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32mm厚實中底的UA HOVR MEGA慢跑鞋以3大特點體驗更穩定安心的腳感
1
32mm厚實中底的UA HOVR MEGA慢跑鞋以3大特點體驗更穩定安心的腳感
2
美國教練提出4大關鍵 助5K跑者邁向10K
3
長跑Long Run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32mm厚實中底的UA HOVR MEGA慢跑鞋以3大特點體驗更穩定安心的腳感

2019-06-14
配備館 跑步 鞋子 UNDER ARMOUR 運動配備

於2018年首次推出旗艦中底平台HOVR的UNDER ARMOUR,在2019年更推出完整跑鞋產品線,為了能更滿足各類型跑者的細緻需求,近期更迎來家族新成員「UA HOVR MEGA」!HOVR MEGA搭載目前最厚HOVR中底;在後跟的厚度已達32mm充分展現HOVR中底材質緩震與回彈兼備的特性。

32mm HOVR中底透過零重力感、柔軟保護與智能指導,打造讓跑者安心跨出的每一步。

此外,UA HOVR MEGA於後跟嵌入Charged Foam,並搭載碳橡膠外露式支撐片,能有效提升中底穩定性;另外,鞋面採用雙層設計搭配內襯飽滿填充,帶給跑者舒適且紮實包覆體驗,打造值得跑者信賴的穩定、舒適腳感。

搭載UA Record Sensor技術,可連結 UA MapMyRun APP追蹤與分析外,還能儲存每一次奔跑資料。

三大特點安心每一步

腳感是決定跑步表現的關鍵之一,而中底正是決定跑鞋腳感的重要因素。UNDER ARMOUR獨家研發HOVR中底技術,能對抗地心引力帶來的能量減損。最新推出的UA HOVR MEGA,搭載全家族最厚實、最豐沛的32mm HOVR中底,透過以下三大特點,打造令跑者安心的每一步。

1.零重力感:UA HOVR中底搭載強力壓縮能量網格,鑄就UA強大動能回饋機制,有助於吸收並釋放邁步觸地能量,為下一步助力。

2. 柔軟保護:妥善包裹腳踝的鞋領、鞋舌組合設計,配以舒適柔軟的鞋墊,為跑者提供恰到好處的舒適感和支撐力。

3. 智能指導:搭載UA Record Sensor技術,可連結 UA MapMyRun APP,追蹤、分析並儲存每一次奔跑資料,不管手機是否在身邊,都可以與UA RUN應用程式無縫連接,根據你的速度、節奏、步幅和跑步里程,給你個性化的指導。

UA HOVR MEGA已於6月1日全面上市,每雙建議售價4,680元。

資料提供/UNDER ARMOUR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教練提出4大關鍵 助5K跑者邁向10K

2018-03-13
跑10K觀念路跑跑步知識庫

對許多初跑者來說,「5公里」是他們一開始的目標,而當完成5K比賽後,有些人認為自己有底子了,就直接跳過10K往半馬邁進,殊不知這種想法正是促成賽事變成噩夢的罪魁禍首。擁有美國RRCA和USATF認證跑步教練暨運動生理學家的Sean Coster提出4大關鍵,能有效且安全地幫助跑者從5K晉升到10K甚至更長距離。

美國教練提出4大關鍵 助5K跑者邁向10K ©www.mvtimes.com

關鍵一:管理最大攝氧量

慢跑是種有氧運動,需要身體使用氧氣產生能量,跑步里程數越多,需要的能量自然就越多。據Coster的說法,參加5K和10K賽事的跑者都「在有氧狀態下挑戰身體功能達到最高工作效率」,而關鍵在於根據比賽距離調整消耗的氧氣或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

舉例來說,一名菁英跑者跑5K時,最大攝氧量可能落在97-98%,跑10K時可能僅92-94%,跑者在長距離比賽中透過降低速度,確保自己長時間保持運動表現。然而擁有高數值的最大攝氧量不意味著冠軍,因為獲勝關鍵點很多,而最大攝氧量只是其一。

最大攝氧量傳統測量方式是以跑步機或是腳踏車機檢測 ©my.garmin.com.tw

關鍵二:訓練耐力而非速度

當身體進行快跑或其他任何類型的無氧運動,是依靠肌肉內的暫時能量來滿足需求,而不是靠氧氣;肌肉內細胞反應提供暫時的能量爆發,但同時使乳酸堆積在肌肉中,終使能量消耗殆盡、造成疲勞。5K距離短到足以承受較高比率的有氧與無氧運動,10K賽事則主要需要氧氣來運作。

