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董氏基金會今(2019)年1-3月對手搖杯飲料進行調查,常見手搖杯飲料含糖量最高的不是珍珠奶茶,竟然是曾因「人生短短幾個秋」而爆紅、許多人認為喝起來比較「健康」的蜂蜜檸檬蘆薈。若以一杯500ml計算含糖量高達86克,整杯喝下肚,遠超過添加糖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的1.7倍。太常喝小心真的讓人生「縮短幾個秋」!
這項調查於今年1-3月間進行,針對大台北地區共22間連鎖手搖杯品牌、55間分店,根據熱銷品項隨機調查169款飲料的糖量及熱量。結果發現,含有食材配料或是以酸味為基底的飲料(如檸檬、烏梅、洛神等),通常被誤以為比較「健康」,但其含糖量普遍較高,其中最高的是「蜂蜜檸檬蘆薈」,接著黑糖烏梅檸檬蜜、洛神冰茶高踞前三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添加糖指在製造或製備食物時加入的糖或糖漿,不包括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如牛奶和水果。若以成人每日攝取2,000大卡算,添加糖所添加的熱量不得超過200大卡,大約是50公克的糖。然而,調查以每杯500ml全糖計算,含糖量前12名竟每杯都超過成人每日糖攝取量的上限!
調查另外以熱量排名,相思逗珍奶一杯500ml達505大卡熱量最高,如果喝700ml容量,其熱量逼近男性成人每日總熱量的25%;以70公斤的成人計,喝一杯要要慢跑超過1小時才能消耗掉。
手搖飲店另外一個隱形肥胖殺手是,調查發現以1杯540ml紅豆珍珠鮮奶茶全糖為例,實際含糖量約40克、熱量約373大卡,但業者標示糖量卻只有18g、熱量54大卡,與實際數值分別相差了2.2倍、6.9倍。雖然業者有說明不包含配料,但消費者可能不清楚這樣的標示,以為自己喝了少少的糖和熱量,實際上體型越來越寬還不知兇手是誰!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許多運動咖會在賽前與訓練前補充能量飲,希望能提升運動表現、增強續航力;也有不少上班族、學生在熬夜或精神不濟時,習慣到便利商店買一瓶能量飲來提神。然而,能量飲、提神飲料內含的咖啡因真的能消滅疲勞、提升體力嗎?每個人都適合喝嗎?以下是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署管理署營養師鄭文怡來為大家做詳細說明。
能量飲的提神成分主要來自咖啡因及維生素B群。其中咖啡因雖然在短期內可以人體快速吸收而達到提神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焦慮與睡眠障礙等副作用,因此喝能量飲時須注意攝取份量所含咖啡因,且避免同時攝取過量的咖啡和濃茶。
咖啡因不消除疲勞 18歲以下、孕婦忌喝
市售能量飲的常見配方中,提神的成分主要來自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種神經興奮劑,攝取咖啡因後會刺激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讓人消除睡意,但卻不代表能消除疲勞。一般來說,咖啡因的作用可達3-4小時,隨著每個人的體質以及對咖啡因的耐受度不同而效果不一。
鄭文怡營養師指出,咖啡因雖有提振精神、增加專注力的效果,但若過量攝取,可能會產生心悸、睡眠障礙、心律不整等症狀。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應超過300毫克;而市售小罐能量飲(250ml)含有80毫克的咖啡因,接近一杯濾掛咖啡的咖啡因含量(90毫克)。
此外,懷孕婦女及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病友,較不適合飲用能量飲。青少年則對咖啡因的耐受度不及成年人高,可能影響腦神經的發展,也不建議飲用。美國小兒科學會也聲明,18歲以下的青少年不該飲用能量飲料,以免造成神經系統發展受損,以及危害心血管的健康。
牛磺酸與維生素B群 緩解疲憊感
除了咖啡因,能量飲中也經常含有牛磺酸或維生素B群等成分,其中,牛磺酸為胺基乙磺酸,是身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之一,具有保護腦部神經細胞損傷及抗氧化的功效;維生素B群則是協助體內新陳代謝的酵素輔酶因子,若維生素B群不足,則無法擔任新陳代謝中的輔酶角色,很容易會感覺到虛弱無力。
鄭文怡說明,咖啡因和維生素B群是讓人產生好精神的主要因子,當身體進行長時間活動,會開始耗損體內的牛磺酸,因而產生疲憊感、精神不振…等,此時適當的補充甲硫胺酸和半胱甘酸及維他命B6,身體會開始製造牛磺酸,緩解疲憊感。
市售能量飲多會添加糖來增加適口性,糖在身體裡轉化成葡萄糖提供能量,也會平衡能量飲中維生素 B 群的苦澀味。
一般市售能量飲一瓶的含糖量約在 25-28g 之間,而依據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中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 10% 之上限」之建議,一位 50-60 公斤的成人每天攝取上限是 37.5-45 公克的糖(每公克糖可產生 4 大卡熱量),也就是說,一天建議攝取不超過一瓶(約 200-350 毫升)能量飲,以避免過量攝取糖分。
雖然能量飲能在短期間讓人保持專注,但無法解決長期的身體疲憊。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身體體能不足時,偶爾可透過食品或飲品補充營養,但是,保持體力的最佳方法還是充足睡眠、正常的作息與均衡飲食!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867期、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