用,使人體的細胞、血管、組織能夠常保年輕,並維持良好的體內循環。根據宇都宮教授建議:每天食用1~2顆梅子,就能從生活簡單地做起抗老、預防子宮老化以及防骨鬆等多種功能。此外,如果要吃醃製的梅子,請注意糖分以及熱量攝取,過多的醃製品會導致肥胖,並讓原本的效果降低許多。
資料來源/日本健康最前線、BBC NEWS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