「10K比賽中耐力是王道」,Coster提醒,要讓耐力持久,應找出自己的乳酸閾值,或者在沒有乳酸堆積情況下跑45-60分鐘的最高速度。為了延緩跑者的乳酸閾值,建議每星期應在訓練計畫中加入一個節奏跑(Tempo Run,又稱速度跑、乳酸閾值跑)。

關鍵三:了解配速的重要

穩定配速是邁向10K的最佳方法,發現「10K舒適範圍」前或許會先試錯一陣子,但仍要找到您可以長時間保持的配速。當然,通過更多訓練後配速也相對提升。Coster建議,可根據以往5K的比賽時間,用網路配速計算器來找到您適合的配速,並將其提升到10K;而這個配速無論在短跑或長跑訓練中都須保持一致,練習這樣的速度,能幫助您快速度過10K練習的起始階段。

關鍵四:起跑別太快

在比賽的前2-3分鐘內,您很難衡量這場賽事難度有多高,但如果在比賽一開始跑太快,將讓自己陷於超過乳酸閾值的風險中,且最後沒有任何剩餘能量能支持您完賽。例如10K比賽中,如果您第一英里發現自己跑太快,恐怕為時已晚,這就是為何配速如此重要。

學習起跑時的跑速是需要練習的,嘗試完成一些節奏跑,這樣可以學習對配速的知覺。明白自己配速並把這項能力轉換到比賽中的跑者,通常直到比賽結束,身體狀態都能維持地相當良好。

如果比賽開始時跑太快,超過自身的乳酸閾值,最後將沒有剩餘能量撐到完賽

資料來源/ACTIVE、Personalrunning.com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長跑Long Run

2016-11-22
知識庫跑步字典有氧運動跑步訓練馬拉松跑步

長距離跑簡稱長跑,英文全稱是Long-Distance Running。最短里程數為4英里、6英里跑。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逐漸被5000公尺和10000公尺取代。據記載,現代最早的正式長跑比賽 是1847年4月5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職業比賽,英國的Jackson以32分35秒0的成績奪得6英里跑冠軍。奧運比賽項目男、女均為5000公尺和10000公尺。男子項目 1912年列入,女子5000公尺是1996年列入,10000公尺則是1988年列入。

長跑Long Run

長跑的好處

1. 長跑可提高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機能科學實踐證實,較長時間有節奏的深長呼吸,能夠讓人體呼吸大量的氧氣,吸收氧氣量若超過平時的7-8倍,就可可抑制人體其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其次長跑訓練還可改善心肌供氧狀態,加快了心肌代謝,同時還使心肌肌纖維變粗,心收縮力增強,從而提高了心臟工作能力。

2. 長跑有利防護治病以及血液循環加快,對排泄系統有害物質有著清洗作用,而使有害物質難以在體內停留和擴散。據測定得知,16分鐘跑3000公尺或25分鐘跑5000公尺,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這對老年人易患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繼而引起血管硬化,腦血管疾病等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3. 長跑有利於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因其不重視比賽勝負,只求在輕鬆愉快中健身,因此對緩解現代社會高節奏和激烈運動帶來的精神心理緊張十分有益。另外,由於長跑使人情緒飽滿樂觀,有助於增進食慾,加強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長跑的技巧

長慢跑:每週二次,通常週二和週四進行,舒適和不停地慢跑(保持在7分速),從三十分鐘開始,每次增加五分鐘,最長時間間可達兩小時。跑時不用計算距離,只須計時時間,一切由身體感覺去決定,待至能持續跑一個小時後,可改為每週一次和進行第二種訓練(每次跑步練習都要記錄日期和時間)。

快長跑:每週一次以8-9分速速度跑10-15公里(如不能跑十公里可由五公里開始,每次增加半至一公里,慢慢加至十公里),經此訓練後 ,速度和肌力慢慢提高,可以量度脈搏測量CRI指數,證實體力的進步(跑後翌日早上,脈搏應降回七十二次以下)。

長跑訓練對於培養人們克服困難,磨煉刻苦耐勞的頑強意志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別是對那些冬季怕冷愛睡懶覺不想訓練的人有促進作用,從而使人他們嚐到長跑訓練的好處。

參考資料

1.《健身路跑訓練》,禾楓出版公司出版 (2016)
2. Runners Worl